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住在煙火深處的佳膳
每年開春,母親花錢捉來小豬,歷夏經(jīng)秋細(xì)心喂養(yǎng),已經(jīng)長成了壯豬。父親、叔叔和舅舅合力將它摁倒在兩條大板凳上,寒光一閃,鋒利的刀子一進一出,豬血噴涌而出,豬哼唧幾聲,很快無聲無息。接下來,殺豬匠舅舅嫻熟地把年豬吹脹,開水澆淋,細(xì)刨干凈,便開膛取出雜碎。雜碎有豬肚子、大腸、豬肝等,分類保存,留到過年做團圓飯和正月招待客人。然后,舅舅將豬肉一斫為二,擱置在大門板上。豬肉很多,一般很少賣,因為要靠這些豬肉熬油供一年食用,還要剁一塊塊“人情肉”,分別送給親戚們。過年和送人情的豬肉留足,剩下的才全用來制作臘肉。
母親把豬肉切成許多小塊,每塊大約三斤的樣子。腌制時,母親特別用心,鹽少了,肉容易變臭或寡淡;鹽多了,肉容易苦咸變味。每一塊鮮肉邊邊角角、溝溝壑壑都均勻抹遍,并來回反復(fù)揉擦。再把每一塊肉肉皮朝上,肉朝下有條不紊地疊放在腌壇子里。一般腌上五六天,每天翻動一次,防止鮮肉由于腌出來的水匯聚于一處變質(zhì),于是在每塊肉上端扎個口子,用粽樹葉串成肉條,掛在通風(fēng)的屋梁上。寒風(fēng)不肯歇息地吹徹,掛肉水分一點點滴干。母親再一串串從屋梁上取下來,整齊地穿在一根木棍上,吊在灶屋的火塘上。頭幾天需要猛點的火力熏烤,蒸發(fā)肉里尚存的水汁,此后就只需在燒火做飯時有煙火烘烤就行。
臘肉要特別好吃,還得在烘烤過程中費點心思,不管不顧是出不了美味的。母親在熏臘肉的日子里,會擇選楓樹枝或松樹枝生火煮飯做菜,那些木材的芬香隨青煙繚繞慢慢滲入肉內(nèi),一天天越積越多,越多越濃郁,越濃郁越風(fēng)味。眼看著肉成了金黃色或金黃里略透出些許黑來,金燦燦黃艷艷的臘肉便制成了。用鐵絲籠子裝起來,懸掛在火塘的最上頭。柴火的余溫依稀能抵達(dá),柴火的煙影能夠包裹,它們平心靜氣地相處,只待我們需要時取用。
倘若掛在火塘上久了,擔(dān)心烤成了鐵疙瘩變質(zhì),母親會一一取下來,用報紙包裹好裝入蛇皮袋子,放進稻倉里貯藏。臘肉在谷子的圍裹里,一年下來也不會生霉變味,香味依舊藏在里頭不走散。
正月過去了,二月也過去了,三月開始農(nóng)家忙,這個時候,體力消耗加劇,需要補充能量,臘肉便從火塘上走向餐桌。母親用淘米水把臘肉淘洗得干干凈凈,切成厚薄一致的肉片,和干紅椒一塊炒熟,其色澤分明,肉身干爽,皮韌而不硬,切面紅艷光亮,臘香濃郁,瘦肥適度。肥肉油而不膩,肉皮嚼味無窮。若佐以鄉(xiāng)下自釀的米酒,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儼然梁山好漢匯聚一堂,其樂融融其情切切。一頓臘肉吃下來,身上又長出了力氣,眼睛又恢復(fù)了神采。飯畢,該干什么農(nóng)活就干什么農(nóng)活,順風(fēng)順?biāo)?,事半功倍?/p>
盡管柴火臘肉黑不溜秋貌不驚人,但是它同樣具有鄉(xiāng)下事物的普通品質(zhì),那就是能夠群處和諧,共生共榮。因此,柴火臘肉炒苦瓜,能夠去其苦;炒青椒,能夠減其辣;炒豬血丸子,能夠化其硬,可謂百搭生香,或炒、或蒸、或燉皆成佳肴。
關(guān)于柴火臘肉,我永遠(yuǎn)都不會忘記,那時正上初二,寄宿回家,時至端午,正好青椒長成。跑進堂屋,母親立即端上一碗青椒炒臘肉。我伏下身子,席卷風(fēng)云,狂吃猛咽,瘦肉不塞牙,肥肉不膩口,青椒微辣開胃,越吃越香,越香越吃,一塊接一塊,一碗接一碗。最后是菜碗空了,半鼎鍋飯也沒了。我肚兒圓滾滾,心兒樂呵呵。母親見了,不勝驚訝,開心地笑著說:崽崽吃長飯了。那是我平生放開肚皮吃得最多吃得最歡的一次,從此再沒有過那大的食量,故而記憶最為深刻,至今念念不忘柴火烤出來的臘肉。
