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城鎮(zhèn)初級中學 張永先
2005年,我通過教師招考參加工作,被分配到一所鄉(xiāng)村中學,承擔了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后來,因工作需要,又被調到其他幾所中學任教。到現(xiàn)在,已整整走過十六個春秋,大大小小的公開課也講了不下四五十節(jié)。大多公開課的情形都忘記了,只留下幾節(jié)很特別的公開課,至今難以忘懷。
最難忘的公開課,當然是第一次公開課了。那是2005年的一個秋天,懷著教書育人的夢想,和剛參加工作的興奮,來到被分配的學校。按照學校的慣例,新來的老師必須講幾節(jié)公開課,通過了考核才能給分課。記得第一次公開課,講的是余秋雨的《信客》,我準備了一個下午,教參和自己手頭的資料,凡是上課能用得著的差不多都寫在課本上,密密麻麻一大片,寫得字數(shù)比課文的還多。第二天正式上課,我記不清當時設計的問題了,也不知是怎樣跟學生進行互動的,只記得整堂課我說的話最多,幾乎成了自己的脫口秀場,以至于忘了下課的時間,足足講了50分鐘,要不是副校長的提醒,我可能還要繼續(xù)講下去?,F(xiàn)在想來,當時可能是因為實在太緊張了吧,也可能是想在聽課的領導面前好好表現(xiàn)表現(xiàn)吧,總之是超時了。自此以后,上課總要看看時間,從來也沒有拖過堂,即使是公開課,或者是課沒講完,也都如此。
最糟糕的公開課,是工作兩三年之后的一次公開課。那次,我講的是《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突顯人物形象,從而來揭示主題,體現(xiàn)諷刺小說的特點。然而,備課時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上課又留給學生自讀的時間太少,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問題。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根本答不上來,也不可能答上來,課后才知道,學生根本沒有預習,答不上來是再正常不過了。當時站在講臺上的我,感覺好似在熔爐里,渾身熱得要命,頭上的汗也冒出來了,課也成了我的自說自演,一節(jié)課下來汗流浹背,草草下課。后來,才漸漸明白:學情永遠是課堂教學的起點。脫離了學生的教學設計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使過程是完美的,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最動情的公開課,是2009年的一次公開課。那年我剛三十歲,還未成家立業(yè),恰逢我的母親突發(fā)急病去世不久。課剛好上到了胡適的 《我的母親》,備課時就想避開這一課??墒牵瑢W生已經(jīng)預習過了,我怎么能隨便調換呢?只好硬著頭皮上!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自讀一遍課文,然后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讀得很膚淺,只是泛泛而談,給“母親”貼上一些“標簽”,根本就沒有讀懂。于是,我決定領著學生一起讀課文。我讀一句,學生讀一句,我們都沉浸在文本里,平淡而質樸的語言,勾起了共同的情感記憶。讀著,讀著,我的淚就不自覺得流了下來,學生的聲音也似乎有些變了,我們都被感動著,讀得越發(fā)低沉而舒緩,連平時最調皮的幾個學生也在用情地讀著,來聽課的老師也被這種氛圍感染了。其實,有些東西是不需要老師教給學生的,有些是即便老師想盡辦法也是教不會的,比如,人的情感就不能教,欲感悟文情,只能領著學生多讀幾遍文章,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就可以了。
最失敗的公開課,是一次校內比賽課。我和另一位老師同講勃蘭兌斯的《人生》,這是一篇哲理散文,它不如敘事散文好講,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課文以“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為喻,從不同角度和視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況,表達了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讓一生過得更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講,只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教學建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最后也不過是處理了一下課后習題。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和我同講此課的老師也講砸了,我倆被校長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說我們根本沒有好好讀文章,自己都不懂怎么能教會學生?,F(xiàn)在想來,校長的批評一語中的,連老師自己都“昏昏”,怎能使學生“昭昭”呢?其實,這篇散文就抓住比喻來教即可,因為人生是復雜的、曲折的,怎樣才能形象生動地描摹人生呢?比喻是最恰當不過了。如果讓我再講一次,我會設計一個片段仿寫,讓學生用比喻的修辭來談談對人生的理解。
