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瑤
(青海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費孝通先生曾在1988 年作了一篇學術演講,這篇演是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 當時這篇演講深受國內外學者的認可與贊同, 費孝通教授這一獨特和新穎的研究理論對中國民族相關問題起到了很好地梳理作用。 比如中華民族構成的整體問題等, 因此也提出了相應的科學的并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法。
費孝通先生師從馬林諾夫斯基, 因此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思想很大程度體現(xiàn)了其結構功能主義。除此之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也同時體現(xiàn)了派克、拉德克里夫·布朗、迪爾凱姆等人的思想。然而這些思想對于費老來說, 并不是簡單的加減組合,而是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留下優(yōu)秀的,放棄不利于我們自己的,最終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下, 深深地影響了后期的民族間的發(fā)展。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形成從最根本上講,受到社會學初創(chuàng)時期的孔德、斯賓塞“社會是具有生命體的有機體”思想的影響,并且與迪爾凱姆強調社會是一個結構功能統(tǒng)一的整體的思想一脈相承[1](2)。 斯賓塞的觀點主要表達了社會是一個整體的結構,這個結構由各個部分組成,各個部分之間相互作用。 此外,他還第一次提出了結構功能、同質性和異質性是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這一觀點終于也成為結構功能主義的重中之重,從而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
迪爾凱姆其實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他注重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 并且認為這個整體要想發(fā)揮作用,其前提是,內部的各個成分要發(fā)揮作用,簡單來說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離不開部分,而部分又對整體有所作用。他還認為,某種事情的發(fā)生一定有其原因,我們要做的是探究其原因,去弄清楚這個原因與某種社會目的的關系, 而這也是迪氏的結構原則的體現(xiàn)方式。然而,在早期對社會結構的探索過程中, 費孝通先生認為僅有生物有機體論是不恰當?shù)?,此外,他也對迪氏的觀點做出了批評,他認為社會不是平面的,而應該是一個立體的、層次分明并且是多角度的,同時表達了社會是動態(tài)的、無限繼替的。在研究中國的社會變遷和社會結構時,費老發(fā)現(xiàn)國人的思想是線性的,具有時間性,比如從過去到未來是以某個個體為介質的。 所以他認為社會的整體結構是立體的,這一想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也對其后期的民族學研究埋下了伏筆。
費孝通先生這一理論的提出, 簡單明了地揭示了民族相關問題,比如民族情況、民族間關系等。 這一理論不僅僅盛行在學術界, 更是被廣泛應用在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甚至還成為了官方用語。費孝通先生曾指出:“中華民族這個詞是被用于指中國疆域內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因此這個理論中比較核心的一點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大家庭, 家庭里的每個成員就是一個個的民族。
在我國,民族治理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實施以前, 多民族的統(tǒng)一一直是一個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各個民族按照實際的情況,包括地理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等狀況去實行相對應的政策。在人人都能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下, 民族與民族間越來越團結,國家也越來越統(tǒng)一。各民族也因此可以更好地發(fā)展,一步步走向美好明天。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理論是在改革開放以后, 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新時代時形成的新中國當然也需要新的理論,在新時代,各個板塊諸如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方面都在不斷進步,有些甚至有了比較大的突破。 我們的民族問題和民族研究更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地解決與進步。 對內,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 如何更好地促進民族間的各種互動, 如何更好地使各個民族繁榮昌盛。對外,我們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要時刻關注國際上的民族主義運動風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中華民族”,“民族”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中華民族這個整體,比如民族復興、實現(xiàn)民族獨立、整個國家和民族、偉大的民族等[2](5)。雖然有多種表述方式, 但每種表述無一不在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這一個整體。
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王延中先生在青海民族大學承辦的“中國民族學會2019 年高層論壇”上也提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個民族就是家庭里的各個成員。家庭與成員的關系是一對多, 同樣的可以用到中華民族與五十六個民族中。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中華民族可看作是一體,而多元代表了五十六個民族,多元的民族組成中華民族, 而中華民族又包含了多元的民族。五十六個民族離不開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也離不開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個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正如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而后, 又提到了中華文化不是指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所有民族文化的統(tǒng)稱,是一個整合。
這樣的一種對應關系同樣也可以運用到宗教文化中,即中華民族宗教文化多元一體。 前不久,我們專業(yè)一行人去了扎麻隆鳳凰山做調研。 扎麻隆鳳凰山緊鄰湟源峽口,當?shù)厝艘喾Q之為“摩雞嶺”。該景點已經(jīng)建成了以九天玄女、西王母、媽祖、青海神等等為祭拜對象的一系列廟宇。在那里,據(jù)一位久居山上的管理人員所言, 這里從年初到年尾都會有一系列的活動或儀式展演。其中,最具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就是以“九月初九”前夜與當天的“九天玄女萬壽誕”活動。在那位先生的表述中,“九天玄女”出現(xiàn)了諸多在其身上未曾有過的頭銜和職能。 在整個扎麻隆鳳凰山九月初九的過程中, 看似荒誕或者程式化的儀式都帶有其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系列的儀式,正在形成一條繩索,將整個村落牢牢地串在一起,使得人與人、 村民與信眾、 個體與族群建立起了相互認同、 相互感知的聯(lián)系, 從而讓整個村落的格局和秩序,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改革開放40 年來, 民族問題不斷地得到解決,民族研究也一直在進步,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多。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人民得到幸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每個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這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zhàn),特別是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緩慢的民族來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生問題越來越被重點關注,在治國理政中,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民族問題。
