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李調元古籍編刻活動與文獻學思想述略

2021-11-30 01:29:34王永波
關鍵詞:李調元詩集乾隆

王永波 劉 浪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1;2.西南民族大學信息與技術教育中心 四川成都 610041)

李調元(1734—1802)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著名的藏書家,一生醉心于訪書、編書、刻書與藏書事業(yè),編刻了大量的書籍,在清代中后期四川文化傳承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李調元的訪求古書與古籍編刻活動

羅江李氏世代藏書,李調元之父李化楠曾在祖居之地云龍壩北象山建筑醒園,專門用作藏書之處。李化楠(1713—1769),字廷節(jié),號石亭、讓齋,四川羅江人。乾隆六年(1741)中舉人,乾隆七年(1742)又中進士,歷官浙江余姚、秀水知縣,遷滄州、涿州知州,宣化府、天津北路、順天府北路同知。乾隆三十四年(1769)卒于順天府任上。李調元《先君誥封奉政大夫順天府北路同知石亭李公墓志銘》云:“喜藏書,以川中書少購諸江浙,航來于家,為樓貯之,曰此吾宦囊也。工吟詠,熟韓蘇全集?!盵1]88由此可知,李化楠在江浙任職時,曾經購買過大量的書籍,分批次由水路船運到羅江,建起了藏書樓。據賴安海先生《李調元編年事輯》[2]33可知,乾隆十八年(1753)李調元二十歲時因鄉(xiāng)試不售,遵父命赴浙江余姚縣游學,在浙江停留兩年多,遍訪浙中名勝古跡,中途曾回川參加本省鄉(xiāng)試,期間可能將李化楠所購書籍順帶船運回羅江。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李調元隨李化楠從浙江至揚州,沿水路返川。這次李氏父子于醒園側購置田地十畝,增建樓閣,遍植樹竹花草,“又將購諸江浙的數(shù)萬卷善冊,為樓貯之。令李調元按經史子集綈帙標題,編寫《西川李氏藏書簿》”[2]37。可以說從李調元的二十歲到二十五歲之間,他的訪求古書經歷主要是在江蘇、浙江一帶進行,其父李化楠在江浙各處為官,李調元從其父游學,為參加科舉考試積聚實力。

乾隆二十八年(1763)二月,李調元在京參加會試,四月參加殿試,五月參加保和殿御試,取得第五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為官生涯。此后幾年里,李調元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選司、翰林院編修,文選司員外郎等職,活動范圍主要在京城北京,這時期李調元的訪書活動以到紫禁城大內書庫查看《永樂大典》為主。李調元在《羅江縣志序》中說:“今百余年來,本朝文教光昌,大開《四庫全書》,重修《永樂大典》,于是乎內府秘藏幾乎家有其書矣,此縣志之所宜亟亟也?!盵1]1乾隆帝下旨編修《四庫全書》,其中所取之書多從《永樂大典》中輯佚而得,這為李調元訪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京城幾年時間內,李調元利用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職務之便,多次入內府查閱《永樂大典》,從中輯佚出有關巴蜀題材方面的著作十余種,收入到《函海》之中。

李調元在大量訪求古書的基礎上,逐漸萌發(fā)出編刻書籍的意愿,這個實踐過程貫穿于他的中年到晚年,直到去世前夕都不曾放棄,為傳承巴蜀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能確定李調元最早編刻的一部書是《李太白集》十六卷,時間為乾隆二十九年(1764),時在翰林院庶吉士任上,李調元時年三十一歲。乾隆甲申年刻本《李太白集》十六卷,是李白集版刻史上第一個由蜀人在四川編刻的刻本。之前的宋代有名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現(xiàn)存甲本、乙本兩種,它的編纂者都不是蜀人,而是由曾鞏本衍生而來,在眉山或成都刊刻成書。由宋至清,歷代李白集雖大量刊行,但沒有一種是由四川人編纂的,有鑒于此,李調元編刻了這部《李太白集》?,F(xiàn)存乾隆甲申本《李太白集》十六卷,六冊,左右雙邊,單魚尾,半葉十行二十字,竹紙精印,匠體字。牌記為乾隆甲申歲???、太白全集、清廉學舍藏板,據此可知為江油書院刻本。前有李調元《重刻太白全集序》,署乾隆甲申菊月紋江李調元撰;鄧在珩《自敘》,署乾隆甲申菊月生日南隆鄧在珩漫述。李調元《重刻太白全集序》說:

余自束發(fā)受書,即喜太白所為詩歌文章,每手一編,朝吟而夕攬之,藏之篋笥有日矣。余友玉齋為彰明廣文,即太白所生之地,生平酷嗜太白詩,因帙滿來京寓予齋之西,相與把酒聯(lián)吟,因出所訂《太白全集》以示余,而余亦出素所摩挲舊本而忝考之,將付之剞劂,囑予為序,且曰吾蜀為古今文獻風教之祖,迄今而遂淪沒,吾雖秉鐸于一鄉(xiāng)一邑,其何以不廣昭先賢之遺風,而使鄉(xiāng)之人揚風扢雅,為所從入之路也。①

