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喀左縣林業(yè)種苗管理站,遼寧 喀左 122300)
苗木是人工造林的基礎,苗圃地是生產(chǎn)苗木的基地。苗圃地建設情況直接影響著苗木的產(chǎn)量、質(zhì)量和育苗成本。因此,苗圃地必須選擇在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質(zhì)適宜苗木生長的區(qū)域。同時,為減少運輸成本,苗圃地還應選擇在既臨近造林地又靠近居民點且具備電力供應條件的地區(qū)。
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坡度在1°~3°的地段,最大坡度不能超過5°。在遼寧省西部干旱地區(qū),苗圃地應選在陰坡、半陰坡的山腳平緩地帶,并盡量修成水平梯田。苗圃地不宜選擇設置在寒流匯聚的洼地、不透陽光的峽谷、密林中的小塊地、瘠薄干燥的山頂、風口以及山洼等地[1]。
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質(zhì)疏松、通氣良好以及水分適宜的沙質(zhì)壤土、壤土和輕壤土作為苗圃地。這樣既有利于幼芽出土和根系發(fā)育,又便于耕作,適于所有樹種的苗木培育。
水是決定苗木生長的關鍵性因素,任何苗圃地均必須具備良好的灌溉條件,干旱地區(qū)更是如此。苗圃地必須選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的地塊。如果沒有自然水源,則必須通過打井保證灌溉需要。另外,苗圃地的地下水位不宜過高,地下水位過高,易引起土壤鹽漬化,也易造成苗木根系發(fā)育不良、苗木徒長等,導致苗木木質(zhì)化不良,冬季易受凍害。但地下水位也不宜過低,地下水位過低易引起干旱,會增加后期灌溉量,進而增加育苗成本。
病蟲害是危害苗木健康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選擇苗圃地時應查清所選地塊蠐螬、螻蛄、地老虎等主要地下害蟲的蟲口密度和苗木立枯病發(fā)生情況,避免在地下害蟲過多和有病原菌感染的地方育苗。長期種植煙草、棉花、玉米、蔬菜和薯類作物的土地,地下害蟲和土壤中的病原菌較多,不宜用作育苗地。
翻耕分為春翻和秋翻2種。秋翻適用于遼寧省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苗圃,而沙質(zhì)土壤區(qū)和特別干旱的地區(qū)因容易跑墑而不宜采用。在春季起苗或秋季無法翻耕的情況下可采用春翻。翻耕的作用是疏松土壤、加深土層、增強土壤的透氣性以及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以利于有機質(zhì)分解、增強土壤肥力、消滅殘茬、翻埋雜草種子、混拌肥料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凍死或消滅蟲卵、病菌,防止病蟲害發(fā)生等[2]。
2.1.1 土壤翻耕時間。土壤水分達土壤飽和含水量的50%~60%時翻耕最適宜。因為此時土壤的凝聚性、可塑性、黏著性最小,翻地的阻力小、效率高、效果好。
2.1.2 土壤翻耕方法。土壤翻耕多采用內(nèi)、外翻逐年交替進行的方法,以保持地面平整。用機引雙鏵或多鏵犁進行土壤翻耕,翻地深度一般為20 cm左右,大苗區(qū)可加深至30 cm。翻地的要求是全面翻耕、不留空格、土壤翻轉(zhuǎn)、互相銜接。
遼寧省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苗圃均采用秋翻春耙或者春翻后立即耙壓的方法。遼西干旱地區(qū)應秋翻秋耙,耙壓結(jié)合,避免跑墑[3]。耙壓,即用圓盤耙或釘齒耙進行縱橫耙或者對角線耙,深10 cm左右,耙壓后可用柳條耙磨平。
生產(chǎn)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深耕細整,做到“地平土碎、上喧下實、土肥均勻”,才能給種子發(fā)芽和苗木根系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做育苗床的方法是在翻耕耙壓、土壤消毒、施好基肥后,用人工、畜力或做床機做床。人工做育苗床的步驟如下:第一步是定點打樁,先按苗床寬110 cm、步道寬40 cm,在地頭用白灰定點后打入木樁;第二步是拉繩定線,用草繩拉出苗床長、寬的邊線;第三是挖土做育苗床,用鐵鍬將步道土翻向床面,打碎土塊,然后表層施肥,用平耙混拌肥料,耬出草根和石塊,耬平床面,最后用刮板刮平床面,鎮(zhèn)壓備用。
