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程
(太原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030024)
實現(xiàn)人的尊嚴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有利于使人的尊嚴不斷地豐富、發(fā)展也有利于人的尊嚴得以不斷地實現(xiàn)。人的尊嚴關乎于社會主義的群眾路線、關乎于民生建設,關乎于社會主義制度安排。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對人的尊嚴作出詳細論述,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人的尊嚴關切蘊含著的廣闊研究前景。在新時代和諧建設中應該持以人的尊嚴關切,以此為實現(xiàn)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提供新的視角、找到新的路徑。
從馬克思主義視域來看,人的尊嚴可以體現(xiàn)為是一種人本主義精神。馬克思明確地將人的本質屬性歸結為是一種社會性的人,社會性的人蘊含著人的全部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因此,談及人的尊嚴在馬克思那里其實也就是談一種社會性的人所具有的以及應該獲得的社會性尊嚴。馬克思對人的尊嚴曾有過這樣的表述:“尊嚴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質的東西?”[1]6可見,人的尊嚴問題也曾是馬克思所思考的問題,并且這個問題不能忽略。
事實上,人的價值作為人的尊嚴之深刻基礎早在康德那里就已經(jīng)確立。在康德看來,人作為一種理性存在者,具有絕對的價值,并且這種價值體現(xiàn)了人的絕對性的尊嚴。馬克思同樣持以這樣的觀點,與康德不同的是,馬克思所認為的這種人的價值并不是建立在一種抽象意義的理性存在者之上,而是建立在人所生存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之中。在他看來,只有人所依存的社會才能賦予人類以價值,才能確立其尊嚴,反之如果沒有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沒有人與人共同組成的社會,人的價值以及人的尊嚴便無從談起。根據(jù)馬克思的觀點,人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其他價值,并且人的價值為除人以外的其他一切價值提供了最現(xiàn)實的基礎,因此,對于人的價值以及對于人價值的尊重勢必應該得到關注。這樣看來,關注人、發(fā)展人和尊重人事實上應該作為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第一要務。另一方面,人的價值是一種聯(lián)系的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人的價值不能脫離社會價值,“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18這也就是說,基于價值的人的尊嚴同樣是一種聯(lián)系的尊嚴,人的尊嚴應該在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中去獲得。而不是像有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將人的尊嚴孤立于某種人的特性之中,諸如,人的理性水平、人的某種特殊能力等。孤立尊嚴的做法其實也是有理由的,他們常常為了強調人的尊嚴不可侵犯而允諾尊嚴具有一種獨立性與絕對性,然而,這種做法卻不可避免地導致尊嚴常常表現(xiàn)為對人所生存社會的巨大矛盾不可調和。比如:為了強調人的絕對尊嚴而無視社會道德與社會利益。這也就是康德在面臨“電車難題”時表現(xiàn)為“麻木不仁”的根本原因。綜上,馬克思關于人的尊嚴討論,是以人的價值為基礎,是將尊嚴作為一種聯(lián)系的尊嚴存在于我們的社會價值之中。
人的尊嚴與人的權利二者不可分割,一些學者甚至將二者不可分割的關系進行等同,比如:美國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就曾將人的權利等同于人的尊嚴[3]。可見,對于人的尊嚴的強調首先離不開對人的各種權利的維護。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看,人的權利是基于社會權利之上進行討論的。個人的權利統(tǒng)一于社會權利的整體之中。首先,對于人的權利的實現(xiàn)應該依賴于社會實踐,只有將人自身的各種素質、精神世界以及人的諸多能力置于不斷地社會實踐當中,才能夠支持一種人類權利以及人類自由的真正實現(xiàn)。其次,通過對人的各項權利的實現(xiàn),使得人的尊嚴依附于權利而得以體現(xiàn)。換句話說,人的權利本身就是人的尊嚴得以集中體現(xiàn)的必要因素。最后,從馬克思主義權利觀來看,一方面,社會為人的權利提供制度和法律依據(jù),進行保障;另一方面,每個人必須遵守社會所規(guī)定的各項義務,并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與其權利相應的貢獻。所以,不僅僅是權利,義務也應該作為人的尊嚴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只有合理地履行應該承擔的社會義務才能夠有權利,才能夠進一步體現(xiàn)人的尊嚴,這也是人之為人的基礎所在。
