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赟 蔣慶勝,2
(1.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082;2.西南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瀘州 646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把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共同奮斗的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1)魏先法,彭瀾.紅色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74-78.是中國人民解放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總和。(2)馬瑞賢,張楠楠.推動紅色文化走向世界[J].人民論壇,2018(27):134-135.
作為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能夠彰顯中華民族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以及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3)唐榮堂.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對外宣傳活動述論(1921—1927)[J].新聞界,2020(10):60-68.另一方面還能夠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為他國謀求發(fā)展提供借鑒。
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革命文化的國際分享與傳播。1921年到2021年,百年路途,波瀾壯闊。站在歷史與現實交會的新歷史起點,有必要就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進行回顧,致敬歷史、融匯經驗再出發(fā)。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蘊含著深厚的紅色基因、精神力量與革命記憶,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歷史資源。其國際傳播自建黨之日起就未曾中斷,一直是我黨展現中國智慧與革命精神、增強中國共產黨文化國際影響力與輻射力的戰(zhàn)略選擇,且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梳理與細述我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成就與經驗是進一步提升黨的革命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應有之舉。
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建黨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在腥風血雨中不斷壯大,向國際社會發(fā)出中國革命的吶喊,其國際傳播事業(yè)初起,為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奠定了基礎。
1.創(chuàng)辦報刊或機構,傳播中國革命主張
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就積極拓展駐外機構或開辦報刊,對外傳播革命的星星之火。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和華工組織在國外創(chuàng)辦的刊物《少年》(后改名《赤光》)在法國巴黎創(chuàng)刊,面向歐洲、加拿大和古巴等地區(qū)和國家發(fā)行。該刊為他國了解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窗口,這于當時尚處于“襁褓”中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還有作為“中共旅歐黨、團組織宣傳、動員海外華工的重要媒介”(4)陳日濃.中國對外傳播史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的《華工旬報》,成為當時宣傳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與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陣地。
1935年,《救國報》(后更名《救國時報》)在巴黎創(chuàng)刊,發(fā)行覆蓋43個國家,主要負責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實踐。1939年,《先鋒報》在紐約創(chuàng)刊,面向海外僑胞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號召民眾及國際社會團體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值得一提的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委國際宣傳委員會于1941年創(chuàng)辦了國際報道社,向世界講述中國英勇抗戰(zhàn)的故事,(5)王曉嵐,戴建兵.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時期對外新聞宣傳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03(4):57-63.吸引了國際社會對延安的興趣,許多國外記者團紛紛來到延安參觀采訪,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傳播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
2.團結共產國際,爭取國際支持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共產國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我黨通過在共產主義陣營發(fā)聲,爭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1920年,共產國際工作組和中共上海發(fā)起組共同創(chuàng)辦了中俄通訊社,該社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通訊社,(6)陳紹康,朱少偉.我黨最早的通訊社[J].新聞記者,1984(4):20.是我黨成立前后爭取國際支持的重要根據地。該社將中國革命故事遠播海外(如新加坡、爪哇和馬尼拉),為中俄兩國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革命經驗的交流與溝通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際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爭取國際支持的又一重要切入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持,此后共產國際的歷屆會議都有中國共產黨參與。這一舞臺為我黨闡述政治形勢、革命理念以及經濟狀況等提供了機會,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革命實踐的了解。
3.聯系國際友人,見證中國革命實況
與國際人士建立聯系也是擴大國際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1938年1月,周恩來在武漢多次會見美國記者艾格妮絲·史沫特萊,向她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戰(zhàn)主張。同年,周恩來還會見了斯諾、艾黎、斯特朗、愛潑斯坦、貝特蘭等外國記者或作家,感謝他們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支持,并與他們建立了友好關系。1944年,中外記者團來到延安,親眼見證八路軍的英勇事跡,報道了大量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見聞。
