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宋前期華北家族制度的建設(shè)及其意義
——以徂徠石氏為例

2021-11-30 21:05譚景玉
關(guān)鍵詞:宗族祠堂制度

譚景玉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學界對宋代家族已有較為豐富深入的研究,但總體上看還有一些缺憾:區(qū)域上對北方的研究十分薄弱,時段上對北宋前中期討論偏少。總之,關(guān)于北宋前中期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階段的北方家族個案研究比較少,不多的相關(guān)研究主要探討一些仕宦家族的地位沉浮和文化家族的學術(shù)文化成就,均較少討論其家族制度的建設(shè)。徂徠石氏是一個初興于五代,到北宋前期日漸興盛的官僚家族。學界對其討論不多,日本學者松井秀一在五代更迭的背景下詳細論述了其興起的過程、家族世系、婚姻圈及通過科舉入仕成為新型官僚家族的經(jīng)過,(1)參見松井秀一:《北宋初期官僚の一典型——石介とその系譜を中心に》,《東洋學報》第51卷第1號,1963年。但對其家族制度建設(shè)及意義等討論不多。探討該家族制度建設(shè)的實踐和意義,既可深化對北宋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過程的認識,又可通過討論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之初即出現(xiàn)的區(qū)域上的不同,加深對中國宗族區(qū)域差異的認識。

一、唐宋之際徂徠石氏的興起

徂徠石氏大約于唐昭宗大順年間,由石介的六世祖石光前從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遷至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梁甫鄉(xiāng)云亭里商王村,即今山東省泰安市高新區(qū)徂徠鎮(zhèn)北望村一帶。包括石介墓在內(nèi)的石氏祖塋即在該村北。北望村位于徂徠山西麓的平原地帶,汶河從西邊流過,土地低濕肥沃,雖時有水溢之害,但還是頗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石氏從石光前到石介高祖石逵和其曾祖輩七人,一直未曾析居,因勞力既足,又專力務(wù)農(nóng),故蓄積日增。

為在五代亂世中保全身家性命,石介諸曾祖練習騎射格斗,逐漸成為能夠保衛(wèi)鄉(xiāng)里的一方土豪。后晉開運三年(946)夏四月,“河南、河北大饑,殍殕甚眾,沂、密、兗、鄆寇盜群起,所在屯聚,剽劫縣邑,吏不能禁。兗州節(jié)度使安審琦出兵捕逐,為賊所敗”。(2)《舊五代史》卷八四《晉少帝紀四》,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修訂本,第4冊,第1294-1295頁。流寇不怕官軍,對石家卻有懼意;面對“吏不能禁”的數(shù)千流寇,倉促應戰(zhàn)的石氏家族奮力一戰(zhàn),雖有不小損失,但還是殺其數(shù)百人,其實力之強可見一斑。

石氏隨時勢變化積極謀求仕進,以維系家族地位。五代時,石氏族中有些“敏有材力,習戰(zhàn)尚勇”者就投身到藩鎮(zhèn)帳下充當親軍或低級軍職。石介之四祖父石洪為后晉天福年間兗州節(jié)度使桑維翰的親軍廳頭軍,四曾祖石路巖先后在兗州節(jié)度使安審信、后漢泰寧節(jié)度使慕容彥超、后周兗州防御使索萬進帳下任職。由于北宋偃武修文,石氏家族遂開始重視子弟的文化教育。石介曾祖父路真讓孫子石丙隨鄉(xiāng)先生學習儒家經(jīng)典。石丙精通三家《春秋》學,大中祥符五年(1012)中第。石介早年更是積極求學,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

后周顯德五年(958),石氏分家。當時石介曾祖輩七人,因曾祖第六房無嗣,與第五房合為一院,共分六院。后第四房絕嗣,成為五院。北宋康定二年(1041),第一院分六院,第二院分三院,第五院分四院,第七院分二院,第三院因人丁不旺未能擴大,仍是一院,由此共十六院。該家族經(jīng)過唐末到北宋前期150年的發(fā)展,已形成了較龐大的宗支結(jié)構(gòu)。

二、北宋前期徂徠石氏家族制度的建設(shè)

