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林 慧,張夏玉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江蘇 徐州 221002)
腦出血是指非創(chuàng)傷性腦內(nèi)血管破損,使血液在腦內(nèi)聚集的臨床綜合征。典型癥狀為嘔吐、頭痛及意識出現(xiàn)障礙等[1]。重癥腦出血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高,預后差,死亡率更高[2]。臨床常采用顱腦血腫清除術治療重癥腦出血患者,該術式能夠?qū)颊唢B腦血腫進行有效清除,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恢復[3]。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蘇醒時間過長情況。臨床實踐表明,對腦血腫清除術后仍持續(xù)昏迷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可加快其蘇醒[4]。為找到臨床效果理想的護理方案,本研究選取本院115例重癥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腦功能促醒聯(lián)合多感官促醒干預作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重癥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5]中腦出血相關標準;(2)術后出現(xiàn)昏迷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小于或等于8分;(3)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4)患者家屬知悉、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凝血功能障礙者;(2)合并血管畸形及動脈瘤者;(3)雙側(cè)瞳孔散大固定者。將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n=57例)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40~70歲,平均(51.26±2.06)歲;出血量54~169 mL,平均(112.45±20.12)mL,入院時GCS平均評分為(5.08±1.15)分。觀察組(n=58例)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41~68歲,平均(50.82±2.14)歲;出血量53~166 mL,平均(111.97±20.28)mL,入院時GCS平均評分為(5.17±1.06)分。兩組年齡、性別、術中出血量及入院時GC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術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常規(guī)皮膚、口腔、呼吸道、眼部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腦功能促醒干預:(1)觸覺刺激。使用生理鹽水環(huán)形擦拭面部、眼部,輕柔按摩太陽穴,并使用毛刷在手掌、腳掌等部位施以刺激,過程中也可以采用深壓、輕觸、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等方式改變刺激程度,每次持續(xù)5 min。(2)電流刺激。在患者枕部、額部處放置電極,用間斷感應電流刺激神經(jīng)相關興奮點、穴位,持續(xù)5 s,隨后改用直流電刺激5 s,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 min。1周后用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成像結(jié)果,評估腦血腫情況,若改善情況不佳,可增加為1 d 3次,每次15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多感官促醒干預:(1)聽覺促醒。分別于每天早、中、晚3個時段選擇輕柔音樂讓患者戴上耳機欣賞,同時在合適時段為患者播放電臺廣播,耳機音樂與廣播交替刺激患者聽覺神經(jīng)。(2)視覺促醒。護理人員于每晚18時及22時各開關燈2 min,交替進行,每次30 s;中午及下午分別對患者瞳孔進行手電筒照射2 min,照射30 s,休息30 s,交替進行。(3)嗅覺促醒。將0.8 g香精油混入120 mL蒸餾水中,混合均勻,置于無菌紗布中,將紗布放于患者額部,以刺激患者嗅覺系統(tǒng),1 d 1次,每次30 s。(4)運動促醒。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被動肢體運動,對患者身體進行簡單按摩,定期翻身、叩背,活動手腳肢體,動作輕柔,重點刺激出現(xiàn)痙攣關節(jié),每天早晚各1次。(5)語言促醒。護理人員可以每天對患者進行語言溝通,語氣要輕柔溫和,保持親切,對患者進行語言鼓勵及關心,同時引導其家屬用樂觀、溫和語言激勵患者。
1.2.2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及干預1周后昏迷情況及功能障礙程度,采用GCS[6]對患者昏迷情況進行評價,包括肢體反應、語言反應、睜眼反應3方面,分值3~15分,得分越高表明昏迷情況越輕;采用功能障礙評分量表(DFS)[7]對患者軀體功能進行評估,包括依賴程度、知曉程度、認知能力、決心程度、疾病生理適應度及社會心理程度6方面內(nèi)容,分值0~30分,得分越低表明生理狀況越好。(2)對比兩組患者蘇醒時間,蘇醒標準為患者聽覺、觸覺、視覺等出現(xiàn)最小意識狀態(tài)(對自身及周圍環(huán)境有限但清晰的感知)。(3)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1個月后,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分表評估患者滿意度,評分內(nèi)容包括護理質(zhì)量、護理操作規(guī)范性、對住院環(huán)境滿意情況、對責任護士熟悉情況、對生活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每個項目20分,共100分,評分使用3級制度,不滿意為3分,一般滿意為6分,滿意為10分。
2.1兩組護理干預前、后GCS、DF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GCS、DF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周后,兩組DFS評分均降低,GC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GCS、DFS評分比較分)
2.2兩組患者蘇醒情況及蘇醒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1個月蘇醒率高于對照組,且平均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蘇醒情況及時間比較
2.3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個月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9.6±3.0)分,高于對照組的(81.5±3.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治療重癥腦出血常用方法為顱腦血腫清除術,其可以對患者顱腦內(nèi)血腫進行快速、有效清除,進而減輕血腫周圍正常組織壓力,促進病情改善[8-10]。但對于重癥腦出血昏迷患者行該術士后所需復蘇時間仍較長,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同時長期昏迷狀況,患者身體狀況得不到好的改善,極易并發(fā)多種病癥[11]。因此,減少重癥腦出血患者術后昏迷時間是臨床工作者需要處理的首要問題。
既往研究顯示,人體腦組織有很好的可重塑性,包括其結(jié)構(gòu)及功能,通過外加刺激可以使腦內(nèi)重新建立起新的神經(jīng)通路,以此可以對已損傷神經(jīng)進行修復,且大腦皮層覺醒有助于增強病灶代償機制,重建腦組織側(cè)支循環(huán),提高腦皮層興奮[12]。故術后護理方案中對大腦皮層外加刺激,可以幫助腦組織重建,促進患者快速蘇醒。腦功能促醒護理方式是通過感覺、電流刺激,來促進腦神經(jīng)元恢復,對腦出血昏迷患者恢復有很好效果,但對部分重癥昏迷患者效果并不理想[13]。而多感官促醒護理是從患者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感官入手進行外加刺激,效果更為明顯。本研究將腦功能促醒聯(lián)合多感官促醒干預應用于腦出血昏迷患者中,結(jié)果顯示,干預1周后觀察組GCS、DF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兩組平均蘇醒時間比較,觀察組明顯較短。表明兩種方案聯(lián)用對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蘇醒情況改善有著顯著效果,有效減輕患者功能障礙,促進患者意識復蘇,有助于康復。原因在于從患者的聽覺、觸覺、視覺、運動等多感官進行促醒刺激,可以多方面刺激腦干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增強其處理信息能力,提高神經(jīng)元興奮,重塑神經(jīng)系統(tǒng),促進患者意識、功能恢復。通過語言刺激,加強聽神經(jīng)沖動,使大腦皮層與聽覺神經(jīng)元軸突聯(lián)系加強;光線改變刺激視神經(jīng)興奮,提高中樞神經(jīng)張力,降低蘇醒閾值;觸覺刺激則進一步提高腦干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的反射功能,加快重塑神經(jīng)環(huán)開合,對患者大腦皮層重塑均有很好幫助[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個月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9.6±3.0)分,高于對照組的(81.5±3.9)分,提示腦功能促醒聯(lián)合多感官促醒干預在腦出血昏迷患者中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腦功能促醒聯(lián)合多感官促醒干預在腦出血昏迷患者中作用效果顯著,可以有效縮短患者蘇醒時間,改善患者功能障礙,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