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霞楊婭
(1.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2.陜西師范大學 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62)
言官作為封建專制政體中的監(jiān)察群體,受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持續(xù)關注。明清之際,顧炎武、王夫之等人在總結明朝的教訓和經(jīng)驗時,就曾注意過明代言官群體在反腐監(jiān)察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已進入改革開放的深水區(qū),反腐力度不斷加大。本文試圖通過探究明代言官的相關政策,對明代言官反腐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探討這一時期言官在反腐方面所采取的政策,總結反腐工作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國家建設現(xiàn)代化監(jiān)督體系提供借鑒。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皇帝普遍重視言官的選任,這是由其特殊性所決定的。言官作為治理官員,言路暢通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使百姓更為信服。
明代對于言官的選任制定了嚴格的標準。首選品行端正,是忠義之人。因為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都必須要保證官員的忠誠度,防止他們謀朝篡位。其次是官員自身的素質(zhì)需要過硬。言官們不僅要勇諫皇帝的過失,還要監(jiān)察文武大臣的違法違規(guī)現(xiàn)象,他們的監(jiān)督涉及到行政、司法、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因此言官必須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zhì),知識必須要豐富,能力必須要出眾,還要通曉本朝的法律法規(guī)。
在明代言官的考核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明朝考核分為兩種,一種是“考滿”,另一種是“考察”?!翱紳M”是常見的考察官員績效的方法,它要求對所有的官員考核、評定成績之后根據(jù)成績的等級決定是升遷還是罷免,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睹魇贰肪砥咭弧哆x舉三》載:“考滿之法,三年給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職掌事例考核升降”[1]。而“考察”主要是京察和外察,明代考察有“八法”。①(1)①《明史》卷七一《選舉三》:(考察之法)“其目有八:曰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罷,曰不謹。”此即為八法。(清)張廷玉《明史》卷七一《選舉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150頁。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時期對監(jiān)察官員是十分嚴格的,只要考核成績不合格,就會直接被罷免。這樣一來,職業(yè)的規(guī)定使得人人自危,言官們要盡職盡責,不敢心生邪念。同時,朝廷針對言官職業(yè)還制定了一則《憲綱條例》,②(2)②《憲綱條例》是明朝的監(jiān)察法,它對監(jiān)察機關及監(jiān)察官的職權、地位、保障機制、官員的選任等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睹魈鎸嶄洝肪砹涊d:洪武四年正月,“御史臺進擬憲綱四十條,上(太祖朱元璋)覽之,親加刪定,詔刊行頒給”。此即為《憲綱條例》。參見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黃彰健校:《明實錄》卷六十,洪武四年正月己亥條,中華書局,2016年,第1176頁。針對失職的言諫官員會加重他們的處罰,針對巡按官員在地方處理政務時也會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這樣一來有利于約束言官的言行舉止,對貪污枉法的官員加以嚴懲。
明代言官機構主要由六科給事中、都察院、通政使司組成,三個部門各自分工、相互作用共同促成明代言官反腐工作的開展。
