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江大河探源論略
——以淮河為例

2021-12-09 03:00:42鄭朝綱周志強
中國水利 2021年21期
關鍵詞:探源河源大江

鄭朝綱,周志強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233001,蚌埠)

大江大河是地表水資源賦存和流動的重要載體,是自然形成的重要生態(tài)廊道, 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搖籃,世世代代滋潤著大地, 哺育著人民。河流不論規(guī)模大小,一般都有河源與河口。 河口往往處在廣闊的三角洲平原地區(qū),是人類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和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是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 因而對其研究也較深入。 而河源則一般處在人煙稀少的崇山峻嶺, 不適宜人類居住和生活,更有甚者處于空氣稀薄、 氣候多變、環(huán)境惡劣的區(qū)域,以致人跡罕至,對其研究則往往不夠充分。

一、大江大河探源的歷史和當下意義

探索和考察江河源頭,既飽含艱辛和危險,又融合求知和探險,幾千年來為此付出精力者代不乏人,涌現(xiàn)出司馬遷、酈道元、徐霞客、王士性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探索者, 留存下《江源記》《昆侖河源記》《淮瀆廟碑記》《漢水發(fā)源考》等浩瀚的志籍碑記和 《長江圖說》《河源圖》《治河圖略》等豐富的輿地圖經(jīng)。 至于某些特殊江河,其探源更或具有國家政治意義和思想解放價值。 如黃河,《漢書·溝洫志》記載:“中國川原以百數(shù),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 出于農(nóng)業(yè)民族與統(tǒng)一國家“朝宗”的目的,歷代王朝官方性質(zhì)的黃河探源活動,不絕于史;再如長江,徐霞客在《溯江紀源》中“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之語,不啻于一道閃電,擊向“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禹貢》經(jīng)說,不僅是當時重要的地理發(fā)現(xiàn),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解放意義。 大江大河探源,探索的是地理源頭,是科學源頭,也是文化源頭。時至今日,大江大河探源仍是一個熱門話題, 具有重要的社會、 經(jīng)濟、文化、科學價值。

1.歷史上大江大河探源承載著溝通天人的政治訴求

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極端低下的古代, 在漫長的收成靠天的農(nóng)業(yè)社會,人們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要看天的眼色、看水的態(tài)度,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對山川飽含膜拜之情。 祭山祭水成為國家儀式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 中就有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的記載。 正如在名山大岳舉行的封禪儀式,歷朝歷代在河源為河神建廟祭祀也代有傳承。 與山川相比,河流具有更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人類依水而居、擇水而憩, 風調(diào)雨順或旱澇災害對政治經(jīng)濟生活影響更大。 對大江大河源頭進行探索并組織祭祀, 既是歷代統(tǒng)治者張揚統(tǒng)治合法性、宣揚領地、樹立皇權標識的現(xiàn)實載體, 也是顯示勤政愛民作風、安撫受難人民的重要手段。

2.大江大河探源隱藏著上下求索的文化密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事物的發(fā)端和本源最接近事物的本質(zhì),凡事要“名正言順”,就須“正本清源”,《文心雕龍》中有所謂“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之說。 傳統(tǒng)文化自古以來就注重根源、本源,追本溯源始終是華夏文化解決問題、 走出迷途的最主要途徑。中國的文化和哲學, 又以江河為發(fā)端。 江河有源頭,正如君子立身行事必需有其根本。 大江大河尋源是一種自古就存在的集體意識和哲學探索,如司馬遷的“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再如徐霞客的“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等,“問奇于名山大川,不憚以生命殉”“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這些對江河源頭的積極探索,體現(xiàn)的是究天人之際的哲學思考,是窮自然奧秘的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精神遺存之一。 至今,這種精神仍賡續(xù)于中國文化中,與現(xiàn)實生活和歷史進程交相呼應,如文明探源、生命探源、文化探源等。