七年之后,教學工作毫無起色,每天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我已厭倦了教師職業(yè),一度產(chǎn)生了轉行的念頭。窮則思變,不痛則不通。于是,我便開始尋找出路,出路在哪兒呢?當然就在腳下、在實踐、在讀書、在積累。一方面大量讀書,從孔子、孟子、荀子、朱熹到葉圣陶、溫儒敏、余映潮、王榮生,再到盧梭、杜威、懷特海、蘇霍姆林斯基,古今中外凡是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多多少少讀了一些,收獲真是不少;另一方面勤于實踐,從文本、教材、教法到課內、課外、課程,再到學習、學情、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提高認識,漸漸才明白:育人第一,教書第二;要做人師,不做經(jīng)師。我也慢慢地開始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當然,對公開課也有了自己的認識。
有教學創(chuàng)意的公開課,是2013年參加的青年基本功大賽。我講的是魏巍的《我的老師》,并且獲得了一等獎。這是一篇寫人敘事散文。寫文章往往是意在筆先,先有情感的沖動,才會有表達的需要。依據(jù)這個思路和散文文體,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整體感知,品味賞析,拓展延伸。整體感知,默讀思考:作者抒發(fā)了怎樣的情,寫了幾件事;品味賞析,朗讀交流:作者用了怎樣的語言來表達情感;拓展延伸,推薦書目:閱讀魯迅《藤野先生》,賈平凹《我的老師》,并以《我的老師》為題,寫一篇200字的小練筆。導入和結語各用了一首小詩,整節(jié)課籠罩在感念師恩的氛圍中。這節(jié)課盡管還有不成熟之處,但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
有文體意識的公開課。2016年統(tǒng)編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循,只能摸索著前進。記得教學 《皇帝的新裝》 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凡是能在網(wǎng)上找到的資料,我都認認真真看了一遍,可有用的和能用的卻極少。于是,我便靜下心來讀課文,來來回回讀了十幾遍,還做了大量的旁批,逐漸有了教學思路:一是關注文體,童話應該讀什么?二是關注文本,這個童話是怎么寫的?上課時,就設計了一個問題:文中有幾個騙子?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根據(jù)文本細節(jié)擺事實、講道理、談猜想,大家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除了那個說真話的小孩,其他人都是騙子或騙子的幫兇。這時,課堂里靜悄悄的,學生陷入了沉思,我進而追問道:人們?yōu)槭裁锤视谑茯_而不說真話呢?又是一陣七嘴八舌的爭論,大家都覺得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極大的關系,學生能想到這一點已經(jīng)很不錯了,畢竟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是有限的。其實,這和人的本性有極大的關系,童話雖然是給兒童講的故事,卻時時處處映照著現(xiàn)實生活,這大概就是讀童話的意義吧。
有語文味兒的公開課。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不好講。在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公開課時,我采用以讀促教、讀寫結合的方式授課,讓學生全身心地“浸泡”在文本里,反反復復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是不容易讀懂的。主要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三個課時)、五項活動。一是整體感知,兩項活動:巧換題目和寫解說詞;二是精讀賞析,兩項活動:“我”的樂園和只要讀書;三是拓展延伸,一項活動:推薦閱讀《朝花夕拾》。用設置情境來組織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文本解讀或泛泛而談。在此期間,我用到默讀、朗讀、演讀三種閱讀方法 ,以默讀為主,朗讀、演讀為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感受文章的魅力,跟著作者一起去體驗生活,真真切切地用心去學語文,特別是帶有語文味兒的語文。
有過程指導的公開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線上教學讓老師們做起了“主播”??墒牵芏嚯y題也擺在面前,急需一線的老師們解決。比如,作文教學線上如何開展,怎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等等。我就在線上嘗試著作文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題是“抓住細節(jié),進行描寫”,描寫是學生寫作文的短板。這節(jié)課圍繞細節(jié)描寫,主要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觀察——看圖寫話,根據(jù)圖片內容進行描寫,用5分鐘的時間來寫作,并上傳到釘釘群里,然后總結出描寫三原則,即有什么、怎么樣、像什么;二是聯(lián)想——修改作文,用描寫三原則來檢驗作文,看看描寫還缺了什么,哪些地方還能更好些,接著舉了兩個課本上的例子,再次點出描寫三原則;三是練筆——拓展訓練,再出示圖片進行描寫,用10分鐘的時間寫作,上傳到釘釘群里,并作課堂總結。最后是布置作業(yè):請用上述描寫方法,選定一個事物進行觀察,并試著寫一周觀察日記。通過與學生在線上的互動交流,順利地完成了這次線上寫作指導課。
回望自己走過的教學之路,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回味無窮。從這些大大小小、點點滴滴的課中,深深地體會到:教書真難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