人們常常將人的尊嚴與自由相聯(lián)系,事實也是如此,一個連自由都不能擁有的人何談尊嚴。如張勝利先生曾在考察自由觀的時候指出:“一個沒有自由的人,也是不可能擁有自身的尊嚴?!盵4]135馬克思也同樣將人的自由與尊嚴相聯(lián)系。與前者不同的是,馬克思將人的自由賦予了關于人的最高價值,這使得自由成為了人最為根本的權利,并進一步成為人的尊嚴的最高表現(xiàn)。對于馬克思來說,保障人的自由,就是在保障一種高層次、高水平之尊嚴。當然,在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也具有豐富內容,自由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為關于人在社會中的諸多訴求,比如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對政治參與的訴求、對文化多樣性的訴求等等。那么關于尊嚴也同樣應該具備自由所具備之廣包性。這也就是說,對于尊嚴的強調不應該局限在某一領域,尊嚴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盡可能地擴大尊嚴之范圍,如同擴大承載著自由的社會生活空間一樣。
當然,馬克思對于個人自由的強調也有其范圍,不能以一種絕對性自由將其涵蓋。正如他所言:“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有個人自由?!盵5]176人作為社會性的人,最終的發(fā)展也應該向社會所呈現(xiàn),即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表現(xiàn)個人自由,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有尊嚴的人。那么,在這種社會中的個人自由應該如何表現(xiàn)其尊嚴?馬克思給予了三個方面的考量:消除私有制、國家解放和個體覺醒。其中消除私有制是實現(xiàn)人的尊嚴的根本途徑。也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徹底改變貧富差距,改變資本主義所帶來的人的不平等現(xiàn)狀,從而達到共產(chǎn)主義,最終實現(xiàn)讓人有尊嚴的活著;國家解放是實現(xiàn)人的尊嚴的直接手段。國家作為一種階級統(tǒng)治工具,支配著人始終陷于階級之中,因此只有國家得到解放,人的解放才能實現(xiàn),最終人的尊嚴才能不受侵犯;個體覺醒是實現(xiàn)人的尊嚴的基本要素。個體的覺醒意味著一種關于尊嚴的意識的覺醒,這是人的尊嚴之緣起,也就是說,只有個體的覺醒才會帶來尊嚴的現(xiàn)實意義,才能使得尊嚴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尋其之所在。
考慮到馬克思并沒有對人的尊嚴進行詳細論述,以上對馬克思尊嚴觀的挖掘是建立在馬克思思想概括之上的整體理解。因此,關于馬克思的尊嚴觀應該繼續(xù)探索,筆者將其與新時代和諧社會相聯(lián)系以期望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和諧社會與人的尊嚴之間的實踐應用。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所強調的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自由全部都是基于人在作為社會存在基礎之上的一種尊嚴體現(xiàn)。因此,基于人的價值、權利、自由的尊嚴最后應該在社會中實現(xiàn)其內涵。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有理由得出,人的尊嚴來源于社會共同體。那么,人的尊嚴的發(fā)展也必然會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而這里尊嚴作為人的最高價值表現(xiàn)自然也對應著社會的最高形態(tài),即和諧社會。其中,也就包含了和諧社會對保障人的尊嚴的決定作用,同時維護人的尊嚴的特殊地位也能反作用于和諧社會建構本身。
尊嚴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關乎于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的福祉。馬克思對人的強調是將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賦予其絕對價值,基于人的價值人應該享有各項權利,諸如平等、自由等,其中自由又作為人的最終目標。人的價值、權利以及自由事實上構成了馬克思尊嚴觀的集中體現(xiàn)。基于馬克思的社會觀,人的尊嚴應該與社會相聯(lián)系,構成一種社會性的尊嚴,放在當下可以體現(xiàn)為和諧社會與人的尊嚴的緊密結合。然而,筆者認為,馬克思對人的強調并不能構成當下和諧社會建設中關于人的尊嚴的全部,與馬克思相同的是這種社會性的尊嚴承認人的絕對價值,承認人的諸項權利,但是這些權利并不應該具有絕對性,應該是基于尊嚴來實現(xiàn)的,并且馬克思所認為的自由在和諧社會視域下也不能作為最終目標,這種自由的實現(xiàn)只會造成人們對自由的濫用,因此自由只是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之一,并且這些人的基本權利最終應該由尊嚴來衡量,即基于尊嚴的平等,基于尊嚴的自由等。這樣,以尊嚴作為統(tǒng)攝人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與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相融合,并且人的尊嚴在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的同時,其實現(xiàn)也應該是作為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
