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魚
一
大唐天寶年間,一個年約七八歲的錢姓小孩,跟在一個老和尚的身后,從湖南零陵的北門出發(fā),沿著江邊的古道,走到十里之外的老埠頭。望著滔滔江水,小孩眼里充滿了好奇。之后,一條渡船把他們渡到彼岸。老和尚帶著孩子沿著古道繼續(xù)行走,平平仄仄地來到了附近幾里路外一個叫岐山頭的村莊,那里有一座名叫書堂寺的寺廟。彼時的書堂寺已經式微,日薄西山,在香火中茍延殘喘著,但畢竟還有幾個僧人守著。而從零陵來的這位老和尚又跟寺廟的老方丈很熟,見面之后,便把孩子托付給對方,讓孩子在書堂寺做小沙彌。
這個老和尚名叫惠融,是一個云游和尚,也是一位書法家,擅長楷書,師法歐陽詢。小沙彌是他的侄孫,也就是后來的懷素。懷素因為父母前幾年相繼亡故,在家無所事事,因為羨慕伯祖的閑云野鶴,忽然萌生了出家的念頭,便央求伯祖成全自己。而惠融禪師交往甚多,且十分喜愛這個侄孫,見孩子無人管教,于是就把他從零陵近郊的家鄉(xiāng)帶到了這里。
若干年后,懷素與一個比自己大四歲、名叫陸羽、字鴻漸的人成為了好友。這個陸羽原本是一個棄嬰,但在大唐也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個性怪異,不慕功名,擅長詩詞,對茶研究特深,世稱“茶圣”。
我曾多次去到岐山頭村,就是為了尋找懷素的蹤跡。岐山頭村離湘江不遠,在一個斜著的山坡上。那里有低矮綿延的山岡,頗為寬敞的田丘,還有星羅棋布的農舍,高大挺拔的古樹,以及一叢叢的竹林。陌生人進去,會引起一陣狗吠,而村民們會投來友善的目光,讓你想起久違的淳樸。在田壟中間,臨近溝渠邊,聳立著一座七層矮塔,暗喻七級浮屠。繞塔觀察,發(fā)現塔身鑲有功德碑,銘文記載,該塔建于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 年)秋??梢哉f,在永州諸多的古塔中,它只是一個年幼的孩子。但是,它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劍指藍天的孤獨,宛如當年那個幾歲的小沙彌,在這里的孤單背影。
剛出家的懷素,被安排抄寫經書,并跟老方丈學習梵文。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是刻上去的,不易被磨滅。書堂寺是懷素的發(fā)跡福地,跟著老方丈學習,本來只愛草書的懷素,梵文也有了可喜的成就,甚至到了可以翻譯佛經的水平,后來還得到了同姓前輩錢起的稱贊:“釋子吾家寶,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盡伯英書?!碑斎?,懷素從長老那兒學到的知識不僅僅限于梵文,還包括認字、習文、作詩,等等。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懷素不可能與當時那么多的著名文人交往。即便勉強交往,也會貽笑大方。
遺憾的是,盡管老方丈修養(yǎng)很深,無奈已風燭殘年。不到幾年,就如花凋謝。屋漏偏逢連夜雨,據說老方丈去世不久,書堂寺又遭遇火災,導致香火中斷,大家樹倒猢猻散,自尋出路,十幾歲的懷素又從老埠頭渡過湘江,沿著古驛道回到了零陵城。
