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新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隨著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西方各種哲學思潮、音樂觀念、創(chuàng)作技法開始涌入我國。在音樂文化領域,許多作曲家運用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的中國音樂作品,被稱為“新潮”音樂。“新潮”作曲家將現(xiàn)代作曲技法與我國民族音樂相結合,賦予作品濃郁的民族性與時代特點。在鋼琴音樂作品方面,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保留了原有民族音樂的特征,不僅僅是對民族民間音樂曲調的簡單模仿,還試圖運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追求新穎的音響效果?!都磁d曲——侗鄉(xiāng)鼓樓》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鋼琴作品,是運用現(xiàn)代技法創(chuàng)作的具有侗族風情的鋼琴曲。
《即興曲——侗鄉(xiāng)鼓樓》這首曲子的節(jié)奏特點包括:(1)節(jié)拍設計靈活多樣;(2)節(jié)拍變換頻繁;(3)有散奏的部分;(4)有復合節(jié)奏。并且這首鋼琴曲有多種速度標記。因此,在演奏這首鋼琴曲時,要特別注意掌握好節(jié)奏與速度。
首先,注意對節(jié)奏的掌握。這首鋼琴曲中出現(xiàn)的節(jié)拍有:1/4、2/4、3/4、4/4、5/4、6/4、7/4、2/8、3/8、5/8、6/8、7/8、9/8。在演奏時,演奏者要根據每個節(jié)拍的強弱特點進行演奏。但是,在樂曲中有很多地方是通過使用臨時重音記號來改變原有節(jié)拍的,這樣一來,節(jié)拍重音的位置就不宜按照正常的節(jié)拍重音來演奏(如圖1)。
圖1
例如,原有節(jié)拍是4/4 拍,但是加了臨時重音記號后,實際演奏時產生了3/8 拍的效果。在這里,一定要把加重音符號的音彈得很突出。
散奏的地方要注意彈得“形散而神不散”。樂曲引子部分的散奏(如圖2),在演奏時要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散板的感覺[1]。第一小節(jié)尾音的時值應多延長一些,從而制造安靜、古樸的氛圍。
圖2
發(fā)展部即景抒情段落的Rubato 不要彈得太快,因為這里要表現(xiàn)風吹、水流、蟬鳴的聲音及青年男女的愛情對歌,所以要彈得悠揚、婉轉。這兩處開始要彈得緊湊些,慢慢地拉寬。演奏者要確定好自己所彈音的個數,每次演奏都按照確定的音的個數來演奏,從而使音樂處理更為嚴謹(如圖3)。另外,演奏者一定要嚴格按照樂曲中標明的速度標記來演奏,這也是演奏好這首鋼琴曲的關鍵點之一。
圖3
觸鍵方法要隨著音樂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鋼琴曲中主要用到的與演奏傳統(tǒng)鋼琴作品所不同的觸鍵方法是“敲擊性”觸鍵法。所謂“敲擊性”觸鍵法,是指所演奏的音色要鏗鏘有力、尖銳明亮,同時不要將聲音壓死,要使聲音集中、有穿透力。要想彈出這樣的“敲擊性”音色,演奏者的手臂要放松,手腕不能僵硬,手指第一關節(jié)及掌關節(jié)要堅挺、牢固,觸鍵時手指第一關節(jié)要像鷹爪一樣牢牢地抓住琴鍵,同時在落鍵的瞬間,整個手臂要完全放松,發(fā)力時間非常短促,并盡可能快地離開鍵盤(如圖4)。
圖4
另外,需要這種“敲擊性”觸鍵法的地方還有展開部的結束處模仿鼓聲的、節(jié)奏類似打擊樂的音樂。再現(xiàn)部中的幾處地方(如第79、85、89、92、95~105 小節(jié))也要運用“敲擊性”的觸鍵方式,在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
和弦的演奏要采用貼鍵彈奏的方式。每個手指要在所彈音的位置準備好,貼著琴鍵的手指要快速地把琴鍵彈到底,并緊緊地抓住琴鍵,同時整個手臂要非常松弛。這樣演奏出的聲音才會飽滿、有力。
在展開部慢板部分結束后,鼓聲闖入的地方(第85 小節(jié))二分音符和弦一定要彈得飽滿有力,演奏者要指尖緊鉤琴鍵,貼鍵快速落下后,手臂完全放松,使聲音完全振動開,這樣的鼓聲才是深邃、有共鳴的,這里的和弦都要用這種方式演奏。另外,再現(xiàn)部的所有和弦都要用上述方式演奏,特別是尾聲的十四個和弦,要特別強調一下。
在演奏這首鋼琴曲時,有的地方需要產生這樣的音色:聲音純凈、透明、清脆、亮而不刺耳,安靜古樸,并且傳得很遠。演奏者想演奏出這樣的聲音就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一定要用手指指尖部位去彈奏;其次,掌關節(jié)一定要撐住,要感覺聲音可以從手掌上方穿出;再次,在落鍵的一瞬間,手腕一定要挺住;最后,手指落鍵不可以把聲音壓死,以便聲音可以傳得更遠。
這首鋼琴曲的引子部分剛開始的段落要彈得安靜、古樸,給人很遙遠的感覺,營造出一種氣氛,讓人們感覺好似從遠處眺望鼓樓的全貌。到了展開部,變?yōu)榍嗄昴信膼矍閷Ω杳鑼?,輔以風吹、流水、蟬鳴的音響背景,充滿詩情畫意,所以對這里的聲音處理要更加細膩,要彈得更純凈透明。
踏板運用的正確與否是鋼琴演奏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這首鋼琴曲也不例外。演奏者要想完美地演繹這首曲子,離不開踏板的作用,而右踏板是這首鋼琴曲用到最多的踏板。首先,要使用切分音踏板,根據和聲安排來更換踏板[2]。其次,要用極長的延音踏板。趙曉生在《鋼琴演奏之道》中曾談到,20 世紀作品的踏板更趨向極端,有時用極長的延音踏板,有時則完全不用,使音響干澀而無余響。這首樂曲引子部分第6小節(jié)需要使用一個踏板,一開始的幾個音可以不使用踏板,隨著音越來越密集,速度越來越快,可逐漸加入踏板,并將踏板由淺至深踩下去,這里不用更換踏板。由此便可以達到音樂由弱漸強的效果,音響會逐漸擴大(如圖5)。再次,根據節(jié)奏加踏板(如圖6)。
圖5
圖6
運用這種踏板方式的地方還有呈示部的第52 小節(jié),展開部的最后一小節(jié)和再現(xiàn)部的第16、23、35、61~64 小節(jié),尾聲則一小節(jié)用一個踏板。
如再現(xiàn)部的第二部分,開始節(jié)奏是5/8、6/8 及3/8 幾個拍子來回交換,演奏者要根據這幾個拍子的邏輯重音,在強拍上加踏板。
綜上所述,要演奏好一首鋼琴作品,演奏者除了要掌握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特征外,也要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只有詳讀樂譜,真正掌握和理解作品中的節(jié)奏、速度、觸鍵、踏板等問題,才能更好地演繹一首鋼琴作品,從而使欣賞者更好地理解現(xiàn)代鋼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