六科給事中是明代重要的反腐監(jiān)察力量之一。六科即代表吏、戶、禮、兵、刑、工,是掌管不同類別的各科政務部門的簡稱。明洪武六年(1372年),朱元璋設立給事中管理六科事務,于是有了六科給事中的名稱。每科設立給事中兩人來協(xié)助處理政務,履行諫言、監(jiān)察等職責,官員等級定為正七品。洪武六年六月又將給事中品級進行升級,改為從六品。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又重新劃分了各科官員的品級,每科都給事中設一人,但是等級變?yōu)檎似?,左右給事中變成從八品,各設一人,他們各司其職、相互獨立。公元1399年,建文帝改革官制,把六科的都給事中升為正七品,給事中為從七品,左右給事中廢止,改設拾遺、補闕,品秩和給事中的等級一樣。明成祖即位初期,又廢除了拾遺、補闕這兩個職位改為原來的左右給事中,從七品。明成祖之后遷都北京,南京保留六科,各科設給事中一人。此后,六科給事中的人數(shù)、品級基本確定下來,一直到明朝末年幾乎未做過大的變動。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按照唐代的監(jiān)察制度設立御史臺,在御史臺設立御史大夫、御史中垂以及侍御史等職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御史臺改名都察院,此后都察院逐漸成為明代最高的監(jiān)察機關。御史隸屬于都察院,“掌贊書而授法令”[2]。都察院設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官員等級為正二品,同時設立正三品的左、右副都御史和正四品的左右僉都御史及正七品的十二道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分監(jiān)十二個地方,同時又在地方上設立幾個御史負責監(jiān)察百官和事務的處理,這十二個地區(qū)當時稱之為道。到了永樂年間,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宣德年間時最終確立為十三道,掌管這十三地區(qū)的監(jiān)察御史統(tǒng)稱為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此后趨于穩(wěn)定。景泰年間,由皇帝派遣到地方的總督、巡撫等官員,都會增加憲銜,他們都屬于都察院這一系統(tǒng)??偠?、巡撫、都御史、副都御史等官員實際上都沒有固定的人員限制,全憑當時實際情況派遣。明代地方監(jiān)察御史是正七品官級,但位低權重,實際操作過程官員直接聽命皇帝,對皇帝負責。
從中央的都察院御史長官到十三道御史,他們是明代言官反腐的重要成員,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明代言諫官員的監(jiān)督檢查和封駁審議的范圍之內(nèi),這讓明代的政府監(jiān)察體系深刻地打上了言官的烙印,也使得政府和官員反腐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在明代,通政使司是中央官制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明代設立通政使司是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現(xiàn)實需求。明代初期,朝廷剛剛結束戰(zhàn)爭,統(tǒng)治者想要休養(yǎng)生息,因此一開始只是在繼承元朝制度的基礎上稍作改動,在內(nèi)閣創(chuàng)立前皇帝更傾向于重用中書省,這使得中書省在政權和權力的分配過程中更加重要。但中書省得到重用的同時,權力的擴大對皇權造成了威脅,因此朱元璋廢丞相,之后又罷免了中書省同時升級六部,設立五軍都督府和都察院科道監(jiān)察,從而瓦解明初三個部門權力過大的局面。在破除舊制度的同時,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朝的統(tǒng)治,有效實現(xiàn)長治久安,進行了新的改革,通政使司便在這一現(xiàn)實需求下誕生。
洪武年間,明太祖一開始在朝廷設立察言司作為明朝的言官勸諫機關,洪武三年,設司令兩人,掌管來自全國各地的旨令章奏。在運行一段時間以后,朱元璋裁撤察言司,同時設置通政使司作為言諫機構。1377年,朱元璋該部門機關的職能和權力做出規(guī)定,并制定官員的等級官階,設立正三品通政司官職,由一人擔任,下設左、右通政各一人,設立正四品譽黃右通政一人,正五品的左右參議兩人。在通政使司的下屬機構經(jīng)歷司,設經(jīng)歷一人,品級為正七品,同時還設正八品的知事,共同組成通政使司。
