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依法治國的有序開展,提高居民法治意識的教育正在逐步進行。身處于法治社會的我們,不僅需要用道德規(guī)范自身的言談舉止,還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生活?!吧倌陱妱t國強?!爆F(xiàn)階段的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成為國家的建設者,承載著民族的希望。能否健康成長不僅是學校和家長的事,更是關乎整個社會的大事,因此需要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道德與法治課,既包含道德層面的內容,又包含法律知識的宣講,二者缺一不可。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初中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在課堂教學與不斷實踐中提高其法治意識,做一位學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社會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人與人在交往之中難免會產生摩擦。除了道德這樣的無形規(guī)范,還需要法律的“強硬”手段規(guī)范大家言行,通過“軟硬兼施”的方式,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任何的約束,各行各業(yè)的人都不再遵守法律規(guī)范,而是為所欲為,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那會產生怎樣的混亂局面。在時代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只有緊跟時代的腳步才能不被發(fā)展潮流所拋棄。在依法治國的有序開展之下,開設道德與法治課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目的,為建設法治國家添磚加瓦,貢獻一份力量。文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當前初中生對道德與法律的認識現(xiàn)狀及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甚至是以后步入社會與同事和領導之間的相處,難免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產生摩擦。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尋找合適的方式進行宣泄,避免由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做出傷害自己或是他人的事情,或采取違反法律的極端行為宣泄自己的不快。相關資料顯示,未成年人犯罪的數(shù)量正在逐漸增多。犯罪手段的殘忍程度難以想象,但是犯罪意圖卻令人費解。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作案動機。在現(xiàn)有案例中,有些未成年人犯罪是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犯法,有些是因為不懂法,歸根結底都是由于法律意識淡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滲透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互聯(lián)網(wǎng)。顧名思義,互聯(lián)網(wǎng)像是一張網(wǎng)一樣將人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的條件。但是與此同時,廣泛的受眾、魚龍混雜的群體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但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就“一改常態(tài)”,不僅言辭激烈,而且還無端拉踩、引戰(zhàn),以觀看他人的“口頭戰(zhàn)爭”為樂。部分學生是為了博取大家關注,也有部分學生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惡趣味心理。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大部分原因是這些學生的法律意識還不完善,道德底線有待提高。有資料顯示,網(wǎng)絡用戶的平均年齡和文化水平偏低,基于這樣的情況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 道德與法治課對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
青少年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一個群體。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初中時期的學生不同于小學時的稚嫩,但是又不及高中生的逐漸成熟,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時期。不僅沒有形成完備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辨析事物好壞的能力也未完全成熟,難以對良莠不齊的信息進行甄別,稍有不慎就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加強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青少年在積極正確的心態(tài)下健康成長。
學生在小學時期對法律意識這樣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即使開展了相關課程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高中時期已經有了一定判斷事物對錯的能力,有了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懂得如何為了自己的利益做正確、合理的爭取。因此,不論是在前還是在后,都錯失了培養(yǎng)法律意識的關鍵時期。而在初中這一中間節(jié)點開展道德與法治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踐行依法治國方針政策,構建法治社會的堅實基礎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自2016年起,在初中課本中關于“德育”的教學要求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線,法律是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手段。然而不論是哪一年齡階段,都需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通過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順理成章地就可以培養(yǎng)法律意識,但是就目前現(xiàn)狀來看,實現(xiàn)二者有機結合的研究少之又少。法律不只是為了約束自身行為,也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強有力武器。知法、守法是公民的義務,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公民的權利。通過開設道德與法治課,能夠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學會合理應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安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要想做到構建法治社會,從源頭上杜絕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及早地將掌握法律知識以及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性“灌輸”給學生,能夠使其在早期階段樹立法律意識,學會拒絕不良誘惑,防患于未然。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全方位發(fā)展人才
學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場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校更加注重培養(yǎng)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以便于日后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文化課的教學內容已經在逐漸完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教學基礎,因此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應該被提上日程。校園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教師的適當引導和校紀的規(guī)范,但是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仍然會出現(xiàn)一些破壞校規(guī)的事情。從小方面來講,可能是學生由于同學糾紛或一時沖動做出了違反校園紀律的事情,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學生做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很顯然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初中時期的學生,處于青春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正是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節(jié)點。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使學生理解二者的具體內涵,明白“德”與“法”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再將法律看作是一種約束和限制,而是“理所應當”,人人都應該遵守的一種準則。培養(yǎng)法律意識,有利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夠理性思考,沉穩(wěn)解決,適時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以暴制暴”,采用極端手段。
