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卉 長春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凌晶垚 東北師范大學
基于人才的社會定位分析,“大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青年群體,一方面他們具有交稿的科技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參與者、推動者;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身上帶有濃厚的“學院派”特征,他們的教育經歷決定了他們長期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環(huán)境中,處于缺乏實際鍛煉的狀態(tài)中,這就意味著他們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預時,難以在實踐過程中確保信仰堅定、價值觀正確。從這一層面上說,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教學模式至關重要,但在此之前還要解決一個“背景問題”,即合理、全面、深刻地解讀“何謂新時期”。而由代黎明著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一書,以新時期為研究背景,深入剖析了新時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二重性取向”,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本質,并通過解構影響因素,構建出學科建設層面的實效性教學模式,正面探究了新時期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針對性、參考性?;仡櫲珪?,具有三個顯性特色: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本質而言,作者并沒直接闡述其定義,也沒有生搬硬套其他理論去“升華”它,而是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理論為基礎,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社會關系、社會意識關系進行系統(tǒng)性論述,力圖多維度呈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本質——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精神產品”生產機制,這意味著無論是“新時代”還是“舊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而不可能是自然界的生物;社會關系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精神產品”分配機制,它代表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形式;社會意識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建構、維護、創(chuàng)新的實踐機制,其自身的發(fā)展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以上關于“本質”的分析基礎上,作者還引入“新時期”這一“時空二維性”定義,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本質所具有的“二重性取向”,即“教育取向”和“社會取向”闡述出來。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及其影響因素”是全書的“承上啟下”部分。一方面,本章節(jié)進一步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闡明了“實效性”在人才培養(yǎng)、思政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表現(xiàn)機制;另一方面歸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除了教學方法、教材設計、教師資質等直接性因素外,社會環(huán)境、文化思潮、科技發(fā)展、經濟制度等因素干預之下,同樣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強弱波動。事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新時期”的理解不可局限于歷史和時間維度,還要進一步延伸到社會和空間維度,要認識到當前時空場域內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因素的獨特性,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多元化、立體性及開放式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主體、不同思想主張及不同政治理念的分歧,會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大學生群體中,進而衍生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新特點。
從學科建設立場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屬于“常話常新”的課題,因此基于學科維度,不斷完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應然舉措對此,作者通過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人文蘊含分析,明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固化機制,即教育形式仍然不變,課堂開展鼻必不可少,明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化機制,即明確教與學的主客體,調整教學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緊跟時代腳步,為完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