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國 黑龍
摘要:2021年7月16日至18日,由大連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主辦,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研究所承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學術研討會”在大連召開。本次會議的議題主要是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研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的淵源和主要內涵以及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要文獻支撐等問題。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研討會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10-0011-04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方位下提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新時代關系國家與民族命運的重要理論與現(xiàn)實命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辫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2014年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在談到民族團結的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边@是黨中央第一次從民族工作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價值。在同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談到“八個堅持”,其中之一就是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隨后,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chuàng)建活動。”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中共中央正式將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總結提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绷暯娇倳浀拇髸蟾嬷芯唧w表述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式成為我黨的民族工作綱領,并在最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進黨章。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指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顯著優(yōu)勢”。從法定規(guī)章制度的形式,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定為我黨長期堅持的政治理念、行為準則和工作目標。
因此,在新時代歷史學的研究也要與時俱進,回應時代命題是歷史學的一貫宗旨,而從事民族史的學者更應該在響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重要政治戰(zhàn)略上,做出新的更高更廣闊的學術成果,本次會議就是基于這個命題和使命而召開。本次會議共計提交了論文三十多篇,與會學者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遼寧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大連民族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次會議情況予以介紹。
首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的基本內涵、定義和分類等方面的綜合論述?!爸腥A民族共同體是由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組成的共同體,它的核心內涵是命運共同體。能夠體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核心內涵、內在結構和本質特征的文獻資料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贝筮B民族大學黑龍教授的大會主題發(fā)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兼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主要內涵》一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做了如此的定義,同時指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的重要性,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分為五大類: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文獻的最經典文獻,也是最具有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二是黨和政府頒布的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件。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的文件,具有很強的政策性;三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等革命導師關于多民族國家、民族共同體、民族團結互助和諧的論述,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重要來源,值得重新梳理和總結;四是中國歷代文獻典籍中的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記載,這些記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淵源,能夠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何從自在走向自覺的歷程:五是專家學者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論著,這些文獻一般都是對上述四種文獻的闡釋,也包含個人的一些理解和主張。
