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廷瓊
十五六歲、十七八歲的花季少女一定是美的——她們有漆黑如瀑的長發(fā),有白皙水潤的皮膚,有明眸善睞的雙眼,有挺直的鼻梁與嫣紅的嘴唇……她們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很珍愛自己的“羽毛”——是的,這是“我們”對“美”與“尊嚴”的“共識”,就如同文中作者所說那樣——“女孩子應(yīng)該是精致的、漂漂亮亮的才對啊”!但如果一個女孩,“她不那么在乎自己的外表,不在意他人的嘲笑,不那么心思敏感……也沒有過分強的自尊心”——那她就會不招人喜歡,如文中的“文文”。
但如同魯迅所說,“從來如此,便對么?”
從來如此,也不一定對。
青春期的孩子們總是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穿梭中建構(gòu)“我是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的主要發(fā)展任務(wù)是解決“我是誰”的問題,其發(fā)展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角色混亂”。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形象、能力、信念、性格等方面對自己產(chǎn)生正確的認識,即有很好的“自我認同”,就會建立角色同一性;而如果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僅僅以“社會認同”的標準來當成自己的標準,就會產(chǎn)生混亂。顯然,文中的“趙趙”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的——她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能和老師像朋友一樣相處,即使用著非文具店賣的木墊板也不自卑,做錯了事,被老師責罵……不會過分地反芻”,不驕不躁,內(nèi)心篤定,構(gòu)建出清晰的符合自我認同的“我是誰”的形象,最終獲得了作者的尊敬。
愿孩子們都有恣意飛揚的青春,“不卑不亢,清澈善良”地“朝著太陽生長”!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