懷素雖然在書堂寺只待了幾年時間,但留下了不少傳說,以至于后人前來尋跡。在懷素離開書堂寺兩百多年后的大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 年),一位名叫沈遼的官員被免職流放到永州,在這里待了三年。沈遼是一個擅長書法的詩人,曾到書堂寺尋訪懷素蹤跡,寫有一首《書堂寺》詩:“蒼山古木書堂寺,北下湘川百余步。誰云往來傾世界,至今人道安禪處。豈無驚蛇與飛鳥,后來那復知其趣。我身不知今是不,空記名稱你常住?!痹娢氖杖胨摹对瞥簿帯肪砣未腥司庉嫛渡蚴先壬募?,浙江省立圖書館藏有明覆宋刊本,目錄上“書堂寺”三個字下面有一行小字標注:“藏貞故棲也?!惫蕳鉃榕f居,藏貞就是懷素。沈遼到書堂寺走訪之后,就把書堂寺定為懷素故棲了。
二
零陵古城曾是一個香火旺盛的地方。
唐代佛教發(fā)達,開元年間,零陵城內及近郊共有大大小小寺廟十余座,其中以法華寺和由三國東吳著名將領呂蒙故宅改建的龍興寺最為出名。而東門城外一里的地方,曾有一座破敗的小庵子,隔著城墻緊鄰法華寺,方向相反,一個在城內,一個在城外。法華寺坐東朝西,俯瞰城區(qū),覽瀟水送晚霞;這個破敗的庵子坐西朝東,面向城外。由于它規(guī)模很小,而且破破爛爛,近乎坍塌,香客寥寥無幾,也就成了法華寺的陪襯。當時的庵中只有一個老和尚和兩個小沙彌,加上新“轉學”來的懷素,總共才四個人。
懷素雖是最后進庵的,但他悟性好,凡事勤為,由此深得老和尚的喜愛。尤其是他那一手書法,更令老和尚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允許他在庵院內外的墻壁上隨意揮灑。老和尚圓寂后,兩個小沙彌也走了,這樣一來,只剩下一個懷素,守著破敗的庵子。
這時候的懷素,已屆成年,因為孤獨寂寞,他又愛上了飲酒,常常一醉方休。從此,書法和酒,就成了他一生的最愛。
為了專心致志地練習書法,懷素將寺廟的一切戒律統統拋到九霄云外,興趣來時,他常常廢寢忘食,庵內的墻壁、屏風、門窗,乃至供桌、地板,都成了他練字的“紙”。在這些地方練字,最損毛筆,庵子斷了香火,沒有香客施舍和捐助,懷素也就斷了生活來源,別說買筆和紙,就連一日三餐有時候也成了問題。沒辦法,他只好進城去幫別人干活,以求換口飯吃,或者換得筆、墨、紙。懷素個性獨特,舉止有些怪異,他幫別人干活,不管多臟多累,從不索取酬金,只求大肉大酒吃喝一頓,然后乘著酒興在別人家的屏風或墻壁上揮灑題字。這樣一來,不僅練了字,還省去自己花錢買紙的煩惱。
某日,懷素在城內一酒樓飲酒時,聽說近郊有一個農民習慣用針在蕉葉上記事,于是就聯想到以蕉葉代紙練書法。破庵背倚東山城墻,前面是低緩的山坡和廣闊的田野。庵前本來就不少芭蕉樹,懷素就將它們分蘗出來進行擴大種植。經過幾年努力,懷素種了近萬株芭蕉,以至庵內外芭蕉成林,越長越茂。懷素就采摘蕉葉來練字,暫時免去了無紙的煩惱。
可是,庵子因為年久失修,終于在某一天坍塌。懷素沒有新的容身之所,他就請人幫忙在原址上搭建了一座簡易的草廬。草廬被芭蕉林包圍著,綠意盎然,懷素就自題為“綠天庵”。鄰里鄉(xiāng)親看見懷素幾年時間種了那么多芭蕉樹,以為他攀上了城里的富家大戶,約定前來高價收購這些芭蕉??墒牵諒鸵蝗?,年復一年,他們未見人跡。忽一日,卻見懷素砍下芭蕉葉,曬到半干,一邊喝酒,一邊操起毛筆畫起字來。大家覺得稀罕,于是前來圍觀。有人問懷素:你在蕉葉上寫的是什么字?懷素回答:是草書。眾人笑道:草書?我看你瘋瘋癲癲的,應該是醉書吧。懷素看了對方一眼,又狂放地說:對,是醉書,又叫狂草。
懷素的怪異行為和狂放姿態(tài),令眾人莫名其妙,大家于是一傳十,十傳百,不久,零陵人都知道東山東麓有一座綠天庵,庵里有個喝酒吃肉的和尚,名叫懷素。
懷素雖然性情十分狂放,但他感情細膩,為人處世謀略辦事頗為老到。盡管自己種了近萬株芭蕉,但他發(fā)現在用蕉葉寫字,即便兩面都書寫,甚至兩面都書寫數遍,也不過是片刻之間的事情。等到芭蕉葉長大可以書寫時,好不容易出現的創(chuàng)作靈感及熱情早就灰飛煙滅了。
