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是認知語言學領域的核心課題,其具身性與文化性引起了廣泛爭議。該文以人體最重要的內(nèi)部器官之一“肝”為例,利用詞典及語料庫的真實語料對比漢英人體內(nèi)部器官隱喻認知的共性與差異,旨在揭示概念隱喻構建過程中具身與文化要素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身體器官構造及功能的一致性使得漢英語中“肝”都可以喻指“勇氣”;但由于醫(yī)學傳統(tǒng)及認知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漢語偏重“肝”與其他內(nèi)部器官連用喻指“悲傷、憤怒、恐懼”等內(nèi)部情感而英語則偏重“肝”的顏色與形狀投射。因此,隱喻構建是一個身體與文化互動的過程,身體是隱喻的普遍潛在基礎,社會文化則像過濾器,造就隱喻的跨文化差異。
關鍵詞:隱喻? ?具身性? ?文化性? ?肝
中圖分類號:H05?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9(b)-0194-05
A Study on Embodiment and Culturality of Metaphor
-Taking "Liver" as an Example
CUI Yongy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02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is the core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its embodiment and culture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This paper takes "live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l organs of the human body, as an example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t aims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roles of embodiment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rgans makes it possible for "liver" to denote "courag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medical tradition and cognitive preference, in Chinese, "liver" is usu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internal organs to metaphorically refer to "sadness, anger and fear" while in English, the color and shape projection of "liver" is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culture. Body is the universal underlying basis of metaphor, while culture acts as a filter, creating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etaphors.
Key Words: Metaphor; Embodiment; Culture; Liver
隱喻是認知語言學領域的核心課題,反映人類認知的主要因素并揭示語言、思維及體驗之間的關系。人的身體在對體驗的概念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nèi)部器官對人類認知的影響亦不可忽視。漢英語中均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與“肝”相關的表述,但由于漢英語使用者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這些與“肝”相關的表述便被賦予了不用的隱喻意義。該文旨在以“肝”為例,發(fā)現(xiàn)漢英內(nèi)部器官隱喻認知的共性與差異并探討其誘因,并揭示概念隱喻構建過程中具身與文化要素所起的不同作用。
1? 漢語“肝”隱喻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1]列出的主要“肝”隱喻類別有:“肝”與“氣”“火”連用;“肝”與另一內(nèi)部器官連用;“肝”+動詞。
1.1 “肝”與“氣”“火”連用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肝氣”的釋義為:(1)中醫(yī)指有兩脅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的病。(2)指容易發(fā)怒的心理狀態(tài)(動肝氣)。對“肝火”的釋義為:(1)中醫(yī)指由肝的功能亢進而引起的火氣,癥狀是頭暈、易怒、口苦、吐血等。(2)指容易急躁的情緒;怒氣(動肝火、肝火旺)??梢?,漢語中,“肝火”“肝氣”可表達急躁或怒氣等情緒。
BCC語料庫“肝氣”“肝火”隱喻用法示例:
你可別惹她,這幾天她正犯肝氣呢。
青蘿從他懷里跳站起身,被他反復不定的脾氣弄得上了肝火。
