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劉大鵬
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試題,延續(xù)了以往試題的命題格局,采用一道客觀題、一道主觀題的命題形式,考查考生對詩歌語言、形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和賞析。試題整體難度不大,命制規(guī)范嚴謹;試題考點布局合理,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古代詩歌閱讀試題注重的是對古代詩歌語言的感悟理解和對古代詩歌分析鑒賞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下面筆者將對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試題進行具體分析,進而分析高三古代詩歌閱讀試題的備考策略。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jīng)的集會。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根據(jù)內(nèi)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xiàn)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16.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從標題可知,這是楊巨源寫給白居易的一首酬贈詩。酬贈詩是古人酬和、贈答的詩歌,往往帶有“酬”“贈”“寄”等標志性詞語。楊巨源是中唐詩人,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人交好。從標題所寫的司馬這一官職看,此詩應當作于白居易被貶江州期間。元好問《唐詩鼓吹》認為楊巨源寫作這首詩的目的是:“此白居易貶江州而溺于佛道,故寄此以諷之?!卑拙右妆毁H江州時沉溺佛教,可以從《新唐書·白居易傳》中找到佐證:“既失志,能順適所遇,托浮屠生死說,若忘形骸者。”由此可知,白居易被貶江州,好友楊巨源寫了這首詩送給他,是為了表達對白居易的關心和問候,并且告誡白居易不要沉溺佛教,要相信自己的前程依然遠大。
前兩句是兩個問句:第一句問白居易是否平安,言語中充滿關心;第二句借東晉高僧惠遠在東林寺弘法的典故,“于惠遠東林之地,亦不知其住得無也”,詢問白居易在江州是否住得安適,換個角度表達對白居易的關心和問候,句中暗含白居易心好浮屠,仰慕惠遠遺風之意?;葸h是東晉高僧,其事跡見《東林十八高賢傳》。
第三句和第四句寫景,但楊巨源卻用了“曾聞”“見說”兩個詞,表明所寫景物非親眼所見,而是聽別人講的。第三句中“湓浦”,即湓江,今名龍開河,源出江西省瑞昌縣清湓山,東流經(jīng)九江入長江,形似衣帶飄拂。第四句中,“香爐”指香爐峰。廬山西北峰云霧繚繞,如香爐般煙霧彌漫,美不勝收,故云。第三句、第四句意為,聽說湓江像衣帶一樣窄長飄拂,廬山勝景以香爐峰為最。
第五句、第六句設身處地,想象白居易的處境艱難。第五句寫一年將終,白居易像離散的大雁一樣,得不到家鄉(xiāng)和朝廷的音訊,只能獨自寫詩。第六句寫他遠在江州,像一只病鶴一樣孤孤單單,遙望朝廷,可是云天相隔,無法望見。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白居易的思念和關心,不說自己關心思念白居易,而是站在白居易的角度去寫,同時也想象白居易在江州思念著都城長安和朝廷。詩無達詁,金圣嘆認為這兩句是希望白居易能早日回到朝廷,第五句“將招之以友生之至情”,第六句“將招之以君父之至恩”。第五句、第六句在第三句、第四句寫景的基礎上轉(zhuǎn)為想象白居易被貶處境艱難,音訊不通,臥病潯陽,孤單寂寞,楊巨源盼望白居易能早日回到京城。因此第五句也可理解為詩人思念像離散的大雁一樣的白居易,第六句寫白居易思念長安。
最后兩句詩是楊巨源開解告誡白居易:雖然身處貶謫之地,不要心灰意冷而心向佛門,你的政治前途依然遠大,依然有機會平步青云。言語誠懇,勸勉安慰之情溢于言表。
全詩起承轉(zhuǎn)合,脈絡分明。前兩句問候是否平安,在江州居住是否安適,表達關切。第三句、第四句緊承前兩句,以聽聞述說江州景物之美。第五句、第六句轉(zhuǎn)入對友人處境的擔憂,設身處地,想象白居易在一年快要結束的時候孤單地題詩,像離散的大雁得不到家鄉(xiāng)和朝廷的音訊,只能帶著病軀遙望京城長安,如同一只病鶴一樣孤孤單單。最后兩句是對白居易的開解、寬慰、告誡,希望他不要因貶謫而消沉,勉勵他,相信他以后政治前途依然遠大。
整首詩看上去寫得很隨意,語言也看似無警策之語,實則感情深致,關懷、寬慰、勸誡之情醇厚,可謂至真至誠。特別是最后兩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依然采用一道客觀題、一道主觀題的形式,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的穩(wěn)定性。
客觀題仍為單選,考查考生對詩歌的內(nèi)容、感情、手法等的理解。本次客觀題的突出特點是能夠做到課內(nèi)外相勾連,使所考詩歌與教材相關內(nèi)容相互參照??忌枰M行比較分析,然后做出準確判斷。四個選項的長度均為31字符,與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選項保持一致,閱讀量沒有什么變化。選項的語言表述淺顯易懂,信息明晰,跟2020年新高考Ⅰ卷試題比較,選項的難度有所降低??傮w來說,難度系數(shù)不大。A項考查點設在寫作時間上,所以考生必須讀懂詩歌,把握詩歌中的重要信息。從標題和注釋可知,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正值貶官失意之時。回顧課內(nèi)所學,《琵琶行》亦是任江州司馬時所作。由此判斷A選項正確。