基于上述事實可見,這一時期的對外傳播成就在于通過自創(chuàng)報刊、參與國際會議以及邀請國際記者等方式向世界傳遞中國紅色革命的訊息。在這一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取得重要成就——列寧主義在革命中得到檢驗,蘇聯建國,紅色革命文化在蘇聯發(fā)展壯大,并獲得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如何讓世界了解中國紅色革命事跡,爭取世界各國尤其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是當時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而中國共產黨人通過不懈努力,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的短短二十多年間,向世界撒播了中國革命的種子,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紅色革命從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勢。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高度重視我國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路徑,成立了多個革命文化國際傳播機構。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除了在社會主義陣營傳播中國紅色革命文化外,非洲、拉丁美洲、歐洲以及亞洲的其他非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中國紅色革命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
1.中國共產黨革命事跡得到持續(xù)傳播
這一時期,以革命事跡為題材的電臺作品或電影等得到廣泛傳播。國際廣播編輯部的成立為中國紅色革命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其下設華僑廣播科、日朝語廣播科、英語科以及東語科等,介紹中國紅色革命工作的經驗,宣傳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其間拍攝的多部電影成為詮釋與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蘇合拍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系統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以及取得的勝利,真實反映了革命精神影響下的中國人民新生活。1951年,這兩部影片獲“斯大林文學藝術獎金”一等獎,引起積極反響。(7)陳日濃.中國對外傳播史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22.《百萬雄師下江南》《紅旗漫卷西風》《大西北凱歌》《踏上生路》《東北三年解放戰(zhàn)爭》五部中國革命紀錄片在第五屆捷克斯洛伐克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范圍。這些影片為世界了解中國革命思想、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2.國家建設實況成為對外傳播主旋律
隨著新中國成立,經濟建設成為主旋律,黨的革命文化國際傳播體現在經濟建設的對外宣傳上。1950年,新中國第一本對外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奮斗、治國理政等的期刊《人民中國》英文版面世;《人民中國報道》(現《中國報道》)世界語版創(chuàng)刊,主要報道中國經濟文化建設。1952年,《中國建設》(現《今日中國》)英文版創(chuàng)刊,發(fā)行范圍達118個國家。1958年,時事政治類刊物《北京周報》英文版創(chuàng)刊,主要對外介紹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以及黨和國家對內對外重大方針政策。
3.中國革命理論化成果得以廣泛傳播
新中國成立后,結合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的成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逐漸形成,“毛澤東思想”成為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成立,下設編審局與翻譯局,主要負責政治宣傳書籍的翻譯出版以及外宣雜志的籌辦,多語出版了國家領導人的著作《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共產黨人的修養(yǎng)》《三年解放戰(zhàn)爭》等。1963年,外文局成立,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國革命和建設成果,介紹毛澤東思想。1966年10月,法語版、西語版《毛澤東語錄》相繼出版。1971年8月,外文局共用36種文字出版了1.1億冊毛澤東著作;1976年4月,《毛澤東詩詞》英文版出版,總印數達31萬冊,向國內外發(fā)行。這對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深遠意義。1953年,《人民中國》日文版創(chuàng)刊,印尼文與法文相繼出版,刊載了諸如李立三的《中國的工人運動》,胡繩的《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發(fā)表10周年》等許多文章。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開始借助強有力的國家機構如國際新聞局、國際廣播部、外文局等集中、穩(wěn)定地向世界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聲音。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集中體現為“毛澤東思想”,并以多種方式和途徑實現國際傳播。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積累的經驗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國家對外主張,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等重要論述,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獲得廣泛傳播和共鳴。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序幕,經濟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國家都試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國家轉型,不少非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拉丁美洲、南亞、非洲的發(fā)展中國家也都在改革開放,但他們卻遭遇了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8)林毅夫.改革開放40年如何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J].財經界,2018(1):58-60.這表明,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取得與中國共產黨正確而堅強的領導不可分割。這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關注。
1.長征精神獲得世界關注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長征迸發(fā)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是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遍L征精神的對外傳播吸引了一批國外知名的中國學研究專家的興趣。著名國際戰(zhàn)略學家布熱津斯基1981年親赴大渡河考察,并在《生活》雜志上發(fā)表題為《沿著紅軍長征路朝圣記》的文章,對長征做出高度評價。(9)布熱津斯基的中國情緣 八十年代曾重走長征路[EB/OL].(2017-05-27)[2021-01-20].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794112071326342611&sudaref=www.baidu.com.1985年,美國著名記者兼作家索爾茲伯里出版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稱長征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1990年,美國學者本杰明·楊出版了《從革命到政治:長征中的中國共產黨》,充分肯定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此外,日本學者岡本隆三的《中國革命長征史》、法國學者吉耶馬的《中共黨史(1921—1949)》、澳大利亞中國學研究專家C·P·菲茨杰拉德的《中國革命》等相繼出版,有力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2006年,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相繼購買革命主題電視劇《長征》的播出權,并在黃金時段播出,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
