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智能化與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前兩大發(fā)展趨勢。隨著科技與服務的契合程度日益加深,將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延伸至老齡社會,構建一個“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是數字時代推進社會“智”理適老化的重要目標。然而在現實中,受傳統(tǒng)觀念、信息資源分布不均衡、老年刻板印象固化、科技支撐薄弱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老年人面臨較深的“數字鴻溝”,阻礙了社會“智”理適老化水平的提高。本文從轉變人為價值偏見、提升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能力、構建智能善治機制、發(fā)展樂齡科技等途徑入手,提出有針對性的因應策略。
關? 鍵? 詞:數字時代;社會“智”理;老人可享;智能社會;適老化
中圖分類號:C9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1)11-0078-09
收稿日期:2021-04-28
作者簡介:湯資嵐,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一、問題的提出
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現代化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迭代發(fā)展,人類社會正邁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智能社會。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形態(tài)的演化,也對社會治理的結構與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時代,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面對社會民眾愈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訴求,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開展社會治理,理應成為推進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有學者認為,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qū)塊鏈等信息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在社會治理場域的應用正在引發(fā)鏈式突破,推動政府治理模式從官僚制向數據和技術輔助的扁平化治理結構轉型,促生各種數字民主現象,創(chuàng)新在線政府、數字治理等新興治理制度。[1]即基于智能技術的人工生產,賦能民意感知、風險評估、政府響應,構建主體協(xié)同、信息暢通、科技支撐和運轉高效的社會治理智能化體系,將成為拓展我國社會運行空間的重要途徑。社會治理邁向“智”理(即社會治理智能化)已成為一種新趨勢。
我國與智能化同步高速發(fā)展的還有人口老齡化。有研究表明,2012年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預計將由1.94億增長至4.83億,老齡化水平由14.3%提高至34.1%,從2021年起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2]面對直線攀升的老齡人口壓力,在我國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的現實條件下,將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延伸至老齡社會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亦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方式。既有研究表明,當前智能技術在老年群體中的使用尚存諸多問題。從綜合維度上看,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處于“未備先老”階段,社會運轉方式相對滯后于人口轉型,[3]發(fā)展不平衡的現實國情將使我國進入由人口紅利轉型為老齡紅利和數字經濟紅利的窗口期;[4]從主體維度上看,我國部分老年人因缺乏對智能技術的適應能力、掌握能力和駕馭能力,與年輕人使用智能技術的能力差異較大,[5]平等參與數字生活權利易被剝奪;[6]從風險維度上看,有學者認為,傳統(tǒng)法律制度對老年人多元需求的忽略、對科技的定位不明、對規(guī)則重心設定的偏移等可能引發(fā)一系列社會風險,[7]同時技術本身也帶來一定的安全、倫理和公平性風險,[8]容易給老齡社會智能化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綜觀前述,已有成果從宏觀上分析了老年群體在新技術不斷涌現背景下將面臨的困境與風險,并從技術特性、內在限度等方面進行了理論闡釋,但缺乏對現實議題的微觀理路探討。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為老年人更快融入智能社會提供了指導。我國在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進程中,要認真思考技術為人服務的本質屬性,兼顧適老化趨向,建立起一個“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
二、社會“智”理適老化的目標導向