3.大江大河探源寄托著回歸原初的精神渴求

在東西文化中,回歸初始是永恒的話題和共同的文化心理, 西方有伊甸園,東方有桃花源。 桃花源與水密切相關。 結(jié)廬于林下, 寄身在空山。 傳統(tǒng)文化中,江河源頭、深溪盤谷一直是棲居修身的理想所在,無論是對“龍脈之祖”昆侖山的美好想象,還是張良隱居于桐柏、王維問道于水窮,都是回歸精神的體現(xiàn)。 江河的移動性和源頭的未知性, 將人引向理想中隱秘自由的想象世界,激發(fā)回歸的沖動。

4.大江大河探源蘊含著經(jīng)世濟民的科學價值

近現(xiàn)代以來,對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探源成為國家戰(zhàn)略任務,更加強調(diào)科學性、綜合性,內(nèi)涵更豐富,內(nèi)容更全面。 對大江大河源頭進行精準探測研究, 積累江源地區(qū)水資源、水生態(tài)、河道河勢、水土保持、人類活動影響等基礎數(shù)據(jù)資料,掌握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規(guī)律及趨勢,對河流和流域規(guī)范參數(shù)準確確定、 保護治理規(guī)劃編制、水文水資源預測預報等具有重要基礎性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準確確定江河源點仍是當前許多大江大河探源活動的最主要目的。

二、淮河及其支流的探源活動

淮河是我國重要河流之一,與長江、黃河、松花江、海河、遼河、珠江一起被稱為我國七大江河。 中國古代將江、河、淮、濟四條河流稱為“四瀆”?!稘h書·溝洫志》中記載:“中國川原以百數(shù),莫著于四瀆”。 《釋名·釋水》記載:“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是也”。 在古人看來,四大河流各有源頭,發(fā)源而各流入海,故謂之“瀆”。 傳統(tǒng)說法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是生命河,濟水是思源河,而淮河則被稱為中華民族的風水河。 傳說中這里是盤古開天辟地后造化萬物的地方,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之說。1924 年,我國地理學家張相文首次明確提出“秦嶺—淮河線”后,淮河作為我國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線的一部分,更具有特殊意義。

古往今來,淮河探源在歷代國家政治生活和淮河治理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淮河源頭在古代典籍中有較為完備的記述。 《尚書·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保顷P于淮源最早、最權威的記載。 由《禹貢》而下,《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云:“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陽東、義鄉(xiāng)西,入海淮浦北”, 指出淮源的具體位置?!稘h書·地理志》“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 ”《水經(jīng)注》的注釋則更為詳盡:“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潛流底下三十許里, 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 ”文獻中桐柏山、余山、大復山、胎簪山并不一致,胡謂在《禹貢錐指》中指出,余山是桐柏山的別名,大復山和胎簪山皆為桐柏山的高峰,遠望猶如一山。 史籍中記載諸山雖異,就主峰或支峰而言,都可統(tǒng)稱為桐柏山。

淮河實地探源活動,目前所知最早的記載是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 年):“高祖初,蠻首桓誕歸款,朝廷思安邊之略,以誕為東荊州刺史。 令珍為使,與誕招慰蠻左,珍自懸瓠西入三百余里,至桐栢山,窮淮源,宣揚恩澤,莫不降附”(事見《魏書·韋閬傳附族弟珍傳》)。 史載韋珍探源的目的在于招撫蠻左,對探源本身的記載付之闕略,其“窮淮源”的具體情況今天已不得知。

明清之際,黃、淮、運交織。 事關漕運大局,當政者對淮河治理極為重視,康熙、乾隆都曾派員考察淮河源頭。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田雯游覽桐柏山, 見主峰胎簪山雙巒齊秀、峻峨百重,峰上有數(shù)百石囷,貫以石梁, 認為胎簪因此得名; 又見巖下巨石,圓削如白,一水由此流出,清澈明亮,行于地中,即斷定此為大禹導淮之淮源所在(事見田雯《游桐柏山記》)。田雯所見為胎簪山上的“淮池”,而并非真正的淮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桐柏知縣高士鐸于淮瀆廟內(nèi)淮井旁立“淮源”石碑,以此淮井為淮河源頭。