一般意義上,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成正相關,關于人的尊嚴的發(fā)展應該以社會發(fā)展作為前提,并且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fā)展依附于社會發(fā)展并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這也與黨和政府近些年來一直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核心發(fā)展思路相一致。因此,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之中,人的價值作為尊嚴之基礎同樣也應該作為和諧社會的基礎,同時應該依附于以人為本價值體系中的民生、自由以及平等等其他價值,可以說,維護人的尊嚴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極其重要的。
人的尊嚴的實現(xiàn)對社會存在及良性運轉具有基礎性作用。人的尊嚴是建立在社會中每一成員的相互承認之中,只有共同體成員的相互承認,人的價值才能在根本上得以體現(xiàn),進而體現(xiàn)人的尊嚴訴求。當然,承認的具體內容可以涉及人之為人的方方面面,諸如承認人的自由選擇、承認人的平等對待和機會平等、承認人追求幸福的各種權利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承認并不僅僅只是口頭上的承認,真正的承認需要付諸于實踐,以行動去維護保障人的尊嚴得以存續(xù)。付諸于實踐的承認將有利于實現(xiàn)個體人之間彼此價值的完善,促進和諧社會中的人際和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徹底消除個體人之間的價值沖突,有效促進社會公共領域的安定有序與和諧進步。
尊嚴作為一種獨特的價值,其中包含著對于和諧社會中每一個公民自由、平等以及其他價值的肯定。將人的尊嚴的發(fā)展寓于這些價值之中,可以有效地規(guī)避人們對于這些價值的濫用。也就是說,在尊嚴作為基礎的和諧社會體系當中,人們對自由的要求就可以變成一種關于尊嚴的自由,而不是無限的自由。事實上,人們對自由的理解總是存在偏差,不管是自由主義對個人所有權的強調,還是功利主義對社會善最大化的強調,都使得自由要么過頭,要么缺失,最后造成了一種自由與承載自由的主體人和社會的相互偏離。而將自由賦予尊嚴之基礎,則可以有效避免這種自由對個人以及社會的沖突,進而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同樣,將尊嚴作為其基礎,既可以有效地避免形式平等主義在要求絕對相同性的同時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相矛盾的現(xiàn)實,又可以避免機會平等主義在要求平等關系過程中忽視平等內容及質量的現(xiàn)實。諸如此類,將尊嚴作為和諧社會之基礎,是合理的,不僅極大地體現(xiàn)了每個人的價值作為每個人尊嚴的深刻基礎,而且能夠進一步促進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發(fā)展。
當然,反過來說人的尊嚴也得益于和諧社會的制度安排,因此,實現(xiàn)人的尊嚴也就離不開和諧社會,并且這也正是和諧社會之終極目標。將尊嚴作為社會目標事實上并不罕見,這是基于尊嚴目標依附于社會目標,二者目標的相融使得很多國家一度將尊嚴賦予了憲法的地位,以此來構建人的尊嚴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并進一步從社會規(guī)范之中推動人的尊嚴的發(fā)展。例如,里尼·斯坦曼(Rinie Steinmann)曾就對將人的尊嚴放置在法律制度之中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贊揚,這種社會規(guī)范路徑使得人類尊嚴的絕對性能夠在法律的保障下實現(xiàn)其普遍性與最低性要求[6]。將尊嚴賦予法律地位是一種典型的將尊嚴目標與社會目標相結合的考量,并且這一路徑也正體現(xiàn)了社會作用于個人尊嚴的推動能力。也就是說和諧社會的建設本身勢必推動社會中每一公民的尊嚴不受侵犯。