由此可知,這部《李太白集》十六卷是李調元與鄧在珩在北京編成。由《鄧敘》可知,兩個人所藏之舊本大抵相同,但李白集從宋到清從無十六卷本,這就意味著二人在編訂李集時,將常見的三十卷本壓縮為十六卷本,依舊是分體編排。至于所用底本,《李序》《鄧敘》沒有交代,極可能是明刻本。李調元在編訂李集時所下功夫很大,即以卷二、卷三所收樂府詩對比通行本王琦《李太白全集輯注》竟無一錯字,可見文字校勘之精良。

此后,李調元從事的古籍編刻項目眾多,包括編刻其本人的詩文集與匯刻詩文總集以及其他的經、史、子部與叢編著作,樣式繁多。據詹杭倫先生《李調元學譜》中《著述譜細目》[3]5統(tǒng)計,李調元有經史子集著作五十三種、存疑或待訪著述二十五種、叢編兩種,這個數(shù)量是很可觀的。因篇幅所限,這里僅對李調元編刻的幾部有影響的集部著作略作述說,從中窺知他對巴蜀文化的繼承與傳揚。李調元非??粗刈约旱脑姼鑴?chuàng)作,多次自編自刻詩集,而且多次刪增,例如《看云樓集》《粵東皇華集》等。從現(xiàn)存文獻來看,李調元最早自編的詩集當為《看云樓集》二十二卷。孫殿起《販書偶記》卷十五著錄:“《看云樓集》二十二卷,羅江李調元撰,乾隆間精刊。調元著有《粵東筆記》《雨村詩話》,撰輯有《函?!??!盵4]376該書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一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著錄。據李宜家先生《李調元<看云樓集>摭談》[5]38可知,《看云樓集》四冊,半葉十行十九字,左右雙邊,雙魚尾,前有錢陳群、程晉芳二序,分別撰寫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而《看云樓集》的成書與刊刻時間當在此之前。這個詩集不屬于全集,僅編錄李調元從蜀中讀書到供職吏部期間的創(chuàng)作,約860首左右。李調元《雨村詩話》卷十六:“乾隆丁酉上元,余在京,忽有朝鮮人柳琴到門云:‘我朝鮮副使徐浩修使也,因在琉璃廠書肆見尊刻《粵東皇華集》,無心山谷、放翁,而自合于山谷、放翁,竊意著作必不止此,不知此外尚有幾種,乞求數(shù)部?!銘┎灰眩蛄钊伺c之使去。”[6]368《童山詩集》卷八丙戌年(1766)編年詩有《移居看云樓為梁家園特勝同部郎中劉竹軒秉恬有詩因和其韻題曰看云樓者余家樓原名也》,卷十九有《漫言》詩,其曰:“漫言皮里有陽秋,時報虞卿著述愁。誰把詩名傳海外,《看云樓集》客來求?!雹趶倪@些材料可知,朝鮮詩人柳琴到李調元府上求《看云樓集》,原因是朝鮮副使徐浩修在北京琉璃廠書肆見到《粵東皇華集》四卷,覺得不過癮,想必還有其他詩集,這樣李調元派人送去了部頭更大的《看云樓集》二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1749)李調元六十一歲的時候,編撰《童山詩集》,將《看云樓集》所收詩歌重新編入到《童山詩集》卷一到卷十四中,程晉芳所作《看云樓集序》更名為《童山詩集序》。

《粵東皇華集》四卷是李調元自編的第二部詩集,此集所收詩歌為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到十一月,李調元奉命副典試廣東所作詩,收入《函?!分?,有嘉慶、道光、光緒本流傳。前有程晉芳《粵東皇華集序》,曰:“《粵東皇華集》四卷,雨村李五丈作也。雨村以甲午之夏奉命為廣東副典試,往返六閱月,凡所經歷,悉記以詩。刪汰改易,又二年而刊成,屬余為之序?!盵3]233從“程序”可知,《粵東皇華集》的編纂成書時間為乾隆三十九年,期間李調元進行部分刪改,于乾隆四十一年刊刻成書。這部書問世后,很快引起朝鮮副使徐浩修的注意,他在琉璃廠購得一部,讀完后評論說:“即以《皇華》諸篇觀之,超脫沿襲之陋,一任淳雅之真,非唐非宋,獨成執(zhí)事之言,而若其格致之蒼健、音韻之高潔,無心于山谷、放翁,而自合于山谷、放翁,亦可謂歐陽子之善學太史公,三復之余,不勝驚嘆。”[3]235李調元晚年自編《童山詩集》時,將《粵東皇華集》四卷所收詩歌放入卷十五、卷十六中,與《看云樓集》卷次相連續(xù)。

