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審美湖心亭

2021-12-16 01:25方麟
語文建設(shè) 2021年11期
關(guān)鍵詞:湖心亭白描張岱

方麟

【摘要】在《湖心亭看雪》中,張岱描繪了一個冰雪西湖,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張岱利用陌生化的語言,試圖延緩審美過程,強化景物之間的空間轉(zhuǎn)換和組合關(guān)系,建構(gòu)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著名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涉及空間的遠(yuǎn)近、語序的重點、量詞的移就、名詞的量化、白描的減省與夸張、審美的點線面與主客互換。張岱帶著“五重喜悅”前往湖心亭,他擁有純粹、空靈、寂寞的“癡趣”,耽于癖好的“癡情”,一生追憶的“癡夢”,這一切成就了崇禎五年在湖心亭看雪的“癡人”,也成就了這篇含蓄雋永的晚明小品。

【關(guān)鍵詞】張岱,湖心亭,審美,陌生化,白描

愛·摩·福斯特有個說法,時間從來是我們的敵人,作家們是一群坐在同一間屋子里同時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1]在張岱之前,寫過西湖的文人很多,張岱想給我們呈現(xiàn)一個怎樣的西湖呢?那是明崇禎五年的西湖,一個不同于過去的西湖,一個冰雪世界的西湖。

這年臘月,山陰人張岱在西湖賃居,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聲鳥聲全無。讀到這里,我們很容易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币粯拥目嗪粯拥氖捝?,一樣的傲岸,張岱有意無意之間,在向前輩作家柳宗元致敬。這天晚上八時左右,張岱擁著毳衣爐火,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個“獨”字,它表明了張岱孤高的心境。要知道,張岱沒有呼朋引伴,這樣的大雪天,有誰愿意和他一樣去賞雪呢?

此外,張岱選擇在更定時分看雪。關(guān)于更定,以前的教材誤以為是五更凌晨時分,其實應(yīng)該是晚上八時。由此可知,張岱不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而且他看的還是夜色中的雪。這當(dāng)然不是他第一次在夜色中賞雪。張岱在《陶庵夢憶》中還記載過一次龍山雪,那場雪發(fā)生在六年之前。

不管怎么樣,張岱冒著風(fēng)雪和嚴(yán)寒,來湖心亭看雪了,獨自?!办F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是文中為數(shù)不多的寫景的句子。按照古文的行文習(xí)慣,張岱本可以說“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他偏偏在天云山水之間加上三個“與”字,立即造成了語言的“陌生化”效果。凡是文本中的陌生化語言,都值得讀者細(xì)嚼慢咽,好生品味。

為什么要接連加上三個“與”字呢?“天云山水”不是更簡潔嗎?從空間來說,天與云是仰視,山是平視,水是俯視,“與”字強化了空間轉(zhuǎn)換關(guān)系。從語義來說,加上“與”強調(diào)了四者的組合關(guān)系:天與云是白的,天與山是白的,天與水是白的,云與山是白的,云與水是白的,山與水是白的,那真是上下四方白茫茫一片。從句式來說,“天與云與山與水”與前后的“霧凇沆碭”“上下一白”,形成了錯綜的句法,整散結(jié)合,具有音樂美。從節(jié)奏來說,天云山水缺乏停頓,讀者容易一覽而過,印象不深刻;天與云與山與水,明顯增加了停頓,延緩了審美過程,仿佛是慢鏡頭特寫一般,引導(dǎo)讀者的視線在景物上逐個停留觀覽。審美的延宕,自然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足夠注意,提示我們西湖之上,不但天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水也是白的。欣賞美的事物,我們要慢一點,再慢一點,才能仔細(xì)體會它們的妙處。語言,也是如此。

在這白茫茫的雪夜中,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張岱寫道:“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一句寫下,立即石破天驚,照亮了崇禎五年的西湖雪夜,也從此成為文學(xué)史上的名句。所有人都說這句好,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這是值得分疏的。下面從六點進行討論。

