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興偉 劉建楨
(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北京 100875;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蘭州 730070)
提 要:新媒體由于技術上的數字化和傳播上的互動性為科學知識的傳播和大眾化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本研究以Bernstein的再語境化為理論基礎,以微信公眾號中的科普話語為研究對象,探究科學話語再語境化的話語策略,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大眾話語如何運用話語策略建立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實現累積性知識的建構。
科學知識的大眾化主要有機構和大眾傳媒兩個渠道,前者主要指學校,后者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早期科學知識的大眾化主要以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等為渠道。這種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被稱為大眾化的“主導模型”,這一模式的缺點顯而易見:它忽略受眾的參與,缺乏互動。
科學知識的大眾化在本質上是科學話語的大眾化,體現為信息傳遞和知識交流的過程,是科學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的過程,“不僅涉及重述,而且還涉及科學知識和話語的再語境化”(Calsmiglia,van Dijk 2004:371)。作為面向大眾的科學寫作,科學話語的大眾化已成為話語研究中 一 個 新 領 域(Camus 2009:466)。Hyland(2010)認為,科學話語的大眾化不僅體現在與讀者的互動,還包括為大眾呈現觀念和內容的方式。本研究基于Bernstein的再語境化理論,探究新媒體中科學話語大眾化的話語策略及其體現方式,闡釋大眾話語如何通過話語策略幫助讀者將已有知識和新知識融合,進而達到識解新知識的目的。
科學話語與大眾話語是“一個故事的兩種體裁”(Hyland 2010:117)。Calsamiglia和van Dijk(2004:371)指出,科學話語的大眾化是一個由大量話語符號實踐組成的關于交際和信息的社會過程,其目的是將學者的科學知識、觀點和意識形態(tài)以非專業(yè)的形式傳播給普通大眾,使其從根本上了解科學的本質,并塑造科學思想。這種解碼過程并不是對科學話語的簡化或信息娛樂化(in?fortainment)(Hyland 2010:118),而是重構,以適應新的交際時間、地點、環(huán)境、參與者和目的。這種轉化是將話語重新定位到另一場域,即再語境化(Bernstein 1990,1996)。再語境化由Bernstein提出,他指出教育話語的社會建構需經歷3個階段:生產、傳遞和習得,分別由教育知識的3個規(guī)則調控,即分配規(guī)則(distributive rules)、再語境化規(guī)則(recontextualizing rules)和評鑒規(guī)則(evalua?tive rules)。分配規(guī)則涉及知識與權力的關系問題,即誰能向誰傳遞什么。再語境化規(guī)則發(fā)生在教育話語的傳遞層,該層將生產層產出的知識進行重置,即選擇、調整、轉化和組合,以供習得層使用。特定話語從一個場域被植入另一場域經歷移位(dislocation)和重新定位的過程,這個過程將初始話語從真實實踐改造成虛擬或想像的實踐。重置后的教育話語根據評鑒規(guī)則在習得層被放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和教育語境中開展教育實踐。
科學話語的再語境化涉及3個維度:在認知層將新知識和已有知識建立聯系;在情景層,根據說者和聽者的不同興趣、意圖和目的建立不同場景;在社會層,研究過程作為社會實踐被轉移到其他實踐中。大眾話語的作者依據自己對交際語境、交際目的和潛在讀者的知識水平、興趣的預估而選擇不同的話語策略。這些策略體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詞匯—句法結構、文本組織和結構、文體結構等。Calsamiglia和van Dijk(2004)認為,書面媒體的再語境化話語策略主要有名稱、隱喻、定義和描述,以及其他闡釋結構,如釋義和重釋、示例、泛化等。Ciapuscio(2003)認為口語語篇的再語境化涉及隱喻、示例、場景化和具體化等話語策略。由于名稱、釋義和重釋、定義及描寫都涉及對事物本質的闡釋,本研究對其進行合并,建立包括界定策略、示例策略、隱喻策略及具體化和泛化策略4種話語策略的分析框架以說明新媒體中科學話語的大眾化過程。
