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艷 于福安 謝蘊琳 魏立軍 趙學東 孫士武 李志強 黃賀騰
(天津市優(yōu)質農產品開發(fā)示范中心 天津301508)
小站稻是天津特產,自清朝末年成為宮廷御米,特供皇室及其貴族大臣食用。 2020 年4 月30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正式批準對小站稻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小站稻引南運河水灌溉,而南運河水自黃河而來,其中有黃土高原的泥沙,淘洗了黏性鹽漬土質,以甜刷堿,化堿成腴,水中腐殖質多且飽含氮、磷、鉀,有機質含量豐富,所產大米米質粒大飽滿、質優(yōu)味美、晶瑩甜糯、清香爽口,是稻米家族中的名貴精品。
小站稻生長區(qū)域位于天津市津南區(qū)境內, 共計7 個鎮(zhèn)、80 個行政村, 地理坐標為北緯 38°04′、 東經117°33′,總種植面積 3 350 hm2,年產量 2.8 萬 t。
津南區(qū)位于天津市東南部,海河下游南岸,4 000 年以來,在古渤海灣灘涂及水下岸坡區(qū),是由古黃河、海河攜帶泥沙與古渤海潮汐、 風浪搬運海底物質共同堆積的海積沖積平原。 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含鹽量0.2%~0.4%,pH 8.0~8.5,有機質含量1.5%~3.0%, 富含鉀、 鎂等礦物質元素, 土壤質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強, 為小站稻種植提供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
區(qū)境北靠海河,南有馬廠堿河,河渠縱橫交織,洼淀坑塘星羅棋布,共有海河、大沽排水河等5 條市管一級河道,長87.89 km;洪泥河、月牙河、雙橋河等16 條區(qū)管二級河道,長185.3 km,蓄水量 400 萬m3,水質優(yōu)良。 自然降水多集中在6~8 月,年平均降雨量558.9 mm ,為小站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津南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5℃,年平均降雨量558.9 mm,年蒸發(fā)量1 768.5 mm, 年平均相對濕度64%, 平均無霜期206 d, 太陽輻射總量 125.9 kJ/cm2, 全年日照時數2 610~2 899 h,大于 10℃的積溫 4 176.9℃。津南小站稻的生育期長達190 d,灌漿期晝夜溫差大,形成了小站稻生產獨特的氣候條件。
天津特產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yōu)質水稻之一,原產于天津津南小站地區(qū), 據 《明史·汪應蛟傳》記載: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 年),天津巡撫汪應蛟利用駐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現津南區(qū)葛沽鎮(zhèn)、辛莊鎮(zhèn))兩地墾田種稻5 000 余畝,采用筑堤圍田,利用淡水洗堿,種稻每畝收四五石。 明萬歷四十一年至天啟元年(公元1613-1621 年),大科學家徐光啟曾4 次來天津,致力于墾田種稻,水稻生產得到發(fā)展。
小站稻的繁榮與練兵文化息息相關, 直接得益于清末兵部尚書、 直隸總督李鴻章部下統(tǒng)領周盛傳在軍事重鎮(zhèn)“小站鎮(zhèn)”地區(qū)屯田練兵。 周盛傳為了籌補軍餉,在小站、葛沽、白塘口(現津南區(qū)小站鎮(zhèn)、葛沽鎮(zhèn)、辛莊鎮(zhèn))一帶墾田種稻,他承先人種稻之衣缽,開挖毛渠、拉荒洗堿、引進良種,經長期培育,終于生產出銀珠粒粒的“小站稻”,并成為清朝皇室的貢米,小站稻在全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民國初,小站地區(qū)走出了5 位總統(tǒng)、9 任總理和35 位督軍,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部長、省長等軍政高官,在這些名人的帶動下,小站稻生產更加繁榮興盛、名滿天下。
米粒飽滿、均勻一致、半透明,無異常色澤和氣味,長寬比≤2.2。米飯富有光澤,具有“香、黏、彈、筋、甜”的特點,冷飯不回生。
堊白度≤1.0%;直鏈淀粉含量16%~20%;蛋白質≤7.5%。
稻米質量指標符合天津小站稻(NY/T 1268-2007)的相關規(guī)定。