如何才能及時表達出自己的瞬間感受呢?懷素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法,他找來幾塊紋理不粗也不細的木板,試著在上面書寫,沒想到感覺不錯。由于懷素練的是狂草,運筆速度快,毛筆飽蘸濃墨落將下去不走墨,也不聚墨,于是他就以木板和木盤代替蕉葉,寫了擦,擦了寫,最后,木板和木盤居然都被他寫穿了,這是何等的恒心和力量?。?/p>
綠天庵邊有一小池,這是懷素洗硯的地方,墨經常把池子染黑,后人稱之“墨池”。懷素寫穿了木板和木盤,自然也寫壞了不少毛筆。每次他將寫壞的毛筆丟在屋角,久而久之,竟有了一大堆。面對這些伴隨自己藝術成長的毛筆,他感慨萬分,終于在某一天將廢棄的筆頭、筆桿收集到一起,埋在地下,并壘成墳狀,還用青磚圍箍,稱之為“筆冢”。
后來,陸羽聽他講了自己的經歷,就在《僧懷素傳》的開篇中寫道:“懷素疏放,不拘細行,萬緣皆繆,心自得之。于是飲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時酒酣興發(fā),遇寺壁、里墻、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可書,嘗于故里種芭蕉萬余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之再三,盤板皆穿……”
也就是說,少年懷素用芭蕉葉練字的時間急促而頻繁,導致蕉葉供不應求,生長不及,他不得不改為木質的板或盤。
零陵東山景區(qū)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曾有一個建于1992 年的懷素公園,公園里有一座氣勢恢宏的醉僧樓,樓的周邊包括前面延伸到湖邊的臺階兩邊,都是一叢叢綠油油的芭蕉樹。零陵的芭蕉樹不結果實,只生長無限的藝術鏡像,散發(fā)出濃濃的墨香。醉僧樓的右側有墨池和筆冢,相傳是懷素遺留,那是一種精神符號,象征著勤奮與執(zhí)著。懷素書蕉的故事,在永州人人皆知,其勵志力量不亞于鑿壁借光和聞雞起舞。
行走在懷素公園里的芭蕉林中,我似乎看見一個身著袈裟的少年僧人正望著剛剛長出來的蕉葉出神。之前,他習慣把蕉葉鋪于龕桌,臨習自己喜愛的書帖??墒怯捎谧约壕氉植环謺円?,接近走火入魔,筆墨如龍翔鶴舞,閃電裂云,近萬株芭蕉葉片生長遠不及他的書寫速度。于是,他干脆揣上筆墨立于芭蕉樹前,見到可以書寫的蕉葉,見一片寫一片。寫累了,就喝一口酒。墨香與酒香,就像一對漂亮的姐妹,時刻圍繞在他身旁。
三
有時候,這世上的事情,往往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有時候,你不去惹人,人家會前來惹你。就在懷素吃肉喝酒終日愛寫字進入“瘋瘋癲癲”狀態(tài)時,卻不知已遠近揚名。而他生命中的貴人,也正漸漸走近。
影響懷素一生的有好幾個人。若按時間順序來列舉,第一位當數韋陟。
天寶十二載(公元753 年),受楊國忠誣陷被貶桂州嶺尉的吏部尚書韋陟赴貶所平樂,途經零陵,與懷素相識。韋陟也是一個書法大家,他的真行書如蟲穿古木、鳥踏花枝。因開元中襲封郇國公,又常用五彩箋為書記,讓侍妾主其事,自己只管授意和最后簽名,他簽名時的“陟”字像五朵云,當時人們十分欽羨,稱之“郇公五朵云”。韋陟喜歡結交晚輩,途經零陵在此歇憩時,聽說年僅十七歲的懷素書法了得,遂禮賢下士,派人送帖拜訪。