從你的臉色我看得出,清涼蒼白,而且有一股莫名的肝火。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2]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敝嗅t(yī)認為肝氣即肝之精氣及其功能活動。肝氣不暢,郁而化火、化熱?!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脈要精微論》道:“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因而,漢語中不乏“肝氣”“肝火”等表怒氣的隱喻表達法。
1.2 “肝”與另一內(nèi)部器官連用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共列出了“肝腸”“肝膽”“肝腦”“心肝”這4個“肝”與另一內(nèi)部器官連用的表達法?!案文c”借指內(nèi)心,悲痛(肝腸欲裂、痛斷肝腸);“肝膽”指真誠的心(肝膽相照)或勇氣血性(肝膽過人);“肝腦”指在戰(zhàn)場慘死,犧牲生命(肝腦涂地);“心肝”表示:(1)良心,正義感(沒有心肝);(2)最心愛的人(心肝寶貝、小心肝)。
1.2.1 “肝腸”連用
BCC語料庫“肝腸”隱喻用法示例:
不同的地方,都聽到蘇夢枕的咳嗽聲,如同漸近的北風,一聲聲催人肝腸。
離去的人一般是不提家的,家會勾起病人對人生的留戀,病人會痛徹肝腸。
她哭得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方麗蓉肝腸欲斷地撫摸著女兒的臉頰。
人的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相互關聯(lián),不可分割。《黃帝內(nèi)經(jīng)·靈蘭秘典論》中記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币虼?,漢語中存在大量“肝腸”連用以表悲痛傷心之情的表達法。
1.2.2 “肝膽”連用
BCC語料庫“肝膽”隱喻用法示例:
小胡雖有點流氣,但很講肝膽義氣的。
我不但沒有學到知識,反而染上了一身浪子習氣,結識了一批肝膽兄弟。
被所愛的人傷害就是疼的感覺,疼在心上,肝膽俱裂。
他直嚇得肝膽欲裂,魂飛魄散。
中醫(yī)講究肝膽互為表里,關系密切。《類經(jīng)·藏象類》[3]記述:“膽附于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奇病論》記錄:“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敝嗅t(yī)認為膽汁來源于肝的余氣,膽附于肝。膽以通為順,肝氣條達,則膽汁分泌排泄功能正常。因而漢語中習慣用“肝膽”來比喻真誠、相互依附的親密關系。
膽為六腑之一,與肝協(xié)同“心”參與精神活動。如上文示例“疼在心上,肝膽俱裂”就表現(xiàn)出了“肝膽”協(xié)同“心”共同參與傷心、痛苦的精神情志活動。在“他直嚇得肝膽欲裂,魂飛魄散”這一例子中,“肝膽欲/俱裂”又通過互為表里的兩個重要內(nèi)部器官的破裂來強調(diào)恐懼的程度。
1.2.3 “肝腦”連用
BCC語料庫“肝腦”隱喻用法示例:
敢問恩公大名,定當肝腦以報。
這個男人救了她一命,要不是他搶先一步,這會兒她半邊的肝腦已經(jīng)涂地了。
肝腦裂,忠魂猶在,浩氣不滅。
在上述3個例子中,“肝腦”連用表生命?!澳X”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干組成,其中大腦作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最高級部分,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動,比如:認知、情感、語言、運動、視覺、聽覺等,是一切思維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案巍弊鳛槲迮K中主謀慮的“將軍”之官,在此處代表了內(nèi)部器官。“肝腦”連用,即代指了對人類生命最重要的器官,一旦喪失,生命即逝。因此,漢語中存在一定數(shù)量“肝腦”代生命的隱喻表述。
1.2.4 “心肝”連用
BCC語料庫“心肝”隱喻用法示例:
他已經(jīng)認清了她:一個和妖魔鬼怪交朋友的,沒有心肝、道義、感情的混蛋!
有的父母甚至不分場合,一口一個“寶貝”“我的小心肝”。
那時候,她才嘩啦啦地痛哭出聲,心肝俱裂地哭了。
其中,第三個例子的“心肝”連用表示傷心痛苦的情緒,同“肝腸”。
1.3 “肝”+動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還列出了方言口語中的一個表達法“肝(兒)顫”,其釋義為“非常害怕”。可見,在方言中,“肝”也可表達恐懼、害怕的情緒。
BCC語料庫“肝(兒)顫”隱喻用法示例:
其實不應該害怕的說,但是我現(xiàn)在還是有點肝顫。
其實某些人更可憐,看到樓市下跌就肝顫,搞得連開發(fā)商都看不起。
中醫(yī)認為肝氣升發(fā)無力,則謀慮、決斷無能,遇事憂郁,或煩躁不安,則驚恐。除了表“害怕”外,語料庫中還有大量“萌得肝顫”“氣到肝顫”“心疼到肝顫”等表述,可見,“肝顫”也可以表示一種極端情緒。
綜上所述,“肝”作為人體重要內(nèi)部器官之一,主要表達情感或品性。其在漢語中主要的隱喻模式為“肝”與另一內(nèi)部器官連用,其主要隱喻義為一種內(nèi)部情感,如悲痛、急躁或怒氣、恐懼等。另外,“肝”還可表真誠、正義感、勇氣等個性或品質(zhì)特征。
2? 英語“l(fā)iver”(肝)隱喻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韋氏大學英語詞典》第11版)[4]列出了“l(fā)iver”的一個古老用法:“a determinant of the quality or temper of a man”(一個人品質(zhì)或脾氣的決定性因素),但沒有具體說明是何種品質(zhì)或脾氣。