明朝言官反腐的能力來源于它的制度設計,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同級和下級的監(jiān)督、彈劾;二是在司法活動中參與審判監(jiān)督;三是對上級即通過對君主的勸諫達到限制皇帝權力的目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言官的職責主要是商議國家大事或勸諫君主,指出君主過失,糾正錯誤。言官通過自身職權的行使和對有關部門的監(jiān)督,發(fā)揮良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權力,遏制文武百官貪污腐敗,使作奸犯科的人受到制裁。隨著后期君主專制的加強,言官的職權受到相應的遏制,言諫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雖然言官勸諫君主的職權有所減退,但對于同級和下級的監(jiān)督作用卻有所提高,他們的主要職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封駁奏章、糾察百官
封駁審議奏章是明朝言官一項重要的職責?!胺怦g”有兩層含義:“封”是針對皇帝,指的是退還皇帝的詔令,“駁”是針對文武百官,指改正大臣的奏折?!懊鞔x予給事中封駁之權,目的在于匡正君主失誤,維護詔令權威”[3]。據(jù)明代史官記載,在封駁審議朝廷奏章上,通政使司和六科給事中的職權是各有分工的,內(nèi)廷旨意的下達先由內(nèi)閣起草詔令,再交給通政司仔細審核,如果內(nèi)閣的票擬有不恰當?shù)牡胤?,可以駁回讓內(nèi)閣重新起草,之后轉(zhuǎn)給通政使司審查,通過后交給皇帝閱覽,皇帝閱覽后交由六部執(zhí)行,如果這時六科給事中覺得有不恰當?shù)牡胤竭€是可以交還回去重新起草。因此,明朝時的封駁主要是針對內(nèi)容上的重大錯誤,關于文字格式只是需要指出即可。
據(jù)史料記載,六科給事中分工稽查各部門的行政工作,考察官員處理政務的工作情況以及和審查他們有關的文件和文卷、檢查他們是否按時完成本職工作、是否依法辦事,如果發(fā)現(xiàn)政務有所延誤就進行參奏,追究各部門責任,同時六科給事中負責注銷本部的文章卷宗。如果說“封駁”是為了改正六部在執(zhí)行政令的過程中的不當之處,那么“注銷”是為了糾察六部在辦事過程中的稽延遲壓情況,他們兩者相互照應,互相補充。這樣的工作模式在推行國家政策和朝廷科考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的部院中央機關單位是由都察院各個道的監(jiān)察御史以及六科給事中共同監(jiān)察,監(jiān)察御史除了監(jiān)察本地區(qū)的事務外,同時也監(jiān)察在京的各衙門,這就對六部造成制約,使他們不能濫用權力。明朝監(jiān)察御史稽查中央辦事機構的一項權力是“刷卷”,就是糾察首都衙門的文章卷宗,會根據(jù)實際判斷是否具有違法的情況,情節(jié)嚴重的追究的責任越大。六科注銷文卷是日常工作,而“刷卷”只是每年例行的抽查。六科在稽查六部的工作中監(jiān)察能力不斷加強,他們和御史相互合作促進了都察院的合并。明朝對于注銷文卷的監(jiān)督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員的辦事效率,是適應改革的一項制度,遏制了敷衍了事,互相推諉的官僚作風。
2.參與司法審判
洪武三十年(1397年),六科給事中有權力參加三司會審。刑科給事中在清朝時期發(fā)展成為復核死刑等重大案件的部門,凡是三法司判決的死刑案件但是還沒有執(zhí)行的,到了每年秋天的時候刑科給事中進行再次審核,防止冤假錯案和官員從中作梗,漏判、錯判案件,最后上奏皇帝。
明朝的法典規(guī)定了六科給事中權力,在司法活動中具有監(jiān)獄訴訟權,凡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按照皇帝的旨意在中午前鞫問犯罪嫌疑人,掌印給事中也得跟隨。同時他們也可以對冤假錯案提起訴訟。明朝還設有登聞鼓制度,凡是有人敲登聞鼓,必須有人受理,每天登聞鼓樓都要各科官員輪流值班,如果有喊冤之人申訴并告知重要的秘密或知道重要的線索,則要接受訴狀,老弱殘疾的訴狀人優(yōu)先。如果處決罪犯時有人訴說冤情,受理狀紙后則需要批準校對,手傳指令停止處決等候旨意。
除了參與司法審判活動,明代言官還被派遣到地方各省體察民情,都御史、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都有被派遣可能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巡撫?!把怨傺矒釙r,除了自身固有的監(jiān)察職權外,更重要的是行使皇帝特別任命的行政職權”[4]。他們以監(jiān)察為主,往往權力很大,在出使各地的時候負責視察各地的行政情況,監(jiān)察地方官員的工作,一旦發(fā)現(xiàn)地方官員貪污腐敗,可以立即罷免再上報朝廷?!把矚v的言官職責全而細,達到了無所不問的程度,他們以京城為中心呈放射狀遍布全國各個角落,成了皇帝直接掌握社會動態(tài)、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是朝廷監(jiān)督、控制地方的神經(jīng)末梢?!盵3]“巡歷”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朝廷的純潔性和官員的廉潔性,而巡按官員也要以身作則,遵守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不能收取地方官員的禮物,所到之處不能講排場,過度消費,更不能幫助親朋好友謀求利益,當任職期限到了之后,回京還要經(jīng)過仔細的審查。