現(xiàn)今,臘肉大批量進城,但大抵是急火快熏,缺少了以往的精心細(xì)作,缺少了那份鄉(xiāng)村的淳樸民風(fēng)和風(fēng)情,沒得了柴火用慢時光浸淫的悠長韻味,沒得了從年頭到年尾的殷切期待和渴念。臘肉外形仍為臘肉,但是已經(jīng)失卻了內(nèi)在的品質(zhì)。臘肉終究還是母親親手熏烤的好,永遠(yuǎn)留存在味蕾的最曼妙之處。
甜酒:以愛為引孕育的醇醪
盡管父親不怎么飲酒,但是過年蒸酒待客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雷打不動的禮數(shù)。畢竟在鄉(xiāng)下無酒不成席嘛。年邊邊上,我家就會做糯米甜酒。這不僅大人們可以喝,小孩子們也能喝,老少兩頭都顧得上。當(dāng)然,請舅舅這個好酒者吃飯,母親會用密封保存已久的米酒招待。我們喜歡糯米甜酒,就是酷愛那種酥軟透徹的甜膩。這讓鄉(xiāng)村一年總是平淡得近乎苦澀的日子,極其難得地滲出一絲絲甜意。
一大早起來,我坐在小板凳上,認(rèn)真地?zé)鹨粻t紅旺旺的大火。母親把鐵鍋放置在灶口上,添上大半鍋子冷水,然后把甑擱在鐵鍋里,再把清水浸泡的糯米濾干倒入,再用打豆腐用的包袱布罩住甑口。
母親有時嫌我燒的火不夠大,火力不足,從灶膛里邊精選出一個茅柴蔸蔸,塞進火塘里。干透而有油性的蔸蔸不久燃燒起來,無數(shù)條火舌伸出來,然后匯聚成一團大火不斷地舔在鐵鍋上。鍋里的水哧哧響起來。看到甑口上大團大團的水霧冒出來,母親抄起甑蓋嚴(yán)絲合縫地覆好。糯米蒸熟了,香氣從甑里絲絲縷縷地鉆出來,很快彌漫在灶屋里。我狠狠地吸了幾口,好像置身在春天的山坡上,野花盛開散漫出密集的芬香。
母親在堂屋里擺放了兩根老長凳,架起專門用來放糯米飯團的大團箕。我?guī)湍赣H舀出糯米飯,用小木桶盛起,一桶一桶倒在團箕里,母親在糯米飯上灑適量的涼水,均勻?qū)⑺鼈償傞_,直到熱氣全部散盡。趁糯米飯還有一點余溫,母親撒上藥餅,再仔細(xì)地拌勻,然后再全部轉(zhuǎn)移到酒壇子里。
這時的酒壇子好比一個待產(chǎn)的少婦,腆著大肚子窩在稻草緊緊包裹的溫床上。如果天氣實在太冷,母親還會給壇子上穿上父親的大軍棉衣,生怕它著涼走氣,孕不出好酒來。
在等待發(fā)酵成酒的那幾天里,母親總有些惴惴不安,做別的事情有時候走神,會愣愣地想一陣酒:酒來了沒,來得怎么樣?這時候的酒好像是走在路上的一個遠(yuǎn)客,期待他登門入室。母親忍不住不時地去瞧一瞧,用手撫摸,覺得太熱乎了,就順手撥開幾把稻草;覺得有些冷冰冰的,就趕緊找來我們小時候用過的棉風(fēng)衣,包在壇子上給它加溫。隱隱地,有酒香在空氣里浮動。母親情不自禁地翕動鼻子,順著香氣嗅啊嗅。
酒香一天比一天濃,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看究竟,其實是肚子里的饞蟲在拱動了,想美美地喝上一碗。母親攔住我,怕時辰未到開封壞了整壇酒。我明白這一缸酒的分量,關(guān)乎這個年過得好不好。因為,母親把酒來得好不好,作為對新一年的預(yù)兆。如果是夾生的,一年下來母親都會愁眉苦臉。
終于開壇了,糯米酥軟,汁液盈盈,香氣撲鼻,用筷子夾一點放進嘴里,嘗不到生米粒。這時,母親眉開眼笑地吆喝一聲:來了!好!仿佛一個重要客人終于抵達(dá),甚至比發(fā)了一筆小財還開心。接下來,我們都一一急切地用筷子夾起嘗,爾后香甜在每個人的臉上次第綻放。
當(dāng)夜,我們的晚餐就是甜酒了。母親用茶壺?zé)粔?,放一些黃糖塊進去燒沸。糯米酒和水一起翻滾,時上時下,忽左忽右,好比一條黃色的泥鰍在你拱我的背我銜你的尾,不知疲倦,不肯歇息。
母親提起茶壺,全家人一人倒一碗,我總是抓緊時間噘起小嘴巴吹,想涼得更快一些,早點慰藉肚子里的饞蟲。一口甜酒入口,甜蜜頓生。數(shù)口下去,全身毛孔都洋溢出舒坦和溫暖,很快鼻翼上冒出細(xì)微的汗珠子。圍坐在火塘邊喝著甜酒,一家老少東扯西扯,不知不覺至夜深,尚且了無睡意。
糍粑:千錘萬擊始成的美饌
一年到頭毫不起眼地蹲在屋檐墻角,石臼不發(fā)一語,一張大嘴深深地印在大地上,只有年尾打糍粑,我們才會想起它。
