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陽
這個標題是引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臨床醫(yī)生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的標題。過去的40多年,我們過分注重“物質(zhì)”忽視了“精神”。尤其是精神的成長。
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競爭帶來了經(jīng)濟的繁榮,也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焦慮。似乎一切都不確定,一切都令人困惑。我周邊的朋友,有官員、企業(yè)家、教師、醫(yī)生、學生等各行備業(yè)的從業(yè)者,在看似平和的外表下,心靈深處似乎都裝滿了無法言說的“焦慮”。
我本人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去年12月我被某權(quán)威醫(yī)療機構(gòu)診斷為“嚴重焦慮癥”,并被告知已“患”病20多年。更令我憂慮的是“焦慮癥”似乎也像病毒一樣,竟然可以傳染人。與我朝夕相處的家人和同事,似乎也被這種病“傳染”了。家人之間,隔三差五但凡說事就變得劍拔弩張。我的個別同事也與我講,他們其實內(nèi)心也焦慮,接到我的電話或被安排一些“煩心”事,就不由得焦慮緊張起來。而且我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所謂成功人士,似乎也牢騷滿腹,沒個開心事。我反思自己,看來我確實是“病”了?說與周邊朋友,他們竟笑我:“你都五年跑了六場‘馬拉松’的人,陽光、健康、開朗,怎么能得這種病呢?”但假裝“正常人”的我再也撐不起“正?!钡能|體性疾病,終于進了醫(yī)院??葱睦磲t(yī)生一年多,我突然醒悟到,過去20年,似乎我的“五臟六腑”都有?。浩⑽?、腸道、心臟、皮膚、大腦等身體的各個部位,但凡有“神經(jīng)”的器官幾乎都不舒服,20多年問吃過的藥不計其數(shù),甚至每天吃的藥多達16種。病愈后終于明白,其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諸多心理疾病和軀體性疾病往往互為因果關(guān)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病”是導致其他軀體性疾病的“根源”。
在看心理醫(yī)生的過程中,我看了大約十幾本心理學的書,邊看書邊上網(wǎng)查資料,并且在一些權(quán)威的醫(yī)學網(wǎng)站查到這樣一組驚人的數(shù)據(jù):“國內(nèi)目前有大約5000萬假裝‘正常人’的抑郁癥患者,有大約1.58億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有4億失眠人群……”人們?yōu)楹尾辉敢庾屓酥雷约骸暗镁窦膊 保傺b“正?!钡爻霈F(xiàn)在各種光鮮的“舞臺”,扮演著各種“成功人士”的角色?本來“精神”有病的“正常人”,年復一年地活在“正常”的生活中,拒絕承認自己心理有“病”,最后心理疾病真的把那些“正常人”折騰得“不正?!绷?,否則就無法解釋有的所謂“成功人士”因抑郁癥而選擇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我想無非是精神類疾病在國人的觀念中常與“瘋”字連在一塊。據(jù)我的心理醫(yī)生講,其實精神疾病與感冒一樣,是目前國內(nèi)患病率居高的“常見病”。人們之所以根深蒂固地認為精神類疾病“不可告人”,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內(nèi)心無法接受自己患“精神疾病”這個客觀事實。
我記得,前幾年公開承認自己患有“抑郁癥”的,有兩位特別著名的人物:一位是我的同行崔永元;一位是著名企業(yè)家、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其實古今中外名人中也不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中就包括許多杰出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歷史上的名人??赡苡腥瞬孪胝f:你自己得了“瘋”病,硬列舉名人或成功人士也曾患過此病,拿名人“墊背”?也許是,也許真不是。無法面對自己內(nèi)心“病”了,為自己找尋一種精神“墊背”之理由,確實是我過去像其他“正常人”一樣支撐自己20多年不去看病吃藥而是去“跑馬”、登山、游泳,并拒絕承認自己是通過運動釋放自己的焦慮情緒。治病一年后的今天,我對心理疾病有了全新的認識: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這其中也包含心理層面上的病。但人們似乎只接受西醫(yī)所言的器質(zhì)性疾病,而不愿承認“心”病了。我想人們之所以不愿意承認患有精神疾病,無非有“兩怕”:一怕“丟人”失面子;二怕吃藥問診。
過去20多年,我自己就不承認自己有
“精神疾病”。固執(zhí)地認為上溯直系三代,無此遺傳基因,怎能生“瘋”病呢?而“怕讓人知道”的心理思維本身就是一種病態(tài)思維。其實有勇氣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是治病的起點??催^斯科特·派克的書的人知道:直面問題是人類心智走向成熟的起點。
本期卷首之所以寫下這樣的文字,是一個月前的世界衛(wèi)生日(10月10日)那天,我送了編輯部每位同事一本斯科特·派克的書:《少有人走的路——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起因是我周邊的同事也有人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作為單位的負責人,我想,我不能老是用“大道理”去給別人做政治思想工作,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問題本質(zhì)上屬于心理問題而不是不懂“大道理”。居高臨下強行“灌輸”的方式不能解決心理問題。我們何不把黨的方針政策、單位的工作實際,用心理學的方式為同事和朋友解疑釋難呢?當時鑒于這樣的想法我自己掏錢買下30多本斯科特·派克的心理著作送給同事閱讀,并希望他們每天工作起碼有個好心情。這本書也徹底顛覆了我對以往知識結(jié)構(gòu)的認識,同時也讓我的“心理障礙”奇跡般的“好轉(zhuǎn)”起來。因此,本刊刊發(fā)我的四位同事讀完《少有人走的路》之后寫下的感悟性文章,他們對焦慮時代個人的精神成長都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希望有心的讀者可以擠出一點刷手機的時間,不妨一讀,也許有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