大壟育苗法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闊葉樹育苗、插條育苗、移植苗培育以及油松播種育苗。其優(yōu)點是通風透光、提高地溫、便于排澇和機械作業(yè),缺點是作業(yè)粗放、產(chǎn)苗量較低。一般在春季解凍后,頂漿做壟。西部干旱地區(qū)可以在秋季翻耕耙壓后做壟,然后再將壟面鎮(zhèn)壓,以備春季使用。大壟的規(guī)格一般為壟底寬60~70 cm,壟高15 cm,壟面寬30 cm(具體應根據(jù)苗木的品種和生長特點而定)。壟向以南北向為好,壟要等距筆直、整齊美觀[4]。
育苗時,主防樹苗立枯病,可在播種前5~7 d,向床面噴灑3%硫酸亞鐵水溶液2~3 kg/m2,還可起到改良堿性土壤的作用,效果較好,應用較廣。
為了消滅地下害蟲,除采用秋季深翻、不施未腐熟的肥料外,還可用化學藥劑進行滅蟲。一般常用辛硫磷進行地下害蟲防治。每667 m2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與按1∶100與麥麩拌勻后撒施,防治螻蛄、蠐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蟲,有效期可維持兩三個月。最好在傍晚使用辛硫磷,以減少日光照射造成藥劑大量光解。
地靠肥養(yǎng),苗靠肥長,施肥是培育壯苗、達到豐產(chǎn)的基本措施之一。苗圃施肥應以基肥為主,多用有機肥料,如廄肥、堆肥、人糞尿、塘泥和綠肥等。有機肥中含有苗木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和豐富的腐殖質(zhì)、微生物,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重要肥料。根據(jù)樹種和作業(yè)方式不同,基肥施加量也不相同。苗圃地具體的施肥方法有3種。
翻地前施入總肥量的1/4,作底層肥料;耙地之前再施入總肥量的2/4耙入土中,作為中層肥供苗木當年吸收;在播種之前再施入1/4優(yōu)質(zhì)肥作為表層肥料,供苗木生長初期使用。
在翻地之后、耙地之前施入總肥量的2/3作為中層肥料,然后在做育苗床、做栽培壟時施入總肥量1/3的過篩優(yōu)質(zhì)肥,施入床面或播種溝中,作為表層肥。各苗圃均應做到雙層肥料,以提高苗木質(zhì)量。
單層施肥法是起壟前,在壟線附近開一條8~10 cm的溝,在溝內(nèi)施入全部基肥。例如,在對需肥量較少的闊葉樹、移植苗、插條等育苗時,可在耙地前一次性施入基肥或在做壟時將基肥施入播種溝中。
灌水與排水是苗木撫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灌水的作用是供給水分、溶解養(yǎng)分、分解有機質(zhì)、降低地溫和促進苗木生長。灌水原則是適時適量、澆勻澆透,同時要注意“灌水間歇”,以便保證土壤的透氣性、保持土溫。
大壟育苗時,應采用側(cè)方溝灌的方式,做到壟溝耬平、緩慢進水、一次灌透,灌水后要進行中耕。
苗木的需水量具有一定限度。如果苗圃地積水,則會影響根系的呼吸作用,易導致爛根、遭受立枯病危害等。因此,需做好排水工作,特別是在雨季之前要挖好排水渠道。對于靠山靠河的苗圃地,必須挖好擋水、排水壕壩,做到“外水不浸、內(nèi)水能排”。
條播即在苗床上或大壟上按一定行距開溝播種。條播的優(yōu)點是節(jié)省種子、通風透光、便于管理,缺點是苗木相對集中、分化明顯、生長不均衡、產(chǎn)苗量低于撒播。
撒播是把種子均勻地撒在苗床上,其優(yōu)點是分布均勻、產(chǎn)苗量高、可利用群體優(yōu)勢抵抗不良環(huán)境,缺點是通風透光不良、株行距不整齊、用種量大、不便管理。撒播時通常用手進行,要求將種子按苗床數(shù)“等量分開”,以免種子不足或剩余。要求播種均勻,最好往返播2次,要在種子中混以10倍以上的細沙,以保證播種均勻。
點播是在苗床上或大壟上按一定株行距開溝或挖小穴播種。此法適用于核桃、山杏、文冠果、板栗等大粒種子??砂粗昃?~10 cm、行距15 cm播種,播后覆土、鎮(zhèn)壓。注意種子應橫入,以便種子發(fā)芽出土。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種播種方法,在播種前一天均應灌足底水,第2天播種前用平耙耬平地面,然后才能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