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張倩芳,栗紅瑜,孟晶巖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 太原 030031)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屬覓科藜亞科藜屬,雙子葉植物[1],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最早發(fā)現(xiàn)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藜麥米的形狀與小米相似,呈扁圓狀,顏色分黑、白、紅3大類。20世紀80年代,藜麥開始在我國種植,近年來,我國的藜麥產(chǎn)量不斷增加,特別是甘肅、青海和山西等地[2]。藜麥對氣候和土壤條件有極高的抗性,由于生長地區(qū)的海拔和降雨量差異顯著,因此培育出了眾多不同的藜麥品種,部分品種甚至能夠承受海水的鹽度[3]。藜麥營養(yǎng)豐富且不含麩質,是麩質過敏者理想的膳食選擇。藜麥具有優(yōu)質完全蛋白,蛋白含量高于大麥、大米和玉米[4],與牛肉相當,賴氨酸含量幾乎是小麥和玉米的2倍[5],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等比例均衡,是一種可以滿足人體基本營養(yǎng)需求的單體植物,享有“營養(yǎng)黃金”和“超級谷物”的美譽[6-8]。藜麥不飽和脂肪酸占脂肪總量83%以上,脂肪酸種類多且配比平衡,含有人體無法合成的亞油酸(ω-6)和α-亞麻酸(ω-3),其含量分別可以達到48.2%~56.0%和3.8%~8.3%[9-10],有維持細胞膜流動性和提高機體記憶力等功效。
藜麥淀粉含量低于水稻和玉米[11],主要分布在外胚乳中,以單獨或球形聚合物形式存在,其晶體特性、溶解性、膨脹能力和凍融穩(wěn)定性等理化特性對藜麥相關食品的加工至關重要。研究開發(fā)實用、高效的藜麥淀粉提取方法,對于提高藜麥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藜麥淀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離、提取、純化、特性研究及物化改性等方面[12-14],本研究采用水磨法、堿法及酶法工藝提取藜麥淀粉,并對其性質進行詳細地對比分析,分析不同工藝來源的淀粉性質差異,為藜麥淀粉的實際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藜麥:靜樂田園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有限公司;蛋白酶(200 000 U/g):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碘、碘化鉀、無水乙醇、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天津化工有限公司。
HK-8603KW五谷雜糧磨粉機:鄭州旭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JS31-300多功能攪拌機:浙江紹興蘇泊爾電器有限公司;TG1850-WS離心機:上海盧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Whiteness Checker NW-1色差儀:日本電色工業(yè)株式會社;T6新世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DGH-9140A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BCD-238S電冰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HH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江蘇金壇市金城國勝實驗儀器廠;JSM-7001F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JEOL);D8 ADVANCE A25型X-射線粉末衍射儀:德國布魯克AXS GmbH公司。
1.3.1 淀粉化學成分測定
水分:參照GB 5509.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水分的測定》中直接干燥法進行測定。
蛋白質:參照GB 5009.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中凱氏定氮法進行測定。
灰分:參照GB 5009.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灰分的測定》中方法進行測定。
脂肪:參照GB 5009.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脂肪的測定》中索氏抽提法進行測定。
淀粉:參照GB 5009.9—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淀粉的測定》中酸水解法進行測定。
1.3.2 提取工藝流程
1.3.2.1 水磨法
