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雄·達瓦瓊達
(西藏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西藏拉薩850000)
作為唐竺古道之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今人普遍稱為蕃尼古道或吐蕃泥婆羅道,是由唐朝初期之道宣法師(595-667年)最早提出來的。蕃尼古道應是指從拉薩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路線。此道何時開通,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以蕃尼王室聯(lián)姻為分水嶺,一種觀點認為蕃尼聯(lián)姻時開通,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在此之前就已開通。本文認為蕃尼古道不僅在松贊干布之前就存在,而且在吐蕃周邊所有通道中,蕃尼古道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甚至就吐蕃史段而言,很可能是最為活躍的一條通道。蕃尼古道研究,部分涉及蕃尼關系總論之外[1],對其交通路線[2]、考古遺址[3]、聯(lián)姻關系[4]、經(jīng)貿(mào)關系[5]、人物事跡①在人物事跡敘述方面法顯、玄奘、王玄策、赤尊公主、松贊干布等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交流[6]、農(nóng)業(yè)科技交流[7]、族群關系[8]、歷史作用[9]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闡釋的頗多,這些研究成果極大地推進了古道研究的深入?;粑〗淌趯Υ松孀爿^早,成果豐富,尤其是在古道沿線文化遺跡發(fā)掘方面貢獻巨大。[10]古道的走向和發(fā)展方面,熊文彬教授的研究最為系統(tǒng),在某種程度上也能代表蕃尼古道走向和發(fā)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1]盡管如此,在充實蕃尼古道文化內(nèi)涵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空間。松贊干布時期藏文被創(chuàng)制后,吐蕃開始邁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社會發(fā)展階段,歷史方面就有較為完備的記述,留下了蕃尼古道文化方面不少珍貴史料。唐朝正史中有不少相關蕃尼歷史文化及其古道方面的資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和游記中也涉足一些穿梭于蕃尼古道上的人和事。今人研究尼泊爾古史方面的一些論著相繼漢譯出版,對研究頗有助益。綜合比對上述資料,本人認為松贊干布之后的蕃尼古道具有使臣通道、聯(lián)姻通道、軍事通道、文化交流通道和商貿(mào)通道之功能,這些功能折射出了蕃尼古道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此處所講的使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蕃尼之間的使臣;二是唐廷派往印度的使臣。蕃尼之間的使臣來往又可以細分為兩類,即蕃尼之間的聯(lián)姻使臣和穿梭于蕃尼古道上的吐蕃官方委派的求學者和迎送印度佛學大師的吐蕃使臣。唐廷派往印度的使臣中,路經(jīng)蕃尼古道者,或者比較保守而言,路經(jīng)部分蕃尼古道的僅是王玄策一人。蕃尼之間使臣來往在古藏文歷史文獻中無跡可尋,但是蕃尼聯(lián)姻期間,互派使臣,通達各自君主意圖在藏文傳世文獻資料中有明確記述?!稘h藏史集》中談及吐蕃迎請隊伍時云:“起初由祿東贊和吞矮人為首領,隨從一百個騎兵。”[12]《西藏王臣記》云:“在蕃眾的眼里,帶去嵌有寶石的琉璃寶盔之物的五百個騎兵組成的迎親隊伍迎娶赤尊為王妃。”[13]諸如此類的記載,藏文傳世文獻資料中比比皆是,只是吐蕃迎親隊伍之規(guī)模和獻物方面的記述略有不同。在藏文史記和佛教史等傳世文獻資料中,敘事歷史人物事件時,多半夾雜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導致絕大部分史實埋沒在神話和傳言之文字堆積中。根頓群培大師在撰述《白史》時早已暗示我們,在材料的選擇中,普通人眼里所見所聞者較為貼近事實。[14]因之,本人傾向于《西藏王臣記》中記述的迎親隊伍之規(guī)模。這僅僅是吐蕃迎請隊伍方面而言的,在藏文傳世文獻中也提到了尼泊爾方面派來的護送赤尊公主的使臣隊伍。如《賢者喜宴》中載:“(尼泊爾)王臣送至尼泊爾和芒域之間的寬闊林地。”[15]僅僅從字面上理解,看似尼泊爾王臣護送赤尊公主至靠近蕃尼邊界地帶而告還故地。其實不然,作為王國的公主,作為重大的政治聯(lián)姻,持節(jié)護送目的地是慣例,這事在唐蕃聯(lián)姻中可以得到證實。公元641年,吐蕃派兵助陣平息尼泊爾王室內(nèi)斗,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王位復位,從此尼泊爾納入吐蕃治下,結(jié)束了蕃尼之間以獨立王國的形式互派使臣的歷史。本人認為這就是敦煌等出土吐蕃歷史文獻和古漢文史書中,在后期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蕃尼和唐尼各自間沒有使臣來往的根本原因。尼泊爾納入吐蕃治下后,蕃尼之間雖然結(jié)束了以國使身份的來往,可尼泊爾作為吐蕃之附屬國,無疑強化了蕃尼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等重大地方事務方面,從屬關系的使臣來往,必定會更加頻繁。穿梭于蕃尼古道上的吐蕃官方委派的求學者和迎送印度佛學大師的吐蕃使臣事跡,也不見于古藏文本吐蕃歷史文獻資料中,卻在藏文傳世文獻資料中有不少的相關記述。本人按照時間順序,簡單概述如下。
松贊干布時期(617—650年),吞彌·桑布扎路經(jīng)尼泊爾前往印度一事,在藏文傳世文獻中有記述,他是吐蕃派遣域外之第一使臣。吞彌·桑布扎雖以求學者的身份前往印度,但從吐蕃官方委派的角度考慮,視其為吐蕃使臣也沒有什么不妥之處。相傳松贊干布詔令大臣吞彌·桑布扎前往印度求學,途經(jīng)尼泊爾國時,為了獲得防暑良藥龍腦、竹黃等,他們向尼泊爾國王敬獻方物。因為有了這些防暑的良藥,才得以順利抵達了印度。