2.紅色文化圣地游成為革命文化國際傳播新途徑
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專業(yè)人士或游客對中國革命歷史饒有興趣,對“偉人故居”“經典戰(zhàn)役”“長征壯舉”等紅色革命景區(qū)表現出很高的熱情。比如,井岡山是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創(chuàng)建的中國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有新中國的“搖籃”之譽,已有兩萬多名各國軍事家、軍事研究人員等先后登上井岡山考察。2002年,來自英國、朝鮮、美國、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四十多個國家的五十名駐華武官登上井岡山參觀考察?!秮喬糜螀f會指南》專門介紹了中國的紅色旅游發(fā)展情況。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還相繼對中國的紅色旅游開展研究。這些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吸引力。
1.中國經濟奇跡增強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根源的愿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快速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吸引了世界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深層動力的興趣。至今,中國取得了經濟規(guī)模大幅增長、7億多人脫貧、外匯儲備和外貿出口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輝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奇跡背后的精神文化基因,有利于激發(f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動力,(10)朱世龍.促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0-27(4).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亦日益提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拍攝了5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以外國人的視角展現了紅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巨變。
中國經濟發(fā)展與國力強盛掀起了國內外的“紅色旅游熱”。國內的紅色旅游吸引了海外人士的興趣,在國外也興起開發(fā)有關中國紅色文化旅游項目的熱潮,這客觀反映了世界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思維的認同與接受。德國中國出境游研究所所長沃爾夫岡·阿爾特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稱,“中國人出國踏上‘紅色之旅’或許正在成為風尚”,多國正在開辟“紅色線路”吸引中國游客。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古巴以及東歐多國的“紅色旅游”路線都很豐富,包括馬克思博物館、恩格斯故居、列寧故居以及中國革命先驅學習、生活過的地方。阿爾特認為,海外設立紀念中共歷史的場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現象。(11)中國游客多 外國人也學會搞“紅色旅游”了[EB/OL].(2017-02-13)[2021-03-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47043873042659&wfr=spider&for=pc.據報道,莫斯科郊外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常設展覽館于2016年7月舉行建成儀式,習近平和普京致以賀信。這些都表明,國際社會越來越清晰地理解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價值。
2.危機應對彰顯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精神的價值
每到危難時刻,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基因就會被自動激活。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巨大威脅,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zhàn)略成果,其間各種媒體均使用革命戰(zhàn)爭隱喻話語來激勵人心??挂哂⑿鬯宫F的舍生忘死、逆行而上、聞令而動,與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有著深厚淵源,成為抗疫中的“紅色密碼”。(12)袁秀.讀懂中國抗疫的“紅色密碼”[N].光明日報,2020-10-30.海外輿論對中國人民在抗疫中展現出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和“大國形象”普遍表達了贊譽,170多個國家領導人與40多個國際或地區(qū)組織負責人以電話、信函、聲明等方式對中國抗疫表示了慰問和支持。(13)狄英娜,高天鼎.中國人民“正在為全人類作貢獻”——抗擊疫情海外觀點綜述[J].紅旗文稿,2020(5):42-47.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基因密切相關。
不單在面對新冠疫情時如此,事實上,“人民戰(zhàn)爭”“英雄”“不畏犧牲”“戰(zhàn)斗堡壘”等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戰(zhàn)爭隱喻已深刻浸潤在中國文化的肌理之中,對中華民族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顯示出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戰(zhàn)勝困難的強大力量,顯示了危難時期紅色革命精神的強大號召力,為全世界帶來借鑒和啟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過去,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僅體現了以我為主、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理念,而且在傳播內容、傳播形態(tài)的選擇以及傳播渠道的建設等方面也積累了寶貴經驗。當然,我們也有必要進行冷靜思考,為更好地促進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匯聚智慧。
1.傳播內容:以民為本,維護和平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薈萃了中華文化精髓,包括革命文化的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14)魏先法,彭瀾.紅色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74-78.百年來的傳播實踐一以貫之地體現出如下內核:
傳遞和平的政治理念。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一直以追求和平立世??箲?zhàn)時期,我黨借助有限的發(fā)聲渠道以及通過以斯諾為代表的西方媒體記者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向世界傳達了中國共產黨反對欺凌、熱愛和平的訴求和理念。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與西方國家關系改善、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大國外交的到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尋求共享發(fā)展成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廣泛傳播。
彰顯緊密的黨民聯系。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本質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取得革命戰(zhàn)爭、經濟建設等偉大成就的智慧結晶,顯示了黨和人民的天然聯系,這種聯系常常被描述為“魚水情”。Roberts和Li(15)Roberts R,Li L.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China’s “Red Classics”Politics,Aesthetics,and Mass Cultur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156.也使用了“fish-and-water relationship”(魚水關系)這一概念向英語世界推介中國紅色文學里反映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關系。此外,不少共產黨革命文化用語如紅軍、紅色政權、紅色旗幟、紅色歌舞等都源自人民,(16)魏先法,彭瀾.紅色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74-78.更顯示了黨和人民的親密關系。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中展現的黨民聯系能夠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還因為革命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時代性、開放性和國際性。(17)榮開明.紅色革命文化:內涵、特征與弘揚[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9(1):35-45.無論是早期革命文化中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民主集中制、三三制等(18)魏先法,彭瀾.紅色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74-78.還是當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無不體現了民主、人民至上等核心價值。
弘揚立志的民族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說:“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tài)工作著,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1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4.話語中包含的“愛好和平”“勇敢”“勤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爸袊肋h不稱霸”“建設和諧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響徹世界的承諾和理念流淌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建設祖國、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血液。中華民族和平崛起正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2.傳播形態(tài):立足物質遺產,開展立體化敘事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取得的成就與多樣化的傳播形態(tài)密不可分。豐富的歷史證據、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以及深刻的學術研究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闡釋與傳播的立體化敘事維度。
革命實物彪炳歷史。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有著豐富的物質遺產,直觀地體現為紅色革命遺址、建筑、服飾、器物等,遺址包括長征路、各大會議舊址、戰(zhàn)斗遺址、紅色革命根據地等;建筑又可分為紀念館和博物館;服飾則包括諸如紅軍軍服、草鞋、徽章等;器物有紅纓槍、鐮刀、鋤頭、手槍等。大量傳世的紅色革命實物會一直講述著紅色革命背后的史實與故事、永遠彰顯著感召力,讓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歷久彌新、彪炳史冊。
理論研究傳承思想。共產黨革命文化還在理論著作中得以深刻剖析、提煉和理論化。除浩若煙海的學術論文外,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集中體現在《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胡錦濤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匯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拓奮斗的思想結晶里。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貫穿和詮釋著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精髓,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文化”。(20)魏先法,彭瀾.紅色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74-78.值得關注的是,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精神進行研究和提煉并不限于國內,國外研究者對此也十分關注。比如有研究就從中國革命經典文學作品入手,發(fā)現這些作品反映出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是出于某種本性,(21)Roberts R,Li L.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China’s “Red Classics”Politics,Aesthetics,and Mass Cultur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157.將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之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藝作品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文藝作品講述和挖掘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內涵。紅色文藝作品涵蓋小說、詩歌、紀實文學、影視、戲劇和歌曲等。大量的紅色革命文藝作品被翻譯為外語在海外傳播,增進了海外讀者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內涵的理解。例如,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描寫解放戰(zhàn)爭初期東北剿匪戰(zhàn)斗的經典革命題材小說《林海雪原》被翻譯為英文、日文、俄文、蒙古文等多種版本流傳世界。(22)曹莉莉,何明星.《林海雪原》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J].對外傳播,2016(11):54-56.帶有紅色革命文化底色的歌曲《沂蒙山小調》使沂蒙精神不僅傳遍全國,還走進了聯合國,走向了世界。(23)常愛玲.以音樂為媒介推動齊魯文化對外傳播[J].山東社會科學,2019(6):135-140.