3.監(jiān)督君主決策
言官反腐監(jiān)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向君主勸諫,規(guī)范皇帝的禮儀規(guī)范、監(jiān)督言行舉止,讓皇帝多做利于百姓的事,起到約束皇帝權力的作用。言官即使在冒犯君主絕對權威的情況下,也必須指出皇帝自身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5]。如果國家治理的某一方面出現(xiàn)弊端,言官們要諫言君主,以提醒皇帝如果發(fā)生“主德闕違”[6],言官就有責任規(guī)諫。若皇帝受到奸臣的蒙蔽而不反省自己,言官們就要冒死進諫。設置言諫官員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規(guī)勸皇帝的言行舉止、監(jiān)督皇帝的決策正誤。
隨著古代君主專制封建制度逐步成熟,皇權的不斷加強,事實上言官對于皇帝的勸諫所展現(xiàn)的效果也日漸衰落,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明朝即使在皇帝絕對權威的統(tǒng)治下,也有敢于進諫,指出皇帝錯誤的官員。明朝仁宣治世時期,李時勉曾上書明仁宗朱高熾,主張皇帝節(jié)省民力修養(yǎng)生息,勤勉政事,認真學習,同時還指出皇帝行為和禮儀上的錯誤,皇帝因此很是生氣。李時勉死后,明宣宗認為其是忠勇之臣,使他擺脫了罪臣的名銜而為后世所稱贊。
這些敢于直諫的言官遵守職責,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使百姓的生活在封建壓迫下得到一定喘息,同時勇于勸諫統(tǒng)治者,為防止皇帝過度腐敗做出了一定貢獻。雖然這些言官的進諫往往收效甚微,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讓皇帝有所忌憚。
明朝的言官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支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以農(nóng)民起家,知道大明江山得來不易,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鼓勵直言,通過言官鞏固王朝的統(tǒng)治。
明初,朱元璋就對御史劉真說:“臺憲之官,不事于糾察,朝廷政事或有遺闕,皆得言之。人君日理萬機,聽斷之際,豈能一一盡善?若臣下阿意順旨,不肯匡正,則貽患無窮。今擢卿為侍御史,居朝廷之上,當懷蹇諤之風,以為百官表率。至于激濁揚清,使奸邪屏跡,善人匯進,則御史之職兼盡矣?!盵7]明初統(tǒng)治者都鼓勵言官直言,朝廷廣開言路,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大臣均不拘泥于官職高低,皆可諫言。明仁宗因為百官進言者少,便敕諭曰:“卿等皆受國家股肱心膂之寄,無以直言而慮后譴,君臣同體,相與至誠,必有嘉謀嘉猶,輔朕不逮,庶副倚重賢人君子之意?!盵8]在封建專制下,即使是朱元璋也會激憤殺言官,到了明朝中后期統(tǒng)治者也對言官開始厭煩,但是為了留下一個明君的形象,有時不得不做出一副公平公正、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的態(tài)度。
皇帝對言官態(tài)度上的支持,使得明朝言官雖然品級不高但與其他官員相比仕途順遂、升遷很快,很多七品的官員擢升到朝中高官,同時他們還享有破格錄取的照顧。除了正常的獎賞和升職加薪之外,言官們即使被打壓后也會得到撫恤。明朝的言官雖然大部分是七品官階,但位低權重,辦起事情來不會畏手畏腳,他們與皇帝來往密切,是皇帝的近臣,通常處于權力中心。在明代統(tǒng)治者的支持下,言官們形成了士人好辯論、熱衷于立言的特點,言官直接勸諫皇帝,往往使得“帝不能堪”“帝滋不能堪”[9]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以至“以君父之喜,自必以為榮,君父之怒,自必以為為辱?!盵10]因而逐漸形成了言官敢于直諫的氣節(jié)。
除此之外,明朝在言官的選任考核上注重選賢任能,從而保障了言官自身的廉潔性和處理事務的效率。選任的言官首先要具有很高的品質(zhì),即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士大夫精神,以便保證其規(guī)諫皇帝、監(jiān)察百官、參與司法審判時能剛正不阿、保持公平公正。首先,言官要做到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勇于直諫。古代言官的選任“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忽,介直則敢言”[11]。言官既要勸諫皇帝也要糾察百官,往往會得罪許多人,輕則罰俸降職重則抄家滅門,因此只有堅持氣節(jié)、不懼生死的人,才能勝任。言官還要做到視金錢為糞土,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覺悟。其次,自身也要學富五車,有辦事能力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這樣才能勸諫皇帝、糾劾百官。同時言官品秩較低,以便確保官員奮發(fā)向上,敢于直諫彈劾。朝廷還會制定一系列考核標準,定期考核這些官員并且評定等級,以便對言官起到監(jiān)督激勵作用。