母親將淘沙洗凈的上好糯米用大火蒸,趁還沒熟之前,要我將石臼刷洗干凈。我提上一桶水,將石臼一年沉悶得起霉的大嘴細(xì)心地刷上一遍又一遍,不敢絲毫掉以輕心。石臼露出一口青幽幽的齒牙,我小心翼翼地挪動它,直到它登堂入室。在石臼旁邊放一只儲水一尺深的大水桶,打糍粑用的杵棍繃著鐵青的臉色立在里頭。杵棍是一等一的硬木做成的,材質(zhì)緊密,輕易不會散落,否則糯米會雜以木屑無法食用。
打糍粑是個力氣活,一人一根木槌,對立站著。母親將一筲箕的糯米倒進石臼,兩人各自從水桶里抽出等待已久的杵棍,晃動幾下,甩掉帶上來的水。起先,要用杵棍使勁將糯米飯搗爛碾碎。當(dāng)糯米粗粗地彼此聚集一塊,兩人向上舉起杵棍,說時遲那時快,狠狠地沖下去,打在糯米團上。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兩人還相應(yīng)和地發(fā)出一聲“哦嗨”。
打糍粑也是個技術(shù)活,講究也不少。一是速度要快。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杵棍打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打開還沒收縮攏來就要拔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二是眼色要好。兩人的節(jié)奏要掌控好,出棍要準(zhǔn),不能打亂仗。若將杵棍砸在對方的杵棍上或石臼上,不僅虎口震得生疼,杵棍也易齜牙咧嘴,甚至脫落木屑,導(dǎo)致糯米“受污”。兩人還要心有靈犀,兩根杵棍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瓷實,打得通透。三是耐力要足。趁熱打粑,越快越好。倘若時間一久,米飯一冷不僅難以打爛,而且變硬難以“印花”。但打糍粑也是一場小持久戰(zhàn),一般都是兩三戶協(xié)作,必須保證足夠的耐力,用力要均勻,不能一上場疾風(fēng)驟雨噼里啪啦急于求成,幾場下來就力氣耗盡了,軟綿綿疲沓沓跟不上趟。四是翻動要勻。要不時用杵棍將糍粑撬起翻動,務(wù)求每一處每一粒糯米都搗碎。否則,有些沒打著的仍是飯粒,粗細(xì)不一,影響糍粑的口感,也不利于糍粑“塑形”。
一場打下來,兩人都難免額頭出汗,一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的一團。兩根杵棍架起來,擱到撒上面粉的大團箕。祖母用準(zhǔn)備好的草繩子,用力扯下已經(jīng)打好的糯米團,然后再將其擰成大小均勻的小坨坨,分給圍在四周的婦女和孩子。大家將小坨坨壓成圓團,按在刻有各色花紋的木模板上。一時之間,只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和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轉(zhuǎn)著捏動一會兒,一個又圓又白的糯米糍粑平整地覆在木模板上。從木模板里拿出來后,有條不紊地排放在曬席上,等溫度散盡,就硬得有模有樣,散發(fā)著幾分俊俏之氣。
每年上場打糍粑辛苦是辛苦了一點,但也是很榮光的。因為在村里只有你會打糍粑,大伙兒才會正式認(rèn)可你長大成年了,是個十足的勞動力了,從此不再視你為細(xì)伢子。
糍粑很好存放,為防止干裂開坼,只需放入大缸里用冷水浸泡,要吃時撈出。定時換水,糍粑可吃至端午。糍粑吃法很多,可烤、炸、煎、煮,吃了味口各異。炸了、煎了,蘸糖、酥麻糖粉吃;煮甜酒沖雞蛋、煮蔬菜鮮湯吃,食用方便。當(dāng)農(nóng)活趨緊,干活回到家,煎、煮、烤短時間內(nèi)均可填飽肚子。
記憶里,最好吃的糍粑是復(fù)讀那年,陽春三月,室友回家?guī)硪恍亵?。半夜之際,我們在寢室用熱點筷煮熟,撒上一些白糖,各個吃得津津有味。這一場景,后來在我們聚會時,一次次被我們回味,一次次咂舌,當(dāng)時的糍粑之香味怎么就那么沁人心脾。
