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甜甜 (江蘇如東縣雙甸鎮(zhèn)雙甸小學)
低年級學生天真、活躍、喜動、精力充沛、求知欲強。他們的心靈是一方純凈的肥沃土地,埋著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播種下的“種子”如何生長,取決于他成長路上遇到的每一道風景、經(jīng)歷過的每一件事、陪伴他的每一個人,而教師無疑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向?qū)?,師愛便是這一顆顆幼苗發(fā)芽滋長的雨露。師愛以他獨特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在孩子思想品德發(fā)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20 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為防控疫情、確保師生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學校延期開學。于是孩子們的寒假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不能出門、不能聚集并以居家為主,學習由課堂學習轉(zhuǎn)換為在線居家學習,因此,教師無法及時準確掌握學生在家學習情況。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防疫抗疫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校也迎來了復課復學,但當學生走進教室開始學習后,少部分低年級學生出現(xiàn)了“厭學”現(xiàn)象。
【案例1】磊磊是一個特殊的孩子,生理方面有些不同于其他同齡兒童,在進入小學之前走路都還有些困難。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磊磊走路已經(jīng)和同齡孩子相差無幾,學習寫字上也稍顯進步,但說話仍然是口齒不清、語速緩慢。復課后,磊磊似乎又回到小學前的狀態(tài),課間和其他同學打鬧,或捉蟲子,或地上打滾,“活力”無限。一到課堂上便沉默不語、消極對待,“厭學”情緒開始滋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差,或不寫、或拖拉、或?qū)懙脴O其邋遢;課堂注意力難以集中,或帶一些玩具在課堂內(nèi)偷偷玩耍,或神游于課堂之外。問他便兩手一攤,表示“我就是這樣,我特殊!”
【案例2】鵬鵬的家鄉(xiāng)在湖北,寒假初始和父母自駕回家,一場疫情使得他滯留湖北。湖北解封后,其隨父母返校復課,在隔離期滿、核酸檢測通過后回校上課。但在校學習期間鵬鵬變得“不合群”,學習態(tài)度消極。具體表現(xiàn)為:課堂上不聽講、不思考、不回答問題;在課間不與同學交流,獨來獨往;作業(yè)拖拉、不完成;在單元檢測中更是交了白卷。
厭學是學生學習消極情緒的表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看,厭學是指學生消極被動地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yīng)模式。主要表現(xiàn)在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對學習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
案例1 中的磊磊由于其身體的特殊狀況,使得他的媽媽和奶奶對其無限溺愛。在磊磊進入小學之前,走路困難需要人攙扶,因此,家人對他的期望便是會正常走路就行了,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會盡量滿足他。在其能夠和同齡孩子相差無幾地正常行走后,媽媽提高了對他的要求,但是奶奶卻還是一味地維護,久而久之磊磊便以為學習是一件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良好學習習慣的缺失、家長的溺愛和對自我認同的偏失,使其逐漸脫離于班集體。
案例2 中的鵬鵬,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學習較為主動的小男孩兒。當他身處湖北,懵懂地感受著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無法出門,無法按時返校,需要隔離,需要做核酸檢測時,小小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沖擊。鵬鵬在居家網(wǎng)課學習期間,由于家長的監(jiān)管教育缺失,在線聽課率為“0”。因此,在知識量日漸加大的學習生活中,鵬鵬感覺越來越難以理解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因此就日漸自暴自棄。他說“老師,我還會和以前一樣嗎?可爸爸說讓我重新讀一次?!币咔榈挠绊?,家長監(jiān)管教育的缺失,以及學習的遺漏,都成了他“厭學”的幕后推手。
在以上的兩個案例中,兩位學生均表現(xiàn)出學習的負面情緒。如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散漫的學習習慣,“無所謂”的學習情感,同時學習興趣的低下催生出“厭學”情緒。究其根本原因后,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厭學”是一種假性“厭學”。假性“厭學”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內(nèi)心積極向上,但學習行為上卻表現(xiàn)出疑似厭學的相關(guān)癥狀。如果不及時干預,進行針對性的教育,這樣的假性“厭學”也會慢慢變成真厭學。