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公元704—755年)繼位后,為了弘揚佛法,“派闡伽木拉咖(?????????????????????)和聶雜那固瑪熱(???????????????????????)二人派往印度求法,此二人得知班智達佛密(??????????????????)與佛靜(????????????????????)在岡底斯山中修行后,隨即奔赴于岡底斯山欲迎請,卻未果,但從兩位印度佛僧處獲取之《律分別品》《金光明經(jīng)》、事部及行部等經(jīng)卷,并獻之于贊普。贊普為供奉這些經(jīng)卷修建了拉薩之巖堡、紅巖之真桑、秦浦之那若、紅巖之嘎玖、桑耶之瑪薩貢五處佛殿?!盵16]從這里可以推斷,兩位使臣雖沒去成印度,但是途經(jīng)蕃尼古道上的部分路段是可以肯定的。
赤松德贊(742-797年)繼位后不久,贊普與尚·尼桑(?????????????)和桂·赤桑(?????????????????????)等崇佛大臣集會,商談弘揚佛法之事,秘密制定了鏟除瑪尚等反佛權臣的計劃,計劃得到成功實施。其后,為了重振佛法,君臣又一次聚集商討,從印、尼諸佛學大師中迎聘何人一事。在韋·賽囊(??????????????)的極力舉薦下,經(jīng)過認真討論,請來了精通顯教的寂護大師(?????????????????????????)。《韋協(xié)》載:“于是韋·賽囊直赴泥婆羅,獻贊普書函于泥婆羅王,又請堪布前往蕃地傳法。堪布應允,被迎至芒域(???????)。韋·賽囊隨即遣使向贊普上書:‘堪布已上路,現(xiàn)留居于芒域?!澠盏么诵畔?,便命內(nèi)臣朗卓·囊熱(?????????????????),與韋·賽囊一道迎請堪布,并將其安置于邏娑貝哈爾(?????????????),囑咐要恭敬供奉。如是,堪布偕同隨從泥婆羅譯師前來,棲止于邏娑貝哈爾,朗卓·囊熱充任其近侍。”[17]從這一記載來看,印度佛學大師寂護和吐蕃使臣韋·賽囊曾途經(jīng)蕃尼古道是顯而易見的;吐蕃內(nèi)臣朗卓·囊熱是從芒域迎接寂護大師的,顯示出了芒域在蕃尼古道上的重要性,其功能類似于唐使入蕃時的迎接驛站。寂護大師到了吐蕃后,在尼泊爾譯師阿難達(??????????????????)的幫助下,向贊普赤松德贊等講經(jīng)說法。其后贊普深信佛法乃是妙法,并籌劃把印度諸佛典譯成藏文。彼時,恰逢吐蕃本部洪水大發(fā),旁塘宮(???????)被沖毀,拉薩城堡(??????????????)也被雷電擊中,起火燒毀。同時又發(fā)生了饑荒,人畜中瘟疫大行,苯教徒和支持苯教的權臣們合謀算計,把這些天災人禍歸罪于佛教的傳播,佛教又一次陷入困境。在如此崇苯抑佛的大背景下,當政贊普也無能為力,不得不勸說寂護大師返回尼泊爾。這一次護送寂護大師至尼泊爾的使臣是森果·拉?。????????????????????)、朗卓·囊熱和韋·賽囊三人。[18]仔細考察《韋協(xié)》中的相關敘述方式,不難發(fā)現(xiàn)后兩人才是吐蕃官方委派的護送寂護大師的使臣,而桑果·拉隆是個嚴守戒律之出家僧人,他僅僅把寂護大師送至朗那楚粗(??????????????????),多半是出于尊崇寂護大師而隨同前行。他雖沒走完蕃尼古道全程,可是他所走過的路線中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地名,即朗那楚粗,這個地名應視為蕃尼古道上的又一個重要站點。
贊普赤松德贊當政中期,也就是吐蕃本部苯佛之爭緩和之際,又一次迎請了寂護大師,并在寂護大師的提議下,韋·賽囊等使臣迎請了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進藏的路線在各類史記和佛教史中的記載有所不同。贊普赤松德贊晚期,吐蕃佛教內(nèi)部發(fā)生了頓漸之爭。彼時,赤松德贊遣使迎請了佛教代表人物蓮花戒(???????????????????)。[19]史書中沒有記錄蓮花戒進藏路線,無疑蓮花戒通過蕃尼古道來到桑耶寺的。上述使臣只是極個別例子,倘若考慮到當時吐蕃和印、尼之間的深層次和多方面的互動關系,彼此間使臣來往一定會是很頻繁的,只是吐蕃、印度和尼泊爾古史記載均顯得不那么詳盡,遺留下來的原始資料不多。
唐竺間互派使臣由來已久,但是路經(jīng)蕃尼古道,確切地說通過拉薩前往天竺的唐廷使臣非常少,只有王玄策經(jīng)過蕃尼古道上的重要站點即芒域的記載和文化遺存至今仍然可見①文化遺存即《大唐天竺使出銘》,對此研究者較多,已在前言注釋中做了說明,此處不再贅述。。唐廷派往印度的使臣到過尼泊爾者還有李義表?!杜f唐書·西域傳》載:“貞觀中(公元627年至649年),衛(wèi)慰丞李義表往使天竺,途徑其國(尼泊爾),那陵提婆見之大喜,與義表同出,觀阿者波沵池?!盵20]尼泊爾遣使唐廷方面的記述在《新唐書·西域列傳》中可見:“二十一年,遣使入獻波稜、酢菜、渾提蔥。永徽年,其王尸利那連陀羅又遣使入貢?!盵21]此處所言之二十一年是貞觀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對此《唐會要》中言:“尼波羅國獻菠稜菜、類紅藍花、實似蒺藜?;鹗熘?,能益食味。又酢菜,狀如菜,闊而長,味如美鮮??嗖耍瑺钊畿?,其葉闊,味雖少苦,久食益人。胡芹狀如芹,而味香。渾提蔥其狀如蔥而白?!盵22]此次尼使入唐是由尼泊爾王子普里亞達爾西(Priyadarshi)率領,是尼泊爾派往中國的第一個使團,也是尼中之間的首次官方接觸。[23]其后,尼泊爾又一次遣使入唐。此事在《舊唐書》中云:“永徽二年,其王尸利那連陀羅又遣使朝貢。”[24]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是在唐高宗李治時期,也即松贊干布去世后的第二年,對此尼泊爾著名學者尼蘭詹·巴塔拉伊說:“這一記載表明,在李查維(Lichchavi)王朝同時代或者稍晚一些時候,在尼泊爾曾存在一個克拉底王族政權(有關這一記載的研究還有待進行)?!盵25]注解中說明了李查維是古代尼泊爾梨車族之現(xiàn)代漢語譯名。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此次入唐尼使不是由較為正統(tǒng)的尼泊爾李查維王統(tǒng)世系委派的事實,也說明當時李查維王統(tǒng)世系統(tǒng)轄區(qū)域內(nèi)仍然存在一些處于獨立狀態(tài)的其他政權。之后,唐廷與尼泊爾之間使臣往來很少,這可能與尼泊爾附屬于吐蕃一事有關。除此之外,唐廷派往印度的使臣及求法高僧經(jīng)西域前往印度者居多,是由主客觀內(nèi)外因素決定的。①從整體而言,不光是唐廷使臣,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中絕大多數(shù)也是歷經(jīng)現(xiàn)今新疆和中亞各小國前往印度。