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艾公子
九曲黃河萬里沙,“十試不第”的晚唐詩人羅隱,正面朝大河慨嘆: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yīng)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這首《黃河》,一說是寫于天祐二年(905),白馬之禍發(fā)生后。
在白馬之禍中,30多名朝中大臣,被權(quán)臣朱溫處死于黃河邊的白馬驛,之后投尸于河。此舉意在使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士大夫沉入河中,永為濁流,是權(quán)奸對朝臣的褻瀆。
白馬之禍的起因,是朝廷的一次人事安排。
天祐二年三月,主管禮儀的太常卿之位空缺。獨攬大權(quán)的朱溫,向宰相裴樞提出由自己的心腹出任這一職位。裴樞很不給面子,拒絕了朱溫的提議。
朱溫對文人恨之入骨,還是個反復(fù)無常的小人。黃巢起義中,作為黃巢大將的朱溫先是背叛起義軍,轉(zhuǎn)身投靠朝廷,被賜名“朱全忠”,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之后,他野心勃勃,西進關(guān)中,與另一個藩鎮(zhèn)李茂貞對皇帝展開爭奪。
到了白馬之禍的前一年,朱溫已控扼朝廷。他殺盡宦官,處死宰相崔胤,挾天子以令諸侯,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遷都當(dāng)年,朱溫就派人刺殺昭宗,改立年少的太子李柷為傀儡皇帝,是為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
全天下都知道,朱溫這是要篡位了。
白馬之禍前夕,朱溫已在宮中大開殺戒,他假借春社日置辦酒宴,命已故唐昭宗的9個年齡稍大的皇子前來赴宴,將他們灌得酩酊大醉后,一個個縊殺,拋尸于九曲池中。
在對宗室進行大清洗后,以裴樞為首的清流士大夫成為朱溫篡位的另一大阻礙。白馬之禍被一些史學(xué)家認為是投靠藩鎮(zhèn)的幕僚針對“清流”朝臣的一次報復(fù)行為。
晚唐時,科舉考試已被朝中權(quán)貴所把持,違背了初衷。落榜士子怨恨這些權(quán)貴,埋怨大環(huán)境不好。越來越多的寒門學(xué)子屢試不第,不得不另謀出路。隨著中央日衰、藩鎮(zhèn)日盛,科場失意的文人轉(zhuǎn)投各鎮(zhèn)幕府,成為藩鎮(zhèn)的謀士,如朱溫的親信敬翔、李振等,都是放棄向體制內(nèi)發(fā)展,通過向幕府投簡歷,才走上人生巔峰。白馬之禍中遇害的大臣中,以崔、裴、盧三姓最多,這三大族常年干涉科場選舉,為李振等朱溫幕僚所記恨。
朱溫本人對士大夫也極為鄙視,充滿了反智主義。當(dāng)時,有一個叫崔禹昌的讀書人考中進士,前去拜見朱溫。崔禹昌百般巴結(jié),馬屁拍得極好,朱溫聽著高興,每次設(shè)宴都會召見他。有一次,兩人閑聊,朱溫聽說小崔家在汴州有莊園,就問他莊里有沒有牛。崔禹昌不假思索地答道:“不識得牛?!?/p>
“不識得”在當(dāng)時有“無”的意思,崔禹昌的意思是“沒?!薄V鞙貢x得不多,脾氣卻不小,會錯了意,以為崔禹昌是存心拿自己開涮。哪有人沒見過牛的,分明是嘲笑我朱溫是村夫,才識得牛,他崔禹昌是文人,就不識得。朱溫怒斥崔禹昌為人輕薄,差點兒就要將他處死。
吊詭的是,在關(guān)于白馬之禍的早先記載,如《舊唐書》中,朱溫不是主謀,而是被描寫為主持正義的一方,并且否認誅殺朝臣的做法,似乎全然未參與白馬之禍(“全忠聞之,不善也”)。主張殺害清流士大夫的倒是成了柳璨、蔣玄暉等朝中大臣。
《舊唐書》載,宰相柳璨出身河?xùn)|柳氏,與裴樞等同朝為官,卻不為清流所容,于是為虎作倀,向朱溫出了個主意,說他夜觀天象,將有災(zāi)禍,必須以刑殺應(yīng)對此劫,因此釀成了殺害朝臣的白馬之禍。白馬之禍后,柳璨又成了朱溫篡唐的絆腳石,最終被處死。他臨刑前大喊:“負國賊柳璨,死宜矣!”
柳璨主謀論,被一些學(xué)者認為是后梁建立后,史官為朱溫推脫責(zé)任的春秋之筆。呂思勉先生就說,此乃“蒙謗于天下后世矣”。五代編撰唐史時采用了這一記載,直到宋代,才指出白馬之禍的主謀是朱溫。
天祐二年五月,愁云籠罩洛陽,李振等人為朱溫制訂的屠殺計劃就此展開。
朱溫先是矯詔,通過幾道詔書,將裴樞、獨孤?lián)p、崔遠、趙崇、陸扆等數(shù)十名清流大臣貶出京城,貶所遠至瓊州(今海南海口)、白州(今廣西玉林)。朝中不愿親近朱溫的重臣,無論是名門望族,還是科舉進士,全部遭到貶黜,并被誣蔑為浮薄之士,朝中大臣多受牽連,朝堂為之一空。
到了六月,被貶朝中重臣已有30多名,他們還未離京,朱溫再次以皇帝名義下詔,命他們?nèi)烤偷刈员M。這還不足以讓他安心,心急的朱溫一不做二不休,沒等到詔書下達,已經(jīng)將裴樞等被貶朝官集中于滑州(今河南滑縣)的白馬驛。等待他們的,是朱溫安排好的劊子手。
一夜之間,30多名手無寸鐵的朝臣,全部被朱溫下令殺害。主持這次屠殺行動的李振,建議朱溫將他們的尸體投入黃河:“此輩謂清流,宜投于黃河,永為濁流?!?/p>
朱溫聽從其建議,將尸體投入河中。清流沒入黃河,轉(zhuǎn)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白馬之禍后,被清算的大臣不計其數(shù),僥幸存活的朝臣也再不敢入朝,為了躲避朱溫四散奔逃。
白馬之禍?zhǔn)且淮握问录?,也是一場文化?zāi)難。在強權(quán)的威懾下,仍有一些清流士大夫愿與社稷共存亡,敢與氣焰熏天的權(quán)臣叫板。朱溫砍掉他們的腦袋,也折斷了帝國最后的脊梁,當(dāng)他再也聽不到反對的聲音,殘破不堪的王朝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考了多次科舉均失意的書生羅隱,在《黃河》一詩中慷慨悲歌,曾自我排遣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笨稍谔仆龊?,他仍積極勸說地方藩鎮(zhèn)起兵討伐朱溫。
那些死于白馬之禍的所謂清流,也許不曾賞識過羅隱的才學(xué),但在羅隱身上,卻映照出了與他們相似的影子。
白馬之禍兩年后,朱溫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已無阻礙,他正式廢唐稱帝。早已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隕落在歷史的塵埃中。
(摘自“最愛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