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仔細看輕薄本市場,就會發(fā)現(xiàn)集顯是主流,尤其是Iris Xe集顯(第11代酷睿U)登場后,MX獨顯輕薄本就變得稀有了。實際上,即便是AMD平臺輕薄本,如今也大多采用集顯,NV的MX獨顯款很少見。
而今天我們要點評的,就是一款“稀有物種”,它采用了銳龍R5 5600U+MX 450的組合,還有2.2K 16:10生產力概念超清屏,還有用戶感知等一大堆易用性設計,——它,就是聯(lián)想在2021年推出的小新家族新成員:小新Air 14 Plus。
大家知道小新家族的“兩大傳統(tǒng)勢力”分別是小新Air和小新Pro,前者是入門款,后者是高端款,而小新Air Plus的這個Plus,意味著什么呢?
答案是:
●超清屏幕,該機引入了2.2K超清屏;
●功率釋放比入門級的小新Air 14略高,整機功率釋放30W;
●引入了MX450獨顯來彌補銳龍5000U顯卡的不足,游戲性能和專業(yè)應用性能大增;
●引入了基于近距離傳感器的“智慧感知”功能,也就是“用戶離開自動息屏鎖定;用戶返回自動亮屏+人臉識別登錄系統(tǒng)”——舒適的智能化體驗!
▲我們購買的這款小新Air 14 Plus采用的是三星的SSD,讀寫速度都不錯
當然,隨著聯(lián)想筆記本易用性的升級,它也具備了更多易用性設計,包括開蓋開機(這個可以設置取消),以及我們高度贊賞的“聯(lián)想語音”功能——其雙語輸入和互譯功能的確非常強大、實用(準確度很高),以前的測評我們詳細介紹過,這里就不贅述了。
6核12線程7nm處理器,最大輸出功率25W(官方值)的MX450獨顯,從核心配置上說,是相當強大的。當然,最終還是要看功率釋放情況:
單考處理器35分鐘,30W左右(官方宣稱值整機散熱功率31W),全核3.76GHz——一如既往,實際應用中頻率會高得多。另外處理器93℃,C面由于熱感不大,所以這里就不上溫度圖了。
雙考37分鐘后的情況。由于看不到MX450獨顯的功率情況,所以只有用“總體散熱功率-處理器功率”來推算,也就是30W-13W,約莫17W,這個功率分配,很合理,而且GPU-Z可見MX450依然保持了極高的頻率(實際應用頻率會更高)。所以無論是準專業(yè)應用、游戲等,完全不用愁。
另外通過雙考也可以看到,無論處理器還是MX450獨顯,溫度都很低,只有不到80℃,這完全不會對散熱構成實質性的壓力(該機是一個大風扇+雙粗熱管的散熱形式)。
▲我們常用《生化危機5》來測試輕薄本的性能,F(xiàn)HD分辨率下,該機可以跑到151fps的夸張成績,而Iris Xe的普遍成績在110fps~118fps
So,上面的成績明確了一點:游戲方面,依托于MX450,總算勝過了Iris Xe集成顯卡。但做視頻剪輯、視頻轉碼等準專業(yè)應用的效率如何呢?繼續(xù)往下看。
先科普一下:在視頻轉碼和視頻剪輯方面,AMD的銳龍U平臺(甚至銳龍H平臺)和Intel的第11代酷睿(U和H平臺)比是占不到優(yōu)勢的,劣勢甚至還很大。比如轉碼方面,第11代酷睿U四核處理器,就能憑借Iris Xe強大的OpenCL性能秒掉AMD全家(銳龍5000U和銳龍5000H)。視頻剪輯方面,銳龍U對酷睿U(核心數(shù)量AMD多喲)、銳龍H對酷睿H,也會明顯輸?shù)簦?/p>
不過有了MX450的加持,情況有了一定的變化。
▲AMD平臺既往最大劣勢應用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升級到Me 2022版本,采用MX450主導的CUDA方案,CPU也會參與其中,4K@30fps《烤鴨》轉碼為FHD@24fps,耗時2分14秒——這一成績小勝i51135G7(普遍在2分20秒以上),但又輸于i7 1165G7(可以快至1分58秒)。當然,也有個別i5 1135G7 EVO機型可以跑出2分10秒左右的成績。總體來說,視頻轉碼部分算戰(zhàn)平Iris Xe平臺