李調元晚年回歸故里后,開始整理《童山詩集》。乾隆五十九年(1794)李調元初編《童山詩集》四十卷,刊成后曾將此書寄給袁枚,袁枚收到贈書后作《答李雨村觀察書》,其中說:“伏讀《童山全集》,琳瑯滿目,如入波斯寶藏,美不勝收,容俟卒業(yè)后,當擇其尤者補入《詩話》,以光簡篇?!盵3]231袁枚所說的詩話指《隨園詩話》十六卷,他通讀《童山詩集》后補了一則詩話,評論李調元七古《觀錢塘潮》,收入到《隨園詩話補遺》卷九中。根據詹杭倫先生的研究,他認為:

《童山詩集》初編本所收詩當斷自乾隆甲寅(1794)年以前,為調元六十歲前所作詩,即今傳四十二卷本《童山詩集》的前三十二卷。調元六十歲后所作詩,先是編成《童山續(xù)集》,今傳本《童山詩集》卷三十九庚申年(1800)詩有《和嚴麗生題童山續(xù)集原韻二首》和《和吳壽庭先生見題續(xù)集原韻》,即是明證。最后合編成四十二卷本《童山詩集》,收詩至嘉慶七年壬戌(1802)十一月止。[3]185

四十卷本《童山詩集》今不存,《童山續(xù)集》有一卷本,嘉慶、道光本《函?!分兴盏摹锻皆娂窞樗氖肀?,是李調元去世后由李鼎元校訂而成,是李調元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總結。在編刻《童山詩集》的同時或者稍后,他還編纂了《童山文集》二十卷,收入到《函?!分?。李調元《答祝芷塘同年書》:“近日腳力不健,絕不出門,日惟刪改舊詩,已經付梓,共刻成《童山詩集》四十卷、《文集》二十卷?!边@是李調元晚年回到家鄉(xiāng)羅江后所進行的編刻自己詩文集的活動,查《童山自記》甲寅所記:“乾隆五十九年正月初,侍御李尚菁回蜀,得祝芷塘同年書,始知在松江掌教,久不得消息,為一快云?!盵7]276可知李調元寫這封《答祝芷塘同年書》回信時當在乾隆五十九年,所謂“共刻成《童山詩集》四十卷、《文集》二十卷”恐有夸大成分,因《童山文集》卷十中所收書信多為嘉慶年間所作,應該是乾隆五十九年時《童山詩集》四十卷刻成,《童山文集》二十卷編成,《文集》的刊刻成書當在嘉慶五年(1800)之后。前有李調元《童山文集自序》一篇,署嘉慶四年十一月初十日,全書按照類別編排,收入賦、論、序、記、傳、書、說、考、跋、祭文、墓志銘、行述、四六文等多種題材的文章,卷末補遺收錄嘉慶七年所作《捐修綿州城碑記》。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十對《童山文集》評價頗高:“由其學有本原,故于序錄群書,考論學術之際,于一名一物,悉能窮流溯源,洞究其所以然,諒非空疏不學者所易為。乾嘉中四川士夫之有文才而兼治樸學者,固未能或之先也。”[8]193這個評價李調元當受之無愧。

二、李調元對蜀中文獻的收集整理與刊行

李調元從青年時代起便有收集、整理蜀中先賢著作的宏志,乾隆二十九年他三十一歲的時候,即與鄧在珩合編刊行《李太白集》十六卷,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在編刻蜀中文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蜀中歷來詩風很盛,詩家與詩作都數(shù)量龐大,歷代編刻蜀詩總集者眾多?,F(xiàn)存蜀詩總集主要有宋代袁說友等編《成都文類》五十卷、明代楊慎編《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清代費經虞編《蜀詩》十五卷、清代孫桐生編《國朝全蜀詩鈔》六十四卷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蜀人編蜀詩總集。

李調元在前人的基礎上編纂成《蜀雅》二十卷,是一部專門選編清代前中期蜀詩的總集,在收錄詩人、詩作上很有代表性,前有李調元《蜀雅序》:

我朝自鼎休息百余年來,英才蔚起,而岷峨之氣又磅礴而郁積之,故往往鑠古切今,不少鴻章巨制軒翥奮飛,和聲以鳴太平之盛。而以巴為嬥,多不入采風之聽,則是鐘期亡而伯牙之弦絕,獶人沒而匠氏之斤輟,非作之難,知之難也。若不為之網羅而表彰之,有不泯于荒煙蔓草者幾何?余束發(fā)授書以來即矢此志,廣搜遠采,靡不收錄,披沙揀金,閱有歲時,匯為一冊,統(tǒng)名曰《蜀雅》。[9]2

