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堂
(河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石家莊 050024)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百年歷程中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當前我國正處于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社會中價值多元化、信仰多樣化的態(tài)勢對我國信仰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堅定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成為一項艱巨而又重要的現(xiàn)實課題?!扒嗄晔钦麄€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fā)信仰、獲得啟發(fā)、汲取力量,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1]為此,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著力點,引導青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釋放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青年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過程中所具有的強大內動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積蓄磅礴力量。
1.信仰在歷史中形成,也在歷史中檢驗
信仰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追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中形成的。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的歷史命運由此改變。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沖擊下,中國步入存亡之秋,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救國圖存一次又一次奮起,然而卻一次又一次失敗。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應運而生,自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從1921年到2021年,百年風雨兼程,百載接續(xù)奮斗,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跨過荊棘叢生的密林,渡過暗流密布的險灘,帶領中華民族走上通往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根源就在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信仰不僅在歷史中產生,也在歷史中得到檢驗,只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才能辨清一個人是否具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拔覟榭谷斩馈钡募櫜案蕦嵫种腥A”的趙一曼,“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的瞿秋白,用生命踐行“我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在晦暗不明的年代,他們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用信仰之光驅散籠罩中國的迷霧,用血肉之軀筑成革命勝利的基石。在參加黨的一大的代表中,既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堅守信仰而付出生命的王盡美、鄧恩銘,也有在前進路上因個人私利而背信棄義的周佛海、張國燾。厚重的黨史警示我們,在信仰上發(fā)生動搖不僅會使自己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更會對黨和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只有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了,對黨忠誠才能有牢靠的基礎,才能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遇到一點風雨就動搖,那盡管平時表面上看著忠誠,但最終也是靠不住的?!盵2]
2.從見史到聞史,黨史是新時代培育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工具
“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盵3]不僅在革命時期需要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新時期、新時代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也尤為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與發(fā)展并存的是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各種社會思潮此消彼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動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被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所“俘虜”,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過時、落伍的東西,甚至個別人竟公然宣傳反黨反社會主義思想,歪曲、丑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些錯誤思想影響著青年學生,使其思想發(fā)生混亂,不知道該不該信仰馬克思主義,不明白為什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更不清楚如何信仰馬克思主義。
與革命時期不同,當今的青年學生生長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歷史,也沒有走過馬克思主義指引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向復興的道路,因此存在信仰缺失也是有因可尋的。但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一旦喪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將會產生紅旗變色、江山易主的危險。青年學生能否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僅表征著青年群體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還影響著整個民族的發(fā)展方向和未來命運,更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yè)能否實現(xiàn)。因此,要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激發(fā)青年學生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內動力,使其成為勇?lián)褡鍙团d重任的時代新人。這就要發(fā)揮黨史的感召作用,讓青年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踏著革命先烈追尋信仰的足跡,繼承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旗幟插在心靈的最高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盵4]正如馬克思主義是在時代中不斷發(fā)展的一樣,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也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在革命時期,信仰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學習研究毛澤東思想,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一引領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將鄧小平理論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在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歷史目標。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歷史任務,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chuàng)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思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培育提供了現(xiàn)階段、現(xiàn)時代的立足點,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因此,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就要求廣大青年學生潛心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在時代變化中把握其精神實質,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系統(tǒng)學習“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明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要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立場和方向上始終保持和黨中央高度一致。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變遷中體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優(yōu)勢,更加毫不動搖地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1.學史增信,發(fā)揮紅色故事的時代價值,以史鑒今、以史論理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是培育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最好的老師。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孕育了一大批蘊含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紅色故事,這些紅色故事具有強烈的精神感召力和感染力,對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要充分利用這一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重要資源,在利用紅色故事的過程中,要改變機械重復經典故事的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故事的內容和講述方式,讓紅色故事煥發(fā)新的活力。