這由其深刻的原因,古代西藏等地被唐人視為絕域,有瘴氣,低海拔地區(qū)的人行走蕃地是十分艱辛的。因此,不選其道是外部環(huán)境因素所決定的。加之,唐朝建立之前,西域求法漢地高僧之路線早已形成,并且這一傳統(tǒng)路途沿線上的很多小國都是信奉佛教,這對于每位西域求法的漢地高僧來說,既可以尋覓之前漢地高僧大德前往天竺的蹤跡,又可以朝拜沿線上的佛教圣地,可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與之相反,唐朝建立之前,吐蕃境內(nèi)全是信奉苯教,沒有一處可朝拜的佛教勝跡,而松贊干布當政之后,以王室為主導的吐蕃上層社會雖引入佛教,建立大小昭寺,可是當時佛教依然沒能立足于吐蕃本土,直至赤松德贊時期修筑桑耶寺,建立僧伽制度,才算是佛教初步立足于吐蕃本部。盡管如此,縱觀域外域內(nèi)佛教史而言,某寺成為佛教圣地,除了該寺有悠久歷史之外,必須具備完備的佛教研習制度,且在這樣的制度下,高僧大德輩出,域內(nèi)域外聲名遠揚,能夠吸引四面八方的佛教徒,才逐漸成為圣地??墒?,倘若仔細考察整部吐蕃史,總能感覺到這樣的寺廟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不存在。所以,漢地求法高僧們不太愿意踏足蕃地,其實也沒必要,這是內(nèi)部文化因素所決定的。
就中古早期歷史而言,在蕃尼古道上,上述使臣構成了重要的一組人群,他們不僅對古道的開辟和延續(x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印度、尼泊爾、吐蕃和唐朝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世代友好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隨著不斷地向外擴張,吐蕃與其周邊地區(qū)的交往逐漸增多,也因此不斷地吸納了周邊民族的文化養(yǎng)分。聯(lián)姻是吐蕃與周鄰國家或部族間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聯(lián)姻來增進雙方的關系也是吐蕃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松贊干布娶了五位妃子,其中包括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象雄的李密薩公主,體現(xiàn)了極具政治意義的傳統(tǒng)聯(lián)姻形式。單從民族交往方面而論,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影響最大,后世的藏文史書中對兩位公主更是大加神化,這與她們兩位在吐蕃傳播佛法的事跡密不可分。在大昭寺的松贊干布殿中,松贊干布塑像的兩側(cè)分別塑有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像,連同松贊干布一起,兩位公主也成為信眾膜拜的對象。這些塑像何時供奉在大昭寺,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不過本人粗略分析認為,這些塑像的供奉不太可能在吐蕃時期,在薩迦地方政權時期蔡巴萬戶長供奉的可能性較大。如果拋開那些神奇的傳說,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公主入蕃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
赤尊公主這個稱謂是近現(xiàn)代藏學界出現(xiàn)的藏漢混合的一種叫法,現(xiàn)在比較通用,但是不那么規(guī)范。藏文傳世文獻中對其有很多稱呼,分別為帕薩(意為尼泊爾妃子)、帕薩赤尊(意為尼泊爾皇妃)、拉吉赤尊(意為天資皇妃)、啜聶堅(意為忿怒姆)②帕薩為藏語?????????的音譯;帕薩赤尊為藏語???????????????????????的音譯;拉吉赤尊為藏語????????????????????????????的音譯;啜聶堅為藏語???????????????????的音譯。;漢文論著中稱其為布里庫蒂,最 關 鍵 的 是 尼 泊 爾 語 里 稱 其 為Bhrikuti(????????? ????????????),意為忿怒姆。如此,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藏文傳世文獻中的“啜聶堅(????????????????????)”是“Bhrikuti”的意譯,而漢文論著中的“布里庫蒂”是“Bhrikuti”的音譯。關于赤尊公主父親姓名在藏文傳世文獻資料有多種叫法③弟吳賢者著:《弟吳宗教源流》(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P276中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覺沃阿底峽發(fā)掘:《柱間史》(藏文),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P126中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第五世達賴喇嘛著:《西藏王臣記》(藏文),民族出版社,1957年10月第1版,P24中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薩迦·索南堅贊著:《西藏王統(tǒng)記》(藏文),民族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P63中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娘·尼瑪韋色著:《娘氏宗教源流》(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P197中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并做了了他是尼泊爾王??????????????????????????????????????的兒子的說明。,其中韋色庫?。??????????????????)④班覺桑布著:《漢藏史集》(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P152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與此記述相同的見于班欽·索南扎巴著:《新紅史》(藏文),1989年3月第2版,P18中赤尊公主父親被稱為?????????????????????????????????????????