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智能化應用場景在社會治理領域的覆蓋范圍日益廣泛,而在實際生活中,老年人因缺乏對智能技術的適應和掌握能力容易成為“數字弱勢群體”,[9]從而面臨數字化生存的潛在危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治理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之一是“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0]可見,治理成果普惠共享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基于此,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和社會治理智能化兩大發(fā)展趨勢,強化社會治理的科技支撐,建立一個“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已成為我國社會“智”理適老化發(fā)展的目標導向。一方面,在“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建設中摒棄關乎老年群體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致力于彌合老年群體“數字鴻溝”,以數字反哺、政府扶持、技術適老等方式推進“老少共融、代際和諧”,讓老年群體更好地融入到“智”理進程中來。另一方面,“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在本質上也是共享的社會,基于根本性的法權規(guī)定,老年群體同樣擁有基本的自由和民主參與權利,共享各種類發(fā)展機會和治理成果,享受技術應用在出行、就醫(yī)、社交等方面帶來的便利。具體而言,“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建設可以從價值、服務和技術三個維度進一步加以詮釋(見下圖)。
社會“智”理適老化的圖景
(一)價值維度:倡導以人為本的數字包容
建設“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需要秉承技術造福于人的宗旨,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智能化的全過程,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社會、生理、認知等因素,運用先進智能技術,發(fā)揮人機協(xié)同的優(yōu)勢來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維系服務價值與技術應用的平衡,在“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建設中,以人為本的數字包容既是維護人的主體性地位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未來社會“智”理適老化的一個重要方向。從理論層面而言,數字包容強調弱勢群體的關注,旨在“克服社會等級和地理區(qū)域差異,確保建立一個對所有人機會均等,并使‘數字鴻溝風險最小化的包容性的數字社會”。[11]采取數字包容的策略,能夠減少智能化過程中對老年群體的數字排斥,使老年人得到更多公平性對待,讓科技與長者相向而行,從而增強社會“智”理的包容性。
(二)服務維度:需求引領資源精準匹配
“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以滿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求為引領,基于智能技術平臺的識別提取和分析研判,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服務,最終實現供需適配。從現實情況來看,老年群體的需求不僅較之于年輕群體存在差異,其內部也具有多維度、層次化的特征。一是在需求內容結構上更具多元性。不僅包括對物質、安全等方面的剛性需求,也有對社會參與、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柔性需求,[12]其大致可分為“身心健康需要、經濟保障需要、社會活動需要、照護需要、安全防范需要五個方面”。[13]而對于不同年齡和經濟狀況以及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老年人而言,其各種需要的注重程度也存在著組內差異。如就年齡層次而言,高齡老年人更需要醫(yī)療保障,而低齡老年人則更注重社會參與和學習活動,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二是需求更具層次性。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老年群體不再滿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養(yǎng)老需要,而是兼顧功能性與體驗性向以“提高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質”為重點的多層次需求轉變。[14]在智能社會中,根據老年人漸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依托智能技術的集成優(yōu)勢,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力量,以信息技術平臺為支撐,精準設計更高層次的服務功能、更適老化的服務方式和更豐富的供給渠道,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紅利,有助于增強老年人在養(yǎng)老過程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技術維度:公平賦能提升“智”理效能