每個孩子最原始的內(nèi)心里都有著積極向上的欲望,但在長久的學習生活中,孩子們內(nèi)心的小小期待與向上的欲望,在一張張嚴肅的面孔下和一聲聲的批評責罵聲中,或沒被激發(fā)或被埋沒。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他們會犯形形色色的錯誤。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見證,只有在不斷地跌倒與爬起中才能體味到成長的滋味,尋找到生命的方向。假如將孩子的錯誤一個個放大,當作十惡不赦的存在,那就不是人們追尋的教育了。
詩人說“微笑是陽光”。微笑是這個世界上美好的存在,它存在于教師對孩子的無限關(guān)愛中,它體現(xiàn)了教師良好的教育情懷。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yīng)當用親切的話語、溫暖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敞開自己的心扉真誠地交流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為師愛插上翱翔藍天的翅膀。在了解到案例2 鵬鵬的情況后,教師便常常把他拉到身邊和他聊聊天。如果他依舊不說話,教師便剝一顆糖喂到他嘴里,他不可思議地看著教師,然后臉上漸漸地樂開了花兒,慢慢地他會主動和教師交流他的所見所聞所想,會主動找老師補上之前網(wǎng)課落下的課程,他還說“老師,我喜歡學校,學校里有我的朋友,和朋友們在一起真開心!”他的內(nèi)心其實渴望著朋友之間的關(guān)愛,渴望得到別人的贊揚與鼓勵?!坝H愛的孩子,老師很愿意成為你最好的朋友。你愿意嗎?”拉著他的手,能夠感覺到手心中傳來的溫暖,當孩子們微笑著大喊“老師,我們愛您!”時,看著其中那個曾經(jīng)沉悶的他,一種甜蜜與幸福充盈內(nèi)心。在微笑中,迎來與孩子們心靈上的碰撞,這種溫暖的感覺唯獨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才能溫暖人心打動學生,才是教師所追尋的教育。
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yīng)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其實,這正是師者和學生之間的一種互相尊重,一種平等交流。教育工作中,更應(yīng)當以尊重為理念,不以長者自居,不居高臨下地強硬灌輸一個個道理,應(yīng)當放下架子,蹲下來看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對話,平等地和諧相處,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探知他們內(nèi)心的小小想法,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尊重和平等始終是相互的。教育是師生之間平等傳授和接受知識的過程,可是在一次次居高臨下的“教育”中,學生變得沉默不語,變得畏畏縮縮,丟失了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而興趣恰恰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志傾向,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nèi)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助推器,對學習活動態(tài)度起著促進作用,是推動學生通過努力提高學習的強大動力。教師應(yīng)當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適合他們的學習活動,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因材施教地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讓他們品嘗到學習的勝利果實,從根本上打敗假性“厭學”情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場愛的教育,用最無私的師愛包容理解每一個孩子,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案例1 中的磊磊正是因為家庭教育的一味退讓,使他養(yǎng)成了嬌縱任性的個性,在家長的溺愛中迷失自我,對自我認同產(chǎn)生偏失,逐步形成“我很特殊,我可以不學”的錯誤觀念。學校教育還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校合作共育,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嚴結(jié)合,才能對學生的教育起到乘數(shù)效應(yīng)。
孩子們的小小心靈是一方方純凈肥沃的土地,當教師在播撒希望的種子時,除了給予他們關(guān)心與愛護,更應(yīng)當為他們指引正確的方向,并嚴格地教育和要求他們,愛嚴結(jié)合,使其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這樣,希望的種子才能茁壯成長。
愛,是教育中的一束光。一個“愛”字包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的尊重、與學生的平等,更是對教育工作的愛。贊科夫說:“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jié)構(gòu)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讓每一個孩子成為他自己,讓教師俯下身子傾聽孩子們內(nèi)心的聲音,陪著他們沐浴陽光風雨,伴著他們一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