該書的編排主要按照所錄詩人以科第先后為等次,沒有登科者則以生活年代為秩。每卷收錄作品多寡不一,先古體后近體,先五言后七言。卷一收入呂大器、胡世安、李鑒、柳寅東、王范、宗敦一六人詩歌,多的像呂大器收錄《晚至閬中》《昭化縣》《五涼郊行》《采石磯晚眺》等二十一首,少的如宗敦一僅收《即事》一首。每個詩人下有小傳和評論,詳略不一,如王范小傳云:“范字慕吉,內江人,崇禎辛未進士,官至浙江巡按御史。蜀亂不仕,國朝寓居丹陽。”[9]7新繁費氏為蜀中名門望族,費經虞所編《蜀詩》主要收錄明代至清初蜀詩。李調元編選《蜀雅》時曾參考過該書,故他對新繁費氏詩歌收錄頗多。例如卷三收錄費密各體詩六十首,如《古意》《詠史》《北征》《冬菊》《杜宇》《沔縣村居》《阻風三江口》《元夕雨中見雁》等;又如卷五至卷八收錄費錫璜詩一百六十八首,所收詩歌篇幅是單個詩人最多的一位。對于同時代的詩人,李調元也多有收錄,卷十八便采錄其父李化楠詩二十五首。受費經虞《蜀詩》卷十四、卷十五收錄釋道、閨秀詩歌體例的影響,李調元也在卷二十收錄釋道、閨秀之作,其中有李調元妾萬氏詩作一首?!妒裨姟肪硎珍涃M密詩歌五十三首,《蜀雅》卷三收錄費密詩六十首,此外兩書都收錄呂大器、柳寅東、費經虞等人的詩作,說明二書在詩歌采輯來源與體例編排上有傳承關系,即李調元在選編《蜀雅》二十卷時參考過費經虞《蜀詩》二十卷。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唐朝滅亡后,朱溫在東京開封府建立后梁,到后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960)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篡后周建立北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統(tǒng)指中原地區(qū)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十國為中原地帶之外的割據政權,包括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先后相續(xù)七十余年。為了躲避戰(zhàn)亂,很多詩人紛紛流寓四川,形成了獨特的唐末五代巴蜀流寓詩人群體,尤其是在前蜀(907—925)、后蜀(934—966)時期更為明顯,著名的花間詞派即發(fā)生于此。李調元發(fā)愿編刻《全五代詩》,收集全五代十國時期的詩歌,保存此期詩壇作品,以供后人參閱。李調元《程魚門以詩乞余所編全五代詩依韻奉答兼索異書》:

五代本無詩,多附唐末期。

亦或入宋初,九牛才一毛。

譬如采蘭菊,彌望皆煙苕。

況復蒿與艾,其品益不高。

我生好吟詠,嗜古如甘醪。

自漢魏以還,鈔校不憚勞。

唐宋各全集,匯疏頗有條。

中間五十年,缺略匪一朝。

思慮勤補綴,日夜肇自搖。

叢書獲只字,喜若逢瓊瑤。

只取備文獻,不在格卑超。

手錄垂三年,幾脫十甕毫。

雞窓耿燈火,牙簽風雨飄。

遺文遭斷簡,聚訟空相熬。

君昔在中秘,寄贈亦屢叨。

編成付裝贉,百軸錦鸞翹。

再索亦不吝,詩逋慚隔宵。

倘更異書借,聊當磚先拋。[10]476

據《童山自記》可知,程晉芳來信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童山詩集》卷二十三附錄程晉芳原詩曰:

子誠有心人,采掇弗憚勞。

全體若單詞,理之俾有條。

考核必精詣,注釋連昏朝。

裒然四大帙,錦錯珠光搖。

昨者舉贈我,寶之敵瓊瑤。

一月讀未盡,六時神已超。③

結合程晉芳、李調元二詩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可以得知至遲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調元已經將《全五代詩》編刻好,分裝四函以饋贈師友。程晉芳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四庫全書》總目協(xié)勘官,為李調元在京城時期的同僚。寫這封信時程晉芳在陜西巡撫畢沅幕下,可見李調元在北京所刻《全五代詩》已經傳播到陜西,所以程晉芳才寫信索求。

《全五代詩》一百卷,前有李調元自序,其曰:

五代詩向無全本,編詩者皆附之唐末宋初之間,并少專輯,惟新城王尚書漁洋有《五代詩話》,而所載者事跡,詩或缺焉。竊嘗論之,梁、唐、晉、漢、周,歷五代十三君,共五十二年。其間或縉紳,或隱逸,代不乏人。然各事其主,判若町畦。[11]1

先是交代了該書所收錄的年代主要是五代,時間跨度為五十二年,接著述說選錄標準和體例:

有五代而為前人附入唐末宋初者,俱一一歸還之。或應入某代,或應入某國,各按其時其事。而更于每人姓氏之下,綴以小傳,皆據各書采錄,非臆說也。蓋不如是則不足以成五代之詩也。更于五代后附以十國,凡有斷章摘句,靡不收入,統(tǒng)名之曰《全五代詩》。共計詩九十卷。自乙未春二月至戊戌春正月,積三年而始成。[11]2

自序后署“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朔日,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欽命提督廣東學政,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兼翰林院編修,綿州李調元雨村甫謹序”。從乾隆四十年二月到四十三年正月,正好是李調元任職吏部考功員外郎時期,他利用在京城查閱圖書方便的機會,編纂了這部大書。但自序作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則刊刻當在此時之后,乾隆四十七年之前。《全五代詩》原本九十卷,后補遺十卷,合計一百卷,嘉慶本《函?!匪铡度宕姟窞榫攀肀荆饩w本《函?!匪談t為一百卷。

