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nóng)村能源技術推廣站(410011) 盧永星
(續(xù)第4期第51頁)
1.識別禾本科黑麥草屬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幼苗形似小麥,莖部初為紫紅色,后變?yōu)榫G色,成株株高50~110厘米。葉片較小麥葉片窄而長,葉面較粗糙,葉脈明顯。穗形扁而狹長,穗軸波浪形彎曲,每穗具8~19個小穗,穗長20厘米左右,與小麥穗差異較大。籽粒長橢圓形,腹溝寬,堅硬,灰褐色,混入麥粒中不易區(qū)分。
2.傳播毒麥可以由落在土壤里的籽粒近距離擴散,也可混雜在小麥種子里,隨種子和糧食調運遠距離傳播。
3.危害毒麥的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強。毒麥侵入麥田后,若不及時清除,幾年之內(nèi)混雜率可上升到60%~70%,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而且毒麥籽粒中含有能麻痹中樞神經(jīng)的毒麥堿,人、畜誤食后可引起中毒。
4.防治①農(nóng)業(yè)防治。小麥收獲后進行一次秋耕,將毒麥籽翻到土表,促使當年萌芽,在冬季凍死。有毒麥發(fā)生的麥田與玉米、高粱、甜菜等中耕作物輪作,尤其與水稻輪作,防治效果較好。②物理防治。小麥落黃后,毒麥尚未完全變黃,此時人工拔除,可收到良好的效果。③化學防治。每667平方米用300克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對水40千克,在小麥播種后發(fā)芽前均勻噴霧,每667平方米用140克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對水40千克,均勻噴霧。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