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政校關系是客觀存在的關系,是辦學校、辦教育諸多關系中處在“第一”的關系。所謂“第一”,是言其意義之深、價值之重、影響之大。的確,政校關系是辦好學校、辦好教育的前提與關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發(fā)展性。討論政校關系,讓我們從管理走向領導,走向宏觀、走向戰(zhàn)略、走向理性、走向研究、走向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改革路徑。這樣的“走向”,讓校長真正成為領導,真正成為專家、大家,也讓教師們成為領導者。
政校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涉及權利、義務與責任,也涉及倫理道德與法制法治的關系。權利、義務、責任都有邊界,邊界清晰,才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邊界問題的實質是身份認同問題。在政校關系中,身份認同才會堅守邊界,也才會促進德治與法治的統(tǒng)一,推動政校關系的和諧,走上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境界。
從思維的角度看,政校關系的深處是思維方式。政校關系的思維不是單一的,而是處在關系中;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政校關系的改善可以從關系思維中得到啟發(fā),應是一種關系思維。而且思維方式的改變才會支撐政校關系的改變,甚或說,才會有政校關系的真正改變和持續(xù)改善。
一是問題導向。討論的主持人王笑梅校長做了較為廣泛的調查:省內外26個區(qū)域樣本,以及100多位行政領導、校長、專家的問卷調查,得出了三個方面的調查結論:從學校視角審視,政校關系存在的問題是“邊界沖突”;從政府視角審視,政校關系存在的問題是“主體缺失”;從專家視角審視,政校關系存在的重要問題是“內在矛盾”。這些問題都有數(shù)據(jù)的支撐和闡釋。從問題出發(fā),討論才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也才會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是各抒己見。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決定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體現(xiàn)不同的立場。各抒己見,有了觀點的碰撞,觀點的碰撞會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引發(fā)多角度的思考,如前文所述:產生視域重疊與融合。凌宗偉老師作為專家,他從著作、文獻中獲取新知,對邊界與權利論述得深刻;儲昌樓校長堅持“教育為人生為社會”的核心理念,從發(fā)展的角度將“一起美好”作為政校關系的境界,吳金根校長基于學校的發(fā)展、演進來談辦好學校,讓學校成為政府的一道風景,“讓政府去安該安的心”。王笑梅身兼政府官員和校長雙重身份,政校關系應是同頻共振、相得益彰、美美與共;孟曉東與錢音,則從政府的角度,重新認識政府應有的擔當,準確、深刻,也可信。大家的意見是中肯的,既“和”又“不同”,都挺好。各抒己見,讓我們對政校關系有了完整的、結構化的、立體的認識。
三是專業(yè)探討。政校關系是個實踐命題,也是個理論命題,充滿著思想的張力,其間有許多專業(yè)問題需要探討:角色、身份問題,邊界、權利清單問題,發(fā)展理念與方式問題,道德與法治問題,共同體問題等,觸及諸多學科與理論,還涉及美學問題。而這些專業(yè)探討,又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統(tǒng)一在一起,理論化的實踐,實踐化的理論,相得益彰。在專業(yè)探討中校長們和行政領導走向深度,正在探尋規(guī)律。走在規(guī)律之中,才能把握規(guī)律、遵循規(guī)律,使自己真正成為主人,也才有可能成為專家。
政校關系改變的政策法規(guī)的依據(jù),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規(guī),這些法規(guī)對政校關系改變做了原則性規(guī)定,但問題有二:一是我們關注、學習、研究不夠,二是落實更不夠,此次討論中所涉也較少。好在有一個重要的文件《關于進一步激發(fā)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文件代表著中央和國家的意志與要求,具有權威性,而且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政策的背后有著理論的支撐,應當作為調整、改善、改變政校關系的主要依據(jù)。
《意見》開宗明義,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實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增強學校發(fā)展動力,提升辦學支撐保障能力,充分激發(fā)廣大校長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形成師生才智充分涌流、學?;盍Ω傁啾虐l(fā)的良好局面,加快現(xiàn)代化學校制度建設,為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边@段話說得特別好,以確信的語言表達了政校關系改革的目的是“落實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增強學校發(fā)展動力”;改革的重點是“放管服”“提升辦學支撐保障能力”;改革的核心是“加快現(xiàn)代化學校制度建設”。在“基本原則”部分將“明晰政府、學校權類邊界、處理好政府辦學主體責任和學校辦學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作為一條重要原則。其中有兩個關鍵詞應給予特別關注:主體責任、主體地位。顯而易見,政校關系,政府應擔負主體責任,而學校應強化其主體地位。“兩主”的表述,劃清了政校關系的邊界。因此,筆者深以為,政校關系的討論,應回到這一《意見》上去,學習好,領會深,落得實,一定會讓政校關系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由此出發(fā),我們還應理清幾個基本問題,澄明一些關系。
其一,政校關系的改善核心目標:激發(fā)學校辦學活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學校是個生命體,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我有個比擬:學校其實是個孩子。無論是百年名校,還是剛辦不久的新校,都是個孩童,絕少是老者。這一比擬的根本意旨是:永遠和孩子在一起,永遠想著孩子的未來,只有學校成為孩子的時候,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孩子。孩童,具有無限的可能,但不管是什么可能,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學校一定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再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學校的活力來自孩子的活力,學校的活力是為了讓孩子更有活力。但現(xiàn)實的邏輯卻是孩子缺失了活力,其根本原因是學校的制度、方式制約了學生發(fā)展的活力。學校首先缺失了活力,深究其原因是因為政府制約了學校發(fā)展的活力,這是事實,毋庸諱言。現(xiàn)實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相悖,讓激發(fā)學校辦學活力的命題更加凸顯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激發(fā)學校辦學活力不是針對少數(shù)學校,而是面向所有學校。唯此,才能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里隱含著另一個問題,一些名?;驘衢T學校,往往可以得到有關黨政領導部門一些特殊優(yōu)惠政策,得到人、事、物等方面的特殊照顧。嚴格說來,這是不合理的,這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其結果是一小部分學校先“富起來”了,而大部分學校沒有“站起來”,更沒有“活起來”。這與《意見》里所要求的“充分激發(fā)廣大校長教師”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形成師生才智充分涌流、學校活力競相迸發(fā)的良好局面”是背道而馳的。改善政校關系不是解決一小部分學校激發(fā)活力的問題,只有從辦好每一所學校出發(fā),才能達至高質量發(fā)展的根本目的。
