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琨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1966年,20歲的張承志開始了在內(nèi)蒙古東烏珠穆沁草原汗烏拉生產(chǎn)大隊的插隊生活。他住進了牧民的家里,有了蒙古名字,并且開始學習蒙文,從此,便與草原結(jié)下了多年的不解之緣。在那里,他曾經(jīng)和邊疆底層的牧人們同屬一類,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體味生活的苦澀,那公分所記錄的不僅僅是沉重的勞動,更是他在那段特殊日子里唯一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東西。他曾在散文《勞動手冊》中寫道:“我們的汗結(jié)成了堿,滲進了古老游牧生涯的苦澀長河之中。我們兩手黏膩地接生的羊羔,繁衍了北國羊群的一份;我們挖出的井水,今天還在被牛馬駝羊飲用……”①
在內(nèi)蒙古草原插隊的過程中,張承志親身體驗了牧民生活的苦難以及蒙古女性善良、包容的品質(zhì)。他在《汗烏拉》一文中曾提及,他之所以能夠以文筆事業(yè)而求生存,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汗烏拉風水的養(yǎng)育”,二是給予他終生啟迪的、在汗烏拉草原創(chuàng)造不朽人生的導師——“蒙古族額吉”。也就是在汗烏拉,張承志才開始深深地感覺到生命的莊嚴和偉大。所以,草原、蒙古包、古老的歌、羊群、馬群、豪爽彪悍又老實巴交的牧民、用善良和沉默抗議一切的額吉以及他們的苦難生活便成為張承志早期作品中經(jīng)久不衰的篇章。
時代的洪流,曾將張承志及與他同時代的一批知識青年放逐到了中國最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之中,使得他們真正開始正視、感知、體悟陌生的“底層”與“民間”,并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生命印記。張承志曾在《草原小說集自序》中談到:“我的作品是從草原起步的?!菰俏胰课膶W生涯的誘因和溫床。甚至該說,草原是養(yǎng)育了我一切特征的一種母親?!雹谝蚨?,早期的張承志也把最主要的精力投注在北方人民生活狀態(tài)與地域文化的研究,他用記憶的筆一遍又一遍地書寫著草原人民的艱苦生活以及他們的堅毅性格。
草原上牧民的生存是異常艱難的,《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就真實地呈現(xiàn)了烏珠穆沁草原牧民的真實生活境況。烏珠穆沁是亙古不變的干旱草原,這里的人們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嚴寒、雪災隨時都可能到來,然而,牧民們無論在任何艱難困境中,也依然得該下夜時下夜、該出牧時出牧,履行著千百年以來草原上的責任與使命。
被放逐于如此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之中,張承志完全有理由去“責難”命運的不公,去“揭示”這段歲月給自己帶來的“傷痕”,去“非難”這種生命中的苦難記憶。然而,張承志并沒有這樣做,他反而選擇的是“感恩”——“說實話,在我的意識中,我從未把自己算做蒙古民族之外的人員。我更沒有絲毫懷疑過我對這種牧民的愛與責任感,我也堅信他們總在遙遠的北國望著我并期待著我實踐對他們沒有說過的諾言。因為命運把我那么深地送進了廣闊的草原和樸實的牧人之間,使我得到了兩種無價之寶:自由而酷烈的環(huán)境與“人民”的養(yǎng)育?!雹?/p>
在筆者看來,張承志之所以“感恩”這段草原上的艱苦歲月,很大程度上源于草原上的牧民們用他們的真誠、善良、無私、偉大來包容、保護著像張承志這樣的“苦難之子”。
張承志等“苦難之子”們來到草原之后,像牧民們一樣親身經(jīng)歷著草原上嚴寒酷熱、常年流轉(zhuǎn)的艱苦生活。牧民們雖然也都艱難地在為擺脫貧窮而辛苦勞作,然而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對于張承志等人給予了力所能及的關懷和保護。
張承志一直念念不忘一位蒙古族的額吉,這是他的“蒙古族母親”。夏天的時候,額吉會帶著他頂著烈日,并馬驅(qū)趕肥碩的羊群,教他辨認牧草的種類;冬天的時候,額吉會先把他牢牢地裹在皮袍中,然后再用寬大的山羊皮被緊緊地包好他的腳。在蒙古額吉這里,張承志感受到了“草原母親”巨大的、仁慈的胸懷,也明白了草原上的人們?yōu)槭裁纯偸歉璩赣H——因為,她們是這草原上最堅強的母親,同時也是最能干、最爽朗的女主人。正是在蒙古族白發(fā)額吉這樣的北方女性身上,張承志開始體悟到了“額吉”與“母親”這兩個普通的單詞中所蘊含的深邃意義,也完成了“母親—人民”這種生命中永恒主題的構(gòu)建。
