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碧宇
契訶夫以19世紀末的俄國為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了《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小說,小說通過小人物別里科夫的人物性格、生活狀態(tài)和言行舉止來反映當時社會統(tǒng)治的專權(quán)。而在這種專權(quán)統(tǒng)治下,恰恰就有一群類似別里科夫的擁護者,在維護著沙俄的腐朽統(tǒng)治,他們因循守舊,畏首畏尾,甚至說話都不敢大聲,生怕鬧出什么亂子來。也正是這群人,阻礙著經(jīng)濟社會和文明前進的步伐。作者通過詼諧的筆觸,把別里科夫形容成裝在套子里的人,而他的套子就像難以掙脫的精神套子,達到諷刺當時社會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最終別里科夫的死更富含戲劇性。文中別里科夫從相戀到死亡,一喜一悲;而別里科夫的死,則是讓讀者從壓迫中解脫出來,一悲一喜。這也就是《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悲喜人生。
一、精神套子
沙皇的封建統(tǒng)治就像一座大山,壓得勞苦大眾喘不過氣來。這篇小說正是反映了在沙俄統(tǒng)治下的一種社會狀況,有很多不愿革新的人維持著別里科夫的思想,不想改變、死守舊制、怕出亂子,也正是這種閉塞的思想影響著社會中的其他人。文中的史地老師柯瓦連科代表了社會中的另一股勢力,他是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也是敢于面對革新的新勢力代表者??峦哌B科的姐姐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活潑開朗、談笑風生,她的出現(xiàn)代表著一股新生力量,是作者渴望看到的新生活的人物縮影。布爾金在小說中充當了一位敘述者,別里科夫全部的言行舉止他都看在眼里,別里科夫做出的所有匪夷所思的事情他都歷歷在目,而他卻噤若寒蟬,毫無反抗,這是當時的另一類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敢怒而不敢言,他們活得很卑微,甚至不如別里科夫來得純粹。如果說別里科夫給自己套上了“精神的套子”,那他們則是“精神套子”的附庸者。
在文章的架構(gòu)上,契訶夫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別里科夫,而對柯瓦連科和瓦連卡的描寫仿佛只是給別里科夫做陪襯。這也能看出,小說還是以批判主義為主,批判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也批判給自己套上了精神枷鎖的頑固人群。雖然是批判主義小說,可是作者的描寫惟妙惟肖,詼諧幽默。文章以倒敘開頭,別里科夫已經(jīng)死了,他作為兩個多月的死者出場,通過布爾金的口述描述出別里科夫是怎樣的一個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的人。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死去的人,而且并不是表彰死者,而是敘述死者的滑稽事跡,這本身就是一件滑稽的事。仿佛死去的并不是人,而是這一類被“精神套子”封鎖的思想。
人的精神本應(yīng)該是自由的,即使把自己隱藏在套子里,精神仍然應(yīng)該是自由的??墒莿e里科夫做到了行為和精神統(tǒng)一,把自己身體包裹得嚴嚴實實,精神也是封閉得一塌糊涂。巴西著名作家保羅·科埃略曾說過:“當一個人真正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努力幫他實現(xiàn)。”別里科夫真的是這種人,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他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獲得了自己渴望的東西,這種東西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支配著他的行為,支配著他的語言,也支配著他對別人的態(tài)度。他的渴望至死不渝,他渴望社會永遠維持現(xiàn)狀,他渴望當局命令禁止一切“不合體統(tǒng)”的事情,他渴望永遠不要出亂子。而在他的行為影響下,他的渴望得到了身邊人的默認。雖然他死了,可是還有很多人延續(xù)著他的渴望,這就是當時社會難以掙脫的精神套子。其實精神的套子無處不在,被金錢、名利、虛榮套住的人何止少數(shù),他們也是難以掙脫的。