構建“以人為中心”有溫度的社會治理體系是實現“老人可享”智能社會的關鍵。其中,以技術公平賦能為引擎,持續(xù)提升“智”理效能是老齡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圍繞技術賦能與老齡社會的智能互助,“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作為一個全新的社會體系,將打破傳統(tǒng)社會治理中分割、固化的服務模式,建立與老年人生活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大領域并結合網絡與現實空間中服務主體與客體的對接、服務資源和力量的整合、服務形式和方式的轉換,[15]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樣態(tài),為社會“智”理適老化提供科技支撐。特別是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端科技應用中,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年齡、經濟、教育等因素對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造成的內部差異,更加關注技術公平賦能的價值屬性,提升服務設計的公益性、基本性和包容性,保證老年人也能平等地享受智能服務,謹防造成新的數字排斥。繼而老年群體能夠在傳統(tǒng)服務供給方式的基礎上選擇多樣化的“互聯網+”服務,供給方則通過技術深層挖掘與信息分析形成科學調試,進一步推進“智慧助老”“智慧孝老”“智慧養(yǎng)老”,助益社會“智”理效能的提升。
三、社會“智”理適老化不足的現實表征
智能化作為數字時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已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向。然而,智能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塑造社會形態(tài)的過程中,由于不同主體接受相關知識與信息的程度不同,其熟練應用的能力更是參差不齊,容易在群體內部產生差異,衍生出不平等的狀況,導致智能化與社會治理融合發(fā)展的愿景陷入深層困境。技術觀念束縛與資源稟賦差異以及認知歧視與技術支撐薄弱等因素,加劇了老年群體的“數字貧困”程度。智能技術應用產生的紅利未能完全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智能化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變革,無形中阻礙了社會“智”理適老化水平的提升。
(一)價值性壁壘: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以互聯網為基礎和重要載體的數字經濟易誘發(fā)社會排斥,這對老年人的傷害尤為明顯。[16]盡管當前互聯網的發(fā)展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很多公開化和智能化的渠道,但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無法完全實現老年群體線上線下的相互融合。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老年人亞健康心理癥候引致“人技隔閡”。在信息過剩時代,老年人作為“信息貧困者”面臨著較大的反向社會化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效能感逐漸下降,參與智能社會治理的動力不足,面對科技對社會變遷和生活步調的加速驅動,自我否定感增強,甚至會產生“本領恐慌”,不能從自我認知上跨越“數字鴻溝”,影響了智能技術在老齡社會中的深度運用。另一方面,實踐中存在著技術吞噬人性的價值隱憂。社會民眾普遍認為“數字鴻溝”是一種自然現象,存在著老年人只滿足于物質保障而忽視精神需求的錯誤認知,遑論在技術服務設計中將其作為重要受眾。尤其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隨著智能系統(tǒng)運作更趨向于“無人化”,部分公職人員過于追求技術至上的效率導向而忽視了老年群體的特殊情況與需求,“一刀切”式地拋棄傳統(tǒng)服務方式并以全盤智能化取代,亦或不顧老年人生理狀況必須親身認證辦理業(yè)務等個別現象,違背了技術服務于人的初衷。如若不轉變觀念,許多現有的先進智能技術對于老年群體而言將成為“擺設”,有的也可能成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智”理設置了更多無形的障礙。
(二)原生性失衡:群體內部資源稟賦差異大
老年人對智能技術的熟知程度和使用情況是其在參與社會“智”理過程中個體資源稟賦產生差異的重要表現形式。年齡跨度、經濟狀況、地域環(huán)境等導致老年人在信息資源獲取與應用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失衡,成為構建“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急待破解的難題。其一,在信息資源獲取方面,由于當前信息傳播和智能產品的生產多趨于年輕化,青年一代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社會交流的方式逐漸被改變,信息符號形式也被重塑。而“銀發(fā)一族”囿于身體機能的衰退以及科技能力掌握的有限性,雖擁有相應的參與意識,但在使用相關應用時能力不足,如因年齡跨度落差,社會“智”理在信息傳播與共享中可能會產生代際分化的難題,形成信息阻隔,導致老年人無法公平參與社會治理,甚至陷入集體失聲的窘境。其二,在老年群體內部,受所處區(qū)域和經濟狀況的雙重影響,對信息設備接觸和使用的頻繁程度不一,容易造成老年人的數字“認知鴻溝”和“應用鴻溝”。如由于區(qū)位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的強化,東部地區(qū)在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yè)方面具有先期性和強勢性,使信息化失衡呈“馬太效應”。