乾隆以大禹自居,以繼承禹業(yè)為使命, 聲言治水必須要像大禹那樣,“先疏其源,而后可以達其流,此古今不易之至理”,“予于必發(fā)源之地亟加疏浚,祗迓神庥,夫亦宗大禹之志而已”。 既要疏浚源頭,當然要明確源頭所在。 乾隆五十年(1785 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河南、安徽等省連年大旱,淮河水少,大運河清口處停滯,且黃河水倒灌。 乾隆慮及淮源有沙石淤塞可能,即命河南省布政使江蘭去淮瀆廟祭禱, 并導流淮河之源。江蘭在淮瀆廟東發(fā)現(xiàn)有三大井涌出三泉,便草率認為這就是淮源,簡單加以淘浚引導,便繪圖回師復命。 乾隆見圖后,考慮《一統(tǒng)志》中有淮水伏流數(shù)里、涌出三泉的記載,知道三泉并不是淮河真源,又命河南巡撫畢沅前往察看。 畢沅從桐柏山南麓迤邐而上,約十六七里到中峰胎簪山,見水一潭,詢土人,指為淮池,又沿細徑上十余里,始至山頂,太白頂有大石盤陀,廣十余畝,旁洼淵映,泉出石間。如是疏浚汰除沙礫后,則泉水噴涌無竭。 乾隆對畢沅的探尋較為認可,認為 “導淮自桐柏” 的說法不為虛言,“是為淮瀆真源也已”。 于是重修淮瀆神廟,親撰《淮瀆神廟碑記》,以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事見乾隆《淮瀆神廟碑記》)。 據(jù)武同舉 《談水筆塵》記載, 乾隆看完畢沅調(diào)查以后十分高興,嘆道:“今若不查出真源,后世之人必執(zhí)《水經(jīng)注》以笑我君臣之不讀書者。 ”

新中國成立以后,治淮委員會結(jié)合文獻記載和實地踏勘,對淮源的確切位置進行論證,得出較為權威的結(jié)論: 淮河源頭位于海拔1 140 m 的桐柏山主峰胎簪山上,云臺禪寺山門之東約六丈處,有人工鑿石為井,井內(nèi)有泉眼三處,久旱不竭。 這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大淮井”。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采納了這一說法“淮井,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數(shù)十里,涌出三泉,因浚為井”。

淮河流域其他重要河流,其源頭大致位置基本明確。 泗河發(fā)源于山東新泰蒙山太白頂西側(cè);沂河、沭河同源沂蒙山,同行南下,同入淮泗。 但更進一步的精準確定,還需要持續(xù)不斷的研究和探索。 以曾深入探索過的沂河源頭為例,一般說法有四個源頭之多:大張莊河、南巖河、高村河、徐家莊河。 四源匯入下游田莊水庫,當?shù)厝税凑諒暮啅氖〉脑瓌t,直接將田莊水庫標識為“沂河之源”。 要進一步確定主源和主源源頭的精準位置,還有很多基礎工作要做。

“四瀆”中的其他河流,長江、黃河的源頭在遙遠的青藏高原,歷史上雖然多有記載, 但真正認識她們,卻是1949 年之后的事情。 有關黃河源的最早記載,是《尚書·禹貢》中所說的“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但“積石”不過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遠的距離。 1952 年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歷時4 個月,才確認黃河正源為瑪曲;1985 年, 黃委在瑪曲豎立了河源標志。 對長江源的認識更晚,“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是《尚書·禹貢》 中對長江之源的大膽揣測,《荀子·子道篇》說得更直截了當,“江出于岷山”。 1976 年、1978 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為“正本清源”,兩度組織江源調(diào)查隊, 確認長江的最初源頭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南側(cè)的沱沱河。 源頭的探索走過2000 多年的歷程。濟水發(fā)源于濟源,后因黃河侵奪而湮滅,只留下了濟源、濟寧、濟南等城市的名字,成為一條記錄在時間檔案上模糊的“大濟北瀆”。