通過搜索BNC、COCA等英語語料庫,可發(fā)現(xiàn)英語中“l(fā)iver”主要使用本義,隱喻用法極少。在為數(shù)不多的“l(fā)iver”隱喻用法中,“Noun-livered”構詞法占絕大多數(shù),表示某種性情,比如:“l(fā)ily-livered”“white-livered”“milk-livered”表怯懦的、膽小的、懦弱的;“ayellowlivered”表膽小鬼;“pigeon-livered”表溫柔的、溫順的。其中,“l(fā)iver”隱喻意義為“courage”(勇氣)。除此之外,“l(fā)iver”的形與色亦可投射到其他概念域,形成隱喻認知,比如:“l(fā)iverwort”表蘚類植物地錢;“l(fā)iverspots”表雀斑、黃褐斑。
可見,英語中“l(fā)iver”(肝)隱喻用法比漢語少,但在“l(fā)iver”(肝)的外形和顏色向其他概念域投射中,英語占優(yōu)勢。
3? 漢英“肝”隱喻認知異同
3.1 共同點
英漢語中,“肝”均可指人的品質(zhì)—勇氣。漢語中,“肝”通常與另一內(nèi)部器官連用,除了表悲痛、怒氣、恐懼等內(nèi)部情感之外,也可表真誠、正義感、勇氣等品質(zhì)特征。英語中,“l(fā)iver”(肝)主要喻指勇氣。
英漢語中,“l(fā)iver”(肝)隱喻認知之所以具有以上共性是因為人類的身體構造是一致的,內(nèi)臟器官的構成及功能也是相同的?;谙嗤砘蛏眢w反應的情感或品質(zhì)聯(lián)想,使得英漢兩種語言在人體器官類屬隱喻認知層面是基本一致的。
3.2 差異
如前文所述,漢語中“肝”隱喻主要表悲痛、怒氣、恐懼等內(nèi)部情感,而英語中此類用法較為少見。當英語中“l(fā)iver”(肝)喻指人類品質(zhì)特征的時候,主要指“勇氣”,但這一用法在漢語中的數(shù)量遠不及其表內(nèi)部情感時多。反之,英語中“l(fā)iver”(肝)顏色和形狀向其他概念域的投射比漢語要明顯。
漢英“肝”隱喻認知差異主要由醫(yī)學傳統(tǒng)、認知偏好等原因?qū)е隆?/p>
3.2.1 醫(yī)學傳統(tǒng)
我國中醫(yī)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而西方傳統(tǒng)醫(yī)學則以四體液理論(Humorism)為代表。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蘊含著先進的系統(tǒng)論思想,陰陽學說作為‘關系認識論是其中的典范”[5]。陰陽學說強調(diào)整體,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相互關系。其認為,肝屬木,木助火,肝火旺意味著陰陽失調(diào),在人身體上表現(xiàn)為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因此,表示“生氣、急躁、憤怒”的情緒也可以說“肝氣盛”“肝火旺”等。
四體液理論是一種古希臘和羅馬醫(yī)生和哲學家采用的說明人體組成和工作原理的醫(yī)學理論,假定人體由4種體液(黑膽汁、黃膽汁、粘液、血液)構成,4種體液對應4種氣質(zhì)。其中,黃膽汁與“l(fā)iver”(肝)對應。黃膽汁產(chǎn)于肝部,色黃、味苦,通過膽道滴入腸道,可促進糞便排出,也具有解毒作用。人們認為這與“火”相似,聯(lián)想開來,就有了勇氣的意義。雖然西方醫(yī)學也認為膽汁質(zhì)者易發(fā)怒,但“憤怒”這一意義卻沒有像在漢語中那樣得到廣泛應用,原因之一是西方偏好用“heart”(心)來表內(nèi)部情感。
3.2.2 認知偏好
中國人習慣用“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觀看事物。從整體觀出發(fā),我們認識到五臟六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主要體在“肝”與其他內(nèi)部器官的連用上,如“心肝”“肝腸”“肝膽”“心肝”等。
西方文化“則是以‘概念本質(zhì)論為出發(fā)點的思維方式所建構起的文化體系,即一切從一個原初的本質(zhì)性的概念或觀念,亦即‘邏各斯(logos) 出發(fā),并由較為嚴密的邏輯推演而成”[6]。因此,在英語中內(nèi)部器官詞的隱喻多基于其顏色、形狀、功能、位置等的相似性。英語使用者更習慣用“guts”(內(nèi)臟)來泛指勇氣、膽量、意志、決心等品質(zhì),如“It takes a lot of guts to do that.”“He doesnt have the guts to resign.”等。
4? 隱喻的具身性與文化性
4.1 隱喻的具身性
有關具身認知的探討由來已久。人們普遍認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是由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 We Live by, 1980)一書中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指出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隱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在人類的語言、思維和活動中比比皆是;隱喻以我們的身體經(jīng)驗為基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思想也強調(diào)了身體體驗在人類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類基本相同的身體構造導致了不同語言文化中的隱喻在類屬層面是相同或類似的?!吧眢w(包括身體結構、身體功能和身體經(jīng)驗)是隱喻映射到抽象目標域時具有潛在普適性的始源域。這是因為人類(任何種族)都有基本相同的身體結構,以及類似的身體經(jīng)驗和身體功能,而這正是界定人類的基本特征”[7]。
