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榮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陜西咸陽712000)
高適在唐朝“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1],他的邊塞詩中對邊塞戰(zhàn)爭、將帥士卒等人事進行深刻描寫,將其筆墨觸及至下層社會。這不僅是對邊地將士浴血奮戰(zhàn)的贊筆,更是對唐王朝時代精神的體悟。
高適邊塞詩中多次提到漢名將,以期達到呼喚唐將收邊的愛國目的。詩中“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wèi)霍”[2]76(《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微》)追憶衛(wèi)青、霍去病,遙羨漢將執(zhí)劍殺敵的英姿;“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3]37(《薊門行》(其一))是戰(zhàn)后士卒遭受不公平待遇,借霍去病表達同情士卒不幸的遭遇;“丈夫拔東蕃,聲冠霍嫖姚”[3]189(《睢陽酬別暢大判官》)以漢武帝任用霍去病大破匈奴的事例,贊揚唐將張守珪平息契丹與奚之亂。《送渾將軍出塞》詩中亦通過霍去病破匈奴的功績與李廣身先士卒的將帥精神,對渾將軍出塞進行鞭撻?!堆喔栊小纺┨岬綕h飛將軍李廣,不僅是追憶李將軍,更是呼喚唐朝出現(xiàn)率領軍士殲滅敵人的良將,這是一種時代召喚。
唐朝邊塞詩人大都具有濃厚的漢代情結,杜甫《后出塞》(其二)末“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4]351,此言軍隊奉命出征,百姓皆愿霍去病似的猛將征戰(zhàn),以盼傳來捷報,可見漢將對唐人的鼓舞。楊炯《左武衛(wèi)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詩“漢宮清暑,忽照邊烽。秦塞長城,遂聞胡馬”[3]97。面對邊境的動蕩,漢將周亞夫、霍去病奮起抗戰(zhàn),將安邊定邦的國家大義至上,這種保衛(wèi)國家的英勇精神對唐人影響尤大。崔融《塞垣行》詩中的“棄筆硯”“操矛戟”寫出想要投筆從戎的強烈愿望?!柏M要黃河誓,須勒燕然石”[5]765同樣是效仿班超奔赴沙場,還要像竇憲一般立功揚名。王昌齡《出塞》詩中的“飛將”是借漢將軍李廣震壓匈奴的事例,召喚唐朝飛將軍定邊安民。以上皆是唐人為抵御外敵而呼喚良將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時代精神。
高適現(xiàn)存詩歌約240首,描寫邊塞生活的詩歌大約有50首,其邊塞詩中體現(xiàn)出來最典型的軍伍精神就是從軍報國的英雄情懷和不畏艱險的犧牲精神。
李唐王朝尚武,唐人更渴求于沙場建功立業(yè),這也是諸多文人學習班超投筆從戎的一個重要原因,楊炯就曾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5]611的豪言。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詩中,贊揚了狄司馬在“地出北庭北,城盡西海寒”[3]149。這樣偏遠艱苦的環(huán)境中,依舊可以殺敵立功,其抗擊強敵的頑強精神,是唐朝邊塞穩(wěn)固的重要因素之一?!端蜏唽④姵鋈分袦唽④姷弥吘尘o急的消息,毅然決然奔赴沙場以安邊境的壯舉,窺探出渾將軍勇敢剛毅的形象?!额£柍陝e暢大判官》詩中刻畫了主將沖鋒陷陣、虎虎生威的英雄形象。以上皆可見唐人從軍報國的英雄情懷。
高適早年長期淪落,懷才不遇,遂詩中對下層軍士卒也著墨頗多?!端E門行》(其一)詩作于天寶十載(751),時高適已送兵至薊北,對邊境情況有較清晰的認識,對戍邊的小士卒更是充滿同情?!耙簧砑攘愣?,頭鬢白紛紛。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3]37。詩中的士兵,從小士卒熬到老兵,默默守衛(wèi),今已兩鬢斑白,但只將軍登侯拜相,小卒卻棄置若罔,從中不難體會到高適對士卒的同情與不平,對他們的堅守給予贊嘆,這是一種大無畏的奉獻犧牲精神。《李云南征蠻詩》亦是如此,是李宓征戰(zhàn)南蠻時一心為國殺敵的寫照?!堆喔栊小分小跋嗫窗兹醒娂?,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3]86。寫士卒在戰(zhàn)場上奮力拼殺,不顧個人安危得失,這種甘于獻身的士卒精神在唐朝邊塞詩中尤為之多。杜甫《前出塞》“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4]150。便是贊嘆大丈夫誓死保衛(wèi)家園的英雄氣概。
