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彬
見于史籍的貴陽最早場市,為明武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之前設(shè)于當時貴州城外的猴、兔二場。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一“貴州宣慰使司風俗志下”,特列“集場貿(mào)易”專條言及二場:
郡內(nèi)夷漢雜處,其貿(mào)易以十二支所肖為場市名,如子日則曰鼠場,丑日則曰牛場之類。及期,各負貨聚場貿(mào)易,仍立場主以禁爭奪,其附郭者舊有卯、申二場。弘治己未,今巡鎮(zhèn)大臣以軍民生理疏闊,增子、寅、午、戌四場,并前為六場,人甚便之。
之后嘉靖、萬歷《貴州通志》沿襲該文而稍有變化。嘉靖《貴州通志》卷三“貴州宣慰使司風俗志集場貿(mào)易”:
郡內(nèi)多漢人,其貿(mào)易以十二支所肖為場市,如子日則曰鼠場,丑日則曰牛場之類。及期,則漢夷不問遠近,各負貨聚場貿(mào)易,附郭者有卯、申、子、午四場焉。
萬歷《貴州通志》卷四“貴州宣慰使司風俗志集場貿(mào)易”則謂:
貿(mào)易以十二支所肖為場,附郭兔、猴、鼠、馬四場。
由前列引文可知,弘治年間,省垣附郭場市,先是卯、申二場,后增子、寅、午、戌四場,共為六場。之后的嘉靖、萬歷年間,附郭場市減去寅、戌二場,保留卯、申、子、午四場。再后省垣附郭場市,明清志書不再記載,演變情況一無所知。最初設(shè)立的卯、申二場今天尚有一絲線索可供尋找,大概萬歷之后,子、午二場被裁去。世遠年湮,弘治時所增的子、寅、午、戌四場今已了無痕跡,志書未見記載,口碑亦無流傳。
弘治間的卯、申二場,今人劉隆民、谷多林等尚能指其位置。劉著《從六廣門到鴉關(guān)》說到卯場:
從六廣門到鴉關(guān)這段路為古驛道,是元代在西南所修的幾條驛道之一。在周西成1927年修川黔公路之前,它一直是老貴陽到四川的必經(jīng)之路。川富黔貧,由四川接近貴州的物資都靠這條驛道運輸……
從六廣門到鴉安這段路,也大致可分為幾個路段。從六廣門到今省政府后門,最初統(tǒng)稱為六安路或六廣路,后來稱為市北街。其中,從六廣門到今省政協(xié)一段,名叫洗腳塘。從今省政協(xié)到今省政府后門,最早叫兔場,后來成為農(nóng)業(yè)試驗場,或稱為市北街。從今省政府后門到鴉關(guān),明清時期沒有路名,只有幾個居住點。以點帶路,依次為扁井、雅關(guān)或小關(guān)。
谷多林在其《關(guān)刀巖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卯、申二場位置也較具體,所指猴場在今望城坡大里石路一帶,這在民國間繪制的《貴陽附近地圖》《貴陽市區(qū)域圖》中也能有所印證:
關(guān)刀巖東側(cè)山麓有一條南北向偏西的道路叫市北路,這條路在古代是貴州城經(jīng)過此關(guān)通往四川的古道。舊時,凡在出城各道口上,為適應(yīng)民間風氣,官府都在那里建點亭子或建幾間房子作接官廳,備作官方或民間迎來送往之用,才有“鴉關(guān)使節(jié)”一景。除此,在城北還有一座駐節(jié)亭,在城北里許。與它做鄰居的是古人們趕場貿(mào)易的兔場壩,所以明方志說白巖山俯瞰兔場。兔場是明初貴陽城邊一南一北的兩個場壩,除此兔場外,還另有一猴場在城南今望城坡大里石路一帶。
……這里距城與兔場壩又不遠,趕場買賣的也來此小憩,文人雅士和有識之士均把這里作為選勝登臨、鳥瞰城池、觀竹賞景、宴飲酬酌、值酒高歌的游樂之所。
谷多林所言明初貴陽城邊一南一北的兩個場壩,正是明武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之前設(shè)于貴州城外的卯、申二場。當時具體位置,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萬歷《貴州通志》、道光《貴陽府志》還能詳其所指?!顿F州圖經(jīng)新志》卷一“貴州宣慰使司山川志”云:
白崖山,在治城北二里貴山之麓,巖障如削,俯瞰兔場,官道經(jīng)其下,本朝郡人教授王訓歸隱于此。
萬歷《貴州通志》卷四“貴州宣慰使司坊市志”云:
兔場市,北門外一里。猴場市,南門外一里。
道光《貴陽府志》卷二十五“《疆里志》貴陽府親轄地蔡關(guān)里”云:
猴場寨,在城南五里,其東二里至南廠,南二里至龍井堡,西二里至玉廠壩,北二里至瓦窯上,居民十余戶。
是知卯、申二場,一在城南,一在城北。因此之故,在北的卯場,以其所在稱其地曰兔場壩,大略就在今天的貴陽市云巖區(qū)省政府東、南兩側(cè)的中華北、市北路附近,劉隆民、谷多林二先生的指認大體正確。在南的申場,以其所在稱其地為猴場壩,稱其寨曰猴場寨,大略在今天貴陽市南明區(qū)的省軍區(qū)西、北兩側(cè)望城坡大理石路一帶,以谷多林先生指認為確。
貴州城之筑,早在元世祖至元年間。貴州省之設(shè),則在明成祖永樂年間。貴州城級別比貴州省低,而資格卻比貴州省老。在貴州為省、貴陽為府之前,在某種意義上,貴州成立所在也稱為貴陽城,貴州、貴陽二名正好等同。有了貴州省及貴陽府之后,加上貴州省、貴陽府同城而治,貴州省城、貴陽府城,貴州城、貴陽城都可兩個名稱同一所指。
明武宗弘治之前,貴陽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設(shè)有門,加上次南方再添設(shè)一門,共為五門。五門之中,北門在今云巖區(qū)中華中路的北門橋至噴水池附近,南門在今南明區(qū)中華南路南明橋至郵電大樓處。其時城不算大,城市中心在今大十字一帶,以今北門橋、南明橋為起點,往南、北兩個方向度量,劉隆民、谷多林二先生所言猴場壩、兔場壩所在方向,大體正確。
舊時鄉(xiāng)村初級場市,多為草壩場,亦稱壩壩場。場無街鋪,無店面,日中為市,日西而散,集后場虛,大多冷清。場難固定,地所漂移,僅以場期名其市,給地取名,尚無必要。待成中級場市,相對固定一地,或有街道、鋪面,初步繁榮,所在場地,取一地名,乃成必需。先以場名呼其地,再后雅化其地名,場期雖或不變,名稱已經(jīng)有別,甚而場期已有變化,而場名仍其舊稱。是以道光《貴陽府志》、民國貴陽地圖、今日里谷氏所指猴場位置,與萬歷《貴州通志》所載卯、申二場距離城門里數(shù),并不完全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