較為貼切,意為光胄。與此相同的是《大唐西域記》中談及“尼泊爾”情況時言:“國王是剎帝利種姓,栗呫婆部族人,治學清高,純信佛法。近代有王名鴦輸伐摩,大唐語言光胄?!盵26]足見藏文傳世文獻中的“韋色庫?。??????????????????)”和唐言中的“光胄”語意完全吻合,“鴦輸伐摩”和“光胄”是對等的關系。尼泊爾學者又視“Amshu Varma”為赤尊公主的父親。①為了確認Amshu Varma的藏文撰寫和其意,本人請教了精通梵藏英漢的西藏大學文學院普瓊次仁和北京藏醫(yī)學院學者劉英華兩位老師。尼泊爾語中的“Amshu Varma”,意為“光胄”,藏文可以撰寫為“???????????”[27]如此以來,尼語中的“Amshu Varma”、漢語中的“光胄”和藏語中的“韋色庫恰(??????????????????)”三者語意一致,可見漢語中的“鴦輸伐摩”是尼語“Amshu Varma”的音譯,漢語中的“光胄”和藏語中的“韋色庫恰”為尼語“Amshu Varma”的意譯。以上引文和簡單的考證,足以表明蕃尼之間確立的聯(lián)姻關系。
赤尊公主入蕃的時間,藏、漢和尼不同語種之相關史料和研究成果綜合比對后,也可以大致推斷。在古藏文本吐蕃大事紀年和古漢文史料中松贊干布狗年即公元650年去世是相吻合的,《賢者喜宴》又云:“(赤尊公主)甲午年即馬年迎至宮殿。”[28]此處所說的宮殿是指布達拉宮,馬年可視為赤尊公主達到吐蕃都城邏些的時間。如此,雖不太清楚赤尊公主哪年從尼泊爾啟程,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赤尊公主馬年即公元634年到達拉薩的史實。赤尊公主是一位篤信佛教的女性,其父王也以篤信佛法而著稱于世。在藏文傳世文獻中說赤尊是度母的化身,并對赤尊公主的迎娶做了神話性的描述。奉松贊干布之命,吐蕃大臣噶爾·東贊域松(祿東贊)攜帶禮物和隨從一百或五百余騎前往尼泊爾求婚,給國王獻上五枚金幣和嵌有寶石的琉璃寶盔,這一事在使臣一節(jié)中已做說明。
《西藏王統(tǒng)記》載:“要是這樣做了你還不許嫁公主,我就要派遣化身軍旅五萬人前來,殺死你,劫取公主,摧毀你所有的城市?!盵29]而《西藏王臣記》中卻說松贊干布派出了“神變大軍”到尼泊爾的王宮前,揚言吐蕃的要求若得不到應允,尼泊爾就會變成吐蕃贊普的皇宮。[30]從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記載中,我們推測,松贊干布的軍隊,翻越了喜馬拉雅山,尼泊爾受到吐蕃的武力威脅,因而不得不讓赤尊公主遠嫁于吐蕃,以此來取得與吐蕃的和解。所以,從尼泊爾方面講,聯(lián)姻帶有策略性及某種程度上的屈辱性。通過蕃尼聯(lián)姻,彼此關系得到了加強,從此吐蕃對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影響愈來愈大。
此處所指的軍事通道是由吐蕃發(fā)兵平息尼泊爾王室內(nèi)斗、助陣王玄策擊潰天竺和沒氏赤瑪羅廢除贊普世系之尼泊爾王等幾項軍事活動路線構成的。古漢藏相關史料中,上述每項軍事活動的行進路線都沒有明確的記述。
赤尊公主公元634年到達拉薩,正式確立了蕃尼之間的聯(lián)姻關系。赤尊公主入蕃及其父親去世之后,尼泊爾王室發(fā)生了內(nèi)斗。這一事件在敦煌古藏文本吐蕃大事記年、《舊唐書》和《新編尼泊爾史》中都有記述。大事紀年中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宋迎至吐蕃之地,殺泥婆羅之宇那郭蒂,立那日巴巴為王?!盵31]《舊唐書》載:“其王那陵提婆……那陵提婆之父,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難于外,吐蕃因而納焉,克復其位,遂羈屬吐蕃?!盵32]《新編尼泊爾史》中說:“大約在公元640年到642年間,希瓦·德瓦一世的孫子,吾達亞·二世的兒子納倫德拉·德瓦,在西藏國王(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幫助下侵入尼泊爾,打敗了毗濕奴·笈多,恢復了他祖先傳下的王位?!盵33]據(jù)上述資料,一是《新編尼泊爾史》中的“納倫德拉·德瓦(Narendra Dev)”、《舊唐書》中的“那陵提婆”和敦煌本吐蕃大事紀年中的“那日巴巴(??????????????)”,可視為同一人,因“Naren”“那陵”和“????????”發(fā)音相近,時間上也吻合;二是古藏文文獻中的那日巴巴和古漢文史料中的那陵提婆均系尼泊爾語境下的Narendra Dev(其藏文轉(zhuǎn)譯為??????????????????????,今漢文譯為納倫德拉·德瓦)之音譯;三是古藏文文獻中雖沒有交代清楚此事件發(fā)生的年代,但我們從此事和文成公主入蕃之年一并敘述的方式看來,基本上可以確定尼泊爾王室發(fā)生內(nèi)斗的時間在公元641年,就因為古漢藏史料比對分析和今人研究成果均顯示文成公主是公元641年入蕃的;四是上引古漢藏史料對比分析后得知,古藏文中的宇那郭蒂就是那陵提婆之叔父之名,此人就是篡奪其父王之王位者;五是據(jù)《新編尼泊爾史》相關記述,此事件中的王位篡奪者是毗濕奴·笈多。在《白史》中,根頓群培大師從梵文轉(zhuǎn)譯藏文時藏文字母???和??可以互換的角度分析,提出了上引古藏文中出現(xiàn)的(????????????????????)的比較正確寫法是?????????????????????????的觀點。[34]正因為如此,本人認為尼泊爾史中的王位篡奪者被視為毗濕奴·笈多(Vishnu Gupta,?????????????????????????)不太可信。六是上引《新編尼泊爾史》中明確指出吾達亞(Udaya,????????)二世是納倫德拉·德瓦之父,因此,吾達亞二世應是此事件中被殺的尼泊爾王。七是如在使臣通道中所言,唐使李義表貞觀年間前往天竺途徑尼泊爾國時,接見了尼泊爾國王那陵提婆,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的年號(公元627年~公元649年)。大致可以推斷,李義表是在公元634年至公元642年間的某一年接見了那陵提婆。八是古漢文史書明確指出,那陵提婆逃難于吐蕃,并借助于吐蕃兵力,平息內(nèi)亂,繼承王位,從此尼泊爾王國羈屬于吐蕃。另外,公元641年尼泊爾羈屬于吐蕃一事,在《舊唐書》“尼泊爾傳”中也有明確記述。[35]據(jù)上可知,吐蕃發(fā)兵平息尼泊爾王室內(nèi)斗應是在公元641年。遺憾的是,在這一次軍事行動中,吐蕃官兵和尼泊爾王子那陵提婆等如何行進至尼泊爾境內(nèi)的問題卻不見任何記載。