如前所述,英漢語中,“肝”均可指人的品質(zhì)-勇氣,這一認知共性正解釋了隱喻的具身性??梢姡祟愓J知尤其是隱喻是基于身體體驗的,受制于人類身體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身體感官和運動。
4.2 隱喻的文化性
隱喻不僅來源于人類的身體體驗,也是在人類社會化活動與交往中發(fā)展和延續(xù)的。K?vecses認為人類的不同經(jīng)驗和不同認知偏好與風格都會導致認知差異。隱喻與文化密不可分。身體體驗是在特定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體驗,不能脫離文化模型的限制與影響?!坝捎谌祟惖纳鐣罹哂胁町愋裕?所以也存在著某種文化和語言所特有的隱喻, 隱喻因而就具有了文化性。[8]”
如前所述,英漢語中“肝”隱喻具有諸多差異,如漢語中“肝”主要表悲痛、怒氣、恐懼等內(nèi)部情感,而英語中“l(fā)iver”(肝)顏色和形狀向其他概念域的投射比漢語要明顯。這些差異正是由中西醫(yī)學傳統(tǒng)及思維模式與偏好等文化差異導致的。因此,隱喻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文化性,特定社會文化模型的限制。
4.3 隱喻具身性與文化性的互動
隱喻、身體和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及其復雜的互動關系。身體體驗存在于文化之中,大部分文化又需要通過人們的身體編碼得以留存。由于人類身體構造大致相同,絕大多數(shù)基于體認的基本或類屬層面的隱喻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不同的文化模型、思維方式、認知偏好等因素又導致了對同一事物的千差萬別的認知與隱喻。
“在人類體驗世界時,文化負責身體體驗之前的準備工作,而具身則負責身體體驗的過程。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會形成不同的隱喻內(nèi)涵,但卻有可能存在著具身體驗的相似性。而不同的文化所產(chǎn)生的相同的隱喻概念,卻也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體驗[9]?!?/p>
可見,雖然人類身體的普遍經(jīng)驗是構建抽象概念隱喻性的基礎,但不同的文化模型卻建立了特定的視角。文化模型對認知起過濾和重塑作用。一方面,普遍的身體經(jīng)驗早就了不同文化間隱喻的共性;另一方面,跨文化造成的差異也異常突出。
5? 結語
內(nèi)部身體器官對人類認知的影響雖不及外部器官那樣顯著,但也不容忽視。該文以五臟中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肝”為例,對比了漢英語中“肝”的隱喻模式及機制,發(fā)現(xiàn):人類內(nèi)部身體器官構造及功能的一致性導致了漢英語中“肝”都可以喻指“勇氣”;但由于醫(yī)學傳統(tǒng)及認知偏好等方面的差異,又導致了漢英語中“肝”的隱喻具有一些差異,比如:漢語偏重“肝”與其他內(nèi)部器官連用喻指“悲傷、憤怒、恐懼”等內(nèi)部情感而英語中則偏重“肝”的顏色與形狀投射。
總之,盡管身體是隱喻的普遍潛在基礎,但社會文化就像過濾器。隱喻構建是體認與文化互動的結果。隱喻研究不應單一地關注具身性或社會文化性,更應深入挖掘兩者是如何互動從而產(chǎn)生隱喻普遍性與變異性的。
參考文獻
[1] 江藍生,譚景春,程榮.現(xiàn)代漢語詞典[M].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21.
[2] 閆松.黃帝內(nèi)經(jīng)[M].北京:線裝書局,2012:19,32,57,117.
[3] 張介賓.類經(jīng)[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16:28.
[4] Webster Merriam.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ition[M]. Beijing: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2013:728.
[5] 薛公佑,程旺.中醫(yī)陰陽學說的本質(zhì)是關系認識論[J].醫(yī)學與哲學,2020,41(17):22.
[6] 劉建軍.思維方式差異與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9(138):117-128.
[7] 項成東,石進.從體驗認知視角看身體、文化與隱喻之關系[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2):45-54.
[8] 張積家,付雅,王斌.文化影響親屬詞性別概念加工中的空間隱喻與重量隱喻——來自彝族、白族和摩梭人的證據(jù)[J].心理學報,2020,52(4):440-455.
[9] 孫毅,王媛.隱喻認知的具身性及文化過濾性[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8(3):136-143.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基于語料庫的隱喻具身性與文化性研究》(項目編號:16CWZJ06)。
作者簡介:崔泳泳 (1979—),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