界定策略(delimiting strategy)包含定義和描寫兩方面,定義闡釋未知概念,而描寫的對象則是未知事物(Calsamiglia,van Dijk 2004:379)。定義是對事物本質特征的簡要說明,是區(qū)分與判斷是否是該事物的基礎依據;而描寫則通常是對事物部分或者全部性質的認識,涉及事物的構成、結構、屬性、功能等。示例策略(exemplification stra?tegy)中,示例是一個交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說話者通過引用特定事物作為例子以說明確實存在的一般知識(概念或原則),因此,示例是從概括到具體、一般到特殊的轉化過程,即一般知識的“實例化”(Oliveira,Brown 2016:739)。在本研究的語料中,這種“實例化”包括日常實例和個人親身經歷。在隱喻策略(metaphorical strategy)中Ciapuscio(2003)在分析專家和大眾交流的重置策略時運用寬泛隱喻策略,包含隱喻、類比和比較。這3種比喻策略在重置話語中具有共性,即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象或更接近讀者的日常經驗來識解新事物、新知識,進而達到融合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目的。Calsamiglia和van Dijk(2004)認為,類比和隱喻有助于以更熟悉的領域再概念化讀者所不了解的知識領域,比較亦是如此。具體化和泛化是兩個相對的過程。前者是相對于抽象化而言的,是以非抽象方式重寫抽象知識的過程(Ciapuscio 2003:220);而后者是從具體實例或案例中得出一般性結論,并推廣到其他領域的方法(Calsamiglia,van Dijk 2004:383)。
本研究的語料來源于微信公眾號“果殼”(Guokr42)、“環(huán)球科學”(huanqiukexue)和“科普中國”(Science?China)2014-2018年涉及“轉基因”的所有文章,共223篇。刪除視頻、活動和書籍推送、重復和相關性低的文章,本研究共收錄包括演講、評論、訪談、故事等不同類型的文章40篇(“果殼”19篇,“環(huán)球科學”16篇,“科普中國”5篇),建立約13.3萬字符的小型語料庫。運用語料庫標注軟件UAM Corpus Tool對語料中的話語策略進行標注和統(tǒng)計,共發(fā)現644例話語策略。各類話語策略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話語策略分布情況
如表1所示,科學話語大眾化過程中最常見的話語策略為界定策略和示例策略。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界定策略(41.46%),示例策略次之(36.64%)。其余兩種策略使用頻率相對較低:隱喻策略占12.74%。最后是具體化和泛化策略,占9.16%。這些策略對科學話語進行重置,引導讀者將新知識和已有知識建立聯系,并進一步融合,既能揭示事物本質,也有利于讀者積累性知識的建構。
大眾化是一個程度問題,科學話語與大眾話語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是知識建構的連續(xù)統(tǒng)(Myers 2003)。以下將從再語化境視角分析科學知識在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和建構。
大眾話語在引入新知識時,通過將復雜事物與日常事件聯系起來,以簡明的定義和對相關屬性的描述界定和闡釋新概念,使之易于理解。
3.11 定義與概念建構
本研究關注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及與之相關概念和知識的大眾化,如基因編輯、基因重組等。定義的實現范圍非常靈活,可以是短語、小句,甚至段落或語篇,例如:
①通常所說的轉基因技術,指人為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幾個已知功能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內安家落戶,使該生物獲得新功能的技術。
作為科學話語的重置話語,大眾話語通過命名術語確立話語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功能語法角度看,例①是關系過程中的內包型識別式小句,即用語言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這類小句通常由3個成分構成:載體(實物)+系動詞(是、指等)+身份。從語義和功能角度看,例①確定實體x,即轉基因的具體身份a,即x=a.若x=a,則a=x,因此,識別式中的識別者與被識別者的位置是可以互換的,兩者互相解釋。
3.12 描寫與知識結構
從功能語法角度看,語料中還存在一些內包型歸屬式關系小句。程曉堂(2002)認為Halliday所提出的歸屬式小句又可再分為兩個次類,即描述特征(characterizing)和描述類別或歸類(sor?ting)。例如,John is clever描述的是John的特征,即John is one of those clever people,因此,該小句屬歸屬式中的描述特征類。John is an actor體現一種歸類關系,即John is one of those actors.