其二,政校關系改善的實質:加強教育秩序的治理,加快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優(yōu)化學校發(fā)展的良好生態(tài)。
政校之間存在一些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討論這些矛盾與問題,當然要理清這些矛盾與問題,但絕不是簡單地追究責任,而是究其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在關鍵問題上予以突破。主要矛盾是什么?重點在哪里?本質又如何把握?從《意見》來看,這些追問都會聚焦于一個重大命題上:加強現(xiàn)代化學校制度建設。以此,加強學校秩序治理,才能從根上逐步解決問題。
教育秩序治理,涉及幾對基本關系。一是德治與法治。中國文化中,關于德治、法治都有論述,而且延續(xù)到現(xiàn)在,這就是“德主刑輔”。黨的十八大非常明確提出:以法律支撐道德,以道德滋養(yǎng)法律。這一治國理政的思想與良策,同樣適用于教育秩序治理。德治,在學校秩序治理中,具體出現(xiàn)為道德領導,重申人文主義,也具體體現(xiàn)為制度管理,注重規(guī)則、規(guī)范。問題還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德法兼治,不只是對學校的要求,政府主管部門也應執(zhí)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及其主管行政部門在教育秩序治理中,德法兼治對學校還缺少應有的舉措,而且對自己本身,也有失偏頗的現(xiàn)象。只有政校兩方面都能以德法兼治為遵循原則,教育秩序治理才會有效,政校關系的調整改善也才會得到保證。
二是主體地位與主體責任?!兑庖姟穼Α皥猿址殴芙Y合”的原則,闡釋得非常清楚:“明晰政府、學校權責邊界,處理好政府辦學主體責任和學校辦學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既注重打破部門壁壘、做到應放盡放,又注重規(guī)范學校辦學行為、強化事中事后監(jiān)管。”政與校都有權與責,都是主體,但邊界是不同的,如前文所述,政府承擔的是辦學主體責任,學校則居辦學主體地位。主體責任在于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和監(jiān)管;主體地位在于從實際出發(fā),作出決策,有自己的辦學主張,辦出特色、辦出活力。權責的邊界是分明的,現(xiàn)在的問題是政府對邊界的“僭越”,而學校對辦學規(guī)范不力,“堅持放管結合”是調整、改善政校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
三是改革對學校的評價與對學校的解放。激發(fā)學校辦學活力,于政府而言,應確立一個核心理念:解放學校。解放學校首先要解放校長,解放校長才能解放教師,最終才能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解放學校的關鍵是改革考核評價制度和方法。國家已提出了“破五唯”的要求:破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破五唯”,治理教育的頑瘴痼疾,解放校長、解放教師、解放學生,極大地解放學校,極大地釋放學校的能量。實事求是地說,政府至今還沒有在“破五唯”上下大功夫,雖有進展,但可以說是收獲不大。從根本上解決評價指揮棒問題,才能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才能保障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政校關系得以有效改善和改變。
其三,政校關系改善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轉變職能、作風與方式,學校要規(guī)范辦學,促進政校關系的改善。
政校關系本身是一對矛盾,在實踐中,由于多種因素加劇了這一矛盾。筆者以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而不在學校。政府要著力解決的矛盾,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在承擔主體責任的過程中,要下決心轉變職能、作風和方式。對于轉變職能,《意見》里對此已有了明確規(guī)定,政府要按著要求去落實。與此同時,政府還要轉變工作作風和方式。筆者試著把各位討論的意思歸納一下:堅持深入基層,加強調研,不能浮光掠影,不能以偏概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科學態(tài)度,從實際出發(fā),作出準確判定,不能充耳不聞;堅持在機制探索上下功夫,從根本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形成一些制度。職能、作風、方式的轉變,會讓政校關系的矛盾得到良性轉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并不意味著學校沒有責任。學校重在規(guī)范辦學,努力將教育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整合在一起,最終遵循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政府職能、作風、方式的轉變中,與學校規(guī)范辦學對接、趨近,形成發(fā)展共同體,政校關系可以得到改善、改變。
其四,政校關系改善的根本保證:加強黨的領導。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當然也是改善政校關系的根本保證。加強黨的領導,就是要把講政治放在首位,確保改善政校關系的正確方向,確保學校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加強黨的領導,就是要以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推動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將政校關系的改善,用新發(fā)展理念來引領,將其納入更高水平育人體系的構建中。加強黨的領導,要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抓好黨建工作,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也確保政校關系的改善,共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更加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