B項考查點設在一衣帶水的典故,需要考生調(diào)動初中學過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內(nèi)容理解,判斷這個典故是否有“天涯若比鄰”之意。一衣帶水,指一條衣帶那樣窄的河水相隔,形容一水之隔,往來方便。詩中的“似衣帶”,只是說湓水像衣帶一樣長而狹窄,屬于景物描寫,并無“天涯若比鄰”之意,因此該選項錯誤。C項考查點設在對頸聯(lián)下句以及句中“病鶴”的理解,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病鶴”比喻遭貶、臥病的白居易?!杜眯小酚小爸喚优P病潯陽城”的詩句,可以與C項相互印證?!安→Q”不能振翅高飛,喻指白居易遭貶謫,政治抱負難以實現(xiàn)。闕,宮殿,代指朝廷或都城?!巴I”是指白居易遙望京城,思念朝廷,表現(xiàn)出對都城長安的懷戀。因此,C項正確。D項考查對尾聯(lián)的理解,詩人委婉勸誡朋友不要因遭貶而心灰意冷,未來前途依然遠大。此項正確??傮w來說客觀題難度不大,作答時需要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閱讀和思考分析,更好地考查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以及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所提出的“四層”的要求,既考查了解讀詩歌的能力,又考查了對課內(nèi)知識的掌握程度,體現(xiàn)了高考以考促教、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
主觀題中考生不但要理解特定詩句而且要思考前人的觀點是否合理,自己是否贊成,理由是什么。這里考查的不僅僅是對詩句的理解,而且是對整首詩主旨的理解。這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題干中說前人認為第二句包含委婉勸告之意,考生對這一觀點的理解,要在對詩歌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從詩歌的內(nèi)容看,最后兩句是直接勸說白居易不要因遭貶而心灰意冷,不要因沉迷佛教而消沮志氣,雖然遭貶,但前途一樣遠大,以后一樣可以平步青云。因此最后兩句是有勸說寬慰之意的。第二句雖然提到了東晉高僧慧遠和東林寺,但用了疑問句式,應是詢問白居易在江州是否安適,這里并無勸說之意,是為尾聯(lián)的勸說做鋪墊。但作為一道開放性題目,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考生答有委婉勸告之意,只要能自圓其說,做出合理的解釋,亦無不可??傮w來說,主觀題既考查了考生對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理解,又通過分析評價前人觀點考查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從立德樹人的角度看,正確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失敗是一個人必備的品格,這道題給考生對如何正確面對逆境帶來一定的啟示。
從命題素材的選取到考試題目的命制,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試題,都切實落實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是一道非常成功的題目。
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一直是學生認為很難的題目,難點在于對詩句的理解上。因為讀不懂詩句,學生在作答時云里霧里,得分自然不高?!都慕莅姿抉R》一詩,詩句淺顯易懂,詩句所表達的感情也不復雜,理解難度不大,與2020年的《贈別鄭煉赴襄陽》相比,難度有所降低。筆者預測這將會成為一種趨勢,以后高考古代詩歌閱讀所選詩歌不會太難懂。選項緊密聯(lián)系初高中學過的古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試題難度。在試題的命制上,體現(xiàn)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要求,考查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下面,筆者結合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來談談古代詩歌閱讀的備考策略。
1.做好“三讀”
在備考中,首先要注重閱讀。實踐證明,大量閱讀詩歌,能夠培養(yǎng)語感,增強對詩句的理解能力,提高賞析水平。古代詩歌閱讀方法有三:一是泛讀,一是研讀,一是朗讀。
泛讀。泛讀的目的是增加閱讀量和覆蓋面,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能有所感悟,逐漸形成語感,培養(yǎng)詩句解讀能力和詩歌賞析能力。
朗讀。朗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訓練古代詩歌理解能力,是古代詩歌學習的重要方法。學生可以利用早讀時間,大聲朗讀,邊讀邊思。在朗讀過程中要關注重點字詞,揣摩詩句的涵義以及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朗讀時注意詩句的節(jié)奏和停頓以及重讀的字詞,讀出詩的韻味。
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所選古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