②轉基因是一項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yè),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
例②的前兩個小句體現歸類關系。最后一個小句則是描述特征型的歸屬式關系小句。但程曉堂(2002)認為,無論描述特征還是歸類都體現實體的屬性,即“x有某屬性a”,因此都屬于歸屬式。此外,從語義角度對解釋話語的分析為話語與知識之間的界面研究提供新見解,這一界面對于大眾化的社會和認知過程都至關重要(Cal?samiglia,van Dijk 2004:379)。描寫的對象是未知事物,這些解釋性描寫按語義類別進行組織,然后也按類別將關于事物的知識投射到語篇中。通過對語料標注的分析,關于轉基因、轉基因生物等的描寫在語義上包含以下特征類別:屬性、構成、機制、功能、發(fā)展、應用領域等。
③[1]這是一種潛力巨大的技術,[2]能夠解決糧食安全相關的種種問題,包括植物疾病和害蟲,還可能進一步減少肥料使用、提高生產力、帶來有益的環(huán)境影響。很多益處已經成為了現實……[3]不需要把轉基因和傳統(tǒng)育種對立起來,轉基因原本就是在傳統(tǒng)育種的基礎上完成的……[4]并沒有可靠的理論認為這項技術會對人或者動物的健康帶來任何新的未知危害。
從語義角度看,例③的解釋性描寫包含以下特征類別:屬性、功能和發(fā)展。這些描寫不僅涉及事物的靜態(tài)組織結構,也包含動態(tài)特征,如運行機制、發(fā)展方式等。解釋性描寫的語義類別大致按大眾了解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組織。在大眾話語中,這種描寫也常常借助大眾對周圍事物的已有知識,以達到幫助大眾認識新事物的目的。
大眾話語常常訴諸一般現象的具體例子來解釋復雜概念,這主要是因為實例能夠觸發(fā)大眾的認知過程,聯想與之相關的情景或回憶相似情景,形成一般知識的具體心理模型,進而塑造大眾的感知經驗,使其形成自己的態(tài)度和判斷。本研究語料中的實例分為兩類:日常實例和親身經歷。
3.21 日常實例
Hossack(2012)提出,示例主要識解事物的兩個方面,即事物的屬性和事物間的關系。本研究語料主要是對轉基因屬性的說明,包括安全性、增產、抗蟲抗病、降低產品價格、用途廣泛等。
④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的轉基因大豆從地球另一端漂洋過海運到中國,為什么比國產大豆便宜?原因很簡單,因為轉基因大豆成本低、產量高,這就是品種的優(yōu)勢。
例④對轉基因技術的優(yōu)勢進行識解,包括增加產量、降低價格、改善作物性狀等屬性。根據Rowlands(1989),這種屬性示例的心理模型可以表征為:某事件是由一個對象x(或對象的n元組)在時間t(或整個時間段)對屬性P的例證。用公式則表示為:Event[x,P,t],其中x是一個對象,P是屬性,t為時間。上例的心理結構可表征為:中國從美國、巴西和阿根廷購買大豆[大豆,成本低、產量高,現在]??梢钥闯?,實例和屬性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即一個屬性可以由多個實例體現,或一個實例體現多種屬性,這些屬性之間也可能呈現蘊含關系。
3.22 親身經歷
由于新媒體中大眾話語的作者都是科學研究者、專家、教授,還有科學記者等,其話語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為說明抽象現象和提出有說服力的論據,大眾話語也常常援引這些專家的親身經歷。如例⑤以作者自己的觀察說明轉基因技術對農業(yè)生產、農民、環(huán)境帶來諸多益處。
⑤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放學回來就會坐上我爸的拖拉機,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要犁地,把所有的土翻過來,這就是以前人們除草的方式……現在我們不再犁田了。我們不需要把土壤翻出來蒸發(fā)濕氣,也不再有土壤損耗了。我們也不會有翻開土瞬間釋放的溫室氣體了。
示例策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選擇性。為降低話語的難度和減少交際的困難,大眾話語作者依據自己想像的讀者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的事物,選擇典型和特定實例(Oliveira,Brown(2016:739)稱其為exemplum)進入大眾話語的交流和互動過程,以觸發(fā)讀者的社會認知,使其進行聯想、回憶、參與等。這一交際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大眾話語互動中的交際過程
