張大春
王維有一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收錄在后世許多的選本當中,堪稱唐詩的典例。其中一個選本,是孩子四年級的語文補充教材。張容跟我說:“這一首要背,可是我背不起來?!薄澳悴皇鞘裁炊寄鼙车膯??”我問。
“這一首就是背不起來?!彼櫭?,扭曲著身子,像個在搟面板上自轉的麻花,這是孩子極其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的一種表現(xiàn)。
“這是一首懶人來找懶人,準備一起吃晚飯的詩?!蔽艺f。
麻花兒忽然間挺直了,站成一根油條——張容瞪直了眼:“真的嗎?”
正是適合講講王維的季節(jié)。這島上初冬乍到,一時寒意隨雨侵窗,我終于能和孩子說說詩了。那就從“接輿”講起罷。
“先看‘接輿’,”我指詩里最麻煩的一個詞,“這是一個人的‘字’,算是一個人的第二個名字。這人姓陸——跟你干爹一樣?!?/p>
陸通,字接輿,大概是公元前五百年楚昭王時候的人。當時由于政治紛亂,君令無常,接輿不肯當官,便披散了頭發(fā),假裝發(fā)瘋,躲避朝廷的征召。正由于此人明明是個做官的階級出身,卻不肯當官,在當時成了件稀罕的事,于是人們稱他“楚狂”。
接著我的手指指向“五柳”:“這是另一個人,大概是接輿之后九百年左右了,他叫陶淵明,只做了八十一天的官,就受不了了,也隱居起來。”
“為什么他們都不喜歡做官?”
“我想是懶?!蔽抑肋@答案給得很懶,但是,我希望張容記得這懶——將來他要是能體會了這“懶”字的好處,大體上應該是一個愉快的人。
“接輿比五柳早了九百年,可是,王維在寫給裴迪的詩里卻說,接輿喝醉了跑來五柳面前唱歌,這是怎么回事?”我的手指在這首五律的末一聯(lián)上移動。
“人不可能活九百年,世界上最老的動物是明蛤,比大海龜還老,可以活四百年,從明朝活到現(xiàn)在還活著?!彼麆倧摹缎∨nD》上學來的,已經(jīng)向我賣弄過一次了。
“所以‘接輿’喝醉了來找‘五柳’是個比喻,是誰和誰的比喻呢?”我問。
張容大概明白了,說:“是王維和裴迪?!?/p>
是的。在秋天,山居已經(jīng)覺得出寒意,大片的林葉因暮色而顯現(xiàn)深暗的層次,山溪的流動之所以清晰,也是因為四下已經(jīng)漸趨寂靜,只剩下幾聲蟬鳴。王維拄著拐杖,來到柴門外,等待他的老朋友裴迪過訪,即目之處有落日,而放眼輞川,這時也只有一戶人家升起了裊裊的炊煙——是王維自己的家嗎?我們并不知道。
“他為什么要走到柴門外來等裴迪呢?外面不是很冷嗎?”我問。
“因為裴迪遲到了。”
“是的,裴迪為什么遲到了呢?”
孩子搖搖頭。
“我想是裴迪自己先喝了點酒,醉了?!?/p>
張容再讀了兩遍,會背了。離開我的書房之后,我聽見他跟媽媽說:“唉!又被他洗腦了!”
(費發(fā)云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認得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