3.傳播渠道:借船出海,理論與實踐并重
建設對外傳播媒體體系。我黨一直重視對外媒體和渠道的建設。早在1924年,黨中央就設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1949年和1963年分別成立新聞總署和外文局進一步推動了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外宣。1981年《中國日報》創(chuàng)刊,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新時代,隨著電視、網絡的普及,如中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央電視臺英語國際頻道等電視頻道,以及各大媒體的英文網站使得向世界傳播革命文化的渠道更加豐富。隨著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風靡全球,共產黨革命文化獲得了更多、更便捷的傳播渠道?!袄贤獬t歌火爆網絡”“老外網上唱中國革命歌曲 半年點擊量破百萬”等標題屢見不鮮。
創(chuàng)建革命文化研究平臺。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我黨革命文化學術研究,鼓勵設立相關民間組織,開展理論研討,促進國際傳播。近年來,關于紅色文化研究的學術組織越來越多,影響力也日益擴大。如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紅色收藏專業(yè)委員會、井岡山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承應用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井岡山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以及其他高校的相關研究中心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紅色革命文化的國內、國際傳播。在Now語料庫中以“red culture”進行搜索,發(fā)現不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媒體都注意到中國的紅色文化組織。比如美國《紐約時報》、新加坡“華人新聞通訊社”、馬來西亞的《馬來郵報》等都注意到了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紅色文化培訓中心等。另外,還創(chuàng)辦了紅色文化研究的專門期刊,如《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紅色文化學刊》等。這些舉措無疑促進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
借力海外傳播資源。借用海外媒體資源,借船出海,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得以向世界傳播的重要方式??箲?zhàn)年代,面對國民黨的封鎖,共產黨吸引了包括斯諾在內的大量海外記者到紅色革命根據地實地考察,并通過他們向國際社會傳播我黨的革命路線和方針。新時代,利用海外資源傳遞紅色革命文化的能力更強、渠道更多。公安部、臺辦、《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紛紛進駐海外社交媒體,并產生很大影響(《2018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目標地區(qū)投放紅色革命文化的宣傳廣告也是較為直接的傳播方式。比如,江西吉安以《吉安千年廬陵》為題所做的城市形象宣傳片就出現在了紐約最繁華街頭、納斯達克的巨型LED屏上,其中就突顯了紅色文化、民族精神等元素,(24)Luling,One of the World’s Art Capitals[EB/OL].(2020-05-11)[2021-01-21].https://ca.sports.yahoo.com/news/luling-one-worlds-art-capitals-015500954.html.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外,通過學術研究,把紅色革命文化相關成果經由海外雜志、出版社等出版也是有效辦法。
總體而言,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伴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實踐的全部歷程,經歷了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在建黨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成就前所未有,中國綜合國力提升速度前所未有,東升西降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視我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還有如下方面亟待加強。
1.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價值傳播還可加強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價值挖掘及對外傳播力度不夠。隨著中國快速崛起,“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革命文化對外傳播在提煉普遍價值,應對國際抹黑方面的力度尚顯欠缺。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身體力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下,相關機構或組織應在此框架下細化、挖掘和提煉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惠及全人類的核心內涵,并做好國際傳播工作。但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文化主管部門、地方政府還是文化企業(yè)對于國際傳播認識還處于轉型期,中國價值文化對外傳播面臨諸多挑戰(zhàn)。(25)嚴三九,武志唐,吳鋒,等.論具現代與普世價值的中華文化價值理念及其國際傳播:下[J].文化與傳播,2014(2):8-19.