我們不知道當時他們在零陵的哪個地方相見的。那時的零陵城很小,方圓不過一平方公里。除了州府,幽雅之地應該很多。以韋陟的身份,雖在貶途,但也是地方官員的巴結對象,零陵是永州府和零陵縣兩級衙門所在地,官員們不可能不識時務??傊?,他們一老一小相見如故。懷素當時的書法水準尚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與韋陟的交流,他深深體會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義,這就更加激發(fā)了他的上進心。韋陟對懷素十分欣賞,說了很多贊美的話,可惜懷素喝得酩酊大醉,只記得其中兩句,后來告訴陸羽,陸羽在《僧懷素傳》里寫道:“吏部韋尚書陟,見而賞之,曰:‘此沙門札翰,當振宇宙大名?!庇捎陧f陟的率先賞析,讓永州的地方官員驀然醒悟:啊呀,我們身邊居然有一位很有潛力的僧人書法家。
永州刺史王邕,是賞識懷素的第二人。依照我的臆測,王邕應該是個很有雅興的官員,他對書法有一定的研究,而且自己的書法也不錯。我猜想王邕肯定為懷素組織過專場表演,親眼目睹了懷素的臨場發(fā)揮并為之傾倒,所以在《懷素上人草書歌》里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我牧此州喜相識,又見草書多慧力?!?/p>
聲名鵲起的懷素心里有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他見人就輕狂,人越多,他越起勁,一邊喝酒,一邊揮毫。個子矮小的他,常常光著半條胳膊揮筆來寫起大字,筆墨所到之處,如風卷殘云,龍蛇飛舞。他嘴里“哇哇哇”地哼唱,筋骨舒展,抖動僧袍,忽然絕叫三兩聲,擲筆狂笑不止。待大家定睛一看,一刀宣紙早被他“唰唰唰”地就寫沒了。
除了韋陟、王邕,盧象和李白對懷素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乾元初年(公元758 年),盧象被貶永州,與懷素相識。盧象稱懷素的書法“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兩人相交,常來常往。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盧象的好友李白在被貶途中遇赦,游了洞庭之后游九嶷,途經永州(當時零陵郡已改名永州府)。盧象為李、懷兩人引介,三人相聚,欣喜無限,邀了當地一些朋友暢飲。筵席上,大家談天論地,意氣風發(fā)。半醉半醒之間,懷素離席往繩床上一躺,閉目思索。忽然,他一躍而起,抓起筆飽蘸濃墨,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開始書寫李白的詩,但見他筆勢快捷,似狂風暴雨,來勢威猛。又似大雪紛飛,茫茫一片。轉眼間,千余張宣紙被他一掃而光。
懷素的表現,盧象和本地人早已熟悉,而初來乍到的李白,卻看得目瞪口呆。他的眼睛發(fā)綠,好像綴滿了綠天庵的芭蕉葉,他感覺到自己像初到長安見到天子一樣驚喜:這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和尚!
李白就是李白,懷素瀟灑揮毫的身影觸發(fā)了他的詩興,于是有感而發(fā),即席作了一首《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p>
也許那天,李白寫完詩,不顧年齡和身份,立即舉杯敬懷素:“來,干杯!”因為他們兩只酒杯的碰撞其實就是兩個“狂”字、兩個“狂人”的碰撞。李白自稱“楚狂人”,懷素亦自稱“狂僧”,李白被人譽為“詩仙”,懷素后來被人譽為“草圣”,真是曠世知音!