許多年后,張承志在《北方女人的印象》一文中如此回憶知青生涯中遇到的白發(fā)額吉一樣的女性:“一個知識青年插隊的往事,到頭來是該珍惜還是該詛咒、他的青春是失落了還是值得的,依我看只取決于他能否遇上一位母親般的女性。她們永遠身懷著啟示……她們像一盤旋轉(zhuǎn)不已的古老車輪,她們像循年枯榮的營盤印跡,在她們酷似的人生周始中,騎手和摔跤手們一代代縱馬奔來了?!雹?/p>
此外,草原上的“苦難記憶”以及草原牧民在苦難中的韌性、堅守,也給予了張承志深刻的生命啟示。
張承志曾經(jīng)在《勞動手冊》中寫道,當時的知青插隊也是不一樣的:一種是靠著郵局的匯款,一天天在沙龍和沙發(fā)、鋼琴和西餐中逍遙生活的插隊;一種是靠自己的辛勞去換取工分、養(yǎng)活自己的插隊。他們屬于后一種,他們學著在草原上放牧羊兒和牛馬,為了使它們健康肥壯,他們像真正的草原牧民一樣,以身試寒,白天接著黑夜地意識著它們的生活。他們一天天勞累,身心疲憊,經(jīng)歷了一種近似于脫胎換骨的歲月。
然而,回顧這段日子,張承志卻很自豪、驕傲,他覺得他和那些因為時代苦難降臨到身上而在苦難結(jié)束后一直不停絮絮叨叨的知識階層不通,因為他們是真真正正“勞作于這片大地之上”的——“我們的汗結(jié)成了堿,滲進了古老游牧生涯的苦澀長河之中。我們兩手黏膩地接生的羊羔,繁衍了北國羊群的一份:我們挖出的井水,今天還在被牛馬駝羊飲用。”⑤很明顯,得益于草原牧民的生存方式與生命形態(tài)的啟示,張承志對于“苦難”、對于“勞作”的認知態(tài)度,已經(jīng)與所謂的“傷痕文學”作家,和所謂的享樂的“偽插隊者”,和自怨自艾、唏噓不已的人們劃出了明顯的界限,他理解的“苦難”,更多的是來自底層的生命啟示,關乎付出、關乎犧牲、關乎收獲,更關乎生命的圣潔品質(zhì)。
放逐于內(nèi)蒙古草原的生命經(jīng)歷,讓張承志對于這片綠色的大地,對于在這片土地上艱難生存的人們始終難以忘懷。張承志一直說,他的精神世界高原有三處,一在內(nèi)蒙古的綠色草原,一在新疆的天山,一在寧夏西海固的黃土高原,他時時想要重回這些地方,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蒙古族額吉、天山兄弟、西海固的穆斯林友人那里。
1981年,張承志在小說《綠夜》中采用倒敘的方式書寫了主人公“我”在八年之后,又一次返回錫林高勒草原。他凝望著這無邊的綠色,見到了昔日可愛的妹妹小奧云娜,也見到了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顫巍巍地,伸著瘦骨嶙峋的手迎面奔來。“一個穿風衣的城市青年就在這片箭草地上被一個白發(fā)蓬亂、衣袍骯臟的蒙古老太婆摟在懷里。老奶奶摸索著他的臉和肩頭,嘮叨著說他瘦了,并捧住他的頭嘖地親了一口?!雹?/p>
當然,這種生命的回歸、精神的皈依方式,讀來的確令人動容,但不能忽視的是,它也是伴隨著艱難的歷程以及重重困境的——其中之一,就是張承志本身所承載的漢族文化與蒙古草原本有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黑駿馬》便是張承志此類草原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小說敘述之初,給人的印象是蒙、漢文化和諧共存的美好畫面:白音寶力格的父親是一位漢民,他因為妻子的早逝和工作的忙碌,把兒子寄托在一位蒙古額吉那里撫養(yǎng)。白音寶力格在草原上快樂成長的同時,也逐漸接受著草原牧民的生活影響,變成了一個帳篷里的孩子。作品中的蒙古族白發(fā)額吉,她善良、寬厚、慈悲,對一切生命都充滿愛心。她并沒有在意白音寶力格這個孩子的漢族身份,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愛和關懷,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孫子一樣;她甚至夢想著這個自己親手撫養(yǎng)長大的漢族孩子能有一天和她的親孫女索米婭結(jié)婚,這樣她就能永遠和自己撫育的兩個孩子在一起。蒙古族的孩子也好,漢族的孩子也罷,在白發(fā)額吉“無私而平等的愛”面前,一切的芥蒂和隔閡仿佛都不復存在。
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變化,白音寶力格慢慢地長大,他所受的教育開始讓他和草原文化之間逐漸有了隔閡,矛盾和沖突終將到來,并在“索米婭事件”上達到了頂峰,一發(fā)不可收拾。當額吉知道自己的孫女索米婭在草原上被黃毛希拉欺凌而懷上孩子的時候,她的態(tài)度卻出乎白音寶力格的意料之外——沒有任何的抱怨和責備,也沒有過多流露出對黃毛希拉的仇恨之意,反而選擇了寬容這個流氓的罪行,平靜地接受了既成的現(xiàn)實。當索米婭的心為之滴血的時候,白發(fā)額吉用她全部的愛去溫暖索米婭那顆受到創(chuàng)傷的心;當索米婭的肚子一天天隆起的時候,白發(fā)額吉陪在她身旁,為她腹中的孩子縫制衣服鞋襪;當嬰兒其其格因為早產(chǎn)來到人世異常羸弱的時候,白發(fā)額吉不顧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孩子活不了”的艱難,用超乎常人的耐心與關懷將這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