需要強調的是,和諧社會制度的安排反作用于尊嚴根本上是源于將尊嚴作為一種社會應得才能夠維持的,并且關于和諧社會對尊嚴的反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法律制度,還可以是任何一種規(guī)范性的安排,諸如道德約束等。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層面,其前提都是將這一基于社會的安排視為一種社會應得,即將尊嚴視為一種社會應得,也只有這樣才能以普遍的法則進而推動具體人的尊嚴進一步發(fā)展。社會應得理論可以表述為:“在均等地享有社會基礎資源方面,只要擁有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成員資格C,P都應得X(P deserves X in virtue of citizenship C)。”[7]其主要內容可以包含:a社會應得來源于社會規(guī)定了每一個社會個人都應該公平地面向一切社會資源;b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作為權利承載的主體;c社會共同體是制定社會應得規(guī)范的主體,也是維護社會應得得以接地的踐行者;d社會應得應該是一種關于公平的制度設計,在這個制度中每個個體都能平等地享受權利。因此,社會應得能夠反映或體現(xiàn)和諧社會建構對于人的尊嚴之基本內涵的體現(xiàn)。
正如應得(deserts)作為社會制度安排的核心概念一樣[7],尊嚴的社會應得也應該是作為新時代和諧社會建構的核心概念。尊嚴意味著作為社會成員的每一個人應該獲得其固有的尊嚴。這種社會應得是建立在基本的社會制度安排之上,根據(jù)米勒的社會應得理論,社會應得應該只涉及每一社會成員的社會資格,而不涉及公民本身所擁有的能力、德性以及任何能夠使其與他人有所區(qū)別的特性[8]160。因此,一種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應該是將人的尊嚴視作是社會應得。一方面強調了康德式的尊嚴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絕對價值,將人的尊嚴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利;另一方面將尊嚴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使得尊嚴的實踐可以基于社會和政治的安排得以實現(xiàn)。
綜上,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對人的尊嚴的強調,維護人的尊嚴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與自由。反之,和諧社會的制度安排也應該將尊嚴作為一種社會應得從而促進人的尊嚴的進一步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
尊嚴的實現(xiàn)路徑是關乎于人的多方面、多角度路徑。我們將其分為三個層面:物質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作為尊嚴實現(xiàn)的基礎;個人素質的提升作為尊嚴實現(xiàn)的內在要求;社會制度的合理安排作為尊嚴實現(xiàn)的外在保障。
人的尊嚴的實現(xiàn)離不開對物質的基本需求,馬克思正是將物質作為第一性,以支持人的尊嚴的發(fā)展。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物質的滿足作為第一層次,而尊重的需求則作為較高層次需求,這也就意味著人的尊嚴實現(xiàn)需要以基本物質需求作為支撐。物質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決定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發(fā)展,因此,在人的尊嚴實現(xiàn)過程中,注重對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人的尊嚴實現(xiàn)是同一路徑,并且只有物質的極大充裕才能夠將尊嚴真正地落實到每一個公民身上。對于物質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進而消除兩極分化也就是促進和諧社會尊嚴最大化水平的提升。
發(fā)展物質經(jīng)濟以獲得社會最大化的尊嚴水平,這里首先需提到我國近些年來的脫貧攻堅偉大戰(zhàn)略。在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基礎上,要想獲得社會最大化的尊嚴實現(xiàn),就必須照顧到大部分的處于低收入水平公民。因此,開創(chuàng)脫貧任務,提升脫貧質量是將人的尊嚴要求真正落實到每一個公民身上的具體要求。脫貧攻堅本就是在維護貧困人民之尊嚴,因此在進行脫貧的過程中,更需要照顧到貧困人民的現(xiàn)時尊嚴,一方面,幫扶脫貧的單位以及人員應該以貧困人民為先,以無私奉獻的精神真正將脫貧任務做到群眾心中,以服務的態(tài)度為人民辦事,充分照顧貧困人群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完成脫貧任務過程中,注重保質保量,注重貧困人群的自我存續(xù)能力發(fā)展,真正落實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進而防止返貧。
消除兩極分化,盡可能照顧到最弱者的利益,發(fā)展弱者尊嚴水平,也是尊嚴實現(xiàn)中對于平等價值的要求,即一種平等尊嚴的發(fā)展路徑。當然,在發(fā)展物質經(jīng)濟過程中,除了脫貧攻堅之外,還應該更多的注重社會福利的進一步提升,注重醫(yī)療資源、教育資源等一系列的進一步普及,始終以保障民生為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承認,實現(xiàn)和諧社會中尊嚴的最大化。