由于轉基因技術的復雜性和爭議性,大眾話語使用隱喻性表達對轉基因進行概念化,使其明晰,以達到被大眾接受的目的。Holmgreen(2008:100)認為對轉基因的接受是由大眾對具體應用及其相關益處的熟悉程度決定的,即大眾的接受由具體知識來確定,而非基于對技術的一般知識。
3.31 隱喻
在科學話語的再語境化過程中,隱喻不僅可以概念化和解釋現象之間的關系,也可以作為一種極具說服力的資源,因此在專家和非專家之間的互動中非常有用(Camus 2009:467-468)。本研究對語料中隱喻的確定主要依據Ortony(1979)的觀點:某一語言表達成為隱喻的首要因素是從語用或語境角度看,它必須是異常的,即字面理解與語境不相符。因此,本研究首先對語料中構成目標域的潛在語義字段進行選擇,然后結合語境,以確定體現跨語域映射的語言表述。經分析后,本研究發(fā)現新媒體對轉基因等概念的隱喻表述主要基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隱喻“基因是代碼”(THE GENE IS A CODE)。語料中基因和代碼的跨域本體對應如表2所示:
表2 概念隱喻“THE GENE IS A CODE”中的本體對應
由于隱喻的認知特性,當“基因”被重新概念化為大眾更熟悉的“代碼”后,源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標域中,基因就被識解為可被編輯和修改的代碼,而這種改變有利有弊,因此,語料中出現一些相關隱喻,例如:
⑥翻開人類近百年的科學史,很難找到一個科學話題,能夠像轉基因這樣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既被視為人類的天使,又為視為潛在的惡魔,冰火兩重天。
3.32 類比
王亞同(1999)提出,類比推理是從兩個對象的某些相似性或一個對象的一個已知特性推出另一個對象也具有這種特性的推理過程,換言之,類比就是類似事物間屬性的遷移,是人類重要的認知能力之一。類比推理按相似性程度可分為同域和異域(金立 趙佳花2015)。如例⑦和例⑧中的“育種技術”和“通訊技術”、“轉基因”和“核能”均分屬不同的類別,因此都是異域類比推理。
⑦其實,育種技術從雜交到轉基因,如同通訊技術從2G、3G到4G,就是一種技術進步。
⑧從這個技術來說,它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比較有害的東西。這就跟核能一樣,你可以拿它來做原子彈,也可以拿來發(fā)電,關鍵是科學家用這種技術做什么。
金立和趙佳花(2015)認為,類比的基礎是處于不同域中的事物間存在復雜的映射結構。這種映射是事物所包含元素之間的對應關系,可分為3個方面:屬性映射、關系映射和系統(tǒng)映射。例⑦中源域通訊技術中的元素“2G”“3G”“4G”的關系與目標域育種技術中的元素“雜交”和“轉基因”的關系形成多對一的縱向映射關系,如圖2:
圖2 源域與目標域的關系映射
如圖2所示,通訊技術發(fā)展關系映射到目標域中就出現轉基因是在雜交技術之上發(fā)展起來的更精確、更先進的技術,兩者沒有本質區(qū)別,即都是通過遺傳信息的交流獲得物種優(yōu)良性狀的技術。
例⑧則主要體現屬性映射,這是因為源域核能的屬性與目標域中轉基因的屬性之間建立橫向對應關系,形成目標域的候選推理集,被用來推理出目標域也具有與之相似的屬性,如表3。源域與目標域形成一對一的對應關系,這是一種橫向的映射關系。但需要指出的是,類比僅僅局限于事物形式上的同一性,不涉及差異性,因此“類比推理具有或然性的特征,即T可能具有S相對應的某種特殊屬性,也可能并不具有這種屬性”(同上:45)。
表3 源域與目標域的對應關系
系統(tǒng)映射是橫向映射和縱向映射的綜合,體現復雜和完整的類比關系,最終決定類比推理成立與否。類比傳達的并非獨立的事實,是一種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因此,系統(tǒng)性作為一種高階關系在類比中起重要作用。
⑨100多年前的晚清,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西方的先進技術也一并涌入我國。而當時的國人對這事看不懂,心里沒底,有過一些傳言,比如:用照相機拍照會被攝走靈魂,喝自來水會“斷子絕孫”……今天看來這都是笑話,但在當時這就是事實??纯唇裉礻P于轉基因的一些爭論,有些說法是否和100多年前似曾相識?