松贊干布當政晚期,吐蕃發(fā)兵助陣王玄策擊潰天竺一事,《舊唐書》“吐蕃傳”“尼泊爾傳”和“天竺傳”,《新唐書》的“吐蕃傳”“尼泊爾傳”和“天竺傳”以及《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鑒》中都有明確記述,這些史書均指出王玄策被劫的時間為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然而,學界對于王玄策是三次還是四次前往印度還存在分歧。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公元648年又是屬于第幾次?不過這些問題不在本文探討范圍之列。此次事件中,究竟誰在下令并委派蕃尼騎兵呢?《舊唐書》記載:“二十二年,右衛(wèi)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fā)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36]《新唐書》又云:“二十二年,右衛(wèi)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fā)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捷?!盵37]這兩本古漢文史書中蕃尼騎兵沒有進行分類,認為由吐蕃或弄贊(松贊干布)下令發(fā)兵是一致的看法,這一敘述方式暗含著當時尼泊爾王國羈屬于吐蕃的寓意,這也符合史實,畢竟公元641年開始尼泊爾王國成為吐蕃之附屬國。若不是這樣,事后吐蕃向唐廷遣使獻捷一事就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換一個角度來看,尼泊爾王國沒有向唐廷遣使獻捷一事,又可以印證當時尼泊爾國羈屬于吐蕃的事實。《資治通鑒》對此事記載較為詳細,于發(fā)兵者卻云:“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千七余騎赴之?!盵38]這看似蕃尼各自派遣騎兵助陣王玄策,其實不然,在其注解中提到了:“泥婆羅國直吐蕃之西樂陵川,臣于吐蕃。”[39]《釋迦方志》也有記載:“又西北千五百里入山谷,至尼波羅國,周四千餘里,在雪山中?!駥偻罗?。”[40]此書由唐朝時期的著名僧人道宣(公元596—667年)所著,是同時代人的記錄,較為可信。
與上引諸史書記載不同的是,《冊府元龜》中關于王玄策前往天竺被劫時,提及了由悉立國和吐蕃發(fā)兵助陣的兩種不同說法,分別是貞觀二十年即公元646年王玄策前往天竺被劫時,悉立國發(fā)兵助陣[41]和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王玄策前往天竺被劫時,吐蕃發(fā)兵助陣。[42]在唐史中,僅是《冊府元龜》記載悉立國發(fā)兵助陣王玄策擊潰天竺一事,且較之于吐蕃發(fā)兵助陣情形,悉立國發(fā)兵助陣略顯從簡。此書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不同的記載呢?本人認為這和悉立國所在的地理方位應有緊密的關聯(lián)?!秲愿敗份d:“悉立國,在吐蕃西南,戶五萬余,有城邑村落,依谿澗?!盵43]“悉立國在吐蕃西南,戶五萬,勝兵五萬人?!b事吐蕃,自古未通中國。”[44]“二十年正月,吐谷渾……潤三月,悉立國,章求拔國……并遣使貢獻?!笥倚l(wèi)率長史王玄策往西域,為中天竺所劫,其王發(fā)兵赴之。破賊有功,自此職貢?!盵45]以上史料,均記錄在貞觀二十年即公元646年內(nèi)。我們從中得知,悉立國如同尼泊爾國一樣,位于吐蕃西南,公元646年之前又臣于吐蕃的事實。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本吐蕃大事紀年中,雖沒有明確指出悉立國何時納入吐蕃治下,卻有公元705年悉立國叛變于吐蕃[46]和公元709年吐蕃擒拿悉立國國王[47]兩件事的記載。從這些史料記載和悉立國所在地理位置來看,悉立國如同尼泊爾國一樣,公元648年王玄策前往天竺之前臣服于吐蕃治下,在公元648年吐蕃發(fā)兵助陣王玄策擊潰天竺時,松贊干布也下令發(fā)兵悉立國的騎兵,這些騎兵應包括在尼泊爾國之七千騎兵內(nèi)。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廷史官在敘述悉立國歷史時,部分戰(zhàn)功歸于悉立國,這就造成了歷史疑點。然而,吐蕃發(fā)兵助陣王玄策擊潰天竺的時間被認為是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所以,公元646年悉立國助陣王玄策在時間上存在偏頗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筆者的研究結(jié)論是,公元64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下令派遣蕃尼騎兵助陣王玄策擊潰天竺,而松贊干布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權威,是因為公元641年開始尼泊爾國臣服于吐蕃。此次軍事行動中,蕃尼騎兵是經(jīng)過蕃尼古道前往中天竺國的。古漢文史料中記錄了這一事件,但是忽略了蕃尼騎兵行經(jīng)路線,對蕃尼古道走向研究增加了難度。此事件在天竺、唐朝、吐蕃、悉立國和尼泊爾中古早期歷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唐蕃關系史中影響深遠。比如,這件事與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在其陵墓內(nèi)擺列松贊干布石刻像和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繼位后,授予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ね醯仁录芯o密的關聯(lián)。[48]