對于在這個世界上活了七十多歲的白發(fā)額吉來講,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哪怕是牛羊、貓狗,草原牧民都應抱有對它們卑微生命的尊重與呵護。白發(fā)額吉從來沒有把任何一條活著的生命舍棄過,她尊重、關懷每一個卑微的生命,不希望他們受到傷害,這彰顯出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母愛的純真、寬容和草原人民的善良、真誠與寬厚的優(yōu)秀品質(zhì),更是呈現(xiàn)了受到草原文化熏陶的女性身上那種超越人類本體的巨大包容意識。從她們的生活過程中,“我們似乎看見了最古老的人類與自然斗爭的形式,看到了一種誕生和生存的美。老母親枯澀的眼睛總是在一派青草覆蓋了殘冬的白草,在新生嬰兒響亮地號啕著被包進蒙古搖籃里,在成千上萬的小羊羔、小馬駒和小牛犢用它們的哞叫聲淹沒了草原時,就又顯得明亮起來,仿佛是補充進了一股新的生命?!雹?/p>
然而,這個時候的白音寶力格還是一個青年,他脾氣暴躁、善惡分明、非黑即白。他無法真正理解草原文化以及草原人民的博愛、寬容、真誠以及對生命的敬仰、尊重乃至于敬畏?;蛟S是讀書以及所受知識教育的陶冶,也或許是因為他從骨子里就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牧民,白音寶力格逐漸發(fā)現(xiàn)了自己和所生存、生活的草原世界的差異,他無法容忍白發(fā)額吉所習慣了的草原的習性和它的自然法律,盡管他非常摯愛這片容納了他所珍貴的一切的草原,他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逃離。
蒙古草原文化與漢族文化由于地域、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人們完全不同的價值和文化追求。蒙古民族基于生存境遇的殘酷,大都會產(chǎn)生對生命的一種敬畏之情。在他們看來,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命是第一位的。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跟漢族人民也有所不同。漢族人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講究禮教貞清,相對傳統(tǒng)。白音寶力格顯然持有漢文化的觀念,在失去愛人的貞節(jié)的打擊下,他已經(jīng)看出了自己和草原的不同。經(jīng)過痛苦的糾結(jié)、思索之后,他覺得自己始終沒有辦法接受草原上的人們對于希拉的寬容。在青年的白音寶力格看來,這樣的包容是落后的、愚昧的、野蠻的,他應該去追求更文明、更純潔、更人性化的生活。他最終選擇離開了草原,白音寶力格的離開,不僅在客觀上是對索米婭愛情的拋棄,也是主觀上他選擇與額吉、與草原的親緣關系的割舍。
時過境遷,白音寶力格并沒有在自己所期待的現(xiàn)代文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故鄉(xiāng),現(xiàn)代社會帶給他的是日復一日的刻板枯燥、機械式的生活。無止無休的會議、數(shù)不清的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摩擦、擺脫不開的關系門路,都讓白音寶力格疲于應付、心力憔悴。
在冷漠、無聊、乏味的現(xiàn)代文明都市中漂泊、浮沉的白音寶力格,終于難以排解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對往事的深情眷戀之意,他最終選擇回到闊別日久的承載著他的愛情、他的白發(fā)額吉的草原故鄉(xiāng),踏上了艱難的尋夢之旅,親身去重復古歌《鋼嘎·哈拉》中所呈現(xiàn)的一切。他的生命的原鄉(xiāng),他的珍貴的親情、純潔的戀情,也包括自己的過往歲月。人只有在無可皈依的時候,才會想要去尋找靈魂的歸宿,尋找舊日的生活痕跡。
重回草原,白音寶力格在找尋的歷程中,他的悔恨也隨之一點一點地開始增加——白發(fā)額吉已然入土,索米婭也已經(jīng)嫁為他人婦。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白音寶力格終于見到了索米婭,歷盡艱難的索米婭并沒有過多宣泄自己的情感,也仿佛沒有對往事的傷感以及對勞苦生涯的埋怨,她只是牽著一頭紅花牛,和白音寶力格一起并排走著。