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范圍,并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同時能夠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質量技術規(guī)范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生產基地要遠離工業(yè)廢渣、 廢水、 廢氣排放地點,基地的土壤、灌溉水、空氣等環(huán)境條件必須符合農業(yè)農村部行業(yè)標準水稻產地環(huán)境技術條件(NY/T 847-2004)的規(guī)定。
選用優(yōu)質、高產、多抗、生育期170~190 d 的津原E28、津原U99、金稻919 等為主栽品種,種子質量符合“GB 4404.1-2008”的規(guī)定。
5.3.1 培育壯秧 浸種前選擇晴天曬種1~2 d。 每50 kg 種子用16%咪鮮胺·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00 g和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 mL 對水100 L, 浸種5~7 d。 將浸好的稻種撈出控干,每50 kg 稻種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50 g 拌種,堆悶12~24 h。適播期為4 月8~20 日,采用水稻基質育秧方式,秧苗期做好溫度、水分、光照、病害等管理工作,秧苗2 葉1 心期葉色變淡,追施硫酸銨 15 kg/畝。 秧苗 3 葉 1 心期,盤根緊實,株高達到13~15 cm 時起秧。
5.3.2 本田管理 ①整地。 移栽前修整排灌渠系及田埂。 插秧前 10~15 d 灌水泡田,水耙地、水找平,達到田間平坦,高低差不超過3 cm,沉淀后插秧。 ②適時插秧、合理密植。5 月10~20 日進行插秧,根據品種特性,行距 30 cm、株距 18 cm,每穴插 3~4 苗。 插秧深度不超過2 cm,深淺一致。 達到行直苗正,穴與穴之間分布均勻,保苗率達到95%以上。 ③科學管水,精準施肥。緩苗期水層深度3~5 cm;分蘗期水層深度為10~15 cm;根據苗情6 月底至7 月上旬,落干曬田7~10 d 控制無效分蘗; 穗分化期至抽穗期水層深度10 cm; 灌漿期到成熟期間歇灌溉, 每 3~4 d 澆一次水,收獲前 10 d 停水。 肥料符合“NY/T 496-2010”的規(guī)定,結合耕地施用優(yōu)質商品有機肥500 kg/畝、12%過磷酸鈣 50 kg/畝、 硫酸鋅 1.5 kg/畝; 插秧后 10~15 d 追肥硫酸銨 15 kg/畝; 第 1 次追肥后 15 d 再追施硫酸銨10 kg/畝; 根據苗情7 月15 日左右追施硫酸銨10 kg/畝。 ④病蟲害防治。 農藥使用符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8321(1-10)”的規(guī)定。 使用 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20%氯蟲苯甲酰銨水分散粒劑、26%稻瘟酰銨·醚菌酯懸浮劑、10%已唑醇懸浮劑、20%春雷霉素水劑、性誘劑等,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飛虱、稻水象甲等病蟲害。 ⑤雜草防治。 耙地后5 d 內,用60%丁草胺乳油150 mL/畝+3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30 g/畝,根據田間雜草情況間隔20 d 再施用3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30 g/畝。⑥適時收獲。水稻成熟后、10 月25 日前,稻谷水分含量≤16%時進行收獲,具備烘干條件的,可于稻谷水分含量≤25%時收獲。 ⑦安全貯存。 稻谷質量符合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GB/T 17891)有關規(guī)定。庫房內溫度應控制在15℃以下,稻谷水分≤15%,空氣濕度應控制在70%左右。 不同品種要單獨貯存。⑧加工。 加工程序: 稻谷—初清—去石—磁選—礱谷—谷糙分離—碾米—白米分級—色選—成品大米—真空包裝―貯藏。
通常選擇 1.0 kg、2.5 kg、5.0 kg、10.0 kg 為單位的真空包裝(特殊要求除外),包裝物采用食品級包裝材料,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