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耐榮,楊安石,李國徽
(寧夏醫(y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yī)醫(y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證,涉及多學科領域,臨床機制復雜,專注于前庭疾病研究的巴拉尼協(xié)會將其歸屬于前庭癥狀[1]。中醫(yī)認為,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以眼花或眼前發(fā)黑,以及頭暈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為主要表現[2-3]。眩暈病證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有“眩暈”“頭暈”“目?!薄帮L?!薄邦^眩”“頭旋”“掉?!薄把C啊薄懊把!薄鞍d?!钡炔煌Q謂[4],在該病治療方面,近代研究報道針灸治療結合中醫(yī)辨證可取得顯著療效[5]。由此可見,針灸治療眩暈病證臨床中應用普遍,但其在選穴方面存在差異。因此,筆者檢索?中華醫(yī)典?[6]中?針灸推拿類?內容,篩選出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相關的文獻條文,從單穴治療、配穴治療、穴位歸經及針灸操作方法入手,建立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文獻數據庫,以期為針灸臨床應用和理論研究提供文獻依據。
?中華醫(yī)典·針灸推拿類?中收集的關于針灸治療“眩暈”“頭暈”“目?!薄帮L?!薄邦^?!薄邦^旋”“掉眩”“眩冒”“冒?!薄鞍d眩”的古代文獻條目。本文為避免反復出現眩暈的不同稱謂,將其統(tǒng)一為“眩暈病證”。
2.1 資料來源 ?中華醫(yī)典·針灸推拿類?收錄的古籍[6]。
2.2 文獻檢索方法 在?中華醫(yī)典·針灸推拿類?中以“眩暈”“頭暈”“目?!薄帮L眩”“頭?!薄邦^旋”“掉?!薄把C啊薄懊把!薄鞍d?!睘闄z索詞,進行內容檢索,將檢索的文獻條目錄入Excel表格。共檢索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相關文獻610條。
2.3 文獻納入標準 選取含有單穴治療眩暈病證的相關條文;選取含有配穴治療眩暈病證的相關條文;選取含有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概述性語句;選取含有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操作方法的條文。
2.4 文獻排除標準 僅涉及眩暈病證病因病機的條文;僅涉及眩暈病證相關醫(yī)案及針藥并用相關條文;僅涉及針刺意外引起的眩暈病證的條文;僅涉及單純描述眩暈病證而與針刺無關的條文。
2.5 文獻數據庫的建立及統(tǒng)計分析 將檢索出的關于針刺治療眩暈病證的條文按照出處、主治病證、單穴治療、配穴治療、穴位操作方法錄入Excel表格,對針刺治療眩暈病證描述不明確的、有爭議的再聯系上下文進行論證,符合的納入,不符合的則剔除。最后對針刺治療眩暈病證單穴、配穴及出處及操作方法進行頻數統(tǒng)計。
共檢索到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古代文獻條文743條,按照文獻研究的排除標準排除133條,共納入文獻條文610條,涉及古籍31本,單穴治療眩暈病證的文獻條目546條,配穴100條。
3.1 眩暈病名及出處頻次統(tǒng)計 根據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相關文獻條文,參照徐大平[4]對眩暈病名的研究,對眩暈病名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納入的610條文獻中,以“目?!薄帮L?!薄邦^眩”出現的頻次最高,直接以“眩暈”為病名的條文占6.7%。筆者查閱文獻,發(fā)現“目?!薄邦^?!笔滓娪?素問?和?靈樞?,“風眩”首見于?諸病源候論?,“眩暈”見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驗證了古人命名病名是先根據癥狀直接命名,再逐步演化精簡到具體的疾病命名,這也是以?中華醫(yī)典·針灸推拿類?為檢索數據庫時“眩暈”所占的頻率沒有“目?!薄帮L?!薄邦^眩”高的原因。
表1 眩暈病名及出處統(tǒng)計表
3.2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單穴及配穴運用頻次分析 統(tǒng)計納入的針灸治療眩暈病證條文的單穴和配穴的頻數,發(fā)現治療眩暈病證的單穴有100個,治療眩暈病證的配穴有86個,單穴和配穴使用頻次前10位的穴位及其歸經結果見表2、3。由表2、3可以看出,單穴和配穴使用頻次前10位的穴位歸經均主要為足少陽膽經、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
表2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單穴頻次統(tǒng)計及結果
表3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配穴頻次統(tǒng)計結果
3.3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操作方法統(tǒng)計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盵7]全面概括了針刺操作方法的重要性,故在本研究中,筆者也對針刺操作方法做了初步統(tǒng)計。古代文獻中記載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操作方法主要有灸法、針法、針灸合用、其他(無明確記載治療方法)。其中針灸法和其他(無明確記載治療方法)各占37%,灸法占17%,針法占9%,說明古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操作方法以針灸法為主,而單純的灸法也明顯高于單純針法。