P.T.1288敦煌本吐蕃大事紀年中載:“及至蛇年,……邦拉讓,贊普兄拉跋布從加薩廢除?!盵49]此引中的蛇年即公元705年,此事發(fā)生于都松芒布杰(676—704年)去世和赤德祖贊(704—755年)誕生之時,也即沒盧氏赤瑪羅(??????????????????????????)①沒氏赤瑪羅是沒氏家族出身的芒松芒贊之妃子,都松芒布杰的奶奶,赤德祖贊之曾祖母。把持吐蕃朝政期間。在蕃尼關系中,這一史料彌足珍貴,又因難以破解其義而引發(fā)了諸多問題。此引文中的“拉跋布”是誰?是出身于吐蕃贊普王統(tǒng)世系的尼泊爾王,還是出身于尼泊爾李查維王統(tǒng)世系之尼泊爾王?“兄”是贊普的兄長,還是一種賜名?本人認為,“贊普兄拉跋布”應是吐蕃贊普都松莽布杰之某一位親兄,理由如下:一是“贊普兄(?????????????????????)”具有贊普兄長之意;二是“拉跋布”中的“拉”是藏文“???”的音譯,本義為“神”,在古藏文史料中“拉”用于贊普的尊稱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贊普或贊普王子稱為“???????????????????”②敦煌出土的吐蕃歷史文獻和吐蕃時期的碑文等中多有記載。,贊普駕臨時言“??????????????????”[50],使之“拉”的引申義為國王;三是“跋布”顧名思義,當指“尼泊爾”,是古今藏族人對“尼泊爾國”的稱呼,古漢文史書中“????????”也稱為“跋布”;四是“加薩”是藏文“????????”的音譯,意為都城,都城一詞的出現(xiàn),又可以引證廢除的就是尼泊爾王;五是此大事發(fā)生于贊普赤德祖贊誕生一年多的時候,彼時贊普赤德祖贊尚處于年幼階段,未涉足政事。因此,此事不能算作赤德祖贊當政期間的吐蕃大事,由此可以排除此引文中出現(xiàn)的“贊普兄”為贊普赤德祖贊之兄長的可能性;六是從敦煌本吐蕃大事紀年的整體敘述風格而言,此事可算作為去世一年之余的都松芒布杰當政時期的吐蕃大事,這一大事記載形式與松贊干布去世之年的大事記載形式頗有相似之處?!凹爸凉纺?,厝贊普祖墀松贊之遺骸于瓊瓦靈堂,長期匿喪不報,孫墀芒倫芒贊贊普駐于美爾蓋。是為一年。”[51]此引中出現(xiàn)的狗年即公元650年,也即松贊干布去世之年。該引文中雖出現(xiàn)了松贊干布之孫芒倫芒贊(650—676年)之名,卻仍然把這件大事視為剛?cè)ナ乐少澑刹紩r期的吐蕃大事。以此為據(jù),上引列為都松芒布杰當政時期的吐蕃大事較為合理。由此可推斷,“贊普兄”應是都松莽布杰之某一位兄長。七是根頓群培在《白史》中引用了尼泊爾國王希拉·德瓦(??????????????????)之碑文,并指出希拉·德瓦與都松芒布杰是同時代人,該碑文記述了當時尼泊爾國向吐蕃貢獻賦稅一事。[52]除此之外,《新編尼泊爾史》中記載:“希瓦·二世曾把一大片土地賜予來自西藏的旅行家。他的統(tǒng)治延續(xù)到公元703年左右?!盵53]從以上兩種引文中提供的年代和內(nèi)容信息來看,根頓群培大師所說的希拉·德瓦和《新編尼泊爾史》中提及的希瓦·德瓦(??????????????????)應是同一人。如此,不難發(fā)現(xiàn)都松芒布杰時期確實有尼泊爾自己的國王,這就像吐谷渾和南詔國雖納入吐蕃治下,卻仍有他們各自的王族世系一樣。因而,尼泊爾國王應僅僅是名義上的,而實權應掌握在吐蕃贊普委任的尼泊爾王即都松芒布杰某一位兄長之手。八是公元704年,古藏文本吐蕃大事紀年中僅僅記載都松莽布杰親征南詔并逝世于軍中。然而,《舊唐書》談及此事時卻云:“時吐蕃南境泥婆羅門等皆叛,贊普自往討之,卒于軍中?!盵54]據(jù)此可見,公元704年都松芒布杰親征的目的不僅僅是南詔一國,也包括尼泊爾國,且此引中明確提及了當時尼泊爾國在吐蕃治下的事實。從這些記載看來,公元704年都松莽布杰討伐南詔和尼泊爾國的軍事活動與公元705年廢除尼泊爾王一事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該王或是治理不當;或是圖謀不軌,皆有可能。因為在吐蕃史中,前任贊普去世,后繼王子又處于年幼階段時,發(fā)生內(nèi)亂外患是常有的事,此事也不例外。九是在吐蕃史中,雖有以親屬稱謂作為賜名的傳統(tǒng),比如赤德祖贊賜予南詔國王“贊普鐘”。[55]“鐘”是藏文“??????”的音譯,意為“弟”,這一賜名暗含著南詔國王相比吐蕃贊普略低一籌。因此,上引中的“兄(??????????)”不應該視為一種賜名。倘若如此,臣服于吐蕃之尼泊爾國王相比吐蕃贊普,顯得略高一籌。如是在蕃尼從屬關系明確之下,吐蕃不可能給尼泊爾王賜予這樣的殊榮。十是吐蕃對尼泊爾國的治理方式有別于吐谷渾和南詔等國。在敦煌吐蕃大事紀年中,吐蕃對吐谷渾的治理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議事會,但沒有一處記載表明對尼泊爾國采取了同樣的治理方式,這就說明尼泊爾國雖在吐蕃治下由來已久,卻因其治理權交付于贊普世系而處于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猶如吐蕃治下的贊普世系之工噶布吉(??????????????????????)。這不僅體現(xiàn)在公元704年吐蕃屬下之尼泊爾國叛亂時,都松芒布杰親征討伐一事中,而且僅公元675年、公元690年、公元695年、公元697年、公元699年、公元707年、公元708年、公元709年、公元710年、公元711年、公元712年、公元718年、公元722年、公元723年芒松芒贊、都松莽布杰和赤德祖贊三代贊普夏季時前往尼泊爾駐扎或討伐于尼泊爾國的情況來看,[56]尼泊爾國治理權交付于贊普世系較為可信。吐蕃對尼泊爾采取這樣的治理方式必有其深刻的原因。吐蕃自建立到滅亡,一直保持著對贊普王室及各大有功家族分封領地的傳統(tǒng),見于吐蕃建立之初分封的十八大領地(?????????????????????????????????????????????????),[57]其中包括贊普王室的領地。在這樣分封領地的傳統(tǒng)下,吐蕃歷史敘述出現(xiàn)了“???????????(贊普王室之領地)”和“????????????(大臣之領地)”等專用名詞,而各類官職及大小家族擁有的較小分地稱為“??????????(本義為使用之地)”。事實上“??????????”也具有“領地”之意,只是存在大小之別而已。因此,可以說尼泊爾國劃為贊普王室之領地是一種分封傳統(tǒng)的延續(xù)。從自然環(huán)境方面考慮,尼泊爾海拔較低,中部屬于溫帶氣候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適合王室家族修身養(yǎng)性之地。從人文環(huán)境而言,尼泊爾是佛教發(fā)達的國度,這又與起初極力推崇佛教,后期又身居保護佛教者姿態(tài)的歷輩贊普及其王室成員之夙愿和志向相吻合。如是考慮,尼泊爾直接劃為贊普王室之領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總之,上引中出現(xiàn)的“贊普兄拉跋布(????????????????????????????????)”視為都松芒布杰之某一位兄長較為合理,同時從這里可以窺見都松芒布杰和赤德祖贊當政期間,尼泊爾國仍然在吐蕃治下的事實。
