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澄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法修辭知識在教學中應根據(jù)語言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痹诠旁娫~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品悟修辭手法的妙處呢?本文以二下《古詩二首》中的《詠柳》為例,探尋其中的比喻之妙。
“柳”在古詩詞中是一種很常見的意象,從《詩經(jīng)》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就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首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詩作。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岑參的“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白居易的“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都道出了“柳”之離情別緒。然而,賀知章的《詠柳》卻打破陳規(guī),獨具一格,別有深意。賀知章寫這首詩時,正值奉詔回鄉(xiāng),百官相送,心情大好。早春盎然的春意,棵棵高大的柳樹英姿勃發(fā),樹葉青翠欲滴,此情此景令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fā),一首《詠柳》便成了千古絕唱。
《詠柳》這首詩短短四句,卻從多個角度描寫了柳樹的外形之秀美,內在之活力。細細品來,詩中的三個比喻,真可謂神來之筆。
1.第一比——翠如碧玉。
詩人遠遠看到一株高大的柳樹,枝頭上剛剛綻出細長的葉芽,鮮綠的色澤,在陽光下晶瑩透亮,讓詩人一下子想到了小小的碧綠的玉石。一片葉子好似一塊玉石,枝條上有數(shù)不清的柳葉,整棵樹不就是綴滿了碧玉嗎?康震教授說“碧玉妝成一樹高”一句歷來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種是遠遠一看,這株柳樹好像是由一整塊碧玉雕成的,這是一個整體的宏觀印象;還有一種解釋是說,一片一片的小綠葉就好像用碧玉雕成的一樣,這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的。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這一句都讓人眼前一亮,滿心滿眼都被那鮮嫩的綠色浸潤著。而“碧玉”還有另一層含義,即秀美又略顯羞澀的小家女子。早春時節(jié),柳樹身姿秀頎、柳葉初探,這不正是一位“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小女子嗎?這樣的比喻意蘊無窮,妙哉!
2.第二比——柔若絲絳。
“萬條垂下綠絲絳”中的“絲絳”即絲帶,形態(tài)細長、質地柔軟。詩人用“綠絲絳”來比喻綠色的柳條,無論是色澤,還是形態(tài)、質地,盡顯貼切與巧妙。二者同為綠色,此時正值早春二月,柳葉嫩小,柳條更顯輕柔,在徐徐的春風中微微飄動,婀娜的身姿如絲帶般輕盈柔美。如若是暮春,柳葉肥厚,綴滿枝條,在風中搖擺的身姿便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點靈動,便不能以“綠絲絳”作比了。如若是深秋,柳葉漸黃,葉邊微卷,柳條在秋風中搖動,則帶有幾分滄桑和沉重,再不復那柔美曼妙的舞姿了。
3.第三比——巧似剪刀。
“二月春風似剪刀”,最后一句的比喻更是將全詩推向了高潮,可謂是點睛之“比”。在上句中,作者被柳枝上的細長柳葉所吸引,那精巧可愛的形狀,流線順滑的邊緣,不禁讓人心動,并想知曉:是哪位能工巧匠用巧手拿著剪刀裁剪而成?詩人在這句中解開了我們心中的疑惑,就是這天地,就是這自然。這位神奇的無所不能的造物者,正是借著春風將柳葉變成如此精美的模樣,“春風”不正是一把神奇的“剪刀”嗎?在這一問一答中,春天的氣息從柳樹蔓延至整個大地。這春風不僅剪出了片片柳葉,更剪出了春意濃濃的大地,剪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景春色。
《詠柳》一詩中的三個比喻,由實到虛,由贊樹到頌春,一個比一個精妙,一個比一個靈動。高大的柳樹,萬千條碧綠的柳條、細長的柳葉,生動地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春柳圖。因此,這是一首被盛贊為“賦物入妙,語意溫柔”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