近些年來, 我國的民族相關問題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而深刻的討論, 其重中之重就是要讓每個民族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和意義。每個管理者和決策者能夠深刻和真實理解中華民族一體格局的概念是可貴的, 對民族問題的解決也是利好的。在民族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也在不斷改變, 這種改變是螺旋上升的,理論的認識會越來越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也愈來愈趨于民族的團結和統(tǒng)一。
從中國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結構以及線性的歷史關系來看, 民族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很大程度是來自于各民族的正常交往,這種交往包括彼此間的交流,通過交流產(chǎn)生的文化碰撞, 促進彼此雙方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各民族的共同協(xié)作,各民族除了在文化間要彼此學習優(yōu)秀之處,更應該加強經(jīng)濟的協(xié)作。在當今世界, 特別是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增長飛快的大國,完全離不開各民族間的各種交流,資源的共享以及人才的互動,這樣一來,各民族才能更加積極健康地發(fā)展。這次的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美國人從一開始的堅決不戴口罩到后來都紛紛帶上了口罩, 逐漸地拋棄了之前的文化價值觀。 這就是意識形態(tài)主導下的文化形成,群體中的個體沒有辦法改變,甚至沒有改變的意識。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改變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并不能因此說這種文化價值就是錯誤的,每個民族都有其文化的優(yōu)越性。但是出現(xiàn)了類似新冠肺炎這種突發(fā)事件,文化便會迅速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美國的文化被迅速改變,其他各民族國家的文化也會被迅速改變。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各民族間更應該加強交流交往和交融,去共同應對這種突發(fā)事件。這樣看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加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華民族按照費孝通先生的理解是, 在中國領土內,有著民族認同感的所有人,這樣的理解放到現(xiàn)在意義依然非凡。
中華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的整體。這點我們各族人民都應該意識到,而且要不斷強化這個理念。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性, 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有共性的。依然是通過這次新冠肺炎來說,從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 比如舉國上下發(fā)起的捐款,共產(chǎn)黨員幾乎是全覆蓋,包括社會各界人士的口罩、防護服等各式各樣的物資捐贈。還有春節(jié)期間的居家隔離,這需要從中央到地方,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準確執(zhí)行命令,嚴格遵守命令。如果沒有中華民族認同的這種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 又怎么會走出如此一致的步伐。 特別是每天呆在家,或者是被隔離在家,不能出去,這都是讓人難以忍受的行為,正是有了相同的文化體系,大家都認可的文化價值,才會一次次地忍住外出的沖動,老實呆在家里,爭取不給國家添亂。我們的醫(yī)務人員更是如此,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價值和文化體系下, 每個白衣天使才會一次又一次積極主動地選擇逆行,在每一次逆行中咬牙堅守下來。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是主體,每個人都又參與其中,所有人的共同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戰(zhàn)勝疫情。 所謂的眾志成城,不過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而這恰恰是我國的民族文化意識、強國意識以及公民意識所造就出來的特有的民族凝聚力。
在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漢族以外,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是比較緩慢的。 雖說國家實行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 但是應該對經(jīng)濟發(fā)展較落后的民族因地制宜,實行相應的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策。比如在青海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其經(jīng)濟發(fā)展也相對緩慢,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導致其農(nóng)耕經(jīng)濟并不是很發(fā)達。 另外,因為高海拔,青海省內并沒有大型的物流集散地。 那么就可以加大對其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力度,比如發(fā)展其游牧經(jīng)濟、旅游經(jīng)濟等。 特別是旅游經(jīng)濟,更值得特別關注,因為未開發(fā)的地方相對較多,對于大多數(shù)外省人來講,還處于一種被獵奇的狀態(tài)。 政府也應相應出臺一些傾斜政策以發(fā)展此地區(qū)經(jīng)濟。 在自治的情況下, 一定堅持大方向與中央統(tǒng)一,二者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不同的民族治理中, 除了區(qū)域自治更應該注重公共管理方面,比如在多民族聚居區(qū)的指示牌,要用多種語言,從而增強民族間的認同感,同時給各民族人民帶來極大的方便。同時,在民生和民主方面應該不斷加大改善力度,在民族文化等方面,應該積極弘揚和保護。
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提出,對國家治理民族相關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有了此理論, 我們的民族治理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 遇到國家問題,特別是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時,無形中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新冠肺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整個抗疫過程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眾志成城,事情在往好的方向轉化。 這種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 有了正確的理論才能更好地實踐。 總之,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下,我們的民族必將更加繁榮昌盛。