眾所周知,松贊干布時期吞彌·桑布扎前往印度求學后創(chuàng)制藏文,他是公認的藏族第一位留學生,也是藏族歷史上首位翻譯家。[58]自松贊干布時期起,吐蕃與外界交往日益頻繁,信使來往不斷,吐蕃卻沒有文字而時常陷入尷尬境遇。于是,松贊干布派遣吞彌·桑布扎,賞賜一升沙金及許多禮品,前往印度學習文字和教法。他途經(jīng)尼泊爾至印度,游歷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區(qū)后,拜見精通語言的婆羅門大學者李敬,奉獻黃金,學習多種語言。他回到吐蕃后,遵照松贊干布的旨意,以梵文為基礎,結(jié)合藏語言的特點,設計出藏文字母和拼音方案。雖然具體線路沒有記載,但是可以確定,吞彌·桑布扎是經(jīng)由蕃尼古道的部分路段前往印度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入蕃后,為修筑大昭寺從尼泊爾國請來了尼泊爾人巴達蛤(????????)[59]和畫匠赤瓦(??????????)[60]等很多工匠,[61]包括石匠(???????????????)[62]在內(nèi)。在這些工匠的技術指導和實際操作下,大昭寺、赤尊公主之居所扎拉九層宮室(???????????????????????????????????????????)[63]、查拉魯固石窟(????????????????)①據(jù)后人研究結(jié)果現(xiàn)實,扎拉魯固早期壁畫受制于古印度、尼泊爾和犍陀羅藝術之影響。等建筑工程得以完成。赤尊公主到達吐蕃后,在她的提議和松贊干布的支持下,在紅山上以軍事防御為目的修筑了九百九十九室之城堡,并把城堡模板描繪在大昭寺的壁畫中。[64]赤尊公主入蕃之時,其父王賜給她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就是至今供奉在小昭寺的覺臥不動金剛佛(??????????????????????????????????????),也是最珍貴的禮物。其父王還給她贈送了以彌勒法輪(??????????????????????????????????????)、旃檀度母雕像(????????????????????????????????????)等佛像、法物為主的很多奇珍異寶。[65]從此,度母女神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傳至吐蕃。此前,從尼泊爾迎請的檀香木自然形成的圣觀音像(????????????????????????)[66],現(xiàn)供奉于布達拉宮,與釋迦牟尼12等身像和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即覺臥金剛不動佛像并享大名,通稱為吐蕃時期輸入的三尊最珍貴的佛像。
赤松德贊(742-796年)時期,吐蕃從印度請來了寂護、蓮花生和蓮花戒大師等佛教高僧大德,修筑了吐蕃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桑耶寺,尼泊爾的造像師(??????????????)、堪輿師(?????????????)[67]、木匠(??????????????)、石匠(???????????????)和鐵匠(????????)[68]等參與桑耶寺的修筑。今人的研究表明桑耶寺的建筑樣式、風格深受印度、尼泊爾古寺的影響。[69]吐蕃時期修筑的強準佛殿(???????????????????????)②此佛殿有幾種說法,如:????????????????????????????????????????????????????????????????????????????????????????????????????????????????????????????????????????????????????????等等。遺跡,霍巍教授作了考古學分析研究后,印證了該佛殿受到了印度、尼泊爾早期古寺建筑風格的影響。[70]吐蕃時期,在拉薩等地還有一些尼泊爾人從事佛殿管家③在某些藏文傳世文獻資料中,赤德祖贊之前,大昭寺的管家是由印、尼僧人充任的記述,如同小昭寺的管家是由漢僧充任一樣。和翻譯官[71]等。更重要的是,在前弘期和后弘期扶持西藏佛教和參與譯經(jīng)事業(yè)的尼泊爾班智達,據(jù)《布敦佛教史》,就有希拉曼珠(???????????????)、摩訶巴納(?????????)、金剛稱(???????????????????)、谷雅室利(???????????????????)、扎巴白(?????????????)等。[72]
內(nèi)地與尼泊爾關系由來已久,東晉高僧法顯于隆安年即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新疆至尼泊爾南部平原,朝拜了釋迦牟尼誕生和圓寂的遺址,撰寫了《佛國記》,記述了朝拜途中的所見所聞。對此陳翰笙云:“法顯是訪問尼泊爾最早的中國人,也是外國人訪問尼泊爾留有真實記錄的第一人。”[73]法顯之后,游歷于尼泊爾的內(nèi)地高僧玄奘(公元596-)于635年游歷過尼泊爾境內(nèi)藍毗尼、迦毗羅衛(wèi)、拘尸那迦等地,但沒有進入加德滿都谷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6年)正月,玄奘回歸長安,帶回經(jīng)論六百五十七部,奉皇上詔書進行翻譯,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其中第七卷寫了“泥婆羅”[74]。時值唐朝初期,由于唐蕃之間的聯(lián)姻關系,路經(jīng)蕃尼古道前往尼泊爾和天竺的唐朝求法僧人日益增多,據(j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記載,就有幾名高僧。沙門玄照法師(玄照赴印為貞觀年627年—649年)起初從傳統(tǒng)天山道前往印度,而前往途中折回至吐蕃本部,并在文成公主的幫助下到達印度。他回歸故里時,又路經(jīng)蕃尼古道到達吐蕃本部,拜見了文成公主,并在文成公主的資助下經(jīng)過唐蕃古道歸唐。[75]道希法師永徽年末(永徽即唐高宗年號,公元650-655年)歸唐路線同玄照法師,似乎是從印度啟程至尼泊爾、吐蕃、吐谷渾一道而歸唐;[76]玄太法師于永徽年間赴印歸唐均經(jīng)過蕃尼古道;[77]道生法師貞觀末年赴印后歸唐,取道蕃尼古道這一事有明確記述。[78]《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還有這么一條記載:“復有二人,在泥婆羅國,是土蕃公主嬭母之息也。初并出家,後一歸俗。住天王寺,善梵語并梵書。年三十五、二十五矣?!盵79]可見唐朝高僧在泥婆羅國寺廟學習梵文,并善于書寫梵文。另外,“在十世紀后半期,宋太祖派赴印度去取經(jīng)的高僧繼業(yè)還帶領了沙門一百五十七人往返都路經(jīng)尼泊爾?!盵80]足以表明公元四世紀法顯留學至尼泊爾以后,來自內(nèi)地的求法僧人到尼泊爾至宋代還沒有斷過,這些從尼泊爾和印度等求法后回國的內(nèi)地僧人和被聘請至內(nèi)地的尼泊爾高僧大德,在培養(yǎng)僧徒和翻譯佛經(jīng)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推動了內(nèi)地佛教文化的發(fā)展。