[17]在此情境下,我國發(fā)達地區(qū)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的社會保障力度較大,域內老年人的總體信息化意愿和參與活躍度明顯高于相對欠發(fā)達地區(qū),而相對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低收入老年人因缺乏支付信息化服務的能力,社會脆弱性更加凸顯,導致其逐漸被邊緣化。其三,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村地區(qū)“空心化”問題突出,其信息設備覆蓋率明顯低于城市地區(qū),且農村地區(qū)智能服務多停留于通信社交等基礎應用,鮮有智慧養(yǎng)老等深層次智能技術應用的推介。信息設備分布和服務應用的城鎮(zhèn)化導向,導致了老年智能服務項目的“品類差”“供需差”,服務資源的不平衡阻滯著老齡社會的智能轉型。總之,經濟與信息壁壘等因素相向疊加,會導致老年群體內部運用智能平臺提出訴求和享受智能服務的能力差距明顯,進一步凸顯我國社會“智”理適老化的原生性失衡。
(三)結構性掣肘:雙重歧視和老年刻板印象疊加
當前,歧視現象普遍存在于老齡社會中,不僅包含傳統(tǒng)維度的年齡歧視,也存在技術維度的算法歧視,進而形成一種外化壓迫與主動歧視的惡性循環(huán),阻礙了社會“智”理的普惠發(fā)展。在傳統(tǒng)維度上,年齡歧視基于年齡因素對老年人的區(qū)別對待,其結果是排斥、否定或損害了他們應該享有的權利。[18]在技術維度上,目前公共和私人部門為了提高決策的精準性,使用機器學習等算法模型模擬決策并決定資源的分配,正在加劇著“精英俘獲”和“資源壟斷”,算法歧視的問題逐漸顯露。算法數據的人群偏向性導致信息貧困者容易成為決策利益的旁落者。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60歲以上網民僅占12.2%,在4.02億非網民中,因年齡太大/太小的非網民占13.8%。[19]這證明我國多數老年人因缺失觸網機會,并不具備IP地址、網絡行為足跡等信息性密符而組成的算法身份。鑒于此,當前多數算法模型在數據端口就已將部分老年群體過濾性排除,產生各種傾向性選擇,影響了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同時,算法模型會根據用戶的結構特征進行“類標簽”分組,而這種判斷一旦為來自受保護階層的成員而被標記,其在某個場景中的數字化形象也會被保留,而新的算法模型就會延續(xù)之前的偏見,形成系統(tǒng)性歧視連鎖反應。[20]由此在雙重歧視效應下,容易強化社會對老年人的消極刻板印象,消解老年人在社會中的價值表現,因此壓縮其在社會“智”理中的發(fā)展空間。
(四)技術性阻力:科技支撐薄弱與包容性低
“數字中國”的目標是最大化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信息化需求,使得廣大人民都能享用智能技術帶來的紅利。[21]但據《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城鎮(zhèn)地區(qū)互聯網普及率為78.3%,農村地區(qū)互聯網普及率為59.2%,[22]這說明我國部分地區(qū)還沒有實現網絡覆蓋,社會“智”理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同時,從老齡社會智能化的整體環(huán)境來看:其一,智能服務作為新興科技與技術精制下的產物,集結了諸多先進技術手段,但由于成本和價格較高,容易成為推進“人人共享”的內生阻力。線下資源的短缺和部分老年群體經濟狀況不寬裕導致智能養(yǎng)老服務的覆蓋面較窄且使用率偏低,有變成“貴族養(yǎng)老”的風險。其二,技術實施的便捷性較低。雖然我國縣級以上政府在圖書館、科技館等公共區(qū)域為老年人設置了諸多智能設備,但基于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這些公共區(qū)域遠離其實際生活圈,反觀離老年人生活較近的區(qū)域卻缺乏相應的設備支持。此種專注于技術便捷性而忽略老年人實際體驗效能的做法弱化了老年人的數字融入。其三,信息數據和智能技術開發(fā)存在“重技術、輕需求”“重產品、輕服務”的現象。目前我國針對老年人的智能服務多集中于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方面,忽略了部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難以跨越老年人穩(wěn)定的生活區(qū)域,實現其在人際交往、情感交流、文化娛樂、學習教育等方面的價值再創(chuàng)造,服務精細化水平有待提升。其四,技術對老年群體的友好性、包容性闕如。受市場主體的引導,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以受眾“最大公約數”為原則,傾向于選擇滿足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與科技受益者呼吁加快技術變革同步,新興科技產品更加注重技術的高精尖,網絡在線服務系統(tǒng)操作復雜,通用性和適老性較低,給老年群體帶來了不易操作、可視性弱等難題。加之互聯網軟件和程序在快速更新,而老年人的適應能力則不足,適應速度較慢,會加大其學習和使用難度,進而成為“技術盲”“設備盲”。上述情形倘若得不到改變,部分老年人在與科技的互動過程中將長期成為“弱勢群體”,無法適應社會轉型與智能化治理的發(fā)展要求。
四、社會“智”理適老化的實踐進路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發(fā)揮智能技術正向效用的同時,規(guī)避“技術利維坦”情形下“銀色數字鴻溝”的潛在風險,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需要共同關注的議題。隨著“智能+社會治理”的迅速發(fā)展,大數據、5G、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智能技術對社會治理活動的嵌入日益深入。在此種態(tài)勢下,需從加強偏見治理、消弭信息偏差、建立善治機制以及發(fā)展樂齡科技等多維策略出發(fā),全面提升老年人數字化能力,為我國社會“智”理的適老化發(fā)展提供保障。