徂徠石氏家族制度的建設(shè)是從整修祖塋開始的。慶歷元年(1041),石介稱石氏“自高祖以降至于六世孫七十喪,咸未改葬”。(3)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一四《上王狀元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68-169頁。這里不是說逝者都未下葬,而是未能按禮制安葬。當時的宋人入仕后,基于光宗耀祖、父以子貴之觀念,往往會按照身份等級將先祖重葬于祖塋。(4)參見陳植鍔:《石介事跡著作編年》,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06頁。石介之父石丙經(jīng)營30年,至其離世仍未完成,便將事情托付給石介。石介四方奔走哀告,籌措葬資,歷時17個月,方于慶歷元年八月完成其父遺愿。在這一過程中,石介圍繞祖塋及祖先祭祀進行了一系列家族制度的建設(shè)。

第一,改葬族人于祖塋,完善墓祀制度。慶歷元年八月,石介在《石氏墓表》中稱:

石氏食此田百有五十年矣,葬此地九十有年矣,自始祖至圭八世,能不失故田,能奉祭祀。今舉曾王父而降為三十二墳,用康定二年辛巳八月丁丑八日甲申歸于大塋,以附始祖、高祖、曾祖。

石介將其曾祖父以降七十喪合為32墳,附于“大塋”(祖塋)。石介應當只是祖塋整修活動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祖塋整修是整個宗族的活動,由此可將族眾團結(jié)在一起,達到“收族”的目的。石介還對祖塋進行了修整,確立了其范圍,補種樹木,使之顯得十分壯觀。他還強調(diào)“歲時則與十六院大合祭焉”,并要求子孫世世遵守“祭之以禮”的祭祀制度。這種集合石氏十六院子弟共同祭祀先祖的活動定期舉行,可將族眾緊密團結(jié)在共同祖先的周圍,加強族人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族眾的認同感,是收族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創(chuàng)建祭堂。慶歷二年(1042),石介說:“石氏既用康定二年辛巳八月八日舉大王父以下為三十二墳,葬于祖塋,復立祭堂于宅東北位。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5)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一九《拜掃堂記》,第235-236頁。石介將族人改葬祖塋后,又在住宅東北位置設(shè)立了祭堂,時間在慶歷元年十一月十七日。石介所作祭堂實際上是在前代家廟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根據(jù)周代禮制和前代法令,擔任節(jié)度掌書記的石介只是從七品,不具備設(shè)立家廟的資格,但其又非庶人,不能“祭于寢”,于是在綜合斟酌古禮、神道及人情的基礎(chǔ)上,對傳統(tǒng)禮制加以變通,在住宅東北創(chuàng)立了祭堂三楹,“以烈考及郭夫人、馬夫人、劉夫人、楊夫人、后劉夫人居焉。薦新及于烈考五夫人而已,時祭則請皇考妣、王考妣咸坐”。(6)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一九《祭堂記》,第234-235頁。此祭堂與唐代建于住處之外甚至是京城的家廟有所不同,與明清時建于住處之外的宗族祠堂也有區(qū)別,(7)王鳴鶴等:《中國祠堂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5-116頁。是唐代家廟到明清宗祠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祭堂平時只是祭祀父母,遇重要祭祀時,則同時擺列曾祖父母、祖父母之位。

第三,創(chuàng)建拜掃堂。石介于慶歷二年三月撰有《拜掃堂記》一文,追記前一年祖塋拜掃堂的創(chuàng)建,他說:“歲時必上冢,出必告于墓,反拜于墓,則皆有祭,不可以無次設(shè)。乃直塋前十四步為堂三楹,一以覆石,一以陳祭,總謂之拜掃堂云?!?8)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一九《拜掃堂記》,第235-236頁。此“拜掃堂”實即為墓祭提供方便的墓祠,建于塋前,為堂三間,以一間遮蓋墓表,以一間陳設(shè)祭祀。墓祠原來流行于漢代,東漢末年開始衰落。魏晉至隋唐時期流行家廟,墓祠極為少見。石介在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階段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墓祠拜掃堂,在當時是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探索與實踐。