三、 通過道德與法治課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具體措施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轉變教學觀念
學生學習離不開教師教學,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年齡稍長的成年人,與初中生相比有更多的社會閱歷和經驗,不能用自己看待事情的觀點來衡量和要求學生。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學生所想,只有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學生對道德和法律的認識現(xiàn)狀,從易到難設計教學任務,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一個逐漸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跟上學生的腳步,及時改變教學方法。通過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學習中來。
(二)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交流
學生的培養(yǎng)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學校是初中時期的學生離開家庭以后所處時間最多的地方。家庭是學生離開母校的懷抱回歸的地方,家長對未成年學生的撫養(yǎng)、教育是一種義務;學生將來對父母的贍養(yǎng)也是一種法律義務,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關系。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中,沒有學校中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限制,學生能夠更輕松自在地展示自我,呈現(xiàn)更加真實的狀態(tài)。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容易受家長和教師或者同學的影響,如果是好的行為習慣,那將受益匪淺。但是如果沾染了一些壞的習慣,一時之間也是難以戒掉的。因此,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嚴格遵守社會規(guī)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教師和家長多進行溝通交流,對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給予更多的關注,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聯(lián)系具體實際,將道德與法治融入生活
學生學習知識不只是為了取得成績的高低,更多地是為了在實踐中能夠靈活應用。在院校中開設的所有課程,不單單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課水平,而是通過考試來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師和學生要深刻明白這一點,不能本末倒置。要拋開以往應試教育的觀念,端正自己面對所學、所教學科的態(tài)度。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設,不是為了將知識落實到試卷上,而是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樹立法律意識,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遵紀守法,不要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際,即知識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二者的相互交融、相互滲透。通過學生在課堂學習到的道德和法律知識,在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四)合理應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獲得了顯著提高,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對國內外先進教學成果進行借鑒,選取優(yōu)秀案例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學習任何新鮮事物的前提都是要明確具體含義。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發(fā)展的今天,教師可以將道德、法治、法律意識的概念以視頻或者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既活潑有趣又生動形象,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枯燥的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也要明確告訴學生,網(wǎng)絡的發(fā)展為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學生在網(wǎng)絡上表達觀點時具有言論自由權,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不是法外之地,發(fā)表言論要以符合道德和法律規(guī)定為前提。
(五)開展有關道德和法律的社會實踐活動
法律意識如果只存在于腦海中,那只能是一種抽象的思維,只有落實到實踐中去才是“物有所值”。假期是學生接觸校外生活的重要時期。在學校課程結束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社會實踐活動,既能夠鞏固課堂教學,又可以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身臨其境地體驗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作用。例如,協(xié)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在正式開展這一社會實踐之前,要做好準備階段的相關工作,搜集知識,在實踐活動結束以后做好總結、分析。在新學期開始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我參加了什么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都做了什么事情”“通過這次社會實踐獲得了哪些感悟”等。從課堂走進生活,從學校走進社會,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震撼,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到掌握法律知識、形成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四、 結語
法治教育應從小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及早樹立學生法律和防范意識,防止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的“野蠻生長”。道德與法治課的開展,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打下了基礎,培養(yǎng)了學生法治意識,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收獲頗多益處。既能規(guī)范自身行為,在遇到問題時又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障自身的正常權益不受侵犯。與此同時,我們不只要做法律和道德的踐行者,還要做法律知識的宣傳者。學校通過各式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供“用武之地”,使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姜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探微[J].求學,2020(44):61-62.
[2]胡瑞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0(22):158-159.
[3]夏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實效性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0):65-66.
[4]鐘文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探究[J].教育界,2020(1):11-12.
作者簡介:
顧浩,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宕昌縣城關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