詩歌采用二二三句式,語速適中,節(jié)奏舒緩。語調(diào)方面,前兩句用升調(diào),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用降調(diào),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用升調(diào),抑揚頓挫。重讀方面,如第三句和第四句重讀的字是“似”和“勝”,意在突出江州景物獨特秀美。再如第五句和第六句重讀的字是“斷”和“孤”,意在突出白居易謫居江州的處境艱難。最后兩句重讀的字是“拘牽”和“依舊”,意在突出對友人的勸誡寬慰之情。朗讀時把握以上幾個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2.學會解讀詩句
(3)高職泛在學習資源構建需要保證數(shù)量充足、形式豐富。學習資源的呈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能包括音頻、視頻、文本、游戲等多種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習慣。比如,“微課”就是比較好的一種視頻形式,視頻時間較短,利于高職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他們想要學習的知識。同時,還應考慮到與學習者的交互性,學習者學完之后可以進行提問、討論交流、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與專家的互動。
用自己的話解讀詩句,說出詩句大意,這是筆者從教三十年總結出來的有效解讀詩句的方法。古代詩歌翻譯不是像文言文翻譯題那樣字字對譯,而是重在對詩句的理解。不要糾結于某個冷僻的詞語或者費解的句式,只要大致明白詩句的意思就可以了。
例如“惠遠東林住得無”這一句,解讀時就不宜深究,“住得無”具體指什么,到底怎么理解,在考試中容不得細思,理解大意就可以了?!暗脽o”表示疑問,“住得無”大致是說住著怎么樣,安適嗎?其實這句是詢問白居易在江州生活的怎么樣。因為廬山位于江州,東林寺是廬山的代表景物之一,當年東晉高僧惠遠曾在東林寺弘法,所以前人認為此句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暗含著詢問白居易是不是因被貶而尋求解脫、心向佛門的意思??傊还茉鯓永斫?,大致的意思是可以感受到的,不影響整體把握詩歌內(nèi)容就可以了。這句可以看成是詩人只是問詢關心友人的生活狀況和心態(tài),句中沒有委婉勸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包含有委婉勸告的意思,此句與最后兩句都是勸誡友人不要心系佛門而失去了進取出仕之心的意思。無論持哪一種觀點,只要能夠言之成理即可。
3.掌握答題技巧
答題技巧必不可少,答題規(guī)范才能保證少丟分甚至不丟分??陀^題答題應該將直選法和排除法相結合,抓住選項中的關鍵信息思考判斷。每個選項中大概有兩到三處可能設置錯點的關鍵信息,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可能設錯的地方,逐個辨析排除。例如:
A.根據(jù)內(nèi)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這個選項中關鍵信息有三處:一是“寫作時間”,二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三是“接近”。首先要判斷《寄江州白司馬》的寫作時間,既然是寄給江州白司馬的,那么就表明當時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上,當時正是白居易被貶江州的時候。再看《琵琶行》,白居易被貶至江州任司馬是“元和十年”,教材中提到“明年秋”,可知《琵琶行》的寫作時間是元和十一年秋天。楊詩和白詩的寫作時間相近,都是在白居易被貶江州期間。因此,該選項正確。再如: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這個選項中關鍵信息有兩處:一是“開解”,二是“前途依然很遠大”。通過分析,可知最后兩句的“莫謾”(不要),表示勸阻、開解,希望朋友不要因被貶而看淡塵世,沉迷佛教。“青云依舊是前途”中,“青云”本指青色的云,這里喻指高官顯爵。最后兩句的意思是未來依然可以擁有高官顯爵,前途遠大。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該選項是正確的。
主觀題作答時首先要審清題干,思考答題要點,然后分點答題。做到要點清晰,表達準確。高考閱卷是采點給分,關鍵信息要答出來,關鍵詞語一定要出現(xiàn)。近幾年高考命題不斷在強化反套路意識,因此以前的答題模板只能作為參考,根據(jù)題目的要求靈活答題才是王道。主觀題的分值為6分,提示考生要分兩點,或三點作答,答題的信息點一定要清晰,關鍵詞要答出來。
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主觀題: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這道題的題干首先列出了前人的觀點,要求考生針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答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進行簡要分析。這里既要斟酌前人觀點,又要把第二句句意的理解與全篇理解結合起來總體把握。第二句是疑問句,在第一句問平安的基礎上,詢問白居易住在江州是否安適,言外之意是說白居易心好浮屠,仰慕惠遠法師的遺風。這里可以理解為沒有委婉勸告的意思,提到惠遠和東林寺,是為最后兩句的開解做鋪墊。最后兩句勸說開解,希望友人不要沉溺于佛教,要相信自己的前途依然遠大。律詩的重點往往在結尾,最后兩句往往是全詩的主旨。這首詩也不例外,最后兩句勸誡朋友正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因此,根據(jù)理解提煉答題要點,組織答案:①“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lián)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