全書以五代十國的朝代國別分卷,計梁八卷,唐二卷,晉二卷,漢二卷,周三卷,吳六卷,南唐十六卷,前蜀十七卷,后蜀四卷,南漢一卷,楚四卷,吳越九卷,閩十三卷,荊南十二卷,北漢一卷。朝代國別之下,按作者官爵、隱逸、道釋等身份為序。書首有《凡例》十四條,其十三曰:“詩有古今各體。此書之輯,每一人必先樂府,次四言,次五古,次七古,次五律,次五排,次七律,次七排,次五絕,次七絕。各國皆仿此?!盵11]4

卷四十到卷五十六所收前蜀詩歌頗全,從王建、王衍,到韋莊、貫休、唐求、杜光庭等人,幾乎網羅無遺。書前羅列參考書目約三百余種,從大量詩話、筆記小說、史志中搜集五代詩歌,對研究唐宋之際五代十國的歷史、文學、藝術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調元花費精力最大、編刻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書是大型叢書《函?!匪氖啊独m(xù)函?!妨?,從乾隆壬寅李調元首版《函海》的編刻,到光緒辛巳鐘登甲重刊《函?!?,前后持續(xù)一百多年,版刻情況較為復雜。對于編纂《函?!返膭訖C,李調元在《函??傂颉分姓f:

余不能化于書而酷有嗜書癖,通籍后,薄游京師,因得遍訪異書,手自校錄。然自《漢魏叢書》《津逮秘書》而外,苦無足本。幸際圣朝,重修《永樂大典》,采遺書,開《四庫》,于是人間未見之書駢集麇至,石渠天祿,蔑以加矣。余適由廣東學政任滿,蒙特恩,監(jiān)司畿輔,去京咫尺,而向在翰林同館諸公,又時獲鱗素相通,因以得借觀天府藏書之附本。每得善本,輒雇胥錄之。始于辛丑秋,迄于壬寅冬,裒然成帙,真洋洋大觀矣。有客諛余所好,勸開雕以廣其傳,遂欣然為之。余蜀人也,故各書中于錦里諸耆舊著作,尤刻意搜羅,梓行者居其大半。而新都升庵博學鴻文,為古來著書最富第一人。現(xiàn)行世者除《文集》《詩集》及《丹鉛總錄》而外,皆散佚不傳,故就所見已刻未刻者,但睹足本,靡不收入。書成分二十函,自第一至十皆刻自漢而下以至唐宋元明諸人未見書。自十一自十四,皆??堂魃治匆姇?,自十五至二十,則附以拙刻。冀以仰質高明,名曰《函?!贰12]367

其《函海后序》又說:

余所刻《函?!窌踩淝笆怨湃藚矔?。而己書亦附焉。蓋用后體例也。小卷不計,總全卷共一百五十種。書始于戊戌春,迄于壬寅冬,閱五年而成。[13]1

從李調元的二序可知,《函?!返木幾霃那∷氖甑剿氖吣?,前后五個年頭。初刻本為二十函,前十函專門收錄漢代至明代的巴蜀稀見文獻,第十一到十四函專門收錄楊慎的著作,第十五到二十函收錄李調元本人的著作。補刻本為三十函,收書總數(shù)約一百五十種。嘉慶六年李調元重訂《函?!罚扇黾拥剿氖?。

《函?!穮矔钪饕膬r值在于保存了大量的歷代蜀人著作,例如《華陽國志》十二卷、張?zhí)朴ⅰ妒駲勮弧范?、陳亮《三國紀事》一卷、唐庚《三國雜事》二卷、趙汝適合《諸藩志》二卷、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王象之《蜀碑記》十卷、李調元《蜀碑記補》十卷、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三卷等都是蜀人撰寫的歷史地理著作。此外,明代著名學者、詩人楊慎的著作,因《函?!肥珍涊^全而得以保留下來,彭東煥《<函海>編刻與楊慎著作的流傳》[14]32一文專門探討了李調元《函?!穼钌髦髁鱾鞯呢暙I以及存在的問題,可以參考。李調元及其父李化楠的著作,也因收錄到《函?!返靡员4嫦聛恚埠紓悺?函海>各本收錄李調元著作表》[3]221以詳盡的資料展示了不同版本《函?!匪浝钫{元著作的書名、卷數(shù),分門別類極具參考。

從編纂《蜀雅》《全五代詩》大型總集到編刻《函?!反笮蛥矔?,李調元對巴蜀文獻的整理與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些書因他的輯佚傳刻得以流傳至今,例如他依據《永樂大典》輯佚出二十三種書收入到《函?!?,《永樂大典》后來絕大部分遭到毀滅,這些書就因收錄到《函?!妨鱾飨聛?,這是李調元文獻整理的功勞?!肚迨妨袀鳌肪砥呤独钫{元傳》評道:“其表彰先哲,嘉惠來學,甚為海內所稱?!盵15]5917李調元是當?shù)闷疬@個評價的。