4.1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選穴 眩暈病因病機復雜,古代醫(yī)家對其闡述也頗多。?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闭J為該病的表現主要為“動”,主要病機由風而生,?丹溪心法?云“無痰則不作?!??景岳全書?指出“無虛不能作?!?認為其病機包括風、痰、虛等,病位在頭面部。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選穴方面,單穴選用頻次前10位的穴位分別是風池、神庭、囟會、束骨、上星、后頂、陽谷、天柱、前頂、足臨泣,配穴選用頻次前10位的穴位分別是支正、飛揚、昆侖、百會、風池、足臨泣、申脈、陽谷、肝俞、前頂。劉立公等[8-11]研究表明,風池、神庭、囟會、束骨、上星、后頂、陽谷、天柱、前頂、足臨泣、支正、飛揚、昆侖、百會、申脈均具有明目、清頭健腦功效,肝俞具有祛風明目功效,而具有明目、清頭健腦、祛風功效的穴位均可治療眩暈,這也為本研究提供了支持。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分為近治和遠治,本研究中單穴的選擇以穴位的近治作用為主,而配穴的選擇以穴位的遠治作用為主。單穴中的束骨、陽谷、足臨泣分別為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及足少陽膽經的輸穴、經穴及腧穴,具有輸送、傳運經脈氣血的作用,治療眩暈為穴位的遠治作用。配穴中的支正、飛揚、昆侖、申脈、足臨泣為特定穴,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均為上下配穴,具有遠治作用,故可用于治療眩暈;肝俞為肝的背俞穴,是肝氣輸注于背部的具體部位,“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肝俞在古代用于治療眩暈?,F代研究表明,針刺風池、百會、天柱等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起到改善腦部供血障礙的作用,從而減輕眩暈癥狀[12]。陳以國教授首選針刺囟會、次選百會治療眩暈,認為囟會既具補益肝腎之力,又能平肝風,而百會為百脈經氣匯聚之處,針刺兩穴具有顯著療效[13]。而對于單穴中束骨、陽谷、足臨泣及配穴中支正、飛揚、昆侖、足臨泣、肝俞、申脈治療眩暈的現代研究偏少,這也說明現代選穴仍和古代文獻記載有一定差距。
4.2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穴位的歸經 表2、3顯示,單穴和配穴使用頻次前10位的腧穴歸經都集中于足少陽膽經、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4條陽經經脈,說明古代醫(yī)家治療眩暈主要選擇陽經經脈腧穴?!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里經,可以同治表里經的疾病,且足少陽膽經循行過頭面部,根據“經脈所在,主治所及”,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可治療眩暈病。督脈為“陽脈之?!??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盵14]督脈與腦關系密切,刺激督脈穴位能激發(fā)督脈陽氣,使陽氣振奮,起到治療眩暈的作用。?黃帝內經?認為風邪上犯腦竅引起眩暈,而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能抵御外邪,其經脈上的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之處,故針刺膀胱經穴位,不僅能祛邪,還能調節(jié)五臟六腑經氣,從而起到治療眩暈的作用。手太陽小腸經循行亦過頭面部,根據“經脈所在,主治所及”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論,手太陽小腸經五行屬火,膽經屬木,火為木之子,故選擇與膽經互為母子經的手太陽小腸經穴位治療眩暈。
4.3 針灸治療眩暈病證的操作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灸結合操作方法明顯高于單純針刺、艾灸,說明古代醫(yī)家治療眩暈時注重針灸結合。?黃帝內經太素?云:“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如循之,按而彈之,視其變動者,乃后取而下之?!?神灸經綸?云:“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針刺和艾灸操作時均有一定的要求,這也是古代醫(yī)家治療疾病時慎重選擇操作方法的原因,目前臨床也對針灸操作方法開展了一定的研究。如針刺結合艾灸能有效改善頸源性眩暈患者基底動脈與椎動脈的流速,從而改善眩暈癥狀[15]。伍應芳[16]研究表明,艾灸百會、風池、天柱能提升陽氣,健腦止暈定眩,改善后循環(huán)缺血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提高治療效果。王宇[17]認為針刺風池可緩解血管痙攣,增加內耳血流量,改善內耳缺血缺氧狀態(tài),從而起到治療梅尼埃病的作用。
綜上所述,眩暈作為一個復雜的內科疾病,隨著時代的更迭,病名不斷更新,治療亦不斷創(chuàng)新。本研究結果表明,古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眩暈時,單穴選擇注重局部穴位,配穴選擇注重上下、遠近配伍,重視陽經經脈穴位和“經脈所在,主治所及”的經脈循行規(guī)律,以及重視運用特定穴和針法與灸法相結合的操作方法。古代文獻單穴治療善用束骨、陽谷、足臨泣,配穴治療善用支正、飛揚、昆侖、肝俞、足臨泣、申脈,而且選用與足少陽膽經互為母子經的手太陽小腸經穴位,這與現代選穴有一定的差別。希望能通過本次文獻回顧,為現代臨床提供新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