有的學者從某一專門領域的文獻入手,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論述和對保護傳承利用古籍的重要講話精神,如青海民族大學王梅花《蒙古文古籍文獻的發(fā)展歷程及研究價值——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一文把蒙古文歷史文獻的發(fā)展歷程分為13世紀初期到14世紀中期、15世紀至16世紀、17世紀至19世紀、20世紀前半葉這四個時期,分別概括了這四個時期蒙古文文獻的研究內容,并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大學時對保護傳承利用古籍文獻的重要講話,闡釋了蒙古文古籍的重要研究價值。此外,還有一些與會學者探討了地區(qū)性歷史文獻保護的策略和思考,如大連民族大學圖書館王學艷《遼寧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保護及策略》等。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要切入點,探討了相關問題。例如大連民族大學何長文先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文化基因》一文從地理環(huán)境、分封制度、儒家思想體系、宗教本土化等幾個方面來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文化淵源。
其次,歷史學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和視角仍是以實證研究、個案研究為主,故本次會議雖以具有較強理論性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要視角和主題,眾多與會學者仍然是通過大量的個案、細部的實證研究來推動這一論題的深入。比如,部分學者專門探討了多語種文獻中有關“中國”一詞的相關問題,如通過利用民族史語文學的審音與勘同方法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史研究院的阿拉騰奧其爾《清代滿語中dulimbai gu-mn(中國)的用法——以圖理琛(異域錄)為中心》一文整理了圖理琛《異域錄》中有關滿語“中國”的用法,以此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歷史提供了堅實的文獻證據(jù)。再如大連民族大學王曉輝《(清實錄)中的“中國認同”資料》一文通過輯錄《清實錄》中的“中國認同”資料,據(jù)以分析相關問題。蘭州大學白玉冬《婆羅米文慧斯陶魯蓋碑文研究》一文通過考察東突厥汗國初期所建婆羅米文慧斯陶魯蓋碑文,得出了諸多頗有見地的結論,指出碑文所涉及的主體北方民族貴族集團信仰佛教的可能性,這一集團可能是北周皇族宇文氏千金公主所屬集團,此外還對這一碑文所涉及的諸多其他相關問題都進行了考訂,斬獲頗多??到▏逗爰滩柯錃v史研究中多種形式文獻所見多元文化交流管窺》一文利用近些年新發(fā)現(xiàn)的碑刻、文物以及新發(fā)現(xiàn)的部分傳世文獻等資料,對蒙元時代重要的部族弘吉刺部歷史進行了細致的考訂。李俊義、袁剛《<原任綏遠城將軍宗室弘響碑文>及相關問題考述》利用一份1999年發(fā)現(xiàn)的碑刻資料,對其中所涉及的綏遠城將軍宗室弘晌及其家族諸成員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考訂,厘清了歷任綏遠城將軍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及其家族詳情,從而對這一時期的綏遠地區(qū)歷史以及清乾隆時期的歷史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價值。梁永等學者的《漢滿蒙藏回是一國——元明清史料折射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一文主要是從元明清時期廣為流傳的民間及官方文獻折射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角度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列舉了《老乞大》《滿洲實錄》《清代軍機處滿文熬茶檔》《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御制五體清文鑒》《滿蒙漢三文合璧教科書》等文獻,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性。在統(tǒng)治過程中,不同時期各個族群的精英都被吸納進統(tǒng)治階層,普通的族群民眾之間也相互交流,在統(tǒng)一而遼闊的疆域上,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對于多語種歷史文獻研究方法的思考,非常有助于推進文獻學及其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高娃老師的《精準協(xié)同方法論在多體合璧文獻差異研究中的作用》一文針對清代大量多語種文字合璧文獻的研究提出了精準偕同方法論,通過開展文獻原文與譯文之間的精準對校工作,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之處,進而厘清文獻作者、編纂特點、史源文獻、史料價值以及各版本特點等諸多問題。
烏日其木格《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獻檔案整理研究》根據(jù)對阿拉善蒙古文獻檔案的分析指出,《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檔案整理研究》中有十六份有關阿拉善蒙古投清的檔案文獻,記錄了阿拉善蒙古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投附清朝的過程細節(jié)以及阿拉善厄魯特蒙古的歷史。甄廣成《<旗族舊俗志>版本及其利用情況概述》一文指出,《旗族舊俗志》內容涉及清末民初北京地區(qū)的八旗生計、服飾、婚喪禮俗、基層行政組織,以及民間自救組織等諸多方面情況的記載,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還梳理了該書的纂修過程與版本流傳概況。孫守朋《清代蒙古旗人出旗為民初探——以六份內閣大庫移會為中心的考察》一文根據(jù)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發(fā)現(xiàn)的六份內閣大庫檔案各部門移會為研究對象,以此六份檔案所涉及的五個案件為基礎探討了清代乾隆朝蒙古旗人的構成、出旗的原因以及出旗后的經濟法律生活等問題。