二、悲情人生
別里科夫的人生就像一個時代的縮影,他在學校任教15年,他循規(guī)蹈矩,活得怯怯懦懦,他的人生沒有一點色彩可言,把自己壓抑得像個奴仆,他的人生充滿著漠視的悲情。他自己的人生充滿悲情也就罷了,而他就像一個污染源,整個學校甚至整座城都被他的黑暗情緒控制著,無限的壓抑感讓人喘不過氣來。別里科夫的人生之所以悲情,還因為更多快活的人出現(xiàn),讓他感到十分不適,他的苦悶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這也為他的悲情人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別里科夫一方面被封建的禮教束縛著,一方面因為別人快活而痛苦, “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guī)、不合規(guī)矩的事,雖然看起來跟他毫無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這注定了他不會高興起來,因為沒有什么事讓他高興,這也讓他的一生可嘆、可悲,即使遇到了瓦連卡,他的生命也沒出現(xiàn)過任何一絲的閃光,在與瓦連卡的戀愛關(guān)系中他更像一個笑柄?!坝袀€促狹鬼畫了一張漫畫,畫著別里科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卷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里挽著瓦連卡;下面綴著一個提名:‘戀愛中的anthropos?!边@幅畫的出現(xiàn)讓別里科夫成了一個小丑,充當了戀愛中的小丑。而在這幅畫出現(xiàn)后,這幅畫的當事人別里科夫和瓦連卡的反應(yīng)卻大相徑庭,別里科夫氣得臉色發(fā)青、嘴唇發(fā)抖,但是瓦連卡騎著自行車,快活,興高采烈,還大聲的嚷著:“多可愛的天氣,多可愛,可愛的要命?!痹趧e里科夫看來,在看到那幅漫畫后,瓦連卡應(yīng)該更加收斂,可是瓦連卡騎著自行車,還大喊著“可愛”,這是多么不合體統(tǒng)的事,瓦連卡口中的三個“可愛”如同利劍一般,每一劍都刺在別里科夫的心上,真是幾乎要了他的命。在這之后別里科夫就生病了,也許是被瓦連卡“不合體統(tǒng)”的行為氣病了,快活的人越多,社會越進步,就越會加快他這場病的到來,歷史的車輪無情地在別里科夫的身上碾過,留下的是不堪與悲情,別里科夫注定不會有幸運跟隨,他的人生仿佛已經(jīng)書寫完結(jié),注定是悲情的人生。
在別里科夫的認知里,絕對不允許出現(xiàn)這樣“不合體統(tǒng)”的事:“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tǒng)嗎?”毫不相干的人他都是難以容忍的,更何況是瓦連卡。所以他很生氣、很憤怒。可是這次布爾金沒有再沉默,不但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還用了一個形容詞,“快快活活”。也許是布爾金早就看不慣別里科夫,也許是受到了瓦連卡和柯瓦連科的影響,也許二者兼有,終于讓布爾金開口表達了自我。而恰恰是布爾金這種看似附庸的表達,卻用了一個對別里科夫來說極尖銳的詞:“快快活活”,徹底刺到了別里科夫的痛處。別人簡單的快樂讓別里科夫無法接受,對別里科夫而言這一切都是不可理喻的。為了不出亂子,別里科夫其實完全可以把自己包裹好,對其它的事情置之不理??墒撬]有,他用自己的認知去左右別人,他用腐朽的思想去教育進步,他所極力維護的是讓人詬病的封建意識,這讓他的人生可笑至極,讓人忍不住哀其人生之悲。
別里科夫生病后,他的悲情人生即將達到高潮,也即將結(jié)束。因為別里科夫做了他人生中最錯誤的一個決定,他準備去找瓦連卡的弟弟柯瓦連科,這是兩個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也是小說的高潮片段。這看似是兩個人的對話,實際上作者把他們比作了當時社會的兩個集團。一方面是因循守舊的頑固派,一方面是思想進步的革新派。柯瓦連科代表了正義一方,而邪惡是永遠戰(zhàn)勝不了正義的,別里科夫在這場交鋒中注定不會勝利,而別里科夫自己卻渾然不知,這也是他的悲哀之處。