藜麥→浸泡 5 h→磨漿[料水比 1∶5(g/mL)]→120 目篩過濾得濾液→離心→去雜→反復清洗離心3次→低溫烘干→水磨法提取的藜麥淀粉(quinoa starch extracted by water grinding,WQS)
1.3.2.2 堿法
藜麥→粉碎過篩→堿液浸泡5h[料水比1∶5(g/mL)、NaOH濃度0.2%]→120目篩過濾得濾液→離心→去雜→反復清洗離心3次→低溫烘干→堿法提取的藜麥淀粉(quinoa starch extracted by alkali soaking,AQS)
1.3.2.3 酶法
藜麥→粉碎過篩→加蛋白酶酶解[料水比1∶5(g/mL)、加酶量0.5%、酶解時間30 min、溫度45℃]→120目篩過濾得濾液→離心→去雜→反復清洗離心3次→低溫烘干→酶法提取的藜麥淀粉(quinoa starch extracted by enzymolysis method,EQS)
1.3.3 凝沉性測定
分別準確稱取3種淀粉各1 g,配制成質量分數(shù)為1%的淀粉乳,沸水浴20 min,其間不斷攪拌,糊化結束后冷卻至室溫25℃,將3種淀粉糊分別轉入25 mL帶刻度的試管中,于室溫(25℃)下靜置,以淀粉糊上層清液析出率表示淀粉的凝沉性,上層清液析出率計算公式如下。
1.3.4 溶解度及膨脹度的測定
參照LI等[15]的方法,分別稱取3種淀粉配制成質量分數(shù)為 2%的淀粉乳,在 60、65、70、75、80、85、90 ℃的水浴鍋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加熱30 min后將淀粉乳離心,分別稱取沉淀和上清液中干物質的質量,根據(jù)以下公式計算溶解度及膨脹度。
1.3.5 透光度測定
將3種淀粉分別配制成1%的淀粉乳,在沸水中加熱30min成淀粉糊,其間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25℃后,以蒸餾水做空白,在波長為650 nm處測定其透光度,之后將淀粉糊置于4℃冰箱冷藏,每隔24 h測定一次透光度。
1.3.6 白度的測定
參照張正茂等[16]的方法,采用色差儀測量,以白板為參照標準,得出 L(明暗度)、a(紅綠色)、b(黃藍色)值,并按如下公式計算白度W。
1.3.7 淀粉-碘復合物可見光譜分析
分別準確稱取3種淀粉各1 g,配制成質量分數(shù)為1%的淀粉乳;再分別取3種淀粉乳各2.5 mL,加80 mL蒸餾水加熱糊化,冷卻至室溫25℃后加入0.5 mL碘液顯色,定容至100 mL,充分搖勻后備用。利用分光光度計在波長420 nm~800 nm對待測溶液進行掃描,即得淀粉-碘復合物的可見光譜。
1.3.8 凍融穩(wěn)定性的測定
將3種淀粉分別配制成5%的淀粉乳,于95℃水浴加熱30 min得淀粉糊,不斷攪拌后分裝到離心管中,經(jīng)快速冷卻后,將淀粉糊在-20℃條件下冷凍,每隔24 h取出,在30℃水浴條件下解凍2 h,離心棄上清液,稱取沉淀物質量,按以下公式計算析水率。
1.3.9 外貌形態(tài)觀察
分別取0.2 g淀粉樣品于100 mL燒杯中,加入20 mL無水乙醇進行超聲波分散,超聲功率為100 W,時間為1 min,用滴管吸取少量超聲波處理過的樣品分別滴于電鏡硅片上,待乙醇揮發(fā)后將承載硅片的平皿放于50℃烘箱內(nèi)烘干,得到分散度較好的掃描電鏡樣品,對電鏡樣品噴金處理,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放大到適當倍數(shù)觀察淀粉顆粒形態(tài)。
1.3.10 晶體特性測定
利用D8 ADVANCE A25型X-射線粉末衍射儀檢測,測定條件為電壓 40 kV,電流 200 mA,衍射角(2θ)的旋轉范圍為 5 °~40 °,步長 0.02 °。
采用Origin 9軟件作圖,SPSS 24.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偏差表示。
3種提取方法得到的藜麥淀粉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藜麥淀粉化學成分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quinoa starch %
由表1可知,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的提取率影響顯著,AQS提取率最高,為88.76%,WQS提取率最低,為67.89%。3種淀粉干基純度都達到了98%以上。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出的淀粉之間水分、灰分含量差異不顯著,脂肪含量差異顯著(P<0.05)。因堿性溶液會破壞蛋白質分子中的氫鍵,使一部分蛋白質分子溶解在堿溶液中,提高蛋白質和淀粉的分離效果,所以AQS中蛋白質含量最低,為 0.46%,與 WQS、EQS差異顯著(P<0.05)。
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凝沉性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凝沉性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starch settability of quinoa
