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華
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主張在語言積累、思維方式、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方面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小古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也不斷入編小語課本。教學中,筆者立足文本,從課程意識出發(fā),變“教課本”為“用課本教”,形式多樣地組織學生開展小古文拓展閱讀活動,讓其體驗小古文閱讀的樂趣,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互文理解式拓展,激發(fā)閱讀的親近性
在小古文閱讀中,很多學生在理解文意時,會有本能的閱讀畏難情緒,而互文閱讀能夠有效降低閱讀難度。
1.文白對讀式互文閱讀
文白對讀,即利用學生對白話文的熟悉,盡可能地降低理解的難度。
學生遇到的第一篇小古文是《司馬光》,要讓學生不畏懼、有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白話文入手,先和學生讀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學生粗知故事的大意,帶著對故事的熟悉感再看小古文,學生會有親近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觀潮》一課以白話文的形式描寫了農(nóng)歷八月十八觀潮日錢塘江觀潮的壯觀場面,課后練習安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一詩,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與詩的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句子。這也是教材編排中的一種“文白對讀”。有了白話文和古詩的內(nèi)容做鋪墊,學生閱讀宋代周密的《觀潮·浙江之潮》時就覺得不難理解,也能對照課文讀懂該詩主要寫了潮來之時的壯觀。不同的題目,不同的文本形式,學生互文閱讀時興趣會比較濃厚,能積極地解決閱讀障礙。
不管是初遇時簡短的小古文,還是稍長的故事性小古文練習,聯(lián)系熟悉的白話文,能激發(fā)學生閱讀小古文的興趣。
2.前后觀照式互文閱讀
小古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詞句的使用規(guī)則和表述意義差別較大,給學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教師可以采用前后觀照式的互文閱讀,幫助學生一點一滴地積累、掌握小古文的用詞方法。
例如,理解《自相矛盾》的第一句“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一句,可以觀照三年級《守株待兔》的“宋人有耕者”的句式,結(jié)合注釋“鬻”的意思是“賣”,學生便能自己讀懂句子意思。從兩句話的互文閱讀中,學生還可以發(fā)現(xiàn)“者”在小古文中的意思通常是“……的人”。
這樣前后觀照,借互文來靈活關(guān)聯(lián)課本教材,能夠加深學生對小古文字詞的理解,有針對性地打破單篇閱讀機械記憶的理解局限,也為學生理解小古文指明了有效的路徑。
二、疑問探究式拓展,拉長閱讀的延展性
疑問探究式拓展閱讀,是建立在解決學生疑難問題、提升學習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目標立場上。學貴有疑,啟發(fā)學生大膽質(zhì)疑,主動思考探究,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小古文拓展閱讀的生長點。學生的質(zhì)疑可以是對字詞的理解,可以是對文章內(nèi)涵的思考,還可以是對故事中人物的聯(lián)想。
例如,教學《楊氏之子》后,有學生質(zhì)疑:“老師,楊氏之子是誰?是楊修嗎?”教師還沒有想好怎么回答,班里的一個“小百科”就接話了:“我覺得就是楊修?!妒勒f新語》記載了東漢末年到晉代士族的言談軼事,三國就在這個時期,他們都是那樣的聰慧,所以楊氏子應(yīng)該就是楊修?!焙枚鄬W生點頭認可。但是,教師認為這只是猜測,讓學生課后繼續(xù)去查找相關(guān)資料或去讀關(guān)于楊修智慧的小古文。
存疑,成為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拓展閱讀的動力。第二天,班里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楊氏子不是楊修,前一天信心滿滿的學生很失落,教師及時引導(dǎo):“雖然楊氏之子并非楊修,但是他們都很聰慧。接下來,我們一起閱讀楊修的故事《黃娟幼婦》?!?/p>
從學生的質(zhì)疑出發(fā),到聯(lián)系舊知的推測、查閱資料的思辨,再到智慧故事的拓展,閱讀的長度不斷延展,小古文的課程資源也在不斷豐富。
三、趣味遷移式拓展,培養(yǎng)閱讀的自主性
為了增強小古文學習的情趣,教師一般采用“讀—解—背—講(演)”的四步基礎(chǔ)學習法進行教學。讀,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快讀、慢讀、搖頭晃腦讀、機器人朗讀等,讀出趣;解,就是結(jié)合注釋、資料、舊知、生活、圖片等理解小古文,靈活解讀;背,是對小古文的積累,個人背、同桌背、小組背、集體背等,在于熟練;講(演),就是采用說書、相聲、課本劇等表演的方式演示小古文情境、故事,為小古文學習增趣。
例如,學習了《楊氏之子》,閱讀了學生質(zhì)疑探究時拓展的《黃娟幼婦》之后,教師繼續(xù)引導(dǎo):“這兩篇小古文都選自《世說新語》,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我們的練習中也有一則,大家可以自己去讀一讀?!苯處煿膭顚W生閱讀《世說新語》,并和父母、同學講述書中的故事。當然,如果讀到其他有趣的或體現(xiàn)智慧的小古文,也可以與大家分享。
四、讀寫結(jié)合式拓展,鍛煉閱讀的語用性
進行小古文拓展閱讀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讀寫結(jié)合的小古文練筆。學以致用,會用會寫,才是閱讀積累的真正內(nèi)化和吸收。
為了降低小古文練筆的難度和畏懼心理,教師首先和學生一起整理了小古文常見字詞的注釋,讓學生從文本出發(fā)進行仿寫。
例如,學完《楊氏之子》一課后,學生進行小古文練筆,有了《李氏之子》《馬氏之子》等,也有的學生將《孔融讓梨》的故事改寫為《孔氏之子》:東漢孔氏子四歲,甚聰慧。與諸兄共食梨,每取小者。大人問其故,曰:“吾幼兒,當食小者。”眾人皆奇之。
一篇篇稚嫩的小古文在學生筆下誕生。有的小古文也就短短幾十字,學生卻覺得比寫詳細具體的長作文有意思,還絞盡腦汁地使用單字詞,還會去翻閱其他的小古文,選用恰當?shù)淖衷~來表達,無形中又在練筆中不斷地進行著拓展閱讀。
“撥云尋古道,倚石聽流泉?!苯處煈?yīng)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文言文拓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反復(fù)實踐中加深對小古文常用字詞的理解,不斷積淀人文素養(yǎng),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切實地鍛煉和提高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