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卿,馬春慧,付 悅,張嘉琦
(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110819)
貓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由皰疹病毒科甲型皰疹病毒亞科的貓皰疹病毒1 型(FHV-1)引起的以急性上呼吸道癥狀為特征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1]。該病毒首先從美國發(fā)現,我國學者于1958年首次從幼貓體內分離得到。成年貓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幼崽貓死亡率高達50%,貓患此病可終生帶毒、排毒[2]。近年來,在我國發(fā)達地區(qū)的寵物醫(yī)院時有貓傳染性鼻氣管炎病例的出現,并且傳播迅速,表現為家貓突然發(fā)病,出現陣發(fā)性咳嗽、打噴嚏、流淚、精神沉郁和鼻腔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崽貓患病約半個月死亡[3,4]。因此,該病對我國寵物行業(yè)存在極大的潛在威脅。筆者在病源采樣時發(fā)現一例貓傳染性鼻氣管炎疑似病例,通過實驗室診斷進行確診,對臨床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
該病貓為雌性,體重1.5kg,年齡3 個月,于3d 前發(fā)病,主訴突然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日漸消瘦,偶有咳嗽,鼻腔內有膿性分泌物。
臨床可見該病貓咳嗽,鼻眼分泌物較多,皮膚松弛,脫水嚴重,直腸溫度39.7℃。
對該病貓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表現為:白細胞11.67×109/L、桿狀核中性粒細胞占比4.68%、分葉核占比4.04%、淋巴細胞6.99×109/L,均顯著增多,提示存在病毒感染,繼發(fā)感染,結合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為貓傳染性鼻氣管炎。
為進一步確診,采集了病貓眼鼻分泌物,應用PCR 擴增反應進行貓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診斷,引物序列為F:5’-GCGAAGTACCTGGTCAGAGC-3’ ;R:5’-TAGTGGGCGGTGATATAGGC -3’,產物大小182 bp[5]。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10min,1 個循環(huán);變性,95℃,30s,退火,60℃,30s,延伸,72℃,30s,30 個循環(huán);充分延伸,72℃,7min。擴增產物于1%的瓊脂糖凝膠中電泳,紫外線下觀察產物大小,可見約182bp 的條帶出現,結果為陽性。最終確診該病貓患有貓傳染性鼻氣管炎。
以對癥支持療法、預防感染和增強免疫力為治療原則,具體方案如下:
4.1 頭孢哌酮鈉0.1g,地塞米松1mL,ATP 1mL,肌苷1mL,COA 1mL,生理鹽水 2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4.2 維生素C 2mL,50%葡萄糖 5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4.3 黃芪 8mL,5%葡萄糖 1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4.4 注射用重組貓干擾素,按50 IU.kg-1 體重,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4.5 眼部涂抹阿昔洛韋眼膏,每天4~6 次;
4.6 用熱水袋對病貓進行保暖。
用藥5d 后,癥狀減輕,體溫39.1℃,鼻眼分泌物顯著減少,食欲開始恢復。
用藥1 周后:體溫38.4℃,鼻眼分泌物消失,偶見輕度咳嗽,食欲基本正常,血常規(guī)檢查,可見白細胞8.92×109/L、桿狀核中性粒細胞占比2.88%、分葉核占比4.16%、淋巴細胞4.02×109/L,基本痊愈。
貓傳染性鼻氣管炎與支原體、呼腸弧病毒、萼狀病毒、貓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癥狀相似,需要借助實驗室方法進行準確地鑒別診斷[6]。常規(guī)的實驗室檢測主要包括:免疫熒光檢測、血清學檢測、PCR 檢測和熒光定量PCR 檢測等[7]。貓傳染性鼻氣管炎的治療以對癥療法預防感染為主,本病例使用干擾素來增強免疫力,有利于病貓的康復,患有此病的純種貓,即使疾病痊愈也很有可能終身帶毒[8]。早發(fā)現、早治療一般能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急性損傷患貓,可以出現黏膜和鼻甲骨永久性損傷,導致其患上慢性細菌性鼻炎、鼻竇炎等慢性疾病。疾病恢復期,病毒可潛伏于三叉神經節(jié),在病貓抵抗力下降時可能導致病毒復活,造成復發(fā)感染[9]。疫苗免疫是預防貓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發(fā)生最主要的防控手段,60 日齡初次免疫,90 日齡加強免疫,之后每年免疫1 次,可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此外,加強貓的飼養(yǎng)管理,保持貓舍及周圍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和良好的通風條件,定期對貓生活的環(huán)境及器具進行消毒,對切斷本病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