我想,他們的相遇和相知,就好像金庸《神雕俠侶》里的黃藥師和楊過一樣,雖然二人的年齡存在較大差距,但情性又是何等相近!時至今日,我們似乎還能傾聽到兩只酒杯的碰撞聲和從酒杯里溢出來的酒香。李白的到來,像一陣驚雷,震落了芭蕉林凝聚在懷素身上的孤獨,讓他陽光縈懷,對自己的書法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向往。
李白向懷素介紹了自己好友杜甫的作品,還提及幾十年來叱咤大唐詩壇和書壇的元結、張旭、顏真卿、鄔彤和“茶圣”陸羽等人。從李白的交談中,懷素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從自己的家鄉(xiāng)走出去,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才能開闊自己的視界,豐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為此,他開始離鄉(xiāng)云游。
懷素首先北上衡州(衡陽),在衡州結識了朱遙。兩人相見恨晚,交談十分投機。席間,懷素狂飲數十杯,酒后興致格外高漲,少不了玩弄筆翰。其醉酒之神態(tài),狂草之神韻,讓朱遙震驚不已。他以《懷素二人草書歌》(《全唐詩》卷204)為題,記下了這場藝術表演:“幾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卻憶臨池圣……忽聞風里度飛泉,紙落紛紛如踮鳶……狀怪崩騰若轉篷,飛絲離亂如回風……”
之后,懷素來到了潭州(長沙),一住就是幾年。其間,他廣交朋友,嗜酒如命,常常一日九醉。幾杯酒入場,興致勃發(fā),飽蘸濃墨,伸展猿臂,頃刻之間,人家的屏風上墻壁上就被狂放的草書占據。
有一次,懷素在一個朋友那里喝酒品茗,感覺很好。第二天早上,他的嘴邊似乎還留有昨日的酒香和茶香,于是揮毫寫了一張字條叫人帶過去,內容是:“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迸笥岩娏耍X得懷素很有趣,于是打發(fā)人給懷素送去茶酒,并將字條保存下來。后人因為字帖中有“苦筍”字樣,就把它命名為《苦筍帖》。
如果說李白的詩歌《草書歌行》為懷素做了一個很好的營銷廣告,那么,張謂就是一聲不響地把懷素推向了至高。
大歷初年(公元766 年),張謂任潭州刺史。此人是懷素藝術人生的領路人,對懷素的影響最大。否則,縱然懷素有頑強的毅力和聰明的才智,如果不是遭遇張謂,很難想象他一生會是什么模樣。
張謂到長沙上任,聽說這里住著一位大書法家,遂登門拜訪,并與懷素結為知交。張謂十分欣賞懷素的草書和他那無拘無束毫不掩飾的個性。兩人出則同車,居則同處,在長沙街巷成為美談。
在張謂出任潭州刺史的第二年(公元767 年),徐浩以工部侍郎出任廣州刺史。徐浩是張謂的朝中舊友,也是一位很有名的書法家。張謂將此事告訴懷素,懷素就南下廣州拜見徐浩,向徐浩請教筆法。徐浩與懷素一見如故,兩人閉門謝客數日,專門切磋書法。此外,徐浩還為懷素舉行盛大宴會,讓懷素臨場表演。在廣州,懷素認識了不少朋友,包括岳陽的馬云奇。此人后來給了懷素不少精神鼓勵,并作詩稱贊懷素“興來索筆縱橫掃,滿座詞人皆道好”。
大歷三年(公元768 年)春,張謂奉詔回京,懷素隨行,來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長安,開始了他新的漂泊生涯。當然,懷素當年在京城(長安)的漂泊生涯,比起現在一些人在京城(北京)的漂泊生涯來說,條件不知好多少倍?,F在去北京漂泊的人(簡稱“北漂”)首先要考慮租房子,而懷素住在張謂宅內?,F在的“北漂”要四處找工作,十天半個月不上班,生活就沒有保障,而懷素當時已初露鋒芒,且頗有名氣,加上張謂的影響,他不需要出去推銷,自然有人找上門來求字買字。
唐代是一個崇尚浪漫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重視藝術的時代。懷素身為沙門,不守清規(guī)戒律,已經夠浪漫的了,再加上他的草書驚世駭俗,自然引起了京城各界的矚目。張謂在長安很有影響力,是一個出色的“導演”,懷素又擅于臨場表演,是個優(yōu)秀“演員”,所以,不少文化名流聞訊前來結交,包括錢起、任華、戴叔倫、陸羽等人。大家逢聚必飲,懷素逢酒必書,瘋狂極致,博得掌聲陣陣。
懷素的表演很有個性,一般人書寫在宣紙上,而他縱情書寫,素絹、屏障、白墻粉壁上,無所不及;一般人寫字在書房或廳堂,空間相對狹小,而懷素寫字的地方越大越好,“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襟氣”,“狂僧有絕藝,非數仞高墻不足以逞其筆勢”;一般人書寫的時候,要么跟旁觀者交流探討,要么獨自構思,不出聲音,而懷素書寫的時候不說話,但通常會突然高叫,“風聲吼烈隨手起,龍蛇迸落空壁飛”“狂來紙盡勢不盡,投筆抗聲連叫呼”;一般人書寫速度比較慢,而懷素書寫的速度非常之快,“大叫一聲起攘臂,揮毫倏忽千萬字”“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一般人書寫除了板書題刻,字體相對較少,而懷素書寫有時字體非常巨大,“新書大字大如斗”“一字兩字長丈二”;一般人書寫講究筆墨濃淡相宜,精心布局,而懷素書寫有時候“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纚半無墨”,“或如絲,或如發(fā),風吹欲絕又不絕”……
怪異!真的是怪異!