以文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主要有,齊玉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蒙古族史詩—一(江格爾)與藏族史詩(格薩爾)共性之探》。秀云《<三國演義>漢滿文本比較研究——基于手寫本(漢滿合璧三國演義人物圖贊)考述》一文指出,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庋藏一冊《漢滿合璧<三國演義)人物圖贊》是滿譯《三國演義》的重要版本之一,然而該版本迄今未得到學界的關注。本文首次詳細介紹該版本,將其與相關存世文獻進行細致的文本比勘,初步確定《漢滿合璧(三國演義)人物圖贊》是以《貫華堂第一才子書》體系的卷首所附人物圖贊為底本繪制而成。并通過考察其重要的文獻價值,認為乾隆時期儒家正統(tǒng)君臣觀念已經得到滿族人的認同。烏·葉爾達《東歸愛國民族英雄策伯克多爾濟》一文指出,策伯克多爾濟作為一個土爾扈特部的領袖人物,為土爾扈特歷史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珍愛《江格爾》,尊重和保護江格爾齊,為衛(wèi)拉特文學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紅梅《<蒙古風俗鑒>原本、批注本及譯本考異》一文指出,《蒙古風俗鑒》是近代蒙古族著名學者羅卜藏全丹所著蒙古族民俗學經典文獻,梳理《蒙古風俗鑒》不同版本的形成和流傳始末,并考證丹碧批注本與原稿、趙景陽譯本與那日薩譯本之不同點,在充分肯定諸位學者成果的基礎上,列舉了以往譯注中的一些瑕疵紕漏。先巴《“茶馬互市”:中原與青藏高原各民族經濟文化互動》一文從地理、生態(tài)與歷史角度討論了中原與青藏高原各民族經濟文化互動,得出茶馬古道既是一條內地和青藏高原相聯(lián)系的經濟之路,也是政治之路和宗教文化之路結論。賈瑞光《保護和挖掘少數(shù)民族古村寨資源的調查研究》一文以貴州省銅仁市為例,對保護和挖掘少數(shù)民族古村寨資源展開調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胡艷霞《滿族語言文字對達斡爾族語言文字的影響》一文列舉了分布于達斡爾語不同領域的滿語借詞,從達斡爾語中的滿語借詞分布及其數(shù)量和使用頻率等情況可大致了解到歷史上達斡爾族與滿族的文化接觸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情況。
還有一部分與會學者主要是依托重要的歷史文獻,從邊疆治理的視角開展系列研究,以此來佐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如姑茹瑪《明蒙關系史上的里程碑——隆慶和議》一文,指出隆慶和議是蒙漢民族關系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俺答汗是創(chuàng)造這一里程碑的偉大的、英明的、卓越的領導者,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明智的灼慧眼卓識的?!奥c和議”成為民族關系的典范、一個標志和模式,而且這一傳統(tǒng)將會不斷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于占杰《<欽定回疆則例>的編纂、內容、版本與研究狀況》一文詳細介紹了《欽定回疆則例》的編纂、內容、版本與研究狀況,并進一步指出在新疆地區(qū)清朝以《欽定理藩院則例》治理天山以北蒙古游牧和活動的地區(qū),而在天山南部以維吾爾族為主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聚居區(qū)(即“回疆”“回部”),則以《欽定回疆則例》予以治理,體現(xiàn)了清朝靈活的邊疆治理策略。李玉君《民族交融視閾下遼金關系考察》一文認為,要做好遼金史等少數(shù)民族史的研究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不可忽視,一是重視史料的搜集與甄別,因為少數(shù)民族的文獻史料往往存世較少或經由他族轉述,需要運用史源學方法追溯史料源頭以探尋歷史真相:二是尊重中國的歷史實際,站在作為廣義民族的中華民族的立場上,揭示各狹義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交融匯聚的歷史進程。李畢力格《嘉慶朝的蒙鹽管理——以阿拉善和碩特旗吉蘭泰鹽池為中心》一文認為,隨著蒙鹽在內地的暢銷嚴重影響了內地的鹽綱。在這種情況下嘉慶帝對阿拉善鹽的管理采取強硬的措施,在這些種種情況下嘉慶十一年(1806年),阿拉善和碩特札薩克親王瑪哈巴拉把吉蘭泰鹽池奉獻給清廷貢做官鹽。主要利用阿拉善左旗檔案史志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灣中央研究院所藏的滿、蒙、漢文檔案詳細探討阿拉善親王瑪哈巴拉把吉蘭泰鹽池獻給清朝貢作官鹽之原因及嘉慶十一年(1806年)至嘉慶十八年(1813年)間清朝對吉蘭泰鹽池的管理。吳阿木古冷《平定天山南路后清廷強化伯克階層向心力之“文”化方法》一文指出,清廷改革天山南路原有的“伯克制度”任命了新的伯克隊伍,又派遣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和各城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監(jiān)督指導新的伯克隊伍。道·孟和《清代伊犁地區(qū)卡倫設置與演變》一文梳理清代伊犁地區(qū)卡倫設置的古文獻和諸學者的相關論著,對清代伊犁地區(qū)卡倫的設置、演變和地理位置做了詳細的考證。
多語種、多視角、多文化、多民族的研究方法和理念,是我們從事民族史、民族歷史文獻等領域研究的優(yōu)勢,是我們通過自己獨特的研究和領域,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雜志回信中說,“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建黨一百周年上的講話》中也提到,要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這里面的關鍵詞是“骨氣和底氣”,作為歷史學和民族學科研工作者,我們在新時代的任務就是要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高度,深入挖掘和研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獻,尤其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息息相關的歷史文獻中深耕細作。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