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鳳靈 李志坤 都斌斌 姜文武 時 萍 劉志超
(六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安徽六安237000)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溫濕氣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 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高溫高濕天氣特別容易導致病害暴發(fā)成災[1],一般流行年份可產生10%~30%的產量損失,大流行年份可導致部分田塊絕收[2]。 赤霉病不僅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造成小麥不完善粒超標,而且小麥赤霉病菌分泌產生的 DON 毒素,對人畜都有較大危害[3]。 迄今為止,還沒有對赤霉病完全免疫的抗性小麥品種[4]。 小麥赤霉病在生產上仍依賴于化學防治,在防治小麥赤霉病過程中,由于常規(guī)殺菌藥劑的長期使用, 導致赤霉病抗藥性嚴重上升[5]。防治藥劑間的交替使用,可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 因此,篩選出交替使用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有效藥劑、尋找合適的防治方法意義重大。
試驗于2020-2021 年度在六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進行, 試驗田為水稻土, 前茬作物為水稻。 水稻收獲后旋耕2 次,在2 次旋耕前施入基肥。按18 萬/畝基本苗,根據(jù)種子千粒重、發(fā)芽率和田間出苗率計算播種量,稱種到行,人工開溝條播,行距0.25 m。 11 月 9 日播種,12 月 6 日出苗。 試驗地基肥為 45%(N 15%、P2O515%、K2O 15%) 司爾特復合肥40 kg/畝+尿素 8 kg/畝。2 月 24 日用 5%唑啉草酯+氯吡苯磺隆+甲基二磺隆除草。3 月22 日雨后撒施尿素7.5 kg/畝作追肥。供試品種是六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選育的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皖西麥0501。
供試藥劑見表1。 從表1 可以看出,供試藥劑均為正規(guī)農藥生產企業(yè)生產的合格產品, 這7 種藥劑也是目前在六安市場上銷售的防治赤霉病效果較好的藥劑。
表1 供試藥劑
每種藥劑按照生產廠家推薦的用量施用, 以清水為對照,共 7 個處理(表 2)。 隨機區(qū)組排列,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3.34 m2。 試驗用 3WBD-16 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藥液量為30 L/畝。藥劑按照不同處理要求在供試品種小麥初花期的4 月14 日進行第 1 次噴藥,5 d 后即 4 月 19 日小麥揚花期第2 次噴藥,對照在相同時期噴2 次清水。
表2 試驗處理
每次藥后7 d、14 d 及調查病情指數(shù)時觀察小麥有無藥害產生,如果有藥害記錄藥害類型和程度。 按照農業(yè)行業(yè)標準 《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15 部分: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NY/T 1464.15-2007)的規(guī)定,依據(jù)病情發(fā)展情況,于2021 年5 月16 日小麥乳熟初期、赤霉病顯癥最易識別時調查。 每大區(qū)按照對角線5 點取樣,每點隨機調查100 株,調查發(fā)病穗數(shù)及病穗級別。 病情程度用目測法共分5 級,分級標準,0 級:全穗無病;1 級:病小穗占全穗的 1/4 以下;2 級: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 1/4~1/2;3 級: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 1/2~3/4;4 級: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 3/4 以上。 計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100×病穗數(shù) / 調查總穗數(shù);
病情指數(shù)=100×∑(各級病葉數(shù)×各級代表值)/(調查總穗數(shù)×最高級代表值);
病情指數(shù)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藥劑處理區(qū)病情指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100;
病穗率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病穗率-處理區(qū)病穗率)/空白對照區(qū)病穗率]×100。
試驗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由 Excel 2007 進行計算,利用 DPS 7.0 軟件中 Duncan 新復極差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 3)。
試驗結果(表3)表明,以上7 種藥劑對小麥安全, 也是目前在六安市場上銷售的防治赤霉病效果較好的藥劑。 從表3 可以看出,各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都是有效果的,病穗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病指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病穗防治效果在75%以上的處理防效為處理①[麥甜(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25%氰烯菌酯)>處理③(30%丙硫菌唑、25%氰烯菌酯)>處理② [75%戊唑醇·百菌清(戊唑醇62.5%、百菌清12.5%)、25%氰烯菌酯]>處理⑤[45%戊唑·咪鮮胺(戊唑醇15%、咪鮮胺30%)、25%氰烯菌酯)>處理④ (80%多菌靈、25%氰烯菌酯)。其中麥甜[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25%氰烯菌酯組合(處理①)]效果最好,病穗防治效果高達88.14%,病指防治效果高達95.43%;其次是30% 丙硫菌唑、25%氰烯菌酯組合(處理③),病穗防治效果達84.60%,病指防治效果高達93.92%;第三是75%戊唑醇·百菌清(戊唑醇62.5%、百菌清12.5%)、25%氰烯菌酯組合(處理②),病穗防治效果達82.75%,病指防治效果高達93.23%。 這3 個處理病穗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 病指防治效果在90%以上。 以上為1 年試驗結果,2021-2022 年度筆者將進一步通過開展試驗示范進行驗證。
表3 防治效果
2021 年是安徽省小麥赤霉病大發(fā)生年份。 由于安徽省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旬在小麥插穗揚花期雨水集中、 雨日多, 大多數(shù)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早且較嚴重。 赤霉病抗性差的品種田間自然病株率已超過70%,病情指數(shù)超過50%,損失嚴重。在防治小麥赤霉病過程中,由于常規(guī)殺菌藥品的長期使用,導致赤霉病抗藥性嚴重上升[5]。通過本次試驗可以看出,分別在齊穗期和揚花后期進行施藥1 次,間隔5~7 d,藥劑交替使用防治赤霉病效果非常好;7 種藥劑對小麥安全;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7 種藥劑輪換使用可有效防治赤霉??; 在防治成本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優(yōu)先選擇麥甜(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25%氰烯菌酯組合,其次是30%丙硫菌唑、25%氰烯菌酯組合, 第三是5%戊唑醇·百菌清(戊唑醇62.5%、百菌清12.5%)、25%氰烯菌酯組合。 這3 個組合病穗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 病指防治效果在90%以上, 防治效果均較好。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小麥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 這就導致廣大種植者在保證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只有加強赤霉病的防治,才能提高糧食生產[6]。氰稀菌酯(JS 399-19)作為一種新型合成化合物,對鐮孢菌具有較高的?;钚?,殺菌活性高, 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小麥籽粒中DON 毒素含量,且在籽粒中殘留較少[7]。 因此建議藥劑交替使用,防治赤霉病第2 次用藥以施用氰稀菌酯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