三、從《函?!沸虬峡蠢钫{元的目錄版本學思想及特點

李調元編纂《函海》時認真閱讀收錄的每一部書,寫下了幾十篇序跋,這些文字極具學術價值,從中可以窺探李調元的文獻學思想及其古籍校勘的治學特點。李調元編刻古籍很注重版本,尤其是罕見之本,凡所見必設法借來做為底本刊刻,以廣其流傳。李調元曾任翰林院編修,得以進入到內府書庫調看《永樂大典》等珍貴典籍,借此機會他從《永樂大典》中輯佚了不少著作?!逗!肥珍浀牧涸凼捓[《古今同姓名錄》二卷、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二卷、宋徐總干《易傳燈》四卷、宋趙善湘《洪范統(tǒng)一》一卷、宋趙汝適《諸藩志》二卷、宋張行成《翼玄》十二卷、宋高晦叟《珍席放談》二卷、宋潘時竦《月波洞中記》一卷、宋闕名《產育保慶集》二卷、宋崔敦禮《芻言》三卷、宋李心傳《舊聞證誤》四卷、宋李幫獻《省心雜言》一卷、宋吳箕《常談》一卷等二十三種書,即是李調元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單獨成書,因收入《函海》而流傳至今。如果沒有李調元當年從《永樂大典》中輯佚的話,上述二十三種著作極有可能隨著《永樂大典》的銷毀而散佚。李調元公事之余,積極在京城訪書,凡是他遇到的罕見之書,無論刻本還是鈔本,總是想盡辦法重錄一遍,尤其是巴蜀先賢的著述?!逗!肥珍浱迫颂K鶚《蘇氏演義》二卷,前有李調元《蘇氏演義序》說:

陳振孫稱其考究書傳,正訂名物,辨訛證誤,有益見。聞龍果溪以家藏本刻之,尤本傳布絕少,予數(shù)求之不得,忽從友人處借得鈔本,因急為梓行。④

又如《函?!肥珍浰未袢隋狂x撰寫的《采石瓜洲斃亮記》一卷,李調元序曰:

陸梅谷云是書向無刊本,抄誤甚多,偶于馬云衢齋頭借得善本,又云此書不啻左氏之傳春秋,又云閱古人傳記最苦史筆庸下,此乃鐵中錚錚者,其推崇可謂至矢。《函?!芬粫庠诒碚绵l(xiāng)先輩,故梓行之。

這兩部書都是李調元在京城中訪得,由于極其罕見,因而他才收錄到《函海》中,可以看出李調元在收書范圍和底本的選擇上的確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絕非簡單見書就收。

在這些序跋中,很多都是書目解題性質的文字,反映了李調元的目錄版本學思想。如《程氏考古編序》:

《考古編》者,宋程大昌所雜論經義異同及記傳謬誤而作也。大昌字泰之,休寧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歷官權吏部尚書,出知泉州,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卒,謚文簡,事載《宋史》本傳。大昌深于經術,學問湛深,于諸經皆有論說,于易學尤精,所著有《易原》一書,苦思力索,四年而成,其學力可知矣。此書于各經皆反復推闡,多明大義,如論刑官之家魏,張掖之鮮水以及《荀子》子弓之非馯臂,后漢章懷太子之注叚熲,皆確有典據,非泛為摭拾,與鄭樵輩之橫議相去不知幾何!其于洪邁《容齋隨筆》固不相亞也。大昌所著尚有《演繁露》十六卷,續(xù)六卷,已有刊本,惟是本互相傳寫,故先校行云。

這篇序是一篇標準的書目解題,得陳振孫、晁公武之真?zhèn)?,介紹了著者生平事跡與學術、本書之優(yōu)點,使讀者對其一目了然。《烏臺詩案序》:

《烏臺詩案》一冊,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烏臺詩話》十二卷,蜀人朋萬九錄東坡下御史獄公案,附以初舉章疏及謫官后表章、書啟、詩詞等而成之者,今所得宋本合為一冊,不分卷次。按《百川書志》載《烏臺詩案》一卷,云宋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湖州遭時群小,構成詩禍拘禁之卷案也。據此則是書流傳有二本,此本遇朝旨等字俱抬頭,其為宋人足本無疑。謫官后文乃后人附蓋之耳,蓋此為《百川書志》所見之本,非《直齋書錄解題》所見之本也。

李調元在這里辨析《烏臺詩案》本有二種,但《直齋書錄解題》所著錄的是《烏臺詩話》十二卷,與《百川書志》著錄的《烏臺詩案》一卷,從內容到卷數(shù)顯然不是同一種書。今《烏臺詩話》十二卷散佚,《烏臺詩案》一卷則因李調元據宋本收錄到《函?!范舸?,的確是幸事。