時至今日,唏噓祖母墳頭青草已榮枯數(shù)載,不經(jīng)意間我退出打糍粑行列亦多年矣。
油豆腐:滾燙煎炸出來的珍饈
前一晚打好的豆腐靜靜地躺在木匣里,母親壓上一條小板凳,給整匣豆腐施壓。一開始豆腐擠出的水滴滴答答,滴在空著肚子的水桶里,慢慢的水少了,很久很久才能聽到珍貴的一滴響聲。直到滴水不落,母親揭開木蓋子,將豆腐倒出來,擱在灶邊條凳上的竹團箕里。
我將火燒得旺旺的,鐵鍋里的豬油歡暢地打著滾兒。母親右手握菜刀,左手端起一塊豆腐,在豆腐上切一個井字,然后將手伸到油鍋之上,小心地把豆腐一塊一塊放進去。這可不能太快太急,高溫的油濺到手上不是兒戲。母親手法很嫻熟,毫不脫泥帶水,一氣呵成,但我還是看得膽戰(zhàn)心驚,特別是手掌上劃豆腐時,刀子穿過豆腐抵達(dá)手心,生怕用力多一丁點就劃傷了母親。放豆腐進油鍋時,或多或少會飛濺起一些油花,而母親總是適時抬高了手掌,一次次化險為夷,好像一個巧妙躲避的武林高手。
母親見鍋里欲滿,就不再加豆腐進去,安心將這一鍋炸好。一次放進去的豆腐都各司其位,在自己的方位接受高溫的煎熬,慢慢地褪盡體內(nèi)的水分,呈現(xiàn)出金黃的內(nèi)在品質(zhì)。炸油豆腐,還不時需要翻動豆腐塊,盡量讓其全身都炸個通透。只有整塊炸得沒有異色,且體內(nèi)炸空,每一塊都有些許膨脹,母親才用筷子一塊一塊地夾出來,放在鐵絲簍里,將順帶出來的油滴干凈。脫油的油豆腐,在火光映照下,通體散發(fā)著黃金一般迷人的光澤。
炸好的油豆腐彌漫著油的馨香,還帶著不可擯棄的豆味,我總是等一鍋出來,迫不及待地捏起一塊小小的油豆腐,搶先嘗上這等美味。每一鍋油豆腐均勻撒上一層細(xì)鹽,再倒入大腹便便的壇子。有鹽護體,百菌不生,再加上密封,足足可以吃上好幾個月。
劃豆腐塊的形狀可以隨心所欲,但我最喜歡三角形油豆腐。三角形的豆腐進油鍋,吃油快,升溫快,炸好也快。三角形的油豆腐出鍋后,一般沒別的那么顯得金黃,略顯一點黑,可是這種油豆腐更有嚼勁,更能嚼出豆香。
十里不同俗,在我們村里過年前家家戶戶要炸油豆腐,但不能在正月破五之前以之待客。畢竟,吃豆腐在我們鄉(xiāng)下更多是白喜事之象征。不過,邵陽市區(qū)沒這顧忌,我每年初二去給丈母娘拜年,她就會用油豆腐煮年羹肉待客,這道菜備受歡迎,往往一掃而光。
玩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學(xué)校開學(xué)了。在離家八里地的鄉(xiāng)中學(xué)讀書時,我跑通學(xué),每天早出晚歸,早晨起來做飯,為節(jié)約時間,從壇子挖幾塊油豆腐,不伴佐料加熱即食。每次還舍不得吃多了,省吃儉用,家里壇子每年都夠我“挖”上兩三個月,吃得滿嘴都是油豆腐味兒,但我依舊不嫌棄,照吃不膩。油豆腐陪伴度過了我初中三年,直到我去縣城上高中,寒假之后返校,總帶上滿滿一瓶,慰藉舌尖上的鄉(xiāng)情。
《世說新語·識鑒》中: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fēng)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我一好友盡管無張翰之風(fēng)度和曠達(dá),但居京數(shù)年,食祿于央視,走遍五湖四海食遍天下美食,獨念念不忘家鄉(xiāng)之油豆腐,啖之曰:可治“莼鱸之思”,足慰平生之快。
如果你無意間在邵陽菜市場,見一白發(fā)老嫗挎一籃白嫩豆腐,她很可能就是我好友的母親,她至今還源源不斷地為其子快遞親自炸出來的油豆腐。
【作者簡介】袁道一,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青年文學(xué)》《散文》等刊物,出版散文集《被雨水淋濕的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