第四,立石以記譜系。石介在《拜掃堂記》中稱:“石氏從周得姓逮于今,二千有余年矣。自滄徙居至于今,百五十有年矣。祀遠,唯介之烈考能談其譜,討源及流,實為詳盡。小子嘗受之烈考,終不有識,大懼墜落。又為石高五尺,廣二尺三寸,厚一尺,列辭二千三百六十八字,表于墓前,以傳千萬世?!?9)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一九《拜掃堂記》,第235頁??芍鲜老涤绕涫鞘馇白詼嬷葸w至奉符縣(即唐乾封縣,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后的世系只有石丙能夠講清,石介從其父那里掌握了家族世系,但擔心日久遺忘,于是刻石以記,即《石氏墓表》。該文首先粗略追述了前代石氏名人,以提高家族成員的榮譽感;接下來詳列遷至奉符后的世系,作用相當于后來族譜中的世系表。在北宋“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的形勢下,族譜失去了選官等方面的功能,改以收攏族人和辨明親疏為目標,尤其注意祖先世系之考證,略遠詳近。(10)參見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15頁?!妒夏贡怼芳词侨绱耍瑢︶迯剖献允歼w祖以降的世系記述得十分詳盡。與一般族譜不同的是,《石氏墓表》還記錄了石氏諸女及其夫婿的情況,追述石氏先賢卻極為簡略。

總之,北宋前期徂徠石氏家族制度的建設(shè)是在石介主持下圍繞祖塋及祖先祭祀進行的,此舉使該家族初步具備了家族組織的若干基本要素。石介先是將數(shù)代族眾按禮制祔于祖塋,并對祖塋進行整修,又在祖塋刻石記錄石氏世系,還立拜掃堂以覆蓋之,既有效解決了“風雨燥濕,石久必泐,字久必缺”的問題,又可發(fā)揮墓祠的作用,為祭祀提供便利。至于祭祀制度,除規(guī)定歲時墓祭外,石介還頗具開創(chuàng)性地修建了祭堂,成為唐代家廟到明清宗祠之間的過渡性設(shè)施。

三、徂徠石氏家族制度建設(shè)的意義

石介支持的徂徠石氏的家族制度建設(shè)出現(xiàn)在慶歷元年以前,一些做法是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在北宋新宗族制度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唐末五代時,戰(zhàn)亂連年,家廟制度被破壞,“公卿大夫之家歲時祠饗皆因循便俗,不能少近古制”。(11)韓琦:《安陽集》卷二二《韓氏參用古今家祭式序》,《宋集珍本叢刊》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第490頁。所謂“便俗”,就是“祖禰食于寢,儕于庶人”,(12)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七九《文潞公家廟碑》,四部叢刊本,第9頁b。公卿士大夫同平民一樣,四時祭祖于室內(nèi)。宋初亦是廟制不立,但到仁宗時,新興的士大夫群體勢力迅速發(fā)展,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廟制。雖從慶歷元年十一月開始允許文武官員仿效唐制設(shè)家廟,但營建家廟仍只是少數(shù)高級官僚的特權(quán)。汾州介休人文彥博于嘉祐元年(1056)造家廟,往往被認為是北宋家廟建設(shè)的開端。實際上,此前已有石介等一些官僚士大夫?qū)π碌膹R制進行了探索。咸平年間,淄川人王樵到契丹尋訪被擄掠的父母,“累年不獲,還山東,刻木招魂以葬,立祠畫像,事之如生”。(13)《宋史》卷四五八《王樵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第38冊,第13439頁。天圣六年(1028)前后,官員任中師在家鄉(xiāng)曹州住宅之側(cè)起作新堂,共有三室,名曰“家祠堂”,“以是升畫像而薦歲時”。該祠堂中室供奉任中師之父親,東室供奉其母,西室供奉其兄長任中正及夫人張氏,其弟任中孚和任中行分別處于側(cè)位。任中師建“家祠堂”,也是因為家廟制度“廢于五代之兵興”,當時人“用常所器服而又祭之于寢,蓋亦不知事神之道,使士君子之祭疑于匹庶人之祭”。(14)穆修:《河南穆公集》卷三《任氏家祠堂記》,四部叢刊本,第5頁a。前代家廟多設(shè)于京師,而任中師所建在其鄉(xiāng)里,故不叫家廟,而稱“家祠堂”。

任中師所建家祠堂與石介建立的祭堂在創(chuàng)建原因、形式等方面均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了與前代家廟制度相區(qū)別,但又是在家廟制度影響下出現(xiàn)的祭祀設(shè)施。這些都是北宋頒行家廟制度前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在祠堂形式上開啟了家廟向宗祠的過渡,也得到了當時人一定程度的認可,鄆州人穆修就認為任中師的家祠堂“適事中而允時義”。(15)穆修:《河南穆公集》卷三《任氏家祠堂記》,四部叢刊本,第6頁a。它們之間也有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祭祀對象上,任中師的家祠堂與王樵所立祠堂只祭及父輩,而石介的祭堂更進一步,祭及曾祖,在某種程度上開啟了宋代士庶均可祭祀三代及以上祖先的先例。