尼泊爾與西藏毗鄰,西藏的西南部吉隆、定日、聶拉木等縣與尼泊爾接壤,兩地有交往的地理條件。《列國志—尼泊爾》說:“喜馬拉雅高山區(qū)雖然地勢高峻,但仍有許多被河流強烈下切而形成的峽谷和天然山口,成為尼泊爾通往西藏的通道。主要的山口有科達里山口(Godari)、拉蘇瓦山口(Rasuwa)、拉卡山口(Rakha)、波底山口(Popti)、蘭巴山口(Lampu)、那木扎山口(Namja)和平都山口(Pindu)等約20多個。其中科達里山口和拉蘇瓦山口是尼中兩國通商和人民進行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七_里位于加德滿都東北方向,約126千米。著名的阿尼哥公路將加德滿都與科達里山口連接起來,并可經(jīng)過此山口到達中國西藏的聶拉木。拉蘇瓦山口位于加德滿都的正北方,地勢平緩,山口寬闊,終年沒有積雪,距加德滿都只有60千米,是尼泊爾通往西藏吉隆的捷徑,也是中尼貿(mào)易的主要口岸?!盵81]蕃尼之間雖然隔山隔水,但眾多的通道和山口,是彼此建立商貿(mào)關系的有利地理條件。關于蕃尼產(chǎn)業(yè)等基本情況方面,《通典》敘述尼泊爾時說:“其器皆銅。多商賈,少田作。”[82]《唐會要》載:“土多赤銅?!盵83]《新唐書》載:“土多赤銅、犛牛。”[84]可見尼泊爾國富有赤銅和牦牛等,善于經(jīng)商,銅器制造業(yè)較為發(fā)達,這不僅體現(xiàn)在古今尼泊爾輸入至西藏的工匠技藝及各類銅器方面,而且“尼泊爾青銅王(????????????????????)”[85]稱謂上更能體現(xiàn)其意。尼泊爾王國作為內(nèi)陸農(nóng)業(yè)國家,“少田作”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至于吐蕃產(chǎn)業(yè)等基本情況,《舊唐書》載:“其地氣候大寒,不生秔稻,有青稞麥、?豆、小麥、蕎麥。畜多犛牛豬犬羊馬?!盵86]表明吐蕃社會存在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兩種生產(chǎn)方式,其中畜牧業(yè)比重較大。《冊府元龜》載:“其君長或居跋布川,或居邏些,有小城而不居。坐大氈帳,連帳張大拂廬,其下可坐數(shù)百人,兵衛(wèi)極嚴,而雅府甚狹?!盵87]“其百姓皆居小拂廬,而無分別?!盵88]“惟有淬礪,罕務耕耘。”[89]作為內(nèi)陸農(nóng)業(yè)國家,尼泊爾農(nóng)產(chǎn)品資源較為豐富;吐蕃以經(jīng)營畜牧業(yè)為主,畜產(chǎn)品相對豐富,蕃尼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經(jīng)濟互補關系。在如此地理條件和經(jīng)濟互補性的有利條件下,彼此間早已存在以物易物的商貿(mào)交往?!斗鹫f莊嚴寶王經(jīng)》中所載:“一隊尼泊爾商人在獅子商主(Simhasaethavaha)的帶領下,到西藏去做金銀珠寶生意?!盵90]據(jù)藏文傳世文獻記載,《佛說莊嚴寶王經(jīng)(?????????????????????????????????)》是吐蕃第二十七代拉脫脫日聶贊(本贊普出生年為公元424或公元474年)[91]時初傳至吐蕃本部①藏文傳世文獻《奈巴教法史》《布敦教法史》《紅史》《西藏王統(tǒng)記》《賢者喜宴》等多有記述。,而該經(jīng)的存在時間遠遠早于傳入吐蕃之時間。古漢文史料也涉及這方面的內(nèi)容。《冊府元龜》記述女國情況時說:“出鍮石,朱砂、麝香、牦牛、駿馬、蜀馬、尤多鹽,常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shù)倍。”[92]此處所指的女國地處怱領之南,尼泊爾國北面。由此可知,在前吐蕃時期(具體時間為隋代),吐蕃輸入天竺等地的大宗易物為鹽,尼泊爾國又地處天竺與吐蕃中間地帶而涉足此類交易也是可信的。也就是說,蕃尼之間商貿(mào)往來由來已久,并延續(xù)至今。《新編尼泊爾史》中談及古代尼泊爾谷地職業(yè)時說:“尼泊爾的藥草、毛毯、毛織頭蓋和披肩、暖和的方格粗花布、象牙、木材、麝香、卡瑪爾(用作蠅撣的牦牛尾)都是很馳名的。這些東西行銷國外。尼泊爾同西藏和印度都有貿(mào)易往來:銅、青銅、布匹等向西藏輸出;大米、蕎末、母牛、公牛、象牙、麝香、木材、奎寧、藥草等向印度輸出;又從西藏輸入食鹽、西藏山羊、綿羊等;從印度輸入布匹以及其他各種工業(yè)品?!盵93]從中可以窺見尼泊爾國在印藏之間所扮演的商貿(mào)角色。有學者提出,尼泊爾盛產(chǎn)顏料,而氆氌是吐蕃重要的紡織物和衣物,為了染織氆氌的需要,尼泊爾經(jīng)常向吐蕃輸入顏料草,雖然在古藏文本吐蕃歷史文獻等原始資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可以從現(xiàn)今仍然存在的西藏與尼泊爾商貿(mào)活動中氆氌顏料草交易得到佐證?!段鞑赝踅y(tǒng)記》說:“西自索布(????????????)和尼泊爾開啟食物財寶受之寶庫?!盵94]總之,蕃尼之間以物易物的商貿(mào)交易由來已久,吐蕃時期應當更加頻繁,上述資料足見蕃尼古道具備商貿(mào)通道功能。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由于蕃尼聯(lián)姻和唐蕃聯(lián)姻的正式確立,唐、尼和蕃三方之間的關系趨向友好,取道蕃尼古道者日益增多,非常興盛。對此季羨林先生曾感言道:“在短時間內(nèi)這樣多的人走尼婆羅道,是空前的,也是絕后的。”[95]霍巍教授對此進一步言:“蕃尼古道的開通,使古代中印、中尼文化交流出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過去中印間的陸路交通主要是采取‘天山道’和‘云南道’,蕃尼道這條新道一經(jīng)開通之后,很快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通道?!盵96]從兩位先生所做的中肯的評語里我們能感受到蕃尼古道最興盛之際當屬松贊干布當政期間,又從印度、尼泊爾、悉立、克什米爾、勃律、突厥、唐廷等不同國度和地區(qū)的人往返于蕃尼古道的情景來看,蕃尼古道被稱為國際通道有其較為充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