這兩個人還未會面,就已經(jīng)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可以說他們是完全對立的。最終兩個人的會面毫無懸念地以科瓦連科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別里科夫言語上被柯瓦連科羞辱,行為上被柯瓦連科捉弄,被拽住領(lǐng)子狠狠的摔下樓梯。別里科夫從來沒受過如此待遇,一個渴望別鬧出什么亂子的人,今天居然鬧出了如此大的亂子,在他的世界里是不允許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而恰巧他摔下樓梯被瓦連卡撞見。瓦連卡只是平淡地笑著,開心地笑著,可是在別里科夫聽起來,那笑聲簡直如芒刺在背,極其刺耳,以至于讓別里科夫什么都聽不到,只聽到瓦連卡的笑聲。這時的別里科夫似乎有幾份可憐,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也是別里科夫另一個悲哀之處。
這個事情過了一個月,別里科夫去世了,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他的悲情人生就此了結(jié),也許對他自己也是一種解脫。
三、喜劇收場
能把諷刺寫出喜感,也是契科夫的高超之處。文中別里科夫被動地經(jīng)歷了兩次以喜劇形式收場的事件,而別里科夫在其中都扮演了小丑的角色。第一次是別里科夫與瓦連卡確立了情侶關(guān)系,而他沒有收到祝福,收到的卻是極具諷刺意味的漫畫,他被人捉弄了。而且捉弄他的人無影無蹤,捉弄他的人仿佛就在人群中,可是根本不可能知道是誰,搞得別里科夫氣憤不已。他越是氣憤,就越讓覺得好笑,一場本應(yīng)該甜蜜的戀愛變成了一個黑色幽默,極富喜劇效果。第二次是別里科夫找到柯瓦連科,柯瓦連科絲毫沒有對別里科夫客氣,讓別里科夫出了大丑,對于別里科夫來說,這就像是脫掉了他的套子,讓他赤裸裸地面對世人,他的所有偽裝,都在這一刻被柯瓦連科毀掉了,他簡直氣壞了,他收起了瓦連卡的照片,他臥床不起,過了一個月,別里科夫死了。讀者看到這里也許會莞爾一笑,仿佛讀了一個晦澀的笑話,又仿佛讀了一幕黑色幽默的短劇,他們想讀到的也許都實現(xiàn)了,瓦連卡那么好的姑娘終于沒有受到別里科夫的荼毒,別里科夫的“套子精神”終于在他死掉的那一刻隨之消亡了。別里科夫的死讓人忍俊不禁,再也沒有如此精彩收場的喜劇了。
可是并沒有結(jié)束,契科夫又在這場“喜劇”上面進行了錦上添花的修飾。“我們要老實說;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們從墓園回去的時候,露出憂郁和謙虛的臉相;誰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樣的感情,我們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時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們到花園里去跑一兩個鐘頭,享受完全自由的時候,才經(jīng)歷過?!比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是別里科夫似乎都不是,別里科夫的死至少是重于鴻毛的。因為他的死不是毫無價值,他給人們帶來了快活,給人們心里帶來了放松,他的死慰藉了更多的人。別里科夫本來就富有戲劇性的死亡,在契科夫描寫埋葬的場景加持后,更加具有喜劇色彩。別里科夫的死不能激起任何波瀾,可是在人們的心中卻盛開了純潔的花朵,又仿佛一絲暖陽照在花朵之上。作者契科夫鞭辟入里的描寫,讓別里科夫從一個套子進入了另一個套子,諷刺意味也是極濃的,作者照顧了廣大讀者的情緒,用一個近似無厘頭的喜劇收場對“套中人”的下場進行了揭示。大快人心的同時,也引起人的反思。
這篇小說對當時沙皇統(tǒng)治下的百姓影響是深遠的,它喚醒了沉睡的思想,它鼓舞了進步人士,也諷刺了裝在“精神套子”里的人。把難以掙脫的精神套子用極富戲劇化的方式給摘除,用別里科夫亦悲亦喜的人生來映射腐朽統(tǒng)治即將走上末路。而作者契科夫的高明之處不僅在于諷刺批判,更有欣賞與贊美,他欣賞柯瓦連科,他也贊美瓦連卡。用鮮明的對比來制造出強烈的反差,諷刺表達得相當含蓄,可是通過人物的對沖效應(yīng),帶來的諷刺意味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