由圖1可知,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凝沉性的影響差異較大,3種方法提取的淀粉隨著時間的延長上清液析出率都逐漸增大。WQS在靜置6 h~48 h,上清液析出率迅速增大,淀粉糊沉降較快,60 h時上清液析出率達到23.73%,AQS和EQS靜置48 h后,上清液析出率幾乎不再增加,靜置60 h時,上清液析出率分別達到11.63%、4.43%。凝沉是與糊化相反的一種現(xiàn)象,淀粉在一定水分環(huán)境中加熱糊化形成淀粉糊,在低溫環(huán)境中靜置一段時間后,淀粉分子自動重排,葡萄糖分子間的羥基不斷締合,分子集聚形成致密的淀粉微晶束,從而沉淀析出[17],析出水分越多,凝沉性越差。在實際應用中,淀粉類食品的凝沉可能是淀粉凝沉、蛋白質交聯(lián)及水分遷移共同作用的結果[18],試驗結果得出,EQS凝沉性最佳,AQS次之,WQS最差。
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膨脹度和溶解度的影響見圖2。
圖2 不同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溶解度及膨脹度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starch solubility and expansion degree of quinoa
由圖2可知,3種方法提取的藜麥淀粉膨脹度與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與焦夢悅[19]的研究一致。溶解度結果顯示,在60℃~70℃,溶解度快速增大,70℃之后增勢不明顯,WQS、AQS在60℃~70℃溶解度不超過3%,90℃時分別達到3.54%、3.82%;EQS溶解度明顯高于前兩者,70℃時已超過5%,90℃時達到5.95%,溫度對EQS溶解度的影響相對于WQS與AQS更明顯。
膨脹度可以反映淀粉分子與水的結合力,隨著溫度升高,水的勢能增大,首先進入淀粉非結晶區(qū)域,淀粉在一定程度內(nèi)膨脹,溫度繼續(xù)升高,水分子可進入淀粉結晶區(qū),與淀粉分子結合,體積繼續(xù)快速膨脹,形成凝膠狀,達到較高的膨脹度。從膨脹曲線可以看出,藜麥淀粉屬于限制性膨脹淀粉,隨溫度的升高分為初期膨脹期和迅速膨脹期。在70℃時上升趨勢出現(xiàn)了明顯的轉折點,60℃升高到90℃時,WQS膨脹度從7.77%增長到13.39%,該結果與JAN等[20]的研究結果(12.53%)接近,AQS初始階段膨脹度較低為4.27%,溫度大于80℃時,與WQS接近,90℃時增長到13.30%,EQS膨脹度較前兩者低,從3.82%增長到10.90%。綜上所述,藜麥淀粉溶解度對比為EQS>AQS>W(wǎng)QS,膨脹度對比為 WQS>AQS>EQS。
透光度是研究淀粉外在特征的重要指標。淀粉乳吸熱糊化過程中,微晶體吸水解體,分子間締合作用減弱,有序的分子結構變成無序排列,光線從糊化淀粉乳中穿過,晶體的散射與反射現(xiàn)象消失,光的透過性增大,體現(xiàn)為淀粉糊的透光度增大。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糊化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發(fā)生老化,透光度減弱。透光度對比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透光度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starch transmittance of quinoa
由圖3可知,3種提取方法得到的藜麥淀粉在放置一段時間后透光度都明顯減弱,且在放置24 h后,減弱趨勢漸緩,WQS>AQS>EQS,EQS 透光度低于 AQS和WQS,與孔露等[21]、翟婭菲等[22]的研究結果接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酶解過程中產(chǎn)生了有色素的小分子物質,附著在淀粉上影響了淀粉透光度。
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白度的影響見圖4。
圖4 不同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白度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starch whiteness of quinoa
由圖4可知,3種方法提取的藜麥淀粉白度都達到85以上,均符合GB 3163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用淀粉》感官要求。AQS最高,為88.65,EQS白度略低,在酶解過程中有深色的酶解物吸附在藜麥淀粉分子上,常規(guī)的清洗沒有完全使其脫離下來,導致酶法得到的藜麥淀粉白度偏低[23]。
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碘復合物可見光譜的影響見圖5。
圖5 不同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淀粉-碘復合物吸光度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starch-iodine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of quinoa starch