其實,懷素初到長安時日子并不順暢,因為他是南方人,水土不服,飲食不慣,所以經常生病。對于文藝界的一些聚會,他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懷素本是一個好動的人,到長安之后,他游覽過大雁塔、立法寺、興善寺等名勝古跡,還遠眺過大明宮。站在大明宮外,想起自己景仰的李白在唐玄宗面前戲弄高力士的傳說,而自己乃一和尚,現在到了皇宮外面卻無緣拜見唐代宗,心里不禁凄然。
有一次,懷素生病了,又接到朋友的邀請函,要他去興善寺參加一個筆會。因為這次與會者特多,還有不少政客,所以懷素不愿錯過此機會,決定帶病參加。為了不讓朋友們失望,他提筆給朋友回了一封信,內容是:“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實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贏也。九日懷素藏真白?!币驗樾胖杏小笆臭~”字樣,所以被后人稱為《食魚帖》。此帖也給后人研究他的身世,造成了諸多誤會,不少人據此把懷素當作長沙人。
四
懷素年過花甲之后,心里孤獨重生,忽然惦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零陵來。于是,他決定落葉歸根,奔向零陵。
他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聽說顏真卿剛剛到了洛陽,而在洛陽與顏真卿的相識相交,讓懷素開悟不少。
大歷七年(公元772 年)九月,顏真卿告假至洛陽遷移母親殷夫人靈柩,十一月護柩至京兆萬年先祖塋。顏真卿在洛陽待了三個月,懷素也留下近三個月。兩人談論書法,顏真卿問懷素:“你覺得屋子的漏痕怎么樣?”懷素頓時明白:雨水隨著漏屋的墻壁蜿蜒而下,由于墻是泥質,雨水受到泥的吸引與牽制不能迅速下行,形成凝重曲折之美。在談及自己的體會時,懷素說:“貧僧觀察夏天的云彩,發(fā)現它們隨風變化沒有定勢,有時相擁相疊,出現許多奇特的峰巒,忽一下子,峰巒裂開一道道隙縫,如一條條曲折蜿蜒山徑,時隱時現,若有若無。我想草書的變化也莫過于此,就像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筆畫間的牽絲,就像墻壁上的自然裂縫,沒有絲毫人工雕琢的痕跡?!鳖佌媲渎牶蟠蟀l(fā)感慨:“這樣高妙的理論,我還從未聽到過??!”懷素見機而作,他在離開長安時就把詩人們贈送給自己的詩歌收集成冊,此刻正好拿出來請顏真卿為他作序,顏真卿真心欣賞懷素,他讀了詩集之后,真的為他寫了《懷素上人草書歌集序》,顏真卿在文中稱贊道:“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其名大著?!笔旰蟮呐d元元年(公元784年),顏真卿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去世后,懷素老淚縱橫,在后來的《藏真帖》中,從“顏尚書真卿”起,筆勢牽引暢達,若行云流水,特別是“顏尚書”三字最搶眼,表達出自己對顏真卿的感恩與敬意。
他告別顏真卿之后,歸鄉(xiāng)的每一個腳步就是每一頁孤獨。最主要的是,此刻的懷素已經染病在身。由于他沒有親人,離鄉(xiāng)的時間又太長,與故鄉(xiāng)不少人(尤其是政界人士)已經陌生,加上他性格高傲,染疴之后不愿打擾他人,所以他隱姓埋名找了一偏僻之所住下。貞元十五年(公元799 年)六月,在零陵書寫完《小草千字文》之后,就音訊全無了。估計沒過多久,他就抑郁而終。而這件《小草千字文》寫得極為精妙,字字獨立,線條堅實而沉穩(wěn),充滿質感,每一個字都可以作為小草的經典范字。這件作品有著“天下第一小草”的美譽,是懷素晚年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得意作品,也是懷素唯一傳世的小草真跡。
昔日孤獨的少年和尚,守著孤獨的庵子,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道凄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