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釋如
偏癱是腦卒中常見后遺癥之一,常引起患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給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且增加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目前,臨床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多主張早期康復訓練,強制性運動療法有助于促進患肢功能恢復,對改善預后有一定作用,但多數(shù)患者因不能長期堅持、主動參與度較低等因素而影響康復效果。中醫(yī)在改善腦卒中后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中醫(yī)認為腦卒中發(fā)生后,因肝腎虧虛致使痰濁瘀血痹阻經(jīng)絡,加之氣血不足,使血不養(yǎng)筋,日久致痿痹之證[1]。因此,臨床治療應養(yǎng)陰潤燥、補肝益腎、行氣活血通絡為主。甘草湯是滋陰潤燥之名方,其臨床應用廣泛,以治療痹證見長。對此,本研究將對53例老年卒中后偏癱患者于強制性運動訓練基礎上加用甘草湯加減治療,評估其治療效果及對患肢功能恢復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0月—2020年9月柘城中醫(yī)院收治的106例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53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4例;年齡60~76歲,平均(68.88±4.25)歲;病程1~3個月,平均(3.86±0.65)個月。觀察組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61~77歲,平均(78.47±4.71)歲;病程2~4個月,平均(3.69±0.72)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均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2]相關診斷標準,根據(jù)MRI或顱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中醫(yī)辨證為痰瘀證,癥見半身不遂、言語不利、頭暈目眩、舌質黯、苔白膩、脈弦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因腦卒中伴發(fā)單側肢體偏癱及神經(jīng)缺損;生命體征平穩(wěn),預計生存期>3年;Ashworth肌張力分級>Ⅰ級;簡化Fugel-Meyer(FMA)評分<15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10分。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腦腫瘤、代謝性疾??;腦卒中發(fā)病前伴有骨折、風濕、類風濕等疾病引起的偏癱癥狀者;伴有昏迷、意識不清等嚴重腦卒中并發(fā)癥;不能配合治療;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近期接受肌松藥等藥物治療。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于康復訓練第1周,叮囑患者除必要的飲食、如廁、盥洗時使用健側肢體,其他運動時需將健側全天固定,指導患者用患側做手部抓握動作,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做屈伸動作;康復訓練第2周,指導患者健側肢體僅在患肢做康復訓練時,需要強制固定,待訓練結束后解除強制固定,以強化各關節(jié)功能訓練;康復訓練第3~4周,在患肢可獨立完成強化訓練基礎上,增加爬樓梯、坐起、步行、平衡、單腿負重、進食、穿衣等自理能力訓練。每次訓練1 h,每天訓練3組,共訓練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甘草湯加減治療。組方:炙甘草20 g,當歸、柴胡、伸筋草、雞血藤、桑枝各15 g,白術、白芍、茯苓各10 g。隨癥加減:上肢不遂重甚者加羌活15 g,下肢不遂重甚者加獨活15 g。水煎取汁300 ml,每日1劑,分早晚餐后1 h溫服,連續(xù)治療4周。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康復效果;②比較2組患肢運動功能、肌張力恢復情況;③比較2組生活質量變化;④應用生化檢測儀,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2組治療前后血清血栓素A2(TXA2)、前列環(huán)素12(PG12)表達。
1.4.3 療效判定評定標準①采用改良巴氏指數(shù)(MBI)評估自理能力,該指數(shù)包括10個項目,分別為大便、小便、用廁依賴程度、吃飯、轉移、活動、穿衣、上樓梯、洗澡,該指數(shù)評分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自理能力越強。②采用Ashworth分級標準評估肌張力變化,共0~5分,得分越高提示肌張力越高。③采用簡化Fuge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患肢運動功能,其中上肢總分66分,下肢總分34分,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④根據(jù)患肢肌力、運動功能評估治療效果,其中顯效:肌力提高2級,患肢運動障礙基本消失;有效:肌力提高1級,患肢運動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患肢肌力無改善,甚至肌張力增加,患肢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4 統(tǒng)計學方法經(jīng)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配對t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康復效果觀察組康復有效率為84.91%,對照組為67.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 (例,%)
2.2 患肢運動功能、肌張力及自理能力2組治療后在MBI評分、FMA評分及Ashworth分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運動功能、肌張力及自理能力比較 (例,
2.3 血清學指標2組治療后血清TXA2、PG1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各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例,
我國是全球腦卒中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且發(fā)病年輕化,據(jù)相關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75%的腦卒中患者在后期存在功能障礙,以肢體功能運動障礙最為多見,其癥狀輕重與腦組織損害程度密切相關,導致運動調(diào)節(jié)能力降低,引發(fā)運動神經(jīng)元過度興奮,引起肌張力增高、痙攣,繼而影響患者運動功能[3]。該后遺癥不但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還會由此引起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增加再次發(fā)生卒中的風險。因此,積極治療偏癱癥狀,改善患者患肢運動功能,則成為臨床醫(yī)師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強制性運動訓練療法是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一種物理療法,通過限制健側肢體活動,對患肢進行強制性反復訓練,由小動作訓練,逐漸增加動作難度,再對患肢集中、大量、重復地進行日常生活相關活動強制訓練,避免患肢習慣性廢用,對患肢功能進行矯正,從而使患肢做適應性運動和自理。此外,通過強制性運動訓練,還可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積極影響,促使應用依賴性的皮質功能重組,擴大對側大腦半?yún)^(qū)所對應的皮質區(qū),促進神經(jīng)突觸功能改善,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但這種改變具有可逆性,若停止訓練患肢功能,則會影響康復效果,因此臨床仍需探索其他療法,以鞏固治療效果。
中醫(yī)認為,該癥屬于“中風后痿痹”等范疇,因老年患者素體稟賦不足,陰陽氣血日漸衰退,臟腑功能減弱,致使肝腎虧虛,導致痰濁內(nèi)生,加之外感風火痰瘀等邪氣,加重氣血損傷,阻滯氣機,使血不養(yǎng)筋,氣血遲滯,并痹阻腦脈,日久成痿痹[4]。因此,臨床治療應以養(yǎng)陰潤燥、補肝益腎、行氣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本研究采用甘草湯加減治療,該組方中的炙甘草可補中緩急,健脾和中,白芍可柔肝健脾,養(yǎng)陰和血,與炙甘草配伍,可發(fā)揮酸甘化陰之效;柴胡能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白術、茯苓可補脾健胃、燥濕利水;桑枝利關節(jié),行水去風,治四肢拘攣;當歸、雞血藤能活血補血,通絡化瘀;伸筋草可舒筋活血。全方配伍共奏柔肝益脾、滋陰潤燥、養(yǎng)陰和血,有助于加強養(yǎng)血舒筋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該方可改善中樞性和末梢性筋系攣急所致的運動障礙,松弛平滑肌,降低肌張力,且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學等功效[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MBI、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Ashworth分級低于對照組;血清TXA2低于對照組,血清PG12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相較于單純強制性運動訓練,加用甘草湯加減治療能進一步提高療效,增強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以降低肌張力,促使患者運動功能恢復,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實施甘草湯加減聯(lián)合強制性運動訓練治療的康復效果顯著,對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改善肌張力及患肢運動能力,從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