學界往往基于明清以來南北方宗族發(fā)展的實況,強調(diào)江南的宗族組織形態(tài)遠較北方發(fā)達,具體到宋代,或認為北方地區(qū)宗族形態(tài)相對松散,在新式宗族組織形態(tài)建設(shè)方面明顯落后于南方地區(qū)。(16)參見王善軍:《宋代宗族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及其原因》,《安徽史學》2013年第1期。實際上,這些認識缺乏對宋代以后新宗族制度建立過程的通盤考察,具體到宋代新宗族制度的創(chuàng)建階段尤為不妥。如前所述,宋代華北官僚士大夫?qū)π聫R制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在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階段,華北在某些方面并不落后于南方。任中師、石介等人于慶歷初年以前就在京東地區(qū)對祠廟及祖先祭祀制度進行了探索,稍后的范仲淹于皇祐二年(1050)在蘇州創(chuàng)設(shè)族田義莊,歐陽修于皇祐年間創(chuàng)修《歐陽氏譜圖》,蘇洵于至和年間創(chuàng)修《蘇氏族譜》,這些做法可看作是北宋官僚士大夫分別在不同地區(qū),從祠廟及祖先祭祀制度、族田義莊制度和譜牒制度等宗族制度的不同側(cè)面,對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進行的探索和實踐,它們共同推動了新宗族制度的建立。

北宋前期的華北地區(qū)對新宗族制度創(chuàng)建的探索和嘗試與當時華北學術(shù)文化的變革尤其是儒學復興是同步的。穆修與石介都是古文運動的推動者,主張文風變革。王樵是仁宗慶歷以前活躍于京東地區(qū)的“東州逸黨”的重要成員,博通群書,治學上表現(xiàn)出“不治章句”等傾向。以石介為實際領(lǐng)袖的泰山學派是宋代新儒學創(chuàng)建階段重要的推動力量,文彥博、范仲淹等都與之關(guān)系密切??傊_拓創(chuàng)新是北宋前期華北學術(shù)文化較為突出的特征,宗族制度方面的探索也應視為這種創(chuàng)新的一個組成部分。

北宋前期華北官僚士大夫從祠廟或祖先祭祀入手對新宗族制度進行探索,或許還受地域社會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戰(zhàn)國時,民間墓祭已形成了一定的傳統(tǒng),漢代流行建墓祠,華北尤其是山東地區(qū)尤其突出。今存漢代墓祠均出現(xiàn)在山東,分別是山東嘉祥的武氏祠和濟南市長清區(qū)的孝堂山石祠。田野考古中也多有這種發(fā)現(xiàn),如漢安元年(142)的鄒城北龍河文通祠堂,永興二年(154)的東阿薌他君祠堂,永壽三年(157)的嘉祥宋山許卒史安國祠堂……石介在當時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繼承山東地區(qū)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建墓祠“拜掃堂”,對金元時期山東宗族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北宋時,華北一帶對祖塋營建和祖先祭祀尤其重視。官至兵部尚書的曹州人任中正,臨終前深感遺憾者就是未能完成祖塋建設(shè),將其事鄭重委托給其弟任中師。安陽人韓琦從嘉祐年間開始數(shù)次尋找前代祖塋,并對其祖父以下的塋地進行了精心設(shè)計,多次親往祭祀,到熙寧時還參酌多種禮書編成《韓氏參用古今家祭式》,后人多用之。(17)參見符海朝:《韓琦祭祀活動與祭祀思想之探討》,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10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02-419頁。石介去世后,其妻子饑寒交迫,韓琦與富弼捐俸買田以救助之。這些本為救助石介子孫生活的土地后來成了石氏“永世之祭田,收其入以奉馨香”,(18)《徂徠石氏宗譜》撰修委員會:《徂徠石氏宗譜·祭田敘》,2017年,第52頁。這也可反映出對祭祀的重視。華北宗族對祖塋與祭祀的重視不僅受地域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且深刻塑造了后世南北方宗族的差異性。

猜你喜歡
宗族祠堂制度
魏晉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shè)
梁家祠堂史話
黨的領(lǐng)導制度是居于統(tǒng)領(lǐng)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
制度空轉(zhuǎn),是“稻草人”在作怪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某些單位的制度
祠堂,華夏山水間的獨特風景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