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菁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并使用各種電子產品,而電子產品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對學生成長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因為教師和家長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管理常常會引發(fā)親子和師生間的矛盾沖突,如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成了一個教育難題。在眾多案例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青少年學生手機管理上出現(xiàn)的問題與情感體驗缺失有密切聯(lián)系,很多時候,發(fā)生矛盾沖突是因為教育者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
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理論指出,情感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對于學生手機使用的指導,班主任要與學生之間建立積極的情感應答,激發(fā)學生正面、積極的情感經驗,科學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作為教育者,我們首先要思考,學生為什么會沉迷手機?其實,這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很大關系。中學階段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需求突出,他們渴望有更多的朋友,渴望作為一個獨立的成熟個體發(fā)聲,渴望獲得同伴的理解和支持,渴望被認可、被肯定。
一些整日沉迷于手機游戲、網聊、短視頻的學生往往是因為情感空虛,在班級和家庭中存在感不強,在學習上沒有獲得感,于是轉而到虛擬的世界里尋找寄托。而游戲開發(fā)者為了牢牢抓住游戲者的心,在游戲中加入競爭、獎勵,并且融進了視覺、聽覺等多感官活動,來刺激游戲者的情感體驗。而這些都是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體會不到的。學生們在不斷進階、升級中找到了被認可、被肯定的快感。面對日常學業(yè)的枯燥、壓力和挫敗,以及因為玩游戲而被教師批評、被父母責罵的現(xiàn)狀,學生愛上手機游戲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了,但是,學生到底是先沉迷于游戲而后成績下降,還是因為成績下降而后沉迷于游戲,我們要個別案例個別對待。我們應該深刻地意識到,手機游戲的確讓一些學生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由此可見,教育者對手機的“一刀切”式管理肯定是不合適的。教師應該通過對學生的“情感疏導”來指導他們合理使用手機,讓手機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教育活動是一種關系性存在。即任何教育只有建立在良好情感基礎上才能起到正向作用。我們不希望因為手機的不合理使用升級親子矛盾或者引發(fā)師生沖突,所以在處理手機使用問題中一定不能“硬碰硬”,要融入情感教育。教師的情感素養(yǎng)包括對情境的感知力、識別力、洞察力、移情與共情能力,在與學生溝通、交往中要體現(xiàn)出最基本的尊重、關愛、友善、信任與親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這些素養(yǎng)的教師往往更有親和力,他們更能理解學生的需求,而學生也更能接受他們的建議和意見。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感需求有全面的認識。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也有情緒、情感,他們也有最基本的被尊重、被滿足的需求。教師要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問題。手機是當下教育不可回避的話題,完全不使用手機是不現(xiàn)實的。面對學習的壓力,學生想通過手機獲得減壓的方式、想通過手機獲得宣泄的通道,也是無可厚非的。教師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學生,進而更為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使用手機。
其次,教師要有情感表達的能力。面對學生使用手機的問題,有的教師會說:“說過多少遍,沉迷手機會讓你玩物喪志,今天開始把手機沒收,讓你爸媽保管?!币灿薪處煏f:“手機里一定有吸引你的東西,會讓你覺得愉快和興奮,同時這些東西也會消耗你很多時間,讓你對學習喪失興趣,你愿意跟老師一起來想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嗎?”教師的共情和恰當?shù)那楦斜磉_能得到學生及時的回應,并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tài)下接受教育。
當然,基于情感教育視域,班主任還可以開展積極的班集體活動,比如開展一次關于手機使用的辯論賽、做一次調查訪問,在此基礎上民主討論手機使用和管理的班級公約等,讓學生表達真實的情感需求;又或者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本活動,如親子郊游、親子籃球賽等,引導家長參與孩子的活動,從而更好地了解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學生傾訴、表達和交往的情感需要??傊處熞ㄟ^班級活動做學生成長的指引者、陪伴者,通過班級活動構建溫暖的班集體,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