淮河源頭的精準確定幾經(jīng)周折,至今也還存在不同的聲音。 20 世紀80 年代, 河南省桐柏縣曾組織人員探源, 認為淮河真正源頭是太白頂西北側(cè)的牌坊洞東南峽谷。從《尚書·禹貢》中“導淮自桐柏”開始,到清康熙年間就將鐫刻著“淮源”的石碑立于淮井之旁, 淮河源頭的大致方位應該說是確定的、是可信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與江、河、濟三瀆相比,淮河探源是中國人認知自己大江大河的起點。

三、大江大河探源需要遵循的幾項原則

淮河地處中原腹地,其探源相對來說簡單,在古代典籍中也早有較為準確的記述,原本不應有顛覆性的爭論。 2012 年 11 月 29 日,新華網(wǎng)發(fā)布一則消息,中國科學家通過衛(wèi)星遙感影像分析及實地考察,重新確定了淮河源頭位于河南省嵩縣車村鎮(zhèn)境內(nèi),源頭高程1 329 m,重新量測了淮河的準確長度為1 252 km, 流域面積為274 657 km2。 新聞發(fā)布后在淮河流域內(nèi)引起一片嘩然,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質(zhì)疑:單純以河源唯遠來確定河流長度是否合適? 此次測量是否體現(xiàn)嚴謹慎重的科學態(tài)度? 結(jié)果至今未獲得社會各界公認。

如何確定河流正源? 一般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標準: 一是河流唯遠,以河流最長者為主流,以距離入??谧钸h的出水地為源頭; 二是水量唯大,以河流水量最大者為主流,對河流補水最多、 貢獻最大的出水為源頭;三是歷史習慣,尊重人們長期形成的習慣,不輕易變更歷史上既定的正源;四是方向一致,以上游匯入的諸河流中與下游干流流向較為一致者為源頭。

單純以長度來確定河流源頭并不合適。 至今世界上許多大江大河源頭仍然不是以長度來確定,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 俄羅斯的伏爾加河、中國的松花江等。 河源情況復雜多樣導致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而劃分標準統(tǒng)一又反過來影響河源的確定,以致許多河源長期以來懸而未決。 如何合理確定各標準權重, 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建議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1.統(tǒng)籌兼采

河源確定不僅涉及自然地理等技術問題,也涉及傳統(tǒng)習慣和人文因素,僅從科學技術角度,河源確定就與河流長度、走向、流域面積、水量、匯合口處河勢、河道比降、源頭高程等地理特征有關。 由此可見,長度并不是唯一條件, 也不是最重要的條件,依據(jù)河流長度確定河源看似簡單可行、科學可信,實則大謬不然、貽誤不淺。

2.分類施“測”

對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可以充分論證,大膽求索;對歷史上既定河源早為人們公認的、特別是源頭在內(nèi)陸的,要尊重歷史、尊重傳統(tǒng),所需為者是做好更進一步的精準定位。

3.與時俱進

萬物恒變,生生不息。 世界在變,江河源頭也是一個變量,不能以古例今。 特別對冰川型河源,要建立長效探源機制,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河源變化。 充分運用最新的對地觀測技術,及時更新數(shù)據(jù),合理得出結(jié)論。

4.審慎而定

河流源頭確定或者變更過程中,確認有誤或缺乏充分的數(shù)據(jù)支撐,都將引起不必要的混亂,對河流和流域的總體研究、后人的正確使用都有較大影響,要慎之又慎、小心求證、小心發(fā)布。

四、加強大江大河源頭保護和利用的幾點建議

河源是在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河源也逐漸成為人類開發(fā)利用的熱點地區(qū),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經(jīng)濟和旅游資源,特別處于一些行政區(qū)域交界處的江河源頭,甚至經(jīng)常引發(fā)源頭文化資源爭奪戰(zhàn)。 大江大河源頭確定、保護和利用中的一些問題愈加凸顯。 為更好地保護利用這些珍貴遺產(chǎn),提出幾點建議:

1.盡快制定江河源頭確定的標準

建議水利部門聯(lián)合環(huán)境、 地理、地質(zhì)、歷史等各領域的專家,匯聚政產(chǎn)學研社各方力量,研究確定各類因素在確定河源時所占的權重,從國家層面統(tǒng)一并出臺相關標準,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提供權威依據(jù)。

2.加大江河源頭普查勘測力度

當前, 江河探源主要集中在長江、黃河兩條河流上。 其他一些較大河流如海河、松花江等,源頭準確位置尚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一些重要支流如湘江、沂河等,源頭探索無權威部門組織,一定程度上造成源頭區(qū)管理上的混亂。 建議對江河源頭進行系統(tǒng)全面普查, 完善名錄和檔案,建設大數(shù)據(jù)庫。 在普查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勘測力度,得出權威結(jié)論,勒石立碑、豎立標志,明確基礎地理信息,構建江河源頭文化標志體系,為流域和水系保護治理提供依據(jù)。

3.深入挖掘江河源頭區(qū)的文化遺存

江河源頭區(qū)通常文化遺存極其豐富, 蘊含著人水和諧的哲學底蘊,承載著優(yōu)秀文化和精神思想的結(jié)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要進一步提高對江河源頭探索意義和戰(zhàn)略高度的認識,通過申報科研項目、開展專題調(diào)研、加強交叉運用等多種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江河源頭文化研究,深度挖掘文化遺產(chǎn)的內(nèi)涵和價值,不斷推出有分量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遺產(chǎn)。

淮河源頭——桐柏山

4.高度重視江河源頭生態(tài)保護

大江大河源頭區(qū)是水源涵養(yǎng)區(qū)、環(huán)境敏感區(qū)和生態(tài)脆弱區(qū),其開發(fā)利用是否恰當對中下游影響深遠。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對源頭區(qū)尤其適用。 要積極推動出臺江河源頭區(qū)保護意見,科學劃定生態(tài)保護紅線,合理確定開發(fā)邊界和保護范圍,將各類開發(fā)活動限制在資源環(huán)境保護范圍之外,有效遏制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破壞,實現(xiàn)永續(xù)利用。

5.合理開發(fā)江河源頭各類資源

江河源頭區(qū)山清水秀、 人和景美, 通常集聚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瑰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波瀾壯闊的紅色文化、如詩如畫的山水文化,又常常屬于流域內(nèi)的經(jīng)濟洼地,面臨著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壓力和民生發(fā)展壓力。新形勢下,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區(qū)域各類資源,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既要立足生態(tài)和文化優(yōu)勢,深度挖掘文化底蘊、合理配置旅游要素、推動綠色特色轉(zhuǎn)型發(fā)展,又要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tài)補償機制,實現(xiàn)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贏共贏。

猜你喜歡
探源河源大江
山西嵐河源省級濕地公園濕地恢復技術措施
百萬雄師過大江
剖析錯解 尋根探源
SL流量計在特殊河段的應用——以河源水文站為例
中華建設(2020年5期)2020-07-24 08:55:40
心中的大江
搞笑秀
為一條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大江和堤岸
廣東河源萬綠湖庫區(qū)的“雙音話”
抑郁癥病因病機探源
梁山县| 厦门市| 清水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阳朔县| 壤塘县| 昭觉县| 出国| 阿勒泰市| 南陵县| 桑植县| 仁化县| 淮南市| 鄂尔多斯市| 沂水县| 文化| 丁青县| 隆尧县| 吉隆县| 漯河市| 林甸县| 林口县| 密山市| 县级市| 上栗县| 蓬安县| 喀喇| 体育| 芷江| 江山市| 称多县| 怀远县| 新邵县| 西盟| 南安市| 四会市| 平果县| 渝北区| 苏州市| 巴彦淖尔市|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