2.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微觀敘事傳播有待豐富
當前的革命文化對外傳播偏向集約化的宏大敘事,微觀傳播內涵與方式欠缺。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包含豐富的宏觀主題和微觀事例。需要考慮他國文化以及受眾的接受方式進行不同的敘事設計。以影視作品為例,根據較為成功的國際傳播案例,往往是切口小,故事性強,不說教的作品更易獲得國際受眾的認可。(26)張毓強.小切口、巧敘事:宏大主題影視作品的國際傳播可能[J].對外傳播,2019(11),44-47.因此,有必要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結合起來進行國際傳播。
3.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呈現方式還需多樣化
革命文化傳播的呈現方式較為單一。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集大成的往往是理論化著作,如《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對這些理論著作進行翻譯傳播是有關部門、學術界的歷史使命。但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普通讀者傾向于碎片化、多媒體化的閱讀體驗,如何既將理論化的鴻篇巨制進行完整翻譯呈現,又適應不同人群的閱讀習慣化整為零進行對外傳播需要進行更多思考。
4.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理念與渠道尚需拓展
大眾傳媒理念不足以滿足革命文化對外傳播的需求??鐕鴤鞑ヒ卜Q國際傳播,通常借助大眾傳播將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傳播出去。比如通過開設國際廣播電臺,向其他國家發(fā)送廣播節(jié)目。從前文論述的傳播實踐可見,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主要是經由國內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對外傳播。在互聯網時代,單向性大眾傳播模式的效果和空間受到組織傳播以及人際傳播的擠壓,需要更多地考慮受眾的需求,增強傳播的分眾性和互動性。
5.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專門人才有待培養(yǎng)
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缥幕瘋鞑w根結底依賴于專業(yè)化人才隊伍。毋庸置疑,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新聞傳播人才以及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但英語人才比重過大,在革命文化傳播與“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理念緊密結合的背景下,單靠掌握一兩門外語顯然無法應對多樣化的環(huán)境和任務。在融媒體格局快速形成、國家對外傳播需求日益高漲的新形勢下,培養(yǎng)跨界復合型“多語種+”人才顯得尤為迫切。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是我黨奮斗歷程的鮮明寫照和革命精神的高度濃縮,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經驗總結和智慧源泉。推動我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是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贏得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旨在讓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和制度選擇,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傳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尤其是在“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時代使命提出之際,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是讓世界理解當代中國精神追求與價值觀的必經之路。展望未來,我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須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系統性規(guī)劃,在機制與內容、方式與渠道等方面更加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更為豐富多元地展現中國文化精髓,與世界有效聯通。具體而言: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是一項重大而持久的工程,關乎國家形象塑造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成熟而穩(wěn)定的國內外傳播條件,國家相關部門有必要對革命文化國際傳播做好多角度多層次規(guī)劃。傳播規(guī)劃不僅要體現在政策層面,更要在政策的落實與推進層面,多措并舉,建立整體性、系統性的統籌規(guī)劃體系,幫助世界準確理解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確保我黨革命文化持續(xù)有效、穩(wěn)健長久地向外傳播。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無論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還是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等都具有廣泛的共通性與跨越時代的先進性,可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信念與力量,更可為世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國家建設及文化傳播范式,是全世界人民的重要精神財富。因而,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要注重彰顯蘊含在革命文化中的人類共同追求,體現革命文化傳播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引發(fā)目標國家受眾的情感共鳴,進一步推動我黨革命文化深入傳播。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題材宜以微觀視角切入,將宏大主題濃縮為一個個細微的故事,除以中國共產黨的旗幟性人物和領袖作為敘事主線外,可挖掘更多典型案例,如“羅坊會議”“赤岸風云”“冀東八路軍”“沂蒙紅嫂”“鐵血靖宇”等紅色革命素材,把革命歷程的艱難與光輝細化到具體個案中,通過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來講好中國故事,以個人化的話語來表現宏大的紅色革命主題。這種以個體闡述入手,以歷史人物命運支撐起整個紅色革命精神的敘事結構能夠使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傳播內容更加飽滿、立體與真實。另外,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歷經百年積淀,除了耳熟能詳的紅船、井岡山、延安、西柏坡、沂蒙等經典革命精神與故事外,還有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紅色革命資源,這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與發(fā)現,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故事,增加當代與現實觀照,不斷充實我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內容。