一是空間問題。張岱的描寫對象,從長堤寫到湖心亭,寫到余舟,寫到舟中人,就空間上來說,觀察距離由遠(yuǎn)及近:長堤最遠(yuǎn)所以最模糊,只有一痕;湖心亭次遠(yuǎn),只有一點;余舟稍近,是一芥;舟中人最近,但是從大空間看來也只有兩三粒。張岱的景物描寫,是非常注意層次與過渡的。

二是語序問題。假如我們調(diào)整這里數(shù)量詞的位置,可以形成如下的對比: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與一芥余舟、兩三粒舟中人而已。

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將數(shù)量詞放在前面,則語義重點會落在“長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如果將數(shù)量詞放在后面,則語義重點落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語序不同,決定了語義的重心也不同。很明顯,張岱想強調(diào)的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他想告訴我們,在茫茫雪夜之中,只能看到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是極言長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之小,以反襯雪之大,天地之大,人之孤獨。

三是量詞移就問題。嚴(yán)格來說,張岱使用的量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的量詞,一類是名詞量化。我們先來討論第一類的“點”和“粒”,假如我們改成常規(guī)形態(tài)的量詞,可以形成如下的對比: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說一點墨水、一點污漬,兩三粒種子、兩三粒米飯,我們會說一座亭子、兩三個人,不會說一點亭子、兩三粒人。也就是說,“點”和“?!倍际切揎楏w量小的事物,“座”和“個”都是修飾體量稍大的事物。但是,張岱偏偏用“一點”來修飾亭子,用“兩三?!眮硇揎椫壑腥?,以體量小的量詞來修飾體量大的事物,這就形成了反差。反差的形成,當(dāng)然與“移就”修辭格有關(guān)。陳望道《修辭學(xué)發(fā)凡》說:“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于甲印象的性狀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辭?!盵2]移就的加入,讓原本熟悉的語言變得陌生起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化熟為生。想象一下,湖心亭只有“一點”,舟中人只是“兩三?!?,這雪該有多大。

四是名詞量化問題。張岱使用的量詞,還有一類并非真正的量詞,但是具有量詞的特征,我們稱之為“名詞量化”。在文中,名詞量化的兩個地方分別是“一痕”和“一芥”,我們也試著改造一下,可以形成如下的對比: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條、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痕,是痕跡;芥,是小草。它們本身都是名詞,一般不能充當(dāng)量詞。我們可以說“長堤一條”和“余舟一條”,但是很少說“長堤一痕”和“余舟一芥”。張岱在這里用了兩個名詞,來承擔(dān)量詞的作用,這就是“名詞量化”。實際上,名詞量化在古典詩文中常見,如表示空間的,“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蘇軾《望江南》);表示形態(tài)的,“簾外一眉新月,浸梨花”(謝逸《南歌子》);表示體量的,“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蘇軾《如夢令》);表示關(guān)聯(lián)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fēng)波》)。

我們發(fā)現(xiàn),張岱使用的“長堤一痕”和“余舟一芥”,在文中都是名詞量化表示空間,是以小空間反襯大空間——“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五是白描問題。白描,本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白描”指用最簡練經(jīng)濟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作為表現(xiàn)方法的“白描”,具有兩個特征:語言減省和夸張事物特征。《湖心亭看雪》中寫景的句子不多,除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也就是這里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首先,張岱并沒有作過多渲染和烘托,只是寥寥數(shù)筆,就把西湖雪夜的印象勾勒出來,語言特別簡潔。其次,“一痕”“一點”“一芥”“兩三?!保プ×搜┮怪芯拔锏奶卣?,在作者筆下,這一特征還得到了強化與夸張——縮小也是夸張的一種方式。最后,張岱對于雪夜中的景物實際上做了減法。作者在乘船前往西湖湖心亭的過程中,湖上影子必定不只是長堤、湖心亭、余舟和舟中人,應(yīng)該還有其他景物。但是,只有這些景物對于張岱最有意義,最能揭示張岱當(dāng)時的視覺體驗。張岱只看到了想看到的景物,其他的景物在張岱的筆下都被刪削了。在景物的處理上,張岱通過做減法,實現(xiàn)了白描的可能。

六是審美問題。文本之間是存在互文關(guān)系的。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如果我們將上下句系聯(lián)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個審美的意境問題。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講的是整體,是面;長堤一痕,是線;湖心亭、舟中人,是點。上下文組合正好構(gòu)成了一幅點、線、面結(jié)合的簡筆畫,一幅西湖雪夜水墨畫。此外,張岱從長堤、湖心亭、余舟一直寫到舟中人,人也成為水墨畫卷上的一個景物,這就不只是“以我觀物”,還是“以物觀物”,是“以我觀物”和“以物觀物”的統(tǒng)一,審美主體轉(zhuǎn)化為審美客體,達到了物我兩忘的齊物境界。在西湖雪夜下,既是張岱在審美,同時他本人也成為審美對象,仿佛存在一個虛擬的視角審視著這個在雪夜跋涉的尋美旅人。人的出現(xiàn),令崇禎五年的西湖雪夜獲得了生機。

二實際上,當(dāng)張岱來到湖心亭看雪時,他是帶著五重喜悅的。

他說自己“獨往”湖心亭看雪,但是從下文“舟中人兩三?!币约啊爸圩印眮砜?,張岱并非一人前往湖心亭,而是有舟子和童仆陪同的。對于張岱來說,舟子和童仆是為了工作前往湖心亭,只有他自己是為了審美去湖心亭,所以是“獨往”。在張岱看來,普通人不能理解這種趣味,他是帶著一種孤獨的情緒前往湖心亭的。但是,張岱自己卻很享受、很珍惜這種孤獨。因為只有這份孤獨,這份堅持,才能讓張岱看到不同尋常的美。這是張岱的第一重喜悅。

出乎張岱的意料,他本來以為去湖心亭賞雪的,只有自己。等到了湖心亭,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兩人鋪好氈子對坐,原來還有像自己一樣的雅士,真是喜出望外。這是張岱的第二重喜悅。要知道,這一切都發(fā)生在白茫茫的雪夜之中,那個獨往湖心亭看雪的人,內(nèi)心本來是很孤獨的:獨去還獨來,誰會我悠悠?當(dāng)此孤獨之時,突然在湖心亭上遇到兩個和自己一樣冒著嚴(yán)寒賞雪的知音,怎能不喜出望外?

不但如此,張岱又見“一童子燒酒爐正沸”。這二人何止風(fēng)雅,竟然還有雅趣,不嫌麻煩帶著童子、酒爐和美酒,來到湖心亭上煮酒助興。這就不是一般的風(fēng)雅了,而是“骨灰級”的風(fēng)雅。這是張岱的第三重喜悅。要想消受風(fēng)雅,不但要克服嚴(yán)寒,還要不計成本、不避麻煩。風(fēng)雅,其實需要成本、勇氣和毅力,更需要對人生趣味的追求。

二人一看到張岱,大喜道:“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立即盛情邀請張岱入席同飲。于是崇禎五年的西湖雪夜,有了人,有了酒,還有了主客共飲。這是張岱的第四重喜悅。張岱沒有想到,這兩個陌生人會如此熱情,原本的陌生和矜持立即被打破,于是勉強飲了三大白。張岱飲完三大白,立即告辭而去,所謂“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曾不吝情去留”,正是君子之交。是雪,助了酒興;是酒,助了人情。“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這句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湖心亭上賞雪的二人,與張岱一樣,都是外地人,客居杭州。二人為南京人,張岱為紹興人,都是“杭漂”一族,這是值得玩味的。為什么不是杭州人出現(xiàn)在湖心亭中?難道是他們對西湖的景色太熟悉了嗎?為什么偏偏是外地人出現(xiàn)在湖心亭中?難道是他們更加珍惜西湖的景色嗎?熟悉的地方,就沒有風(fēng)景嗎?也許是地域的原因,讓他們對景色產(chǎn)生了重新的認(rèn)識。這是張岱的第五重喜悅,是外鄉(xiāng)人異地相逢的喜悅,更是久住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的喜悅。結(jié)尾張岱寫道:“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边@個結(jié)尾看似閑筆,卻含義雋永,歷來被視作神來之筆。假如沒有這個結(jié)尾,文章的味道要少很多,只是一篇純粹的山水小品而已。有了這個結(jié)尾,文章就成為神品,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物中”。

三那么,如何理解這個“癡”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

在《陶庵夢憶》卷七《西湖七月半》中,張岱說七月半杭州人的風(fēng)俗是要賞月游湖。平時游湖,杭州人巳出酉歸,避月如仇。巳時為上午9~11 時,酉時為下午5~7 時,不待斜月東升,杭州人就要回城,躲避月亮仿佛躲避仇人一般。然而,西湖七月半是不可不賞月的,于是催促舟子速速放船斷橋,斷橋于是人聲鼎沸,一片狼藉,不久又呼啦啦作鳥獸散。

等杭州人退卻,“吾輩始艤舟近岸?!嵱褋?,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fā)。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p>

根據(jù)《西湖七月半》的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張岱的審美趣味絕非普通杭州人能夠消受,因為杭州人要趕著回城,第二天還要忙著討生活。這種審美趣味,到底是什么呢?張岱在《西湖夢尋》卷一《西湖總記》中這樣寫道: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清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故余嘗謂:“……雪巘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蒙,何遜晴光滟瀲?深情領(lǐng)略,是在解人?!盵3]這種審美趣味,不求熱鬧,不求喧哄。相反,張岱喜歡的是秋冬時候的西湖,月夕時候的西湖,雨雪時候的西湖。他追求的,是一種純粹、空靈、寂寞的審美趣味。能夠領(lǐng)略其中深情的,才是真正的解人。據(jù)此可知,《湖心亭看雪》其實反映了張岱的“癡趣”,這種“癡趣”,不是一般俗人可以理解的。此其一。

其二,是“癡情”。張岱在《陶庵夢憶》卷四《祁止祥癖》中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余友祁止祥有書畫癖,有蹴鞠癖,有鼓鈸癖,有鬼戲癖,有梨園癖?!盵4]張岱認(rèn)為,人如果沒有癖好,是不值得交往的,因為其人沒有深情,沒有真氣;人有了趣味還不夠,還要沉迷其中,一往情深,成為獨特的癖好。

就好比賞雪,現(xiàn)代人大抵滿足于在朋友圈中賞個雪、點個贊,要不就是站在窗前或陽臺上看雪,能夠下樓走到雪地的人已經(jīng)少多了,能夠帶著相機跋涉到風(fēng)景名勝地區(qū)的人就更少了,此無他,因為現(xiàn)代人太忙碌了。崇禎五年的那場雪,想來昔日杭州人都看到了,但是唯有張岱在一個大雪三日的夜晚,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份癡情,是普通杭州人所無法消受的。出乎張岱的意料,還有兩個人和他一樣,也滿懷癡情地來到湖心亭賞雪。他們不但賞雪,還帶來了美酒和酒爐,對美的癖好與癡情,更在張岱之上,怎不讓他喜出望外?三人一見如故,會心處不必在遠(yuǎn):有酒,有雪,有情,足矣。張岱興盡而返,曾不吝情去留。若非癡情,怎能結(jié)下如此神交?

其三,是“癡夢”。對于張岱來說,他之寫西湖正在于記夢。張岱在《西湖夢尋》自序中說:“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蜃鳌秹魧ぁ菲呤t,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彼麑嶋H上是要為西湖立傳,供后人追憶與憑吊?!澳f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原來天壤之間,自有像張岱一樣的癡人。癡趣、癡情與癡夢,這是癡人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想要告訴我們的。也正是因為這份“癡”,才留下了《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

參考文獻

[1]愛·摩·福斯特. 小說面面觀[M]. 蘇炳文,譯. 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7.原文為:“時間從來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要以新的眼光去看英國小說家,別把他們視為隨波逐流、瞬即消逝的人。他們是一群坐在一間像大英博物館內(nèi)的那種圓形閱覽室里同時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p>

[2]陳望道. 陳望道全集:第四卷作文法講義修辭學(xué)發(fā)凡[M]. 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1:166.

[3][4]張岱.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9.

猜你喜歡
湖心亭白描張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學(xué)小結(jié)
張岱的“癡”的疏狂與孤獨
湖心亭看雪
觀音送子圖
《湖心亭看雪》
白描作品《花卉寫生》
白描,你也可以
一個人的夢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