明朝初期,統(tǒng)治者注重休養(yǎng)生息,鞏固邊防,采取了一系列整頓吏治的措施。統(tǒng)治者為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通常鼓勵大臣們廣開言路,支持言官監(jiān)察官,懲治貪污腐敗。洪武年間,明太祖下旨讓朝廷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積極諫言,不拘泥于職務,即使是身在草野,出身微賤,也能陳奏陛下。在這種氣氛下,言官的反腐工作能夠較為順利的進行。言官“他們以國家社稷為己任,克己奉公,直言進諫,努力踐行儒家士大夫精神,是專制政體中一支積極的力量?!盵4]
言官反腐使得國家的政治清明,保證了國家管理隊伍的純潔性和官員的廉潔性。而吏治清明也是提高官員的辦事效率,防止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的重要保證。明朝初期皇帝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統(tǒng)治者用嚴厲的手段懲治貪官污吏的同時讓言官負責監(jiān)督文武百官,興利去害,如果遇到大事就上奏朝廷,小事自行決斷,同時支持鼓勵良善之輩入朝為官,罷免貪污腐敗的官員,賦予言官糾邪百官、勸諫君主、糾正法紀等職權。在統(tǒng)治者和言官兩者的相互配合下,明初國家吏治清明,廣開言路,貪官污吏無處躲藏。
明朝作為封建專制主義國家,皇帝是絕對的統(tǒng)治者,所以就無法避免貪污腐敗、裙帶關系、權貴遮天、法紀廢弛、風氣糜爛等封建官場政治的常見病癥。明中后期,皇帝對朝政開始懈怠,言官們在勸諫君主方面也有所缺失,上奏彈劾也常常受到阻礙。言官們被拉入黨派之爭中,由“去污劑”變成了“腐蝕劑”,造成反腐之路困難重重?;实酆脱怨贌o法相互配合,黨派之爭使得官員無心國家正事,爭奪權力,導致社會的矛盾激化,國家政權開始動搖最后走向滅亡。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就和言官群體后期反腐工作無法開展有關。言官反腐職能未能很好的履行有許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皇權至上的社會,言官們賦予的反腐職權來源于皇帝,他們雖然可以監(jiān)督皇帝和文武百官,但只是皇權的附屬品,言官們對朝廷官員的監(jiān)察和朝中政事的議論以及自身的職權都受到皇帝掌控。統(tǒng)治者對言官的進諫和彈劾有最后決定權,皇帝的喜惡和個人意志決定的反腐是否有效,言官們很大程度上處于被動的地位,言官在行使自身職責時沒有具體的法律保障,只是依靠皇帝意志生存。對于皇帝、大臣、宦官的反腐作用也因為這樣的體制而處處碰壁?;实鄣穆市远鵀?、主觀隨意性使得明朝初期的言官反腐效果顯著的現(xiàn)象轉(zhuǎn)瞬即逝,這是言官制度的必然結果。
其次,言官自身貪污腐敗、瀆職懈怠,攀附權貴。明朝中后期,整個官場風氣墮落腐化,擁有較大權力的言官在這樣的風氣也開始腐朽。萬歷年間,貪腐的言官更多,御史沈汝梁巡視下江時,命令當?shù)毓賳T收取罪犯的罰金和贖金送到自己的府邸,由此可見言官們利用手中的職權從中獲利在當時十分普遍。言官在舉薦官員時,往往從中收取被舉薦官員的金錢或者許下一定的好處,他日入朝為官為其提供方便。言官的腐敗對吏治造成破壞,“言官是治官之官,負責監(jiān)察別人,但當言官自身變得腐敗時,是難以指望其能給明朝帶來朗朗乾坤的。言官這個明代最富氣節(jié)的官僚群體的淪喪,昭示了明朝滅亡的不可避免”[12]。
在明朝存在的近三百多年中,言官在反腐工作上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期,為了鞏固統(tǒng)治設置了較為完備的監(jiān)察制度,言官們上能監(jiān)督皇帝下能彈劾百官,并且建立了一系列針對言官職業(yè)風險所制定的保障機制,這些機制為明代反腐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在明朝近三百年間,國家的政治制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言官反腐工作又是明代政治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作為反腐主要群體的言官,在維護明王朝的統(tǒng)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