交際方式的發(fā)展與文本形態(tài)的變化使得文化產出與轉換的路徑趨于多模態(tài),這一取向使得我們有必要考慮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的變通性,推動不同模態(tài)交互參與傳播過程,開拓中國紅色故事的多模態(tài)敘事方式。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經典著作如《論人民民主專政》《革命救國論》《毛澤東選集》等在傳播過程中多經文字語言翻譯后通過紙質出版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目標受眾群體的范圍,且加重了目標讀者的理解難度。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話語意義的形態(tài)表現出越來越鮮明的多符號、多元化特征,文化交流與知識傳遞方式不再限于書面文本層面,以動畫、電影、漫畫、短視頻等傳播信息的視覺文化業(yè)深刻影響社會生活,受眾的文本閱讀行為與接受效果也已發(fā)生轉變。變通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傳播策略,創(chuàng)建故事的多模態(tài)敘事方式是當下增加文化接觸與交際可能性的嶄新思路。多模態(tài)敘事可推動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圖文化、影視化與現場化,促進紅色革命文化的多樣性、立體化傳播,最大程度降低目標語受眾的接受難度,更為有效地實現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應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傳播路徑單一的狀況,采取融媒體背景下分眾化傳播機制和傳播渠道。在較長一段時期,尤其是在大眾傳播語境下,信息的傳播過于關注地理位置的擴散度以及大規(guī)模的覆蓋率,傳播主體尤為關注信息的傳遞范圍,信息內容千篇一律現象屢見不鮮。在這一過程中,目標語受眾或信息傳播接受的社會語境作為信息傳播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常常被淡化甚至忽略。這就導致了對外傳播內容很多但接受度不高的局面,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也面臨如此困境。分眾化與融媒體的傳播機制融合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技術驅動的新型媒體優(yōu)勢,以個性、互動與實時的特性為不同目標受眾群體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已然成為信息高效傳播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黨革命故事敘事與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可賦予革命故事鮮活、具象的敘事主題與內容載體,及時捕捉目標國家社會環(huán)境變化以及目標受眾的需求與反饋,使中國共產黨革命故事跨語言、跨地域、跨階層、跨年齡快速、精準、高效觸動不同的目標受眾。
重視傳播人才梯隊的規(guī)劃與建設,培養(yǎng)一支跨學科、成體系、國際化的“多語種+”傳播人才隊伍,能夠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傳播夯實基礎,也有助于中外文化有效對話機制的形成。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來,中國逐步從獲得世界關注到融入世界乃至引領世界,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也在曲折發(fā)展中不斷加快傳播步伐。但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對外傳播現狀與預期效果仍有很大差距,中外對話還存在一定阻礙,這歸根結底與傳播人才梯隊建設有關。人才是第一資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guī)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yè)人才”。因而,有必要加大傳播人才培養(yǎng)力度,除了本土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的傳播人才外,還要重視吸收國際力量,吸納國際專家學者、海外華人華僑等,利用其國際眼光、專業(yè)素養(yǎng)與身份優(yōu)勢等開展中外合作交流,建立多層次的中外對話機制,助力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事業(yè)。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已經成為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乘風破浪的強大精神動力,更是中華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開展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精神與中國氣派由何而來、中國將向何處去是推動中國走向世界,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戰(zhàn)略選擇。從發(fā)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聲音,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信息封鎖,向世界介紹中國革命經驗,到多元化革命文化國際傳播主體的形成,革命文化國際傳播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再到革命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已經取得豐碩成就。同時,這些成就也啟發(fā)我們要不斷豐富與優(yōu)化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的內容、形態(tài)與渠道,提升質量,凸顯其世界意義。
縱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有坎坷的艱辛,亦有成功的喜悅;回顧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國際傳播的百年實踐,無疑能夠為中國走向世界,影響世界,提升國家話語權積淀寶貴經驗,亦能為世界更好地理解與接受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瞻望下一個百年,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光芒必將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