淀粉-碘復合物的吸光度可以反映淀粉直鏈淀粉的含量,碘藍值較大者直鏈淀粉含量較高[24]。由圖5可以看出,3種方法提取的藜麥淀粉-碘復合物可見光譜圖類似于正態(tài)分布曲線,形狀非常相似,3條曲線都有最高點且都出現(xiàn)在620 nm處,說明藜麥淀粉的紫外可見光最大吸收波長在620 nm左右,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碘復合物吸光度的影響差異不大,陳子月等[24]對不同工藝提取的大米淀粉-碘復合物的光譜圖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凍融穩(wěn)定性的影響見表2。
表2 不同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凍融穩(wěn)定性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freeze-thaw stability of quinoa starch
凍融穩(wěn)定性是考察淀粉是否適用于冷凍食品的重要指標,淀粉糊在反復凍結和融化之后析出的水分越少,說明凍融穩(wěn)定性越好,反之,直鏈淀粉與支鏈淀粉分子聚集發(fā)生脫水縮合,淀粉膠體結構被破壞,水分析出,會影響食品質構與貨架期。淀粉的顆粒大小也會影響凍融穩(wěn)定性,WQS受到的機械損傷較小,淀粉破損程度低,淀粉顆粒較大,而藜麥在干法制粉過程中會使破損淀粉比例增大,因此AQS和EQS析水率較接近,可能與原料加工方式有關。由表2可知,3種方法提取的藜麥淀粉析水率均不超過50%,EQS最低,為32.55%,WQS最高,為42.04%,資料顯示馬鈴薯、綠豆、藕粉和小麥淀粉析水率均高于50%[25],所以藜麥淀粉更適合冷凍食品的開發(fā),此結果與于躍等[26]、LI等[27]的研究結論一致。
利用掃描電鏡觀察3種藜麥淀粉顆粒的表面形態(tài)特征,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藜麥淀粉掃描電子顯微鏡圖Fig.6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f quinoa starch
由圖6可知,藜麥淀粉顆粒形狀為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WQS與EQS的表面較為光滑,無明顯孔洞,AQS有少量明顯的刻蝕孔洞,說明堿法提取工藝對藜麥淀粉有一定程度破壞。WQS的顆粒大小較為均勻,粒徑范圍為 1.21 μm~1.97 μm,而 AQS、EQS 中存在少量小顆粒淀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樣品制備時,通過磨粉機干法研磨,破壞了淀粉原本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少量破損淀粉,兩者粒徑范圍較大,為 0.75 μm~1.89 μm。通過掃描電鏡圖分析,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的表觀形態(tài)存在一定的影響。
對3種淀粉的晶體結構進行測定,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藜麥淀粉X-射線衍射圖Fig.7 X-ray diffraction spectrogram of quinoa starch
由圖 7 可知,3 種淀粉在 15°、17°、18°和 23°附近均有強的衍射峰,其中17°和18°附近的衍射峰為相連的雙峰,證明藜麥淀粉的晶體結構是A-型[28],峰值出現(xiàn)的位置相同,說明提取方法未對藜麥淀粉的晶體結構造成明顯改變。經(jīng)計算得出WQS、AQS、EQS的結晶度分別為38.32%、39.18%、37.53%,三者數(shù)值雖有區(qū)別但相近,說明提取方法對淀粉結晶層的結晶區(qū)和半結晶層的無定形區(qū)有微弱影響。
本研究采用水磨法、堿法及酶法工藝提取藜麥淀粉,并對其性質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不同方法提取的淀粉理化性質存在差異。3種方法的提取率分別為67.89%、88.76%、81.53%。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凝沉性差異影響較大,3種淀粉的溶解度與膨脹度隨溫度變化規(guī)律不一。藜麥淀粉糊透光度較其他谷物低,提取方法對淀粉-碘復合物可見光吸光度影響差異不大,三者的光譜圖形狀類似,白度都達到85以上。藜麥淀粉的凍融穩(wěn)定性較好,可用于冷凍食品開發(fā),經(jīng)凍融后,EQS的析水率最低為32.55%。掃描電鏡顯示藜麥淀粉粒徑小于2 μm,堿法提取工藝對淀粉有一定破壞作用,酶法和堿法提取方法會增大破損淀粉比例。通過X-射線衍射圖譜得出藜麥淀粉晶體為A型,結晶度分別為38.32%、39.18%、37.53%,提取方法未改變淀粉晶型。研究提取方法對藜麥淀粉性質的影響,對藜麥淀粉及淀粉類食品的開發(fā)應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jù)對淀粉不同理化性質的需求選擇相應的提取方法制備藜麥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