在不少序跋中,李調元糾正了前人的失誤,反映了他淵博的見聞和深厚的學識。蕭繹《古今同姓名錄》一書,《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一卷,后來唐代陸善經、元代葉森分別加以續(xù)補,收錄在明代的《永樂大典》中。李調元編修《函?!窌r收錄該書,由一卷改為三卷。書中列古代同姓名的計三百八十二個,共一千三百零七人。李調元《古今同姓名錄序》說:

《古今同姓名錄》見于《梁書》本紀及《隋書經籍志》,皆作一卷,此題三卷者,合陸善經所續(xù)、元葉森所補而名也。夫司馬遷不知有兩子我,故以宰予為預天恒之亂。不知有兩公孫龍,故以堅白同異屬之孔門弟子,然則此錄非但綴瑣,聞供談資,亦讀史之要務也,較宋陳思之《小字錄》,郭萬里之《別號錄》,亦有功史學,豈待問哉?至如明余寅撰《同姓名錄》十二卷,周應賓又補一卷,近日王廷燦又補八卷,雖較此加詳適形,其贅椎之始,則舍此無由。

在序中先是交代《古今同姓名錄》由一卷改為三卷的緣由,接著批評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由于不知古代人名有同名者導致人物事跡錯誤,說明此書的重要性。最后又將《古今同姓名錄》與其他同類著作相比較,揭示出該書的價值。兩百余字的短序中透露出如此多的內容,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是李調元深厚學養(yǎng)的展現(xiàn)。又如《金石古文跋》:

楊用修《金石古文》十四卷,刻于明嘉靖年,有永嘉省庵孫昭序。按,升庵是編釋碑石鼓及秦漢諸刻,搜羅最富,然其中有因訛傳誤,不可不為訂正者。如以史晨碑之夫子冢為大子家,魯公冢為魯公家,此承洪適《隸釋》之訛也。以張遷碑之籌策為蕭何,承都穆之訛也。今碑刻俱在可驗。又如韓勒碑陰,升庵頗譏《隸釋》之誤,今考漢碑文與《隸釋》所載本相合,而碑之兩側尚有題名,適固未載,升庵偶未之考也。

李調元對楊慎《金石古文》一書中出現(xiàn)的錯訛,條分縷析地進行辨析,顯現(xiàn)出他深厚的金石學學養(yǎng),因此這條跋語極具學術性。

再如《龍洲集序》:

《龍洲集》非《斜川集》也,客曰如是則序龍洲是矣,而又言斜川何也?曰一以正書賈偽本,一以存黨叔之集名也。《斜川集》十卷見《文獻考》,世無傳本,王漁洋《香祖筆記》稱康熙乙酉有書賈來益都之顏神鎮(zhèn),攜《斜川集》僅二冊,價至二百金,惜未得見之。今不可知此本染紙作古色,補鐫烏絲,假鐫虞山汲古閣毛晉印章,世皆信為斜川真集久矣,不辨其偽矣??缄苏f之作蘇過墓志,過卒于宣和五年,此集中所稱乃嘉泰開禧年號,且周必大姜堯章韓侂胄俱南渡后人,過何以見之?其乖刺不辨而知也??驮蝗缓稳思玻吭淮怂蝿⑦^之集也,書賈因過同名冒題為斜川以漁利也,所以辨斜川之集名且皆宋人文集也,讀者只作龍洲集讀之足矣,余于是有深惑也。

《龍洲集》為宋人劉過的文集,但劉過的名氣沒有蘇過的大,于是書賈將《龍洲集》冒充為《斜川集》兜售,王世禎曾在《香祖筆記》中記錄過。李調元通過考察《斜川集》中的人物事跡,發(fā)現(xiàn)與蘇過年代迥不相及,認定是劉過的《龍洲集》,書賈以此冒充宋本《斜川集》,而且假冒明末汲古閣毛晉印章,由此才真相大白,也可以看出李調元的版本學造詣之高深。

有些序跋可以看出李調元的考據學功底,如《張氏可書序》:

《張氏可書》一卷,《宋史藝文志》、陳振孫《解題》,晁公武《讀書志》俱不載,只《文淵閣書目》載有一冊,而不著其名,惟《愛日齋叢鈔》引其中司馬光、文彥博論僧道一事,稱為張知甫《可書》,亦不知何許人也。今考所記有仆頃在就京師因斡出南熏門事,又有見海賈鬻龍涎香于明節(jié)皇后閣事,是在宣和之初,嘗官汴京,復有紹興丁巳戊午及劉豫僭號事,則由中原入南渡二十年矣,蓋其人生于北宋末年,猶及見汴梁全盛之日,故都逸事目擊頗詳。迨其晚歲追述為書,不無滄桑今昔之感,故于徽宗時朝廷故實紀錄尤多,往往意在鑒戒,其余瑣聞軼事多他書所未見,足備考覆,蓋亦孟元老東京夢華之流也。

