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丹
摘 要 《鄉(xiāng)土中國》作為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中整本書閱讀單元書目,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中要求的學術性著作。本書有別于學生熟悉的情節(jié)性書目,學生閱讀可能遇到“概念混淆”“生活體驗缺失”等障礙。本文旨在用“概念辨析”和“情境浸染”等方法,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給予學生閱讀指導,以期獲得有層次、有針對性的閱讀體驗,并幫助學生尋求自我合適的閱讀方法。
關鍵詞 《鄉(xiāng)土中國》;概念辨析;情境浸染
新課程標準頒布后,其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的學習目標中要求學生能通過閱讀整本書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方法。這一學習目標的設定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完成指定書目的整本書閱讀計劃,還要求學生能根據(jù)書目的特點,形成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方法,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這一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閱讀要求,也要求了教師在設計整本書閱讀教學計劃時,不能簡單地只布置關于書本內容細節(jié)的閱讀任務,還要有跳出內容本身的思維。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些涉及閱讀方法和閱讀體驗的任務,能夠讓他們走進書本,最終“走出”書本。學會讀一本書,最終學會讀一類書,這可能是整本書閱讀任務群設計的初衷。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五單元就《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進行了單獨的單元導讀和任務群設計,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和該單元導語及閱讀指導等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計劃。無論是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是本單元的任務設計建議,對于《鄉(xiāng)土中國》這本學術類著作的大致定義是一致的,這是一本研究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學術著作,內容是對于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本質特點的概括和提煉,缺少具體的形象描摹,更多地是提出概念和理論闡述,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是存在一定閱讀障礙的。作為教師首先當然是要消除學生閱讀的畏難和抵觸情緒,通過一些具體形象的情境和場景引入閱讀教學計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在學生能夠帶著一定閱讀興趣的前提下閱讀該書時,教師布置閱讀任務要注意從感性思維走向理性思維,從形象情境走向理論梳理,完成該書中的大量的概念定義辨析,引導學生在比較和辨析中真正了解一些概念的真實內涵。最終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后真正了解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閱讀類似的的書籍。
基于以上對《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的分析和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以及對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該單元的任務設計引導等,下面主要就“情境浸染”和“概念辨析”這兩種主要的閱讀指導策略對《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閱讀進行任務設計策略。
一、“情境浸染”式引導,激發(fā)閱讀興趣
《鄉(xiāng)土中國》作為費孝通先生的一本學術著作,相比其他的社會學著作而言,幾乎是入門級別的,除了“重刊序言”“后記”“附錄”等,正文有14篇小論文。從篇幅上看,7萬字也不算鴻篇巨制,但是正是這樣一本小型的學術論著卻常常讓很多教師和學生難以靜下心來讀完整本書。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在高中之前閱讀的書籍幾乎都是有明確的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勾連,書中有大量的學術分析和概念,對于很多高一學生而言,該書讓人望而卻步。
《鄉(xiāng)土中國》是一本分析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書,成書于20世紀40年代。而現(xiàn)實問題是,現(xiàn)在很多學生既沒有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體驗,也對書中調研的鄉(xiāng)村現(xiàn)狀存在一定的年代距離,所以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學生和書之間都是存在一定隔膜的。教師只能從學生閱讀的經(jīng)典作品、觀看的經(jīng)典影視劇以及個人的切實生活體驗和疑惑中找到契機點,引發(fā)學生去思考一些現(xiàn)象存在的原因,激發(fā)他們去書中找到答案的興趣。
筆者根據(jù)自身的閱讀體驗,結合學生當下的一些生活和閱讀經(jīng)歷,提供了以下幾個導讀情境,供學生在閱讀前進行引導和思考。
情境1 在我們閱讀的魯迅小說《故鄉(xiāng)》《社戲》中,閏土和迅哥兒到底哪個更聰明?中年閏土變笨了嗎?《社戲》中的那群小伙伴不會識文斷字卻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為什么呢?
情境2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為什么中國人總是信奉“有個熟人好辦事”這樣的信條,直到今天的社會中還存在大量的“托人情,辦事易”的現(xiàn)象,你想過為什么嗎?
情境3 為什么中國社會中總是出現(xiàn)一些西方社會中沒有的一些復雜關系,比如常見的“婆媳矛盾”現(xiàn)象?為什么在古代社會中男女可以不見面就能結婚組成家庭,包括直到現(xiàn)在中國社會中特有的“相親文化”存在的原因?
情境4 在現(xiàn)代社會大多數(shù)人產(chǎn)生糾紛,可能第一反應是去報警或者訴諸司法訴訟,而在以前的鄉(xiāng)村卻特別喜歡找族長或村長這樣的人物來調解,并且今天還有大量的調解糾紛的電視節(jié)目收視率很好,社區(qū)中還存在大量的調解員,這是為什么呢?
情境5 今天的你還認為“父命不可違”“父母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還多嗎”這樣一些俗語和格言是正確的嗎?
