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燕
【教材分析】
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圍繞“祖國山河”編排,語文要素是“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一段話”。開篇《古詩三首》選編了《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耳熟能詳?shù)墓旁?。這三首詩都是寫景的,在積累的同時,能感受到祖國河山的美麗和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首古詩編排在同一課,除了都是寫景詩外,還有哪些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如果我們放眼祖國山河,天門山、西湖、洞庭湖,這三個地方分布在長江兩岸。洞庭湖在長江中游,是我國最大的通江湖泊;天門山在安徽省境內(nèi),是長江北流的轉(zhuǎn)折之處;西湖所在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從分布就可以看出我國祖國河山處處有美景。長江流域孕育了文明,人文地域景觀隨處可見,這可以是我們帶領(lǐng)學生走進三首詩的一個隱藏線索。
劉禹錫的古詩《望洞庭》,首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其中的“和”便是湖光與秋月之相安、諧調(diào),傳遞了天上人間和美的樂章。僅僅是湖光與秋月之和嗎?細讀全詩會發(fā)現(xiàn),這“和”的是洞庭的山水。課上讓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比喻之妙、山水之和,在古詩中落實語文要素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
針對《望洞庭》一詩,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前測。本詩中,學生讀不懂的地方集中在“兩相和”“鏡未磨”“白銀盤”。教學中,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重新處理排序,“鏡”和“白銀盤”是作者對洞庭湖水的比喻,這與學生通過注釋看似讀懂的青螺是一樣的,但比喻之巧,達到的效果是學生不能體味的。
【教學目標】
1.借助詩題初步感知三首
詩的寫作內(nèi)容,了解詩中景色的位置。
2.通過圈畫感受《望洞庭》一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借助資料展開想象,感受古詩意境。
3.在詩書畫三位一體的欣賞中,豐富認知,積累背誦《望洞庭》。
【教學重點】
通過圈畫感受《望洞庭》一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積累背誦。
【教學難點】
借助資料展開想象,感受古詩意境。
【教學過程】
一、找位置初識三首詩
1.出示詩題,從“望”聯(lián)想積累。
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聯(lián)想積累背誦。
2.再讀詩題,說說這三首詩分別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學生匯報:天門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釋和生活積累,在地圖上找尋景色的位置。
學生在地圖上尋找位置:天門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設(shè)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從本課選編的三首古詩題目出發(fā),一方面借助詩題中的關(guān)鍵字聯(lián)系學生的古詩積累,滲透分類積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地圖上尋找詩題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從單元首篇課文的學習中建立“祖國山河”的概念,為本單元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奠定基礎(chǔ)?!?/p>
二、圈畫走進洞庭湖
導語:順著長江自西向東的走向,我們先來到洞庭湖。
1.讀古詩,注意音準和節(jié)奏。
學生讀故事,注意字音讀準,感受七言詩的節(jié)奏。
2.指名讀,借助注釋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
學生說大意:注釋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幫助理解后兩行詩的意思。
3.默讀圈畫走進洞庭湖。
(1)第一次圈畫景物。
①學生讀古詩,圈畫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銀盤、青螺。
②引導從“潭”的水很深聯(lián)想舊知,積累《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讀。
補充洞庭湖的資料:古人號稱八百里洞庭,位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國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畫色彩。在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畫面上的色彩?
①學生讀古詩,圈畫色彩:翠、白、銀、青。
②按照色系,學生給這四個表示顏色的字進行分類:翠和青、白和銀。
③聯(lián)系詩句和注釋理解“白銀盤”和“青螺”。
白銀盤—洞庭湖
青螺—洞庭湖中的君山
④初步感受山光水色之美。
(3)學生有感情朗讀。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正是形容這山光水色之美的,請同學們讀出來。
【設(shè)計意圖:古詩教學,了解詩文大意是展開想象、感受語言特色的基礎(chǔ)。學生主動參與兩次圈畫的過程,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領(lǐng)悟大意的過程中,結(jié)合注釋理解,聯(lián)系其他詩句理解,給字分類,品讀詩句等活動,都有助于進一步感受山光水色之美,并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p>
三、想象感受洞庭境
1.引入詩句,感受鑒賞“鏡”。
(1)在唐代寫洞庭君山的詩中,詩人們不約而同地將洞庭湖比喻為鏡。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
①學生朗讀下面的詩句。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②結(jié)合詩句,談感受。
學生圍繞洞庭湖的寧靜、湖水的明凈和山水相依、互相映襯談感受。
(2)理解“鏡未磨”,感受與明鏡的不同。
沒有打磨的銅鏡,讓這景致更有了一種朦朧的美。
2.體味“一點”君山的生趣。
(1)青螺:通過這個比喻,你對君山有哪些了解呢?結(jié)合形狀和顏色談。
(2)唐詩多用“一點”來形容君山之小巧玲瓏。你從這“一點”知道了什么?進一步體會“白銀盤里一青螺”的比喻之妙。
(3)有感情朗讀。
八百里洞庭,漫漫無際的湖水有了這“一點”君山,頓時增添了生趣。
3.補充資料螺女化身的傳說。
(1)以“螺”喻山,生動描繪了君山山形的特征,同時也暗合了君山形成的神話傳說。
引入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嶼。洞庭湖經(jīng)常狂風大作,人們苦不堪言。面對此情此景,洞庭湖里的72位螺姑娘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jié)成一個個小島,連在一起,這就是現(xiàn)在的君山。
(2)感受比喻的新穎貼切,意趣盎然。
4.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洞庭美景,你都望到了什么?(感受“兩相和”)
學生發(fā)揮想象,結(jié)合古詩,描繪畫面。
遙望洞庭,我看到天上 ? ? ? ,湖面 ? ? ? ? ? ,這沒有打磨過的銅鏡映出了 ? ? ? ? ? 。站在那里,我不禁想起了螺姑娘的傳說 ? ? ? ? ? 。
5.朗讀全詩,讀出丹青卷、神仙境的境界。
面對這水上仙山,詩人忘卻了塵世的煩惱,與自然融為一體。
【設(shè)計意圖:學生詞語理解的能力,決定著領(lǐng)悟詩文大意、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特色的水平?;趯W情,對學習難點進行有層次的點撥。在同類比喻的詩句中對比讀,體味“鏡未磨”的精妙,抓住“青螺”“一點”感受君山在八百里洞庭中的小巧。資料的恰當引入,不但有利于學生認識到比喻的精妙,而且借助思維支架,更為學生打開了想象的大門。整個過程在幫助學生落實本單元訓練重點的同時帶領(lǐng)學生感悟語言特色,走進詩境,進行誦讀?!?/p>
四、詩書畫欣賞積累背誦
1.視頻導入,感受“和”的氣息。
在視頻的講解中,感受湖光與秋月之和、山與水之和、洞庭與君山之和、景物與湖中倒影之和……
2.欣賞詩書畫。
欣賞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的《瀟湘八景圖序》 和宋代畫家夏圭的《洞庭秋月圖》。
3.積累背誦。
【設(shè)計意圖:“和”的意境對于沒有去過洞庭湖的學生來說需要視頻推波助瀾。古詩的魅力就在于詩人借助寥寥數(shù)十字描繪出了我們可以想象的豐富世界,從詩中認識自然,感受祖國大好河山。從文字到圖畫到樂曲,給學生一個詩書畫完整的視聽盛宴,在欣賞、誦讀、抄寫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p>
(作者單位:北京市前門小學)
責任編輯 ?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