索米婭的平靜終于讓白音寶力格明白,她已經(jīng)變成了一位牧人的妻子,她善良、美麗、堅韌而又頑強。她始終是草原的孩子,是融入到草原世界的人,她對于命運的不公和生活的不幸,選擇了默然接受,積極面對,就像已經(jīng)過世的白發(fā)額吉一樣。對白音寶力格的離開,她也同樣選擇了包容和寬恕,索米婭仿佛已經(jīng)忘卻了過去的悲傷。
白音寶力格此時第一次懂得了草原上的人民勞動的艱難和自豪,這里不僅有愚昧、落后和野蠻,還有善良、純真和希望。曾經(jīng)的額吉奶奶并不是像他所理解的那樣,能夠輕易地容忍和寬恕希拉的罪行,她只是在用她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般遼闊的胸懷,按照草原上的生存法則默默承受著生活帶給她的一切苦難,現(xiàn)在的索米婭亦是如此,將來的其其格又何嘗不會。額吉奶奶、索米婭、其其格,她們共同構(gòu)成草原女人美麗、堅韌、善良、頑強的一生。也許正是他們這樣的普通人日復一日的平凡勞動,維系著草原上的生命流轉(zhuǎn)、日月輪回。
張承志曾在《牧人筆記》中寫道:“也許,蒙古牧民在這凜冽的北國之春里,年復一年地感受到了更多的溫暖、生機和希望,感受到了更多的關于生命的理解。從我與蒙古牧民結(jié)識的體驗中,我深深地感覺到: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都是極為獨特的,極為寬厚和充滿著愛的。無論是對一條老狗,一匹馬駒,一只小鳥,一個棄兒或私生子,一個孤苦老人,一個異鄉(xiāng)來客,都是這樣?!@種粗獷的北國的思考方法和情感,永遠都應當是值得敬重,值得思索的?!雹?/p>
小說的結(jié)尾處,索米婭提出了一個請求,如今的她已經(jīng)不能再次生養(yǎng)孩子,所以她懇求白音寶力格如果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送給她撫養(yǎng)。從這里,我們也許就會理解當初為什么深愛著白音寶力格的索米婭,選擇在他面前悄然遠離、固執(zhí)地保護肚子里的孩子了。她是草原之女,具有和奶奶一樣的草原女人的品質(zhì)——對于生命的敬畏和熱愛,這種對生命的珍惜、尊重和敬畏能夠帶給他們一種充滿著愛的新的溫暖和希望。
當年的白音寶力格,在現(xiàn)代文明觀念的影響下,矛盾重重但又決絕地離開了草原。多年后,面對內(nèi)心深處年少時期純真愛情象征的索米婭以及無從報答養(yǎng)育之恩的白發(fā)額吉的墳墓,他又不得不背負良心的譴責和靈魂的拷問。最終,白音寶力格還是選擇了與草原和解,與過去的往事和解,他想把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一切都傾灑于此,然后懷著一顆更豐富、更濕潤的心去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切。
注釋:
①參看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五《草原邊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6,273
②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五《草原邊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81.
③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五《草原邊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15.
④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六《黃土高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30-31.
④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五《草原邊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7.
⑤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一《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207.
⑥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五《草原邊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267.
⑦張承志:張承志作品系列·卷五《草原邊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