例⑨被視為類比推理是因為源域與目標域之間不僅具有屬性映射和關系映射,還體現系統(tǒng)映射。這種映射關系不只是形式結構上的對應,更重要的是語義上的。
3.33 比較
比較存在于人類認知活動的全過程,是隱喻和類比的基礎。比較是基于認識對象和參照系之間的異同關系對認識對象本質的認識,因此,比較只能在已知和未知之間展開。本研究語料的主題是清晰和充分地說明轉基因技術,以達到說服大眾接受這一新技術的目的。它常與大眾熟知的概念,如傳統(tǒng)育種技術、雜交等進行比較,例如:
⑩轉基因和傳統(tǒng)植物育種的目標都是通過改變其基因組成以培育出具有改良特性的作物。轉基因通過向作物植物的基因組添加一個或幾個新基因來實現。傳統(tǒng)育種通過將具有相關特性的植物雜交在一起并選取具有所需性狀組合的后代來實現,因為特定的基因組合遺傳自雙親。
比較的基礎是事物之間的異同點,而前提是認識主體已有的經驗—知識結構。例⑩運用比較的方式確定轉基因技術是相對于傳統(tǒng)育種技術而言的新事物,然后以大眾對傳統(tǒng)育種技術的經驗—知識結構中的既成認識為參照系,這種比較使新事物、新知識更接近讀者的個人經驗,因而也易于獲得和接受。
具體化的實現方式是運用自然的或生活中的真實物象以具體可感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對復雜知識或新事物進行識解,從而構建一個更加清晰和具體的形象世界。其實現手段包括:(1)對抽象知識的模擬,如表格、圖表、模型等客觀形式;(2)對抽象知識的符號化,如符號、數據、語言等可被感知的形式。本研究的語料中,數據是具體化策略中最突出和使用頻率最高的實現手段?!皵祿币灾庇^和客觀的方式向讀者呈現轉基因技術的優(yōu)勢,進而達到使其接受的目的,例如:
?數據顯示,過去全球147個已知轉基因作物在1995~2014年間產生了多重重大效益:采用轉基因技術使化學農藥的使用率降低了37%,作物產量提高了22%,農民利潤增加了68%。
除具體數據之外,語料中還存在一些概括性數據,如“沒有任何”“沒有一例”等。例如:
?在轉基因技術進入市場后的超過20年中,沒有一項食品安全或者飼料安全事故是與這項技術相關的。
泛化涉及觀察一組樣例以確定這些實例共有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據這些共有特征得出概括性的結論。例如:
?人類有史以來就一直在基因層面改變和選擇作物。無論是現代的玉米,西紅柿,或者桃子還是大豆,我們一直在改變它們的基因。
例?通過分析常見作物由野生到改良物種的演變過程得出結論:不存在沒有改變基因的作物。
本研究從知識建構視角分析科學話語在新媒體中的再語境化過程,包括說什么、怎么說、怎么闡釋和如何實現交際意圖。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呈現了話語策略在大眾話語中的分布,還分析了界定策略、示例策略、隱喻策略及具體化和泛化策略如何實現再語境化,并進一步剖析了話語策略如何將讀者的已有知識和新知識進行融合,以建構累積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