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果樹學報》2021年第7 期《桃軟腐病的病原菌鑒定與高效防治藥劑篩選》(作者蔣政華等)報道,為明確早熟桃軟腐病的病原菌種類,并評價其在不同桃品種中的致病力差異;篩選評價不同藥劑對致病菌的毒力和活體接種防效,根據(jù)科赫式法則對病原菌進行分離、鑒定及致病性測定,采用室內離體接種法測定5 個桃品種的果實對該病原菌的抗性。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和孢子萌發(fā)法測定15 種藥劑對桃軟腐病病菌的毒力,通過貯藏試驗驗證藥劑對桃軟腐病的防效。
結果表明,試驗共分離獲得了27 株形態(tài)特征相同的菌株。結合rDNA-ITS 和rDNA-LSU 克隆與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明確病原菌為桃吉爾霉。室內離體接種48 小時后,測量顯示5 個桃品種都發(fā)病,但差異顯著,其中中油19號(CN19)和中桃紅玉(CP10-7)的抗病性相對較好,病斑直徑分別為4.04 cm 和4.13 cm,而中油18號抗病性相對較差,病斑直徑達到5.21 cm。微孔板毒力測定結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唑醚·代森聯(lián)、苯醚甲環(huán)唑對該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吡唑醚菌酯抑制效果最明顯,EC50為0.168 mg/L。采后貯藏試驗結果顯示苯醚甲環(huán)唑處理抑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