尊嚴的實現(xiàn)離不開對于個人素質的內在要求。個人素質包含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第一,人的自尊要求。一般認為,獲得尊重的前提是人應該自尊。自尊是人們對自身價值的總體評價,隨著評價的不同,對尊嚴的要求也會呈現(xiàn)不同,也就是說一個人自尊的程度決定了他對尊嚴程度的需求。因此,一方面,關于人自尊的關切,新時代和諧社會應該予以重視。當下的教科書中不乏對自尊的鼓舞,諸如民族自尊,國家自尊等等,作為個體人的自尊的討論不多,也就是說,在家庭等私人領域和學校社會等公共領域之中,都應該進一步重視對人的自尊的培養(yǎng),以樹立其正確價值觀領導之下的自尊。關于民族、國家等自尊的體現(xiàn)也依賴于個人的尊嚴,只有個人自尊的實現(xiàn)才能激發(fā)以共同體為己任的自尊實現(xiàn)。
第二,尊重他人的要求。在擁有自尊的基礎之上,尊重他人便成為了獲得尊嚴的一種外部要求,并且尊重他人與自身能否獲得尊重實際上是同步的或成正比的。出于社會和諧的要求,人們在享受尊嚴并獲得尊重的同時,還有義務去尊重自我之外的他人的尊嚴,這不僅是和諧社會中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對于每一個公民平等對待的內在要求。
第三,履行社會責任義務。每一個公民作為社會的成員,必須要履行社會義務。人的尊嚴一般情況下,其實現(xiàn)更多地是在公共領域之中,而公共領域中的秩序的建立與保障就離不開對每一個公民義務與責任的要求。因此,每一個公民應該樹立責任意識,積極履行自身義務,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公民履行義務的要求與自尊要求和尊重他人要求三者相互依存,履行義務是自尊社會化的一種表現(xiàn),尊重他人又作為履行義務的基本內容,自尊又作為尊重他人的前提。
綜上,和諧社會的尊嚴實現(xiàn)需要自尊、尊重他人、履行義務三方面的綜合提升,這是出于尊嚴對個人素質的內在要求,是尊嚴之實現(xiàn)對于尊嚴主體的必然要求。
尊嚴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尊嚴還需要通過社會制度的合理安排以保障人的尊嚴不受侵犯并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獲得更好地發(fā)揚。社會制度的安排對尊嚴的實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
前面已經(jīng)提到,很多國家將人的尊嚴作為立法內容,甚至是首要原則,諸如《人權宣言》《獨立宣言》等都體現(xiàn)了對人的尊嚴的極大維護[6]。伴隨著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在我國的立法過程中也應該時刻考慮人的尊嚴在各項法案中的良好體現(xiàn),甚至是制定專門的尊嚴法。只有這樣,才能以一種強制手段維護人的尊嚴,將和諧社會中的人的意義進行闡釋。在法律的內容方面還應該盡可能照顧到比如殘障人士、老人、婦女等弱勢群體,以確保法律層面實現(xiàn)尊嚴范圍的最大化。
與法律建設一樣,道德作為公民心中的習慣法,也應該在道德培養(yǎng),道德實踐中強調尊嚴的重要性。首先是通過道德培養(yǎng)進而提升公民的道德認識。尊嚴的侵犯往往建立在侵犯者道德意識淺薄,難以認識到與尊嚴相關的一系列道德理由。比如,每個人都有自由權利的道德操守,這種自由相對于尊嚴來說恰恰是一種相互承認中的自由,即每一個公民的自由都是建立在與他人相互承認之中,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前提,以此來保障他人的尊嚴不受侵犯。認識到這一點將有助于尊嚴的實現(xiàn)。而尊嚴的實現(xiàn)僅僅依靠道德認識還不能完善,更重要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注重道德實踐。在我們的道德實踐當中,首先應該加大道德模范、道德事跡的弘揚,塑造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以影響社會中的每一個道德主體;其次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道德機制,諸如個人道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等在尊嚴體現(xiàn)中的規(guī)范作用;最后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道德關懷,弱勢群體作為尊嚴最容易受侵犯的群體,應該將關愛弱者作為尊嚴實現(xiàn)的首要道德理由,比如在公共領域完善殘疾人公共設施,加大對貧困山區(qū)兒童及留守老人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投資力度等。
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下應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尊嚴,這無疑是賦予了其更加深刻的內在價值。根植于和諧社會發(fā)展尊嚴的豐富內涵,提升人的尊嚴地位,符合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同時也將人的尊嚴獲得置于和諧社會終極目標。這樣看來,對尊嚴的重視能夠作為和諧社會的不竭動力。和諧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也會促進人的尊嚴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