(一)轉變人為價值偏見,構建溫情養(yǎng)老格局
技術架構中的價值偏見是驅使社會“智”理適老化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轉變對老年群體人為價值偏見,促進技術工具與人的主體性的和諧統(tǒng)一,方能實現技術應用場景下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構建溫情養(yǎng)老的技術格局。對老年人自身而言,要積極轉變觀念,由“自我歧視”走向“自我信任”。當智能技術日益釋放紅利時,老年人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對智能服務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學習和掌握智能技術,適應數字時代的社會生活,跨越自我認知上的“智能鴻溝”。同時,通過多重手段消除智能技術對老年群體的隱匿歧視,打破社會對老年人固有的刻板印象,實現社會“智”理下機會與決策的公平。政府應通過法律和政策工具等加以規(guī)范,使有工作意愿和其它需求的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此外,面對公共與私人部門決策中的智能依賴現象以及由此造成的算法歧視進而陷入技術倫理的正當性危機,如何防止智能決策的系列衍生風險,成為社會“智”理中維護老年人權利的必要之舉。從現實層面而言,需明確技術的輔助性定位功能,設定技術嵌入智能決策的邊界,謹防出現算法運作依靠經驗數據預測無法滿足老年人訴求變動的情況,而對其選擇空間造成傾軋。因此,應制定算法決策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標準,提升信息資源的代表性和覆蓋面,利用算法監(jiān)測功能避免不利于老年人的數據信息自動化設定與傾向性選擇,以弱化老年人互聯網劣勢積累。而且,智能技術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也應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關懷老年人為宗旨,創(chuàng)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包容性智能社會,維護社會“智”理的公平性。
(二)彌合先天性信息鴻溝,提升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能力
先天性信息資源匱乏導致老年群體正在被信息化浪潮加速裹挾,各類“網上辦”“掌上辦”“指尖辦”折射出信息化設施建設、智能服務供給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但也反映出數字時代造就的智能應用門檻對老年友好型社會構建形成的阻礙。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和技術效率相結合的原則,消弭智能服務的“區(qū)域差”“城鄉(xiāng)差”“代際差”“品類差”“供需差”,釋放智能技術的普惠效應,整體提升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能力,是未來社會“智”理的重要方向。首先,聚力提升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大數據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依托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調節(jié)功能,吸引社會資本支持,合理設立專項資金,推動移動網絡全覆蓋,重點加強偏遠地區(qū)養(yǎng)老服務機構、老年活動中心等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公共智能應用擴散,使智能服務能夠順利接入每個社區(qū)和鄉(xiāng)村,以糾正技術投資的城鎮(zhèn)化和區(qū)域化偏差。其次,增強老年人對智能技術的可及性。將老年群體反“數字貧困”納入鄉(xiāng)村振興和智慧城市的重點工程,通過建立多層次的老年人收入保障機制,提高其收入水平,使其具備相應的購買和消費智能技術的能力。針對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的老年人,基于公平原則,給予多種形式的補貼優(yōu)惠,降低老年人智能應用的門檻,使其達到參與智能生活的基本條件。此外,源于智能服務特別是智慧養(yǎng)老服務是技術精制下的產物,其投入成本明顯高出傳統(tǒng)行業(yè),相應的服務價格亦是如此。為此,政府相關部門在依法規(guī)范智能服務行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需完善扶持制度和補貼政策,讓更多社會資本加入研發(fā)和推廣之中,并確定不同老年群體的補貼標準,合理定價,提升服務的制度化和標準化水平,為老年人獲取智能服務提供良性空間。再次,在保證老年人具備信息消費能力的基礎上,采取教育培訓、數字反哺的方式提升其數字內生力。通過實體組織并軌教育內容,開展技術下鄉(xiāng)、實景體驗、應用嘗試、經驗交流等活動,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化、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技術培訓和信息安全警示,擴大老年群體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消除信息技術因年齡和知識差異產生的排他性,真正滿足“老有所樂,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現實需求。此外,還可以依托家庭式數字反哺,動員家庭和社會力量,鼓勵家人特別是子女通過面對面的溝通,向長輩傳遞數字應用知識和技能,彌合家庭場域中的數字“裂縫”,提升老年人應用智能化工具的能力,使其情感訴求和價值需求得到滿足。
(三)聚焦高頻服務事項,構建智能善治機制