宋人張知甫所著《可書》一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以及《宋史·藝文志》等公私書目中都無著錄,更不知作者年代、事跡,李調元通過《可書》中所記錄的汴京事跡等內證,考證出作者張知甫的具體年代,分析出他撰寫此書的初衷,辨析有力,極具說服力,可以看出李調元在編刻《函海》時是逐部通讀所著錄之書的,故而他撰寫的序跋質量很高。再如《吳中舊事序》:

《吳中舊事》一卷,元陸友仁撰。友仁字輔之,吳郡人,此書蓋記其鄉(xiāng)之軼聞舊跡,以補地志之闕者,其體例則小說家流也。其中如辨吳會、吳下之名及陸贄墓、張籍宅和今坊高民碑之類,皆足以資考證。又如記陳長方潘兌事亦足以資法戒。其他如范純佑慕容品卿事,頗為不經,李璋事亦頗猥瑣。然古人雜記之書,類多如此,不足為友仁訾也。惟所載《鹿苑臺銘記》云永和七年陸璣建碑王羲之書,則二人時代邈不相及,殊失之于不考耳,友仁嘗著《研北雜志》一書久行于世,惟此書傳本絕稀。自序稱參記舊聞一百余事,今所存只九十三條,且字句時有偽脫,謹于其可考者,各校正之,存?zhèn)湔f部之一種,固愈于他小說之荒唐悠謬不軌于理者焉。

這條序言先評論元代陸友仁《吳中舊事》的史料價值,繼而指出該書中的缺失,包括道聽途說未經考證的故事。對于這本書的價值李調元是肯定的,因此花了很大的功夫逐一校理文字,盡量保存元人所著筆記小說。同樣,對于蜀中相關歷代瑣事、雜記,李調元本人也是極有興趣,《函?!分兴铡毒茈s記》十卷,就是他自己的輯錄的一部有關歷代蜀中奇聞異事的著作?!毒茈s記序》:

《井蛙雜記》者,蜀中歷代瑣事軼聞,李子輯之而別為此書也。蜀自獻賊之亂,書籍殘毀,青羊一劫,衣冠涂地,承平之后,歲綴拾遺文,纂修省志,賴有當代諸公而搜覓,珊瑚鐵網難盡,又或傳聞互錯,不免混淆,因不揣固陋思拾遺而補綴之,而苦無載籍可考。自癸酉余省親大人于浙東一舸南下,始獲遍游名山大壑,身所經歷,凡有古跡碑版,無不手摹而錄之。既而先人以薄俸購書萬卷,載以歸來,又從而一一考核。繼復奔馳南北,一官京師又數(shù)十年,每逢明窗獺祭之下,未嘗不手自鈔寫。今裒然成帙矣,其間或得之舊志,或得之新聞,或得之山徑石室,或得之小說稗官,要之有關于華陽之典故,文獻之考證,事多為正史所不載,及案頭所未數(shù)見者,輒為一集,不分鴻荒而上耳目之前,玉屑金沙,奇奇怪怪,皆入野史叢編,因隨時紀錄,故無次第,非敢謂賅悉無遺,足以訂前人之闕也。

李調元通過大量的訪求古跡碑銘,將有關蜀中逸聞趣事的文字收集,親自進行考訂,編纂成這部《井蛙雜記》十卷,為保存史料做出了貢獻。

《函海》的其他序跋也極有價值,例如在《舊聞證誤序》中論說李心傳此書對宋代朝章典制考證的特點,《金石故跋》中論述多種金石著作版本的區(qū)別以及著錄金石錯誤的原因,《蜀碑記補序》中考訂碑帖版次文字疏漏,等等,皆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特點。要之,《函?!分欣钫{元所做之序跋,可以算得上是李調元的一部目錄版本學著作,此為時人所忽視,理應加以重視。

注釋:

① 乾隆二十九年(1764)江油清廉書舍刻本《太白全集》卷首。

② 乾隆羅江李氏萬卷樓精刻本《童山詩集》卷八。

③ 乾隆羅江李氏萬卷樓精刻本《童山詩集》卷二十三。

④ 光緒七年(1881)廣漢樂道齋刻本《函?!?,以下所引序跋皆為此版本《函海》,不再另注。

猜你喜歡
李調元詩集乾隆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近代以來蜀地名人李調元研究文獻述評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乾隆眼中的木魚石
華人時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4
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6期)2019-10-12 08:21:32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李調元改詩作對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6年13期)2016-11-11 03:40:49
磊橋戲對
對對聯(lián)
丰宁| 贵港市| 亚东县| 普兰县| 凤凰县| 新巴尔虎左旗| 普兰店市| 金阳县| 商都县| 镇平县| 来宾市| 汾阳市| 莱芜市| 宜昌市| 和平县| 五指山市| 景泰县| 房山区| 碌曲县| 吴堡县| 荔浦县| 漳州市| 桐城市| 通州区| 旬邑县| 湘潭市| 杭锦后旗| 尉犁县| 项城市| 靖远县| 政和县| 仲巴县| 长垣县| 革吉县| 游戏| 宁波市| 怀集县| 广州市| 登封市| 巴林左旗|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