情境6 在今天的社會填一系列個人簡歷表格時,籍貫一欄填寫內容和你出生地或者居住地不一樣,甚至會感到陌生,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這些問題有些是從學生曾經(jīng)的閱讀書目中獲取,有些是結合當下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得來,當然這些問題或者情境的設計是帶有教師的個人化閱讀的體驗和理解,并不完全具備學術性和科學性,所以需要提醒學生在閱讀中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和質疑這些問題的合理性。但這些問題提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帶著生活中的情境和困惑去讀這本書,閱讀體驗也許會順暢一點。
情境式的導入,主要是給高一初次接觸學術性著作的學生一個過渡和緩沖,在接觸《鄉(xiāng)土中國》之前培養(yǎng)閱讀興趣,為下面的閱讀任務的完成進行鋪墊。閱讀最終還是要回到閱讀本身中去,所以下面的閱讀任務必須還是要圍繞書籍內容本身和閱讀方法的提煉上,下一步就是閱讀任務的設計。
二、課內外閱讀結合,梳理全書綱要
《鄉(xiāng)土中國》在整本書閱讀任務群設計時,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安排,整本書閱讀安排的課時只有18課時左右,卻涉及兩本書。那么實際上留給《鄉(xiāng)土中國》的課時只有6-8課時,所以在課堂上完成整本書的閱讀任務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內外的閱讀任務,主要依靠課外讓學生完成該書的閱讀計劃。
該書主要有“重刊序言”“后記”“附錄”和14篇小短文構成,其中“重刊序言”“后記”“附錄”是對本書的寫作背景,作者情況以及書本內容的大概交代,這部分內容可以安排1課時由老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共讀。當然也要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比如完成該書背景的思維導圖,或者形成關于該書寫作背景的書面報告,這樣才能加深和鞏固閱讀效果。
除了這部分內容之外,其他14篇獨立的短文由教師合理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進行第一遍的泛讀和略讀。在第一遍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相對簡單的閱讀任務,比如根據(jù)目錄和導讀部分老師列出的幾個場景,將本書中14篇短文進行合理的分類,并且給出自己的分類理由。這個任務其實是讓學生對本書中涉及鄉(xiāng)土社會的幾個大方面有一定的初步了解,也是從宏觀上幫助學生理清該書作者的寫作內在邏輯順序。這個任務如果學生能認真完成,那么閱讀完該書應該是不困難的。
筆者在導讀部分設計的幾個場景實際上也是相對有一定的分類和引導性,如果學生能結合自己的閱讀和場景提示,應該是可以完成。當然對于部分實在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適當給予提示,但也是部分的提示,教師還是應當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到這一類學術著作的邏輯關系和層層論述方法。
筆者自己嘗試將14篇文章做了如下分類,可以供課堂交流時學生參考。
三、“概念辨析”式研讀,理清本書主要觀點
如果說“情境浸染”是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最終能夠讀懂和了解這本《鄉(xiāng)土中國》的核心觀點和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方法,才是我們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最終目標。
《鄉(xiāng)土中國》作為一本學術類著作,其中涵蓋了大量的學術專有名詞和專業(yè)概念,盡管費孝通先生在語言上已經(jīng)盡可能地通俗化,但不可避免的專業(yè)阻隔還是給閱讀造成一定的障礙和困擾。
但是好在,這本書作為一本學術論著,在論證方法方面還是很有科學性的,其中運用了大量的實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尤其是在提出很多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和概念時,往往是采用和其他類型的社會進行對比的方法,這樣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加具象地理解很多概念,同時在比較中,對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有了更好地了解。所以針對本文中概念多,概念成對出現(xiàn)的特點,教師可以在研讀階段設計以下幾個閱讀任務:
任務1 研讀文本,在每章中找出4-5個“核心概念”,并嘗試用文本中的句段去解釋和注解。
任務2 部分章節(jié)的概念是成對出現(xiàn),可以采用表格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來辨析文中的核心概念。
這兩個任務的設計是層層遞進的,任務1是為了讓學生從面上去盡可能地挖掘每一個章節(jié)所涉及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找出也有助于學生對每一章的主題和內容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任務2是在了解每一章節(jié)核心概念的基礎上,能夠對本書的比較論證方法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在制作思維導圖或學術表格的過程中,加深對每一章內容更加細致的挖掘和理解。
在這個階段,讓學生找概念并作辨析是一種手段和方法,真正的目的還是想讓學生通過這些手段真正去理解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一些特點,還有究竟和西方社會或者其他社會有什么本質區(qū)別,這應該是整個閱讀中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難的部分。
同樣筆者選取了“家族”和“男女有別”這兩個章節(jié)中的核心概念的對比分析表格,可以供閱讀任務結束后師生之間交流討論。
四、回歸情境,總結反思當下
無論是情境式導入、列取提綱、還是概念辨析,無論哪種閱讀方法和閱讀任務,最終目的都是指向讀懂《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
在學生完成自主閱讀等多個學習任務后,教師應當在最后留下1-2課時,供學生最后的交流總結。交流的內容主要有:
1.回顧導讀部分的情境問題,嘗試用書中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進行解釋;
2.展示在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成果;
3.討論交流,在閱讀過程中,列舉該書中和當下社會有不一致的地方以及我們對當下社會的思考;
4.總結交流自己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最有效的閱讀方法。
既然在整本書閱讀開始的導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情境的導入,那么最后在學生讀完這本書后,還是要帶著學生去解決和討論這些問題,并且可以鼓勵學生去生發(fā)更多情境問題的探討。
《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本身是作為新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的一個樣例,學生除了要讀懂這本書之外,還要求學生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總結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手段,最終能夠舉一反三,能夠去閱讀更多地學術型著作,這才是真正地授人以“漁”,也是整本書閱讀的最終教學目標。
[作者通聯(lián):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