在推進數字社會建設過程中,為避免“唯效率論”“唯技術論”將社會“智”理陷入技治主義的窠臼,促進技術進步與老年人生活的深度融合,更好共享智能技術發(fā)展的紅利,就要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服務事項和場景,圍繞目前最緊迫的共性問題,建立長效服務機制,補齊制度供給短板。一方面,兼容傳統(tǒng)服務與智能創(chuàng)新。在“數字鴻溝”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傳統(tǒng)“一刀切”和全盤智能化的做法顯然不盡合理,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老年人數字化能力相對孱弱的事實,圍繞醫(yī)療、社保、金融、出行、生活繳費等高頻服務事項并向社區(qū)和村民服務中心延伸,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導、人工幫扶等,以有效發(fā)揮兜底保障作用,助益老年群體辦事“無障礙、不折騰”,不斷優(yōu)化老年人辦事體驗。同時,還需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提高平臺數據互聯互通能力,對公共服務智能終端進行適老化改造并開通跨省通辦、授權代理、親友代辦、辦事進度查詢推送等功能,讓老年人網上辦理養(yǎng)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福利津貼領取等事項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圍繞目前老年人需求的突出共性問題,完善服務保障制度,建立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我國當前尚未形成保障老年人社會服務需求的規(guī)范化制度體系,為此,各地政府需根據中央制定的統(tǒng)一的指導性文件,在立足地方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建立科學的監(jiān)督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針對老年群體享受便民服務存在的共性問題,形成普遍適用的解決措施,特別是應針對高齡、空巢、失能、留守等重點群體進行服務需求的分類梳理,制定差異化解決方案,使智能化管理適應老年群體,提升制度體系運行的系統(tǒng)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
(四)積極發(fā)展樂齡科技,釋放“智”理普惠紅利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發(fā)展以“銀發(fā)族”為主的科技服務是實現社會“智”理適老化的重要途徑。樂齡科技是一種旨在促進老齡化和數字信息科技協(xié)同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科技,能夠協(xié)助多元主體構建老年友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治理結構,實現以人為本的數字包容,[23]釋放社會“智”理的普惠紅利。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頂層設計驅動樂齡科技的發(fā)展,包括提供科研投入、優(yōu)化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推進多領域技術交流、制定評估審核標準等,以優(yōu)化企業(yè)的資源配置,突破老年智能服務重技術、輕需求的發(fā)展瓶頸。同時,將“需求+場景”相結合,推進從“人技隔閡”到“人技融合”。為消除簡單的技術堆疊反致的“人技隔閡”,需集成信息、資本、人力等要素,積極構建一體化云端平臺,為打通智能服務“最后一公里”提供支持?;趯俚鼗淆g社會服務供給的要求,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結合老年人生活起居、安全防護、社會交往、休閑娛樂等應用場景,在尊重其行為習慣、人格尊嚴、隱私安全等基礎上,預測和識別其基本和特殊需求,以智能聚集和“量身定制”的方式最大化地為老年人輸送更便利快捷的服務。此外,應以“包容性智慧”消除不平等“馬太效應”背后隱藏的技術“擴散非均衡”現象。為了增強智能技術對老年群體的友好性,政策制定者、智能產品設計者和養(yǎng)老服務提供者應從服務者本位出發(fā),按照適老化要求,建設的基礎設施、開發(fā)的產品或服務盡可能地與老年人身體狀況相結合,通過制定引導使用手冊、開發(fā)“長輩模式”等,為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提供幫助。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性選擇,增強產品選擇的多樣性,“借助‘互聯網+的開放、包容的優(yōu)勢實現技術精度與人文溫度之間的完美契合”,[24]使智能技成為縮小代際差異、共享技術紅利和改善老年人福祉的有效工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zhàn)略。順應智能化和人口老齡化兩大發(fā)展趨勢,本文構設了老齡社會的智能圖景,即建立一個“老人可享”的智能社會。但由于老年人缺乏對智能技術的適應、掌握和駕馭能力,往往會面臨“數字鴻溝”的難題,無法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因此,在數字化轉型浪潮席卷全球之際,應在發(fā)揮智能技術社會治理效用的基礎上,理性地看待老年人參與社會“智”理的效度與限度,把握老年人數字應用的難點所在,著眼于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著力打破各種價值壁壘、資源偏差和技術阻力,促使社會“智”理向適老化方向發(fā)展,從而不斷促進老年群體與技術進步的融合發(fā)展,讓老年人享受到技術帶來的紅利,最終滿足其對美好老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參考文獻】