Pr視頻剪輯是如今年輕人的最常見應用。有趣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Pr升級到2021版以后,銳龍5000U+MX450的組合都“很不招待見”——如果選擇CUDA方案,Pr根本無法正常完成輸出,軟件就失去響應了!這時最穩(wěn)妥的方案是“設備管理器中屏蔽獨顯,改用OpenCL方案”,才能順利完成視頻剪輯和輸出。
這看似很糟糕!但,在Pr升級到了2022版后,情況似乎好了不少:
這段視頻剪輯是我們常用的。我們選擇CUDA方案,MX450占用率在9%~50%波動,CPU占有率也很高,總體耗時62秒。
坦率說,62秒的成績,和之前我們屏蔽掉獨顯采用OpenCL方案的耗時相同(也是62秒),而且距離i5 1135G7比較普遍的46秒~49秒還是有差距(包括DDR4 3200內存的機型都能達到這個成績)——但至少兼容性問題沒有了,軟件不會再失去響應,這就算邁出了一大步。
另外大家要注意,視頻剪輯,95%甚至99%的時間是耗費在操作上,輸出時間的差異其實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在操作時,有獨立顯存、頻率更高的MX450顯然優(yōu)勢是更大的,只是這里無法通過測試量化——但的確可以明顯感覺到各種操作和預覽會更加流暢。所以在輕薄本中,有塊靠譜的獨顯,哪怕它的性能并沒有100%發(fā)揮,你都還是能明顯感受到價值——無奈PC的發(fā)展從來都是伴隨著“COST DOWN”(省成本)的。
小新Air 14 Plus的C面布局,揚聲器網孔在機身兩側,音質不錯,音量談不上多驚艷,但也還不錯。鍵盤支持背光。不過屏幕上沒有環(huán)境光傳感器。
還有一些細碎的點就不測了,比如續(xù)航,56.5Wh大容量電池(來自欣旺達,實際容量會更大一些),給7nm制程的銳龍5000U用,完全夠。且該機是主流的14英寸2.2K屏,并沒有走2.8K/3.0K這樣的超清路線(會大幅提升屏幕功率),所以本地視頻播放12小時+妥妥的(其實應該會更長)。
另外,該機的配件,至少我們購買測評的這款沒減配(據(jù)說某些聯(lián)想AMD平臺游戲本開始減配網卡了,WiFi6無線網卡從2400Mbps的英特爾AX200減配成聯(lián)發(fā)科的1200Mbps款型了),SSD是三星的,無線網卡是英特爾的AX200(2400Mbps全速),沒有短板。而且接口方面也還算實在,甚至連給相機的SD讀卡器口都保留了。
當然也不是說完美,個人更喜歡機身左側來一個USB大口繞鼠標線;另外,屏幕沒高刷,有些用戶會介意。不過我也問了幾個LOL玩家,他們說并沒有體會出高刷和非高刷玩LOL的區(qū)別。只是有當然更好。
總體來說,購買該機,實際上買的是銳龍R5 5600U的低功耗、長續(xù)航,和不錯的多核日常性能(PCMark 10的基準得分接近5500,而i5 1135G7機型能上5000分的都是鳳毛麟角),以及MX450更強大的游戲性能,以及準專業(yè)應用的流暢操控。另外該機的功能豐富,易用性不錯。2.2K屏,如果是年輕人,眼睛好點,100%顯示(不進行顯示放大)應該也能看清,所以軟件界面也好,圖片也好,精細度會高。
唯一值得拿出來說事兒的是沒高刷屏。當然,全世界用60Hz刷新率的電腦屏幕已經幾十年了,如果你不太介意,似乎也沒啥問題(提醒,GTX/RTX游戲本還是要買高刷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