除以上兩點外,高適邊塞詩中所展現(xiàn)的軍伍精神還有許多?!罢l斷單于臂,今年太白高”[3]223(《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這是一種不畏艱險的豪邁精神;“亦是封侯地,期君早著鞭”[3]59(《獨孤判官部送兵》),這是一種具有樂觀進取的必勝精神;“才子方為客,將軍正渴賢”[3]29(《別馮判官》),這是一種求賢佳談;“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3]223(《送董判官》),這是一種吃苦耐勞的堅韌精神;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高適邊塞詩中的軍伍精神皆表現(xiàn)出當時唐朝的時代精神。
唐朝對以“和親”來休戰(zhàn)的辦法難以茍同。據(jù)統(tǒng)計,自唐高祖與突厥和親始,至唐僖宗時和親南詔,共有37位公主踏上和親之路,或促進雙方友好交流,或為免于戰(zhàn)爭。
“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總戎掃大漠,一戰(zhàn)擒單于”[3]36(《塞上》)。此詩是高適第一次出塞薊北時期所作,此時的高適滿腔報國熱血,心懷韜略,從他這首早期詩歌中已然可以探出他早年對戰(zhàn)爭的看法,認為消極抵抗,茍且偷安是不可取的,公主和親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長久之策,只有任用“李將軍”之輩的邊將,充分發(fā)揮出大國的威猛之勢,方可根除邊患,永葆安寧??芍拼妼⒃谛熊娭猩朴觅t能?!锻瑓螁T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宿盤山秋夜作》詩有“上將頓盤坂,諸軍遍泉井”[3]244之句。此詩作于天寶十二載,《舊唐書》有載,哥舒翰在征討安祿山時,任用田梁丘為御史中丞相,并充行軍司馬。由此可知,田著作即田梁丘為哥舒翰的得力部下。詩中言上將哥舒翰,率軍駐扎于盤山附近水源之地,看到田著作所呈書信,不免心生惜才之心,欲將此人招之麾下,襄助其建功立業(yè)。天寶十一載,高適受田著作引薦,得以進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任掌書記。杜甫在長安盤旋之際,也曾干謁過田著作,有詩《贈田九判官梁丘》:“陳留阮瑀誰爭長,京兆田郎早見招。麾下賴君才并美,獨能無意向漁樵?!盵4]231仇注此四句是美田九薦賢之功。杜甫詩“因君問消息,好在阮元瑜”[4]295(《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知阮瑀即指高適,更加證實高適入幕哥舒翰麾下,是由田梁丘引薦,由此可得,主將哥舒翰是任賢任能之人,這也是唐軍將不可或缺的行軍之策。
唐人對發(fā)起不義之戰(zhàn)大為不滿?!顿Y治通鑒》載,天寶元年,唐王朝依次破吐蕃大嶺等軍、破青海道莽布支營三萬余眾并斬獲五千余級、后又破吐蕃漁海及游弈等軍。[6]6856面對頻頻捷報,玄宗好大喜功,不斷拓邊,開元末至天寶年間,唐王朝不斷主動挑起與契丹和奚的戰(zhàn)爭。天寶末楊國忠等無故對與唐友好的南詔發(fā)動戰(zhàn)爭,此做法不僅使唐面臨邊患問題,更導致百姓流離哀怨。杜甫詩《兵車行》《前出塞》《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等皆諷刺戰(zhàn)爭使百姓受到的苦痛。高適《薊門行》(其二)“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吾欲涕沾臆”[3]38??梢姼哌m對“開拓窮異域”的不滿,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中“崆峒小麥熟,且愿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5]157也有明顯的反戰(zhàn)思想。高適《答侯少府》一詩中,“邊兵若芻狗,戰(zhàn)骨成塵?!盵3]202一句,更是對統(tǒng)治者一味開疆拓土、發(fā)動不義之戰(zhàn)的做法表示不滿。
唐明皇對有邊功者封賞厚重,安祿山便曾以此作為升遷的主要手段?!顿Y治通鑒》天寶四載(745)“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shù)侵掠奚、契丹?!盵6]6868于是邊將中就出現(xiàn)一種謊報軍功的不正之風?!顿泟e王十七管記》中“歸旌告東捷,斗騎傳西敗。遙飛絕漠書,已筑長安第?!盵3]52此詩作于天寶十載冬,譏諷安祿山東征契丹時,慘敗告終卻謊報戰(zhàn)情,冒領戰(zhàn)功。行軍之將,最忌諱將敗況隱而不發(fā),若只有頻頻捷報傳入長安,最終禍國禍民禍己。杜甫《后出塞》(其三)中“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勛”[5]353,也諷刺此種不良作風。
高適的邊塞詩,不僅具有濃郁的漢代情節(jié)和英雄氣概,更具有時代責任感,他同杜甫皆從浮華耀眼的盛世大唐中,看到并揭示出其背后的隱患危機。高適的邊塞詩中,主將與士兵形象中折射出的軍伍精神,足以代表盛唐氣象下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