更新故事的內容,提高講述故事的能力,既要講經典故事也要講時代故事,既要講全國性故事也要講本土故事。紅色故事固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育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在講述時如果不考慮聽眾的接受程度和地區(qū)差異,千篇一律地講述“模板故事”,只會適得其反。首先,對于沒有接受過信仰教育的兒童少年,講述經典故事的確能夠培養(yǎng)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對于青年學生,他們從小就接受信仰教育,對于經典故事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這種情況下繼續(xù)進行單調的重復教育,不僅不會增強其信仰程度,反而會使其產生疲憊和厭煩心理。因此,對于青年學生既不能不講經典故事,也不能只講經典故事,而要把時代故事融入講述的過程中,用與他們同時代的信仰故事來引導其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次,要根據地區(qū)的不同講述不同的本土故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紅色故事,其中有一些是全國人民都耳熟能詳的,但更多的是在當地人民中口口相傳的本土故事。在信仰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地區(qū)不同講述不同的本土故事,在廣西就要講“湘江戰(zhàn)役”、到了湖南講“半條被子”、在河北講“狼牙山五壯士”、在黑龍江講“八女投江”……用這些深深烙印在當地人精神血脈中的紅色故事,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
創(chuàng)新黨史的講述方式,增強紅色故事的感染力。隨著網絡時代的推進,手機日益成為青年學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黨史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和融媒體便捷性的優(yōu)勢,改變單一的書本講述方式,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黨史學習教育。近年來,《建黨偉業(yè)》《八佰》《覺醒年代》等一批紅色影視作品通過歷史重演的方式,將冰冷的文字還原為鮮活的人物,展現(xiàn)了革命先烈波瀾壯闊的一生,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要發(fā)揮影視作品在講述黨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潤物無聲中培育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2.破除教條化、功利化信仰,培養(yǎng)真學真信真懂的教師隊伍
信仰不是升職加薪的“敲門磚”“墊腳石”,而是精神之“鈣”、立身之“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內存在一些“兩面人”,在公開場合要求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背地里卻不敬蒼生敬鬼神,篤信風水、迷信“大師”。在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同樣存在著這種“雙面人”,在課堂講信仰、在課下求鬼神,在人前說奉獻、在背后談利益,把馬克思主義當成自己晉升的工具。這樣一批裝懂裝信的人混入思政課教師隊伍,不僅無法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反而會誤導學生的信仰、觀念,將信仰功利化、世俗化。因此,要培養(yǎng)“姓馬”“信馬”“學馬”“懂馬”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使其能夠科學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姓馬”必先“信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5]思政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體,承擔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最直接的工作,應該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解最深、信仰最真的人,思政課教師的信仰是否堅定對學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圩邮种匾?,只有真學真信真懂的思政課教師才能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傳遞給學生。
“信馬”必先“懂馬”。信仰不是迷信,馬克思主義信仰也不同于宗教信仰,“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之上”[6]。要樹立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要加深其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感悟馬克思主義指引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堅定政治立場,在面對大是大非時能夠保持清醒的認知,還要有充足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儲備,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批判。
“懂馬”必先“學馬”。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經提出就永恒不變的,信仰也不是一經確立就不會動搖的。思政課教師作為青年學生信仰培育的主體不僅要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要把“學馬”與“學史”、經典與現(xiàn)實相結合,把理論教學融入黨史教育中,在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和信仰建設的基礎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內涵,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賦予時代氣息的講解,在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將其融入鑄魂育人的全過程。
3.改變信仰教育邊緣化傾向,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融入思政課堂
信仰是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一旦這個開關松動或是脫落,思想上就會“偏航” “動搖”。青年學生正處于思想最活躍、行動最積極的年紀,這既使他們可以快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同時又為西方錯誤思潮的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在蘇聯(lián)解體、中東亞顏色革命的過程中,都存在著青年學生被蠱惑參與游行示威的現(xiàn)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仰教育的邊緣化和缺失。
時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仍存在邊緣化傾向,但這種邊緣化已經不是課程設計上的邊緣化,而是思想認知上的邊緣化。自2011年起,相繼出臺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工作總體方案》,通過將思政課程列入必修課和專項配備思政課教師等方式提高了對思政課的重視。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邊緣化的現(xiàn)象,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課程安排上思政課雖然被列為必修課,但在思想上并沒有改變以往的觀念,導致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上仍然存在著邊緣化的痕跡。一方面,思政課教師照搬老一套的教學方式,無視學生的興趣和接受程度進行機械灌輸;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劃重點、給題庫等方式力求全體學生及格,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動力,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老師講了什么,只知道要考什么。在這種教育模式之下,學生的信仰教育也就無手可抓、無從談起。所以,要培育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政課程體系建設。
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信仰的產生與作用。在以往的信仰教育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灌輸,因此當理論與實踐產生差異時就會對自身信仰產生懷疑。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就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握實踐活動這一關鍵契機,構建校內與校外相銜接的信仰培育課程,形成學校和社會都講黨史、課上課下都講信仰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切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引導青年學生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等問題,在實踐中培育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