[1]孟天廣,趙娟.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社會治理:理論建構與治理體系[J].電子政務,2018,(8):2-11.
[2]總報告起草組,李志宏.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總報告[J].老齡科學研究,2015,(3):4-38.
[3]樂昕.老齡社會治理的三維論析[J].云南社會科學,2020,(3):122-127.
[4][7]潘君豪,楊一帆.老年數字貧困的韌性治理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20,(2):53-60.
[5]朱海龍,唐辰明.智慧養(yǎng)老的社會風險與法律制度安排[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27-36.
[6][24]代利鳳.智慧養(yǎng)老綜合體服務:緣起、風險與政策應對[J].廣西社會科學,2019,(10):66-70.
[8][23]黃晨熹.老年數字鴻溝的現狀、挑戰(zhàn)及對策[J].人民論壇,2020,(29):126-128.
[9]杜駿飛.定義“智能鴻溝”[J].當代傳播,2020,(5):691.
[10]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11]宋戈.歐洲數字包容與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進程[J].圖書與情報,2014,(6):69-75.
[12][15]張銳昕,張昊.智慧養(yǎng)老助推養(yǎng)老服務體系優(yōu)化:思路與進路[J].行政論壇,2020,(6):139-145.
[13]劉金華,吳茜.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內涵闡釋與層次構建[J].老齡社會科學,2019,(7):14-26.
[14]楊芳.智慧養(yǎng)老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邏輯與實踐路向[J].行政論壇,2019,(6):133-138.
[16]楊一帆,潘君豪.老年數字鴻溝治理的一個分析框架[J].老齡科學研究,2019,(10):58-67.
[17]陳潭,王鵬.信息鴻溝與數字鄉(xiāng)村建設的實踐征候[J].電子政務,2020,(12):2-12.
[18]艾琳.老齡化背景下反就業(yè)年齡歧視的法律規(guī)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4):36-44+234-235.
[19][22]CNNIC:2021年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河南電商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院網站,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411.html.
[20]張恩典.反算法歧視:理論反思與制度建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60-71.
[21]王晶.“數字中國”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N].學習時報,2019-11-22(03).
(責任編輯:董博宇)
Intelligent Social Governance Adapts to the Elderly in Digital Age
Tang Zilan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fit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ervices,extending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the elderly society and building an intelligent society“accessible to the elderly”is an important goal to promote social“intelligent”and rational aging in the digital age.However,in reality,affected by traditional concepts,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solidification of old-age stereotypes,wea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other factors,the elderly face a deep“digital divide”,which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intellectual”and rational aging level.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ping strategies by changing artificial value bias,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for the elderly,constructing intelligent good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developing Leling technology.
Keywords:digital age;social intelligent governance;Its for the elderly;intelligent society;suitable for the eld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