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當“微信”取代“短信”,當朋友圈變成曬心情的新場所,當QQ漸漸淡出聊天工具,當孩子們各個都是零零后,當家長的年齡從六零后七零后到八零后,家長對孩子的關(guān)注度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家校溝通的方式也可以有“微信元素”。
不知道是誰最初用了微信,只知道幾年前,從微信軟件安裝到手機里,生活的點滴都在被記錄著。學生在校奔跑的瞬間、宿舍里自理的小能手、中考前溫潤送考的點滴......都在一張張圖像里被定格,被記憶。
【運用初期,問題初現(xiàn)】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十五年,也是五年初三畢業(yè)班教學的休止符,終于回到初一,從學校軍訓的新生預備群,發(fā)現(xiàn)微信群的強大信息量和更直接的溝通方式。于是開學伊始,通過家長的問卷調(diào)查得知,班級絕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關(guān)注的,都希望能更多的與老師溝通和了解孩子的情況,也都有用微信的習慣。
班級自己的微信家長群在開學的第一周建立。當這件事被一些同事知道后,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家長群的輿論導向,更怕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會出現(xiàn)集體性的“護短”現(xiàn)象等,同事的這些擔心是有道理的,畢竟多數(shù)家長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軍訓時建立的預備班家長群,家長的不放心演變成了對老師的“照片請求”,大半夜的要求老師去拍孩子睡覺的畫面,讓家長放心孩子的休息等等。面對這些,我想,如果一件新新的事件有好的一面,如果新新的工具能為己所用,那么,為何不在嘗試中去鍛煉自己的溝通、應變能力呢?
【適時調(diào)整,應對問題】
家長群建立之初,首先采用實名制,即“某某某”同學爸爸\媽媽,其次,初步擬定幾條公約,比如家長群信息發(fā)布的大致內(nèi)容、時間,以及隨時歡迎家長就教育問題與我進行更深入溝通的原則。
因為我校是寄宿制學校,班級學生周一至周五都是在校學習和生活,對于一個剛剛小學畢業(yè)的學生而言,初一新生、初一寄宿新生,學習課程節(jié)奏的加快、內(nèi)容的加多,住宿中自理的生活習慣,這讓每位在家的家長倍感牽掛。記得開學第一周,家長的朋友圈里就有了這樣的一段話:“原本以為兒子去學校了,自己這一周可以輕松了,誰知道才去一天,就如此想念?!鳖愃七@樣的微信還有不少條,我想有必要讓那么多的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但是不是簡單的拍幾張圖片。于是,開放家長們最關(guān)心的晚自習的想法應運而生。因為是初一,又是班主任,所以每周我有我們班級兩個晚自習,我準備結(jié)合開學一周班級學生的各項表現(xiàn)以及初中生活有別于小學生活的重點強調(diào),向班級的部分家長開放一節(jié)晚自習課。于是,說干就干,我在家長群里拋出了這個話題,請有意的家長報名,考慮教室空間有限,報名的名額限為十位。沒想到的是此信息剛一發(fā)出,報名的名額就被用完,孫東恒的爸爸留言說:“黃老師您好,很可惜沒能報上名,希望能有機會參與班級的下一次活動,辛苦您了!”
活動當晚,很多家長是用手機全程直播的,會后看到家長群里的照片和文字,那些被記錄的瞬間很是讓我感到。微信,也可以是一種教育現(xiàn)實的直面,更讓那些疑惑、未知的思想呈現(xiàn)在文字、圖片里,讓家長對學校更多一份了解和認同。
【引導家長,共謀中考】
仿佛是一轉(zhuǎn)眼的時間,這群孩子已經(jīng)進入到初三畢業(yè)班階段,班級的微信家長群已經(jīng)步入正軌,無論是老師學習任務的布置,與家長的多源溝通,還是家長們的互動都非常的成熟。初三階段最重要的肯定是集合學校、學生、家長三方之力沖刺中考,這時,家長焦急的心情、學生紛繁蕪雜的學業(yè)壓力、老師的各項學習任務的落實,都匯集到了一起。家長群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家長的種種焦慮,比如某地出現(xiàn)一個招生咨詢會,家長們就紛紛“傾巢而動”,小道消息蜂擁,作為班主任,需要暢清主流思想,提前跟家長告知中考的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以及細化到每周的學習任務配合項,并且為班級的每一位老師做一張名師名片,讓家長相信學校,相信我們的老師,進而減輕焦慮,同時能夠配合老師的要求督促自己的孩子。
臨近中考,班級里學生積極復習準備,周末在家,家長們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幫助和督促。英語口語考試期間,孩子在家練習口語,練習的成果以音頻的方式上傳。即便是我們班英語老師因為交通意外不能到校上班的情況下,孩子們每天都能堅持口語練習。用班級英語張老師的話,每天換藥的時間里,孩子們的口語文件是她最好的“止痛藥”。
【結(jié)束語】
微信的其中一個功能是通過手機號碼可以搜尋到,最初有家長加我微信時,我是有些抗拒的,總覺得微信是很私人的東西,甚至是自己心情的一個出口。但當點擊同意第一位畢業(yè)班家長的通過申請時,似乎一發(fā)不可收拾,通訊錄里的家長朋友越來越多,畢業(yè)了的家長更多像是朋友一樣,在他們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畢業(yè)的孩子們發(fā)展的樣子。
任何新興的工具,可以為人所用,即可發(fā)揮它的作用。新興的事物里或許都蘊藏著教育的契機,努力做一個有思考的教師,努力為學生、家長,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