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有幸拜讀了邱曉云老師《以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促進語文學科德育落實》(下文簡稱《挑戰(zhàn)》)一文,和楊玲老師的相關課例“走進‘奇丈夫鄧稼先”,感受頗豐。邱老師囑我寫一點點評,我愧領此任務,謹將我的一些學習感受和關于學科育人的一些想法寫下來,弄斧于班門,并就教于各位方家。
首先,邱曉云老師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五大德育方面為綱在《挑戰(zhàn)》一文中介紹了她多年來以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施促進學生語文學科學習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綜合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實踐經驗。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強調,很多教師都有了明確的學科育人意識,但如何挖掘學科教學的育人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形成明確的育人意識,與學科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目標相適應的育人目標如何確定等,仍然是學科育人過程中面對的普遍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促進一線教師學科育人實踐由自發(fā)向自覺的提升。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規(guī)定的學科德育五大方面為綱,實際上為課堂育人提供了一個整體的框架,將學科知識、技能、思想方法與這五大方面綜合在一起考慮,一方面有助于學科教學明線與育人暗線的統(tǒng)一,準確挖掘每一課的育人點,確保每一課育人目標的落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考慮學科課程的育人框架,形成學科育人的整體方案。從《挑戰(zhàn)》一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邱老師不是在某一課或某幾節(jié)課上實踐著課堂育人,而是在德育五大方面的框架下,有意識、有計劃地在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需要說明的是,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性和綜合性,一篇課文或一個教學專題承載的語文知識技能的目標是復合的,承載的德育目標也往往是多元復合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每一課的德育目標與《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規(guī)定的五大方面常常并非一一對應,因此,在德育目標的挖掘上,既要基于“指南”的指導,更要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來挖掘,不可過度拘泥。以楊玲老師“走進‘奇丈夫鄧稼先”一課為例,作為一篇寫人文章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人物精神品質,感受人物家國情懷,是對學生家國情感的熏陶,是語文學科視角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范疇,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主要德育目標。同時,楊老師以《中國男兒》這一歌詞中“古今多少奇丈夫”導入,并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品讀作者楊振寧所引《吊古戰(zhàn)場文》,這就與古今志士的愛國情懷建立起了聯(lián)系,并拓展到古人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很明顯,這節(jié)課也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價值。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的五大德育方面,實際上幫助我們解決學科德育“育什么德”的基本問題,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學科育德“怎么育”的問題。邱老師的《挑戰(zhàn)》一文中,歸納了目前語文學科課堂育人實施中常見的三種尷尬:“重育人,輕學科”“貼標簽”“雙拼課”。實際上,這三種尷尬背后有一個一致的問題:學科教學目標與學科德育目標的割裂。實際上,真正高效的學科教學的完成,一定包含著學科育人目標的落實;一堂好的學科育人課,首先就應該是一堂高效的學科教學課。學科教學目標與學科育人目標應當是有機融合的,學科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目標的落實是顯性的教學明線,學科德育目標融入學科教學目標之中,作為一條育人暗線自然達成。學科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提倡學科育人就要反對“空喊口號”“貼標簽”“脫離學科本身”的空洞說教和生拉硬拽。
學科育人的目標,不是在“聽說教”的過程中被灌輸而達成的,而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真切體驗而習得的。因此,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學科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學科認知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雙重收獲,是學科育人目標得以達成的有效策略。在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既要注意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有效情感認知體驗以達成育人目標,更要注意挑戰(zhàn)性任務的完成過程、完成方式一定是基于學科的。具體到語文學科,挑戰(zhàn)性任務就一定是要讓學生用語言文字工具做屬于語文學科的事兒,并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育人目標。邱老師文中所列的挑戰(zhàn)任務設計多以“詩歌創(chuàng)作”“頒獎詞”“說文解字”“板書設計”這樣的形式推進,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反復使用語言、錘煉語言、建構語言,學科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另一方面,這些微寫作式學習任務的內容、對象等的選擇既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場景,又引導學生對所見、所聞、所讀、所思進行社會性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完成社會化成長,達成育人目標。這樣,語文的明線和育人的暗線就非常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再來看楊玲老師的課例。這節(jié)課的核心任務是對楊振寧提出的《中國男兒》作為紀錄片《鄧稼先》的背景音樂這一建議做出評價。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為紀錄片選擇配樂的實踐活動,實際上,這個活動的核心并不在于“配樂”,而在于“解釋”?!芭錁贰笔且魳穼W科或影視劇制作的工作,而“解釋”則是基于文本閱讀的語言表達,文本閱讀理解是這個活動的“輸入”過程,語言表達是這個活動的“輸出”過程,“輸入”和“輸出”都是基于語言材料、運用語言工具做言語實踐的事兒。這就保證了語文課不丟失學科本色,也保證了學科知識能力的落實,教學的“明線”就凸顯了出來。另一方面是德育的“暗線”。在引導學生將歌詞與課文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中,楊老師緊扣“奇丈夫”的“奇”字,讓學生結合全文內容解釋鄧稼先“奇”在何處,這個任務實際上指向了對人物核心精神的理解,并且,楊老師提出了勾畫、批注的要求,這一方面是對文本細讀的引導,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學生用一些“大詞”“空詞”來貼標簽,使得學生能夠深入文本細節(jié),切身感受到鄧稼先的“奇品”“奇功”“奇值”,受到家國情懷的熏陶與感染,從而完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目標,并自然而然地滲透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縱觀這節(jié)課,整個過程中,并沒有哪個環(huán)節(jié)是專門拿出來做“德育”的,但“德育”從頭到尾都融合在了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德育價值通過學科學習得以實現(xiàn)。
綜上,學科育人是學科教學的第一要義,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的重要任務,同時,只有對“育什么”“怎么育”進行細致深入的思考,學科育人工作才能落在實處。邱曉云老師《以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促進語文學科德育落實》一文及楊玲老師“走進‘奇丈夫鄧稼先”一課,為學科育人的實施提供了可學習、可參照的經驗和范例。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研室教研員)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