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臨泉縣委黨校 毛慧新,屈莉莉,彭建濤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涉及千家萬戶,關乎人民福祉,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民生事業(yè)?;鶎由鐣卫砻媾R的種種問題與挑戰(zhàn)已今非昔比,粗放式的基層社會管理模式也不再適應新的形勢,這無疑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必須把民生問題視為推動基層社會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新時代,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提高,國家從戰(zhàn)略高度明確提出了將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發(fā)展思路,大力加強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成為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這也標志著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社會治理時代已經到來,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明顯發(fā)生了變化,經濟結構深刻變革,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與渴望也越來越迫切。[1]“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已經逐步具備落實的條件。但由于當前社會發(fā)展不均衡不完善的現狀,不能滿足群眾在環(huán)境、法治、公正、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多元選擇需要,大大增加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因此,抓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一定要抓住依靠群眾和公平正義這個重點,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徹底改變以往舊的落后社會治理方式,構建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預防性基層社會治理制度,讓人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適、美好。特別是在沿海發(fā)達縣區(qū)中,基層社會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已經成為政府的工作準則。經濟社會發(fā)展更是要求政府管理部門具備與社會發(fā)展階段相匹配的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經濟社會長期穩(wěn)定并迅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條件產生了質的飛躍,新的需要也不斷涌現并與日俱增。民眾更加向往安逸便捷的生活方式,僅僅解決溫飽問題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首先,居民對鄉(xiāng)鎮(zhèn)及社區(qū)的配套基礎設施需求明顯增加,如公共交通便捷換乘、公園綠地覆蓋率、垃圾處理效率、公共場所廁所數量等;[2]其次,隨著人民群眾對居住的高品質公共空間的要求日益增加,對社會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公園綠地,居民迫切需要具有一定功能的活動場所;除了自來水的普及率,人們更加關心自來水的水質;除了公共廁所的密度,人們還要求提高公共廁所的衛(wèi)生標準。因此,我國大部分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傳統(tǒng)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更是難以適應當前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需要,基層管理任務和隊伍能力不匹配,以往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往往激化干群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社會矛盾日益凸顯。
唯有依靠群眾,聆聽他們的訴求,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才能防止“關門決策、閉眼空談”。一直以來,我們經常認為基層民眾在社會管理方面思維滯后,目光短淺,問計于民“問”不出對策,自以為優(yōu)秀,缺乏同理心,容易將民眾引向對立面。從群眾中來,即要在尊重人民意見的基礎上提出工作目標,制定具體工作措施。要堅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一切為民作為我們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起點和目標。我們要想站在廣大民眾的立場上,就需要為民著想的熱情和能設身處地與民換位思考的耐心。多說群眾所理解的,多做群眾所贊成的,把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深入人心,轉化為基層群眾的自覺力量。到群眾中去,通過面對面接觸、溝通,我們可以掌握最真實、最生動的社會狀況和民意。決策過程中重大決策要征求群眾意見、破解疑難要依靠群眾解決、檢驗成果要面向群眾求證,找出基層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更加關注和重視基層社會治理中群眾的實際困難,使改革和發(fā)展的碩果更廣泛地惠及人民。
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我們的黨必須追求公平和正義,維護人民的權利和利益。社會治理的價值取向是公平正義的體現,是國家制度理念和美德的彰顯,也是法治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追求。因此,我們必須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加強全民法治保障,改善民生福祉。首先,健全能夠促進公平正義的法律保障體系,推進科學立法,確保人民群眾合理公正的利益訴求得到科學有效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其次,嚴格依法辦事、公正執(zhí)法,在執(zhí)法過程中必須做到規(guī)范、公正、文明、公平,把握好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追求效率與實現公正、執(zhí)法目的與執(zhí)行形式的相互關系,力求達到法治效應、政治效益、社會效果的三者統(tǒng)一。[3]最后,促進全民守法,通過加大對基層城鄉(xiāng)民眾的普法宣傳教育,努力營造知法、懂法、學法、用法、守法的濃厚氛圍,在整個社會中形成解決問題訴諸法律、化解矛盾依靠法律的良性法治環(huán)境。
在當今社會利益多樣化、選擇多元化、思想多變化的時期,人民群眾對基本民生保障的要求日益提升。在基層管理中,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好突出矛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民生保障是保障社會居民基本生活的公共性福利措施,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堅持人民共享、共同受益的原則。加強社會民生保障體系現代化建設,既要聚焦當前的民生重點難點和群眾反映最強烈、最迫切的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發(fā)實招、出硬招,做好相關工作;又要放眼長遠,對工作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進行科學研究、提前預判,制定長期規(guī)劃,努力建立提升保障水平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為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長遠保障。務實有效地推動各項民生保障工作,不搞脫離實際、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民生保障工作,不斷提高民眾的安全和幸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社會和諧之本,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思想。大眾是否真正從中得惠,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權利和利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是對我們各項工作成效的最終檢驗?!眻猿帧耙匀嗣駷橹行摹钡陌l(fā)展離不開經濟上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和民生的改善是辯證聯系的,經濟發(fā)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先決條件。改善民生不能脫離經濟發(fā)展,只有帶動民眾大力發(fā)展經濟,才能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當前,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模式引進了大量經濟體,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但是我們的群眾真正從中獲得的收益,無非是少量的土地租金和分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經濟問題。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群眾參與進去,學習技術和經營模式,然后自主創(chuàng)業(y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形成共同富裕。持續(xù)改善人民生活可以同時動員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釋放強大的消費力量,為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
“抓住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群眾,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4]社區(qū)黨委可以通過多次召開群眾議事會,讓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動員身體健康、時間充裕、有上崗履職熱情的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離退休黨員等參與進來,針對人民最關心最急迫的和切身利益問題,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組成代表共議基層社會治理大事小情,實行窗口前移、服務前靠,化解糾紛,攻堅克難。要堅持底線、關注重點領域、完善制度、引導群眾預期,帶領群眾為基層社會治理做實事,讓群眾有參與感獲得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以2019年臨泉縣開展電瓶車禁入樓道整治行動為例。當地發(fā)動志愿者對小區(qū)住宅建筑進行檢查,并在居民樓增設多處公共充電樁。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消除了安全隱患。
維護和完善以共同貢獻、共同治理、共享利益為基礎的社會治理制度,是以人為本的重要表現。就基層的社會管理而言,它不單單是各級黨委、各地方人民政府的責任,更是各個社會群體和其他各界的共同責任。構建了全民合作共建、資源有效分配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意味著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就是在各級黨委領導、地方政府部門負責下的一個社會主體進行集中治理,其管理模式也由過去單方面的自上而下管理轉變?yōu)槎喾矫娴牧夹越换?。例如,倡導社會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è)等積極參與,使基層治理更精細、更完善、更有針對性。我們還可以開發(fā)政府采購服務的新途徑,鼓勵專業(yè)技術人員深入社區(qū)和農村,使醫(yī)療社會工作者、心理社會工作者、物業(yè)管理人員等,常態(tài)化地參與基層社會管理。[5]推進全國各類高等教育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專家學者進社區(qū)、農村,采取建設基層實踐基地、成立跨學科的研發(fā)隊伍等方法,積極推動理論研究向基層實踐工作轉變,以克服基層治理過程中的困境。在黨的領導下,更多社會行動者將用更為多元化的形式創(chuàng)新和深化基層社會管理,努力形成一個人人有責、人人負責、人人享有的社會管理共同體。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將真正使社